中共历史与理论研究 2017年第1辑[总第5辑]

中共历史与理论研究 2017年第1辑[总第5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凤城 耿化敏 著
图书标签:
  • 中共历史
  • 中共理论
  • 马克思主义
  • 中国政治
  • 历史研究
  • 理论研究
  • 党史
  • 意识形态
  • 政治学
  • 学术期刊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12918
版次:1
商品编码:1224886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8
字数:32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共历史与理论研究》为中共党史党建、中国现当代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专业性学术文集,主要刊载中共历史与理论研究领域的原创性学术成果。本刊内容广泛,涵盖中国共产党与现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外交、军事、理论、历史人物及海外中国研究等各方面。题裁包括专题研究论文、历史考证、理论阐释、治学札记、学术动态、口述访淡、书评等。

作者简介

  杨凤城,男,1963年10月生,河北省黄骅人。法学博士,现任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兼中共党史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中共党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学会高等院校教学研究专业理事会会长。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先后主持多项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曾获得宝钢优秀教师、教育部新世纪人才等荣誉。
  耿化敏,男,1979年生,山东宁阳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党史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共党史党建教研室主任,主要从事中共党史党建与当代中国史的教学与研究。1998年—2002年,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历史系历史学学士;2002年—2004年,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中共党史专业法学硕士;2004年—2007年,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党史系当代中国史专业史学博士。自2007年8月起,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兼职:自2008年1月起,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高等院校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联络秘书;自2013年2月起,担任中国中共党史学会学科建设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研究领域:中共党史、党的建设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目前的研究方向:中国共产党文化教育史、中共史学史、中共党群(工青妇)体制、文化大革命史。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及国家社会科基金青年项目多项。

目录

中国革命
阶级斗争史观的双重视野及其历史整合
——以中国近现代革命化史为例【牛方玉】
“告别革命”论与重提革命史
——兼论新革命史研究何以可能【常利兵】
党史党建
《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与延安整风【王也扬】
乡镇党代会常任制上海“吕巷模式”解构
——上海吕巷18年试点演绎基层政治民主推进的四重条件【郜工农】
中国当代史
再论中国社会主义路径的五次选择【萧冬连】
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部组织人事问题的历史考察【赵诺】
中国地方档案馆和企业档案馆小三线建设藏档的状况与价值【徐有威】
社会主义下的茶馆:成都公共生活的衰落与复兴(1950~2000)【王笛】
学科口述
我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学科建设
【高放撰耿化敏吴起民整理】
学位论文选登
在理性与文化之间
——政治社会化过程与当代中国公众民主观念的形成【王衡】
他山之石
日本人眼中的“日中战争”(1945~2015)
【〔日〕石岛纪之撰郑浩澜李秉奎译校】
史料选登
林育南革命活动口述史料几则
【张金保刘仁静等口述李良明采访整理】
Contents

