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阶层与获得感部分,本书分别从主观社会阶层、主客观社会地位和自我类别化视角扩展社会阶层的研究。本书结果显示人们当前的社会阶层认同以中层偏下认同为主,倾向于将自我类别化为弱势群体,对于自己未来和下一代的社会阶层预期较高。客观社会地位与主观社会阶层关系紧密,然对阶层预期影响较小,并无法完全影响人们的自我类别化。主客观社会地位负向预测社会参与意愿,正向预测社会参与经历,当个体将自身类别化为优势地位群体时倾向于低估群际冲突严重性程度,当类别化为弱势地位群体倾向于高估群际冲突严重性程度。在幸福感的获得上,追求投入取向的幸福感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正向的影响作用,意义取向次之、享乐取向低。
在社会认知与创新创业部分,本书尝试探讨公众的风险认知、死亡态度和创业心态。本书分析结果表明,对于和项目相关的城市,地方认同水平越高,政府信任度就越高,环境风险认知越低。随着年龄增长人们对于死亡恐惧不断降低;对于死亡的中性接纳呈倒U型分布,宗教信仰对于死亡态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死亡的接纳上。幸福感程度更高的个体对死亡的逃避性接纳和趋向性接纳均低,对死亡的中性接纳更高。就创业心态来看,仅二成以上的创业者认为自己创业成功,创业者的创新自我效能感、日常创新行为得分以及对创业环境的评价显著高于非创业者。
在网民社会心态部分,本书以房价和网络民族主义的热点问题为切入点探索了网民社会心态,描绘了澳门网民的社会心态特征,揭示了城市网民在微博上的房价关注度与城市人口密度呈正相关,但与其经济发展水平无明显关联。国际冲突对网民心态的影响已超过单纯民族主义情绪下的社会动员,变成多元主体间的对话与协商过程。
《社会心态蓝皮书: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7)》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研究中心“社会心态蓝皮书课题组”年度研究成果《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的第六本。本年度社会心态蓝皮书战略合作单位是数相科技和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参与本书撰写的专家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山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专业调查机构。本书的主题是社会阶层和获得感。本书具体被细分为社会阶层与幸福感、社会认知与创新创业以及网民社会心态三大部分。
王俊秀,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发展社会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Ⅰ总报告
1关注阶层心态,提高民众获得感王俊秀 / 001
一当前社会心态基本特点 / 002
二获得感及其相关因素 / 017
三基于社会心态特点的政策建议 / 019
Ⅱ社会阶层与幸福感
2城市居民主观社会阶层特点分析
——基于CASS�睮NTELLVISION社会心态调查数据 高文珺 / 024
3社会参与现状分析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谭旭运 / 046
4自我类别化及其对群际冲突判断的影响 陈满琪 / 068
5不同地区幸福取向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刘晓柳 / 092
Ⅲ社会认知与创新创业
6地方认同对环境风险认知的影响
——以政府信任为中介变量 尹佳骏 吴建平 / 112
7有关死亡态度的调查报告 李原 / 153
8 2016~2017年创业心态调查报告 陶雪婷 应小萍 / 174
Ⅳ网民社会心态(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中山大学传播与
设计学院网民社会心态联合实验室专版)
9中国城市网民的房价关注度研究——基于95个城市微博数据的实证分析
赖凯声 杨浩燊 张志安 高冬玲 何凌南 / 201
10国际冲突引发的网络民族主义多元主体共振——以新浪微博南海仲裁案文本为例 陈敏 李晓锋 何凌南 / 213
11澳门公众新媒体使用与社会心态调查研究 赖凯声 杨嘉敏 杨浩燊 张志安 何凌南 / 231
在信息爆炸的当下,许多社会观察报告往往沦为时效性很强、转瞬即逝的“新闻评论”,缺乏长久的回味价值。然而,这部蓝皮书的价值恰恰在于其试图建立一个长程的观察基线。它所记录的那些心态指标和情绪光谱,并不仅仅是对特定时间点突发事件的反应,而是对社会结构性力量作用下,人们心理适应机制的系统性记录。这意味着,即使几年后重读此书,我们依然能从中找到理解当前社会现象的“历史坐标”。例如,书中对“期望值管理”的讨论,即便环境已变,人们对自身前景的预期与现实的落差,其内在逻辑依然具有强大的解释力。这种“穿透时间”的分析能力,是任何一篇短篇评论都无法比拟的。它提供了一种横向对比的参照系,让我们得以审视社会变迁的速率是否超出了个体心理的承受范围,这种深度的反思价值,远超出了购买这本书时所支付的价格。