精彩书摘

  《中共历史与理论研究 2017年第1辑[总第5辑]》:
  这一章还讨论了1950年代中期为了削弱各种形式的传统娱乐和减少民间艺人的演出,地方政府进行了一项关于曲艺的综合调查。这一章也揭示了新政府是怎样试图利用这些传统的公共空间为政治宣传服务的,茶馆是怎样变成了一个政治舞台,共产党创造了什么样的政治文化。从1950年到1956年,中国经历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重要转型。最初,传统与革命的娱乐形式并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娱乐日益被改造,社会主义娱乐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这个过程反映了传统娱乐形式与社会主义娱乐之间的矛盾,而前者在国家主导的革命文化和娱乐全面政治化的趋势下而日渐衰落下去。
  第三章关注的是茶馆的微观世界,描述了1950年代至1970年代人们的日常生活,其中包括人们在何种程度上进行公共生活,社会主义背景下的政治与政治运动在何种程度上介入公共生活,这段时期是茶馆历史上的最低谷。公共场所的言论和活动会受到政治上的极大影响,茶馆里日常的谈话,也有可能产生始料未及的后果。但茶馆生活还是经常处于政府的控制范围之外,人们还是像之前那样在茶馆里闲聊、散播“谣言”。
  ……
《中共历史与理论研究》2017年第1辑(总第5辑) 导言 《中共历史与理论研究》2017年第1辑(总第5辑)精选了一系列深入探讨中国共产党历史演进、理论创新及其时代意义的学术力作。本辑聚焦于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特别是其如何在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不断调整政策、丰富理论,并最终引领中国走向民族复兴的关键节点。本辑的论文从多角度、多层面展开,既有对宏观历史进程的梳理与分析,也有对具体历史事件、重要人物及核心理论的细致解读。旨在为读者呈现一幅立体的、动态的中共历史画卷,并深刻理解其理论逻辑与实践价值。 专题研究:历史的传承与发展 本辑重点关注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创新。其中,一篇名为《延安整风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初步确立》的文章,深入剖析了延安整风运动的背景、过程及其深远影响。作者认为,延安整风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一次大整顿,更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关键一步。文章详细梳理了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分析了其在中国革命斗争中的指导作用,并强调了延安时期思想路线的确立对中国共产党未来发展的重要性。 另一篇题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的研究,则将目光投向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文章详细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如何借鉴苏联模式,同时又立足于中国国情,积极探索国家建设的道路。作者通过对当时一系列重要政策的分析,如土地改革、经济恢复、工业化建设等,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执政方略的智慧。研究强调了这一时期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如何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日后改革开放的理论创新提供了历史经验。 聚焦理论创新:时代的回响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历来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重要保障。本辑收录的多篇论文,深刻探讨了中共理论发展的不同面向。 一篇名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的文章,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进行了系统梳理与深入阐释。作者分析了这些理论如何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应运而生,如何回应中国面临的现实问题,以及它们之间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逻辑关系。文章尤其强调了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两个结合”的重要性,认为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所在。 另一篇题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意义与世界影响》的研究,则将视角聚焦于当代。文章深入分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作者认为,这一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高举旗帜、引领方向的科学指引。研究着重探讨了该思想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的重大理论贡献和实践价值,并对其在国际上的积极影响进行了展望。 历史的回顾与反思:经验的总结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深刻的教训。本辑中的一些文章,着眼于对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经验教训进行回顾与反思,以期为当代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篇名为《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策略上的演变及其历史经验》的论文,考察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运用统一战线策略的经验。文章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直至改革开放后,分析了统一战线在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凝聚民族共识、推动革命和建设事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研究着眼于统一战线策略的灵活性、原则性以及其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适应性,并总结了其成功与不足之处。 另一篇《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历程与挑战》的探讨,则将目光聚焦于党的建设本身。文章回顾了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到执政党,在不同时期面临的各种挑战,如思想路线的偏差、组织上的腐化、作风上的问题等,以及党如何通过一系列的整风运动、教育活动和制度建设,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研究强调了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法宝,并分析了新时代加强党的建设面临的新课题和新要求。 理论与实践的互动:探索与创新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的历史。本辑中的研究,也充分展现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紧密联系。 一篇题为《从“实事求是”到“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演进》的文章,通过梳理“实事求是”思想的提出与发展,以及“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提出,深刻阐释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时代变迁。作者分析了“实事求是”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原则,如何贯穿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各个时期,以及在改革开放后,如何进一步发展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研究强调了这一理念的时代进步性,以及它如何指导中国共产党更好地服务人民,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 另一篇《中国共产党在经济体制改革中的理论创新与实践路径》的研究,则聚焦于改革开放这一波澜壮阔的进程。文章详细分析了中国共产党如何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实践中,不断突破传统的经济思想束缚,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的理论,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混合所有制经济等。研究不仅梳理了这些理论的提出过程,也分析了其在实践中遇到的困难与挑战,以及党如何通过不断调整政策,最终确立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结语 《中共历史与理论研究》2017年第1辑(总第5辑)汇集了众多优秀的学术成果,为读者提供了深入理解中国共产党历史与理论的宝贵视角。本辑的研究不仅是对过去历史的回顾与总结,更是对中国共产党未来发展道路的深刻启示。通过对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所进行的理论探索、实践创新以及自我革新的梳理,我们能够更清晰地看到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其在应对全球性挑战时所展现出的智慧与担当。本辑的研究成果,对于理解当代中国的发展,以及中国共产党在世界格局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中共历史与理论研究》2017年第一辑,我的主要目的是想了解一下近些年学术界在中共理论研究方面有哪些新的动向。我一直关注中共的理论创新,觉得这是理解中国共产党执政逻辑的关键。这本书里,我重点看了几篇关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阐释。有一些文章,直接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出发,试图梳理这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如何回应时代课题的。比如,有一篇分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关于“先进生产力”的论述,它如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的观点,又如何结合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现实,对“先进生产力”进行了新的界定。还有一篇则侧重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背景和理论渊源,作者从历史和哲学两个维度进行了分析,试图揭示其思想脉络。虽然有些论述显得比较理论化,但我认为它提供了理解这些重要理论的框架。这本书的内容,虽然整体上偏向于理论的梳理和阐释,但它确实能帮助我理清思路,看到不同理论在历史发展中的演进和内在联系,对于我构建自己的理论认知体系,有很大的帮助。