评分这本书的写作风格,呈现出一种明显的“多声部合唱”特征,这既是优点,也带来了一定的阅读挑战。从不同的研究团队或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手中汇集而成的分析报告,其语言风格和侧重点自然会有差异。有些部分,学术术语的使用频繁且密集,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可能需要频繁查阅定义才能完全领会其深意,读起来略显晦涩,如同在攀登一座知识的陡坡。然而,另一些篇章则采用了更为平实的叙事笔调,用大量的案例和生动的描述来阐释理论,极大地降低了理解的门槛,读起来让人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种风格上的起伏,要求读者必须时刻保持高度的注意力,随时切换自己的认知模式。这并非是批评,而是对一本集大成之作的客观评价——它试图服务于更广泛的学术界,自然需要照顾到不同细分领域研究者的专业需求。对于我这样的跨界读者而言,如何从中提炼出核心的、可普适的洞见,成了一项有趣的“淘金”过程。
评分初读那些宏大的社会议题时,我的感觉就像是站在一个巨大的数据洪流前,思绪需要时间去适应和梳理。这本书在梳理中国社会在特定时期(比如2017年前后)所经历的集体情绪波动时,展现出一种近乎于“社会病理学”的观察视角。它不仅仅是罗列了民意调查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它试图去挖掘那些潜藏在日常话语和行为背后的深层驱动力,比如对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对既有社会规范的再审视,以及个体如何在快速变迁的环境中重新定位自我价值。某些章节对于特定群体(如青年人群体或特定区域的居民)心理状态的剖析,尤其尖锐和深入,直击了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矛盾点。我特别欣赏其中对“集体记忆”与“个体焦虑”之间张力关系的探讨,这种分析往往需要研究者具备深厚的社会学理论功底,并能够将复杂的理论框架有效地“接地气”,转化成可理解的社会现象描述。阅读到后期,我深刻体会到,理解一个时代的社会心态,远比仅仅关注经济数据来得更为复杂和必要,它关乎着社会肌理的韧性与弹性。
评分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对研究方法的透明度要求。在阅读接近尾声的部分时,我发现作者们并未将复杂的计量模型和问卷设计隐藏在晦涩的脚注中,而是相当详尽地解释了数据采集的范围、样本的代表性检验,以及他们在处理潜在偏差时所采取的策略。这种坦诚,极大地增强了报告的可信度。很多时候,我们接受一个结论,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得出该结论的过程的信任。当看到研究者们一丝不苟地对待每一个变量的筛选和因果关系的界定时,读者会油然而生一种敬意。这种对科学规范的坚守,让整本书不仅仅是一堆观察的集合,更是一份严谨的知识产出流程的展示。它教育了读者如何批判性地看待社会研究成果,提醒我们,即便看似是普遍的情绪表达,背后也必须有扎实的数据和逻辑作为支撑,体现了一种高度的学术责任感。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说实话,初拿到手时并未给我留下多么惊艳的印象。封面色彩偏向沉稳的深蓝和灰调,字体排版也略显传统,属于那种典型的学术研究报告风格,没有太多花哨的视觉元素来吸引眼球。但正是这种朴实无华,反而凸显出内容本身的严肃性与专业性。纸张的质感摸上去倒是挺厚实,翻阅起来有一种沉甸甸的实在感,暗示着背后汇聚了大量的数据和严谨的分析工作。内页的印刷清晰度很高,图表部分的标注也十分细致,即便是初次接触这类报告的人,在仔细阅读时,也能较好地跟上作者的逻辑链条。在阅读过程中,我注意到章节之间的过渡处理得比较流畅,虽然主题跨度较大,但整体结构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这对于一部汇集多方研究成果的蓝皮书来说,实属不易。整体来看,这本书的“外衣”虽然称不上时尚前卫,却恰如其分地承载了其作为社会科学领域权威参考读物的身份,让人在拿起时就做好了潜心钻研的准备,而非仅仅是泛泛翻阅。这种内敛的设计,反而让读者将注意力更集中于其核心的学术价值之上,可以说是“大道至简”的一种体现吧。
评分收到货了,好快啊,昨天晚上9点下单,今天上午上班就收到了
评分很好噢!
评分在社会阶层与获得感部分,本书分别从主观社会阶层、主客观社会地位和自我类别化视角扩展社会阶层的研究。本书结果显示人们当前的社会阶层认同以中层偏下认同为主,倾向于将自我类别化为弱势群体,对于自己未来和下一代的社会阶层预期较高。客观社会地位与主观社会阶层关系紧密,然对阶层预期影响较小,并无法完全影响人们的自我类别化。主客观社会地位负向预测社会参与意愿,正向预测社会参与经历,当个体将自身类别化为优势地位群体时倾向于低估群际冲突严重性程度,当类别化为弱势地位群体倾向于高估群际冲突严重性程度。在幸福感的获得上,追求投入取向的幸福感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正向的影响作用,意义取向次之、享乐取向低。
评分研究一下社会心态,看自己的心态是否正常
评分送货快,能刷卡,只是这书定价偏高
评分研究一下社会心态,看自己的心态是否正常
评分收到货了,好快啊,昨天晚上9点下单,今天上午上班就收到了
评分研究一下社会心态,看自己的心态是否正常
评分在社会阶层与获得感部分,本书分别从主观社会阶层、主客观社会地位和自我类别化视角扩展社会阶层的研究。本书结果显示人们当前的社会阶层认同以中层偏下认同为主,倾向于将自我类别化为弱势群体,对于自己未来和下一代的社会阶层预期较高。客观社会地位与主观社会阶层关系紧密,然对阶层预期影响较小,并无法完全影响人们的自我类别化。主客观社会地位负向预测社会参与意愿,正向预测社会参与经历,当个体将自身类别化为优势地位群体时倾向于低估群际冲突严重性程度,当类别化为弱势地位群体倾向于高估群际冲突严重性程度。在幸福感的获得上,追求投入取向的幸福感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正向的影响作用,意义取向次之、享乐取向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