评分

我最近在读《中共历史与理论研究》2017年第一辑,这本书的内容给我带来了不少思考。其中有几篇文章,尤其是关于党内思想斗争的分析,让我觉得颇有深度。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这些斗争定性为“路线错误”或“个人野心”,而是尝试去挖掘背后更深层次的思想根源和社会背景。比如,有一篇关于延安整风运动的探讨,并没有回避运动中的一些争议性做法,而是试图从当时复杂的国内外局势、以及中国共产党在探索自身发展道路过程中的困境出发,来理解为何会采取那样的手段。这种“理解而非评价”的姿态,虽然可能会引起一些读者的不适,但我认为这恰恰是学术研究应有的审慎和客观。它促使我重新审视一些我过去习以为常的观点。另一篇关于建国初期“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分析,也很有启发性。作者通过梳理当时的外交文件和领导人的决策过程,展示了在冷战格局下,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艰难抉择。文章并没有为“一边倒”政策辩护,而是着重分析了其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必然性和局限性,以及它对中国未来发展道路的影响。这些内容,都让我觉得这本书在处理敏感历史问题时,展现出了一种难得的勇气和理性。

评分

说实话,我拿到这本《中共历史与理论研究》2017年第一辑的时候,并没有抱太大期望,总觉得这类学术刊物的内容,要不就是非常晦涩难懂,要不就是充斥着各种陈词滥调,很难吸引普通读者。但这次,我真的被一些篇章所吸引。有一篇关于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分析,作者花了大量篇幅去梳理当时不同地区、不同层级的政策出台过程,以及这些政策在基层是如何被理解和执行的。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文中提到了很多地方性的试点经验,这些经验细节丰富,描述生动,仿佛将我带回了那个充满变革的年代。它没有直接给出一个“伟大成就”的结论,而是通过对具体案例的深入剖析,展现了改革的复杂性、多样性以及其中的探索与曲折。另一篇文章则从文化研究的视角,探讨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如何通过文艺作品来构建和传播新的社会价值观。作者引用了大量的电影、戏剧、歌曲的例子,分析了它们在当时的社会动员和思想引导中所扮演的角色。这种跨学科的视角,让我对那个时期的宣传和意识形态建设有了更立体的认识。这两篇文章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觉得这本书并非只是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有真切的思考和有价值的洞察。

评分

刚拿到这本《中共历史与理论研究》2017年第一辑,心里其实是抱着一种既期待又有点忐忑的心情。期待是因为,毕竟是“中共历史与理论研究”这个领域,总觉得能挖掘出一些过去被忽略的细节,或者看到一些新的解读角度。但同时,也担心它会不会过于枯燥,或者流于表面,毕竟很多历史文献的解读,如果没有深入的考证和独到的见解,很容易变成泛泛而谈。翻开目录,一些熟悉但又充满挑战的课题映入眼帘,比如关于早期党组织建设的若干问题,还有一些关于理论创新历程的探讨。我个人对历史的细节特别感兴趣,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史料佐证,而不仅仅是宏观的论述。比如,对于某个历史事件的发生,希望能够看到当时的文件、通信,甚至是当事人的回忆,这样才能让历史“活”起来。同时,我也期待看到作者们能够摆脱一些固有的叙事模式,尝试从更广阔的视野,比如与其他国家社会主义运动的比较,或者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来审视中共的历史进程。理论研究部分,我希望它能给我带来启发,不仅仅是梳理已有的理论,更希望看到一些对当下中国社会发展具有现实意义的理论探讨,能够帮助我更深刻地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总的来说,这本书的内容对我来说还有待检验,但我愿意投入时间去探索它可能带来的惊喜。

评分

这本《中共历史与理论研究》2017年第一辑,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试图在“还原历史”和“解读理论”之间找到一种平衡。我注意到其中有一篇关于中共早期知识分子群体作用的研究,作者从个体命运和思想转变的角度切入,挖掘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史料,比如一些学者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个人日记、书信等,通过这些微观的史料,来展现宏观历史进程中普通知识分子的挣扎与选择。这让历史显得更加真实和立体,而不是冰冷的叙事。另一篇文章则聚焦于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一些重要的经济学家所扮演的角色。作者详细梳理了他们提出的关键性观点,以及这些观点如何在政策制定中得到体现,或者又因为何种原因未能实现。这种对具体人物和思想碰撞的呈现,让我看到了理论研究是如何与现实改革紧密结合的。总的来说,这本书的内容,虽然主题比较宏大,但它通过对细节的关注,和对理论发展逻辑的梳理,使得整个阅读体验变得更加充实和有意义。它不仅仅是提供信息,更是在引导读者进行深入的思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