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大字、横排、注音。大字,旨在方便儿童认识汉字,减少视觉疲劳。注音采用的是汉语拼音,旨在保证初学者读音之准确。
2.内容全面、丰富。承传几千年的文化经典,传递圣贤智慧的古典巨著。本套《国学经典诵读本》囊括中华儒释道文化三家典籍,内容更加全面、丰富。
3.采用善本,注音准确。本套丛书经文一律采用善的底本,反复校对,标点、注音参考学者注疏,力求准确无误。适合作为少年儿童的经典诵读教材,也可以作为成年人学习经典的诵读读本。
4.排版大方、疏阔。本套丛书内文排版大方、疏阔,符合人们阅读习惯,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利于保护视力健康。
5.设计装帧精致典雅。本套丛书在设计装帧方面精致典雅,简洁大方,尽量体现经典韵味,更加悦目。
内容简介
《国学经典诵读本》(全16册)遴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儒释道典籍三十余种,采用简体、横排、大字、注音的形式,是一套专门用于诵读的经典教材。经文采用善的底本,反复校对,标点、注音参考学者注疏,力求准确无误。适合作为少年儿童的经典诵读教材,也可以作为成年人学习经典的诵读读本。
全书包括:《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德育启蒙、孝经》《弟子规、太上感应篇、十善业道经(附:朱子治家格言、文昌帝君阴骘文)》《了凡四训》《声律启蒙、笠翁对韵》《幼学琼林、龙文鞭影》《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礼记选》《诗经》《易经》《道德经、庄子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心经、金刚经(附:佛说阿弥陀经、普贤行愿品、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地藏菩萨本愿经》。
作者简介
“中华文化讲堂”系列丛书自2009年出版第壹套书以来,迄今已经在中国书店、团结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群言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九州出版社等出版传统文化经典图书壹百多种,发行遍及海内外。
中华文化以儒释道三家文化为主流,其根是孝,其本是敬。落实在孝亲尊师。中华传统文化,五伦、五常、四维、八德是也。文化是民族之灵魂,教育是文化之生机。古人有云:壹时劝人以口,百世劝人以书。又云: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第壹件好事还是读书。以弘扬中华文化、凈化社会人心为宗旨的“中华文化讲堂”系列丛书,旨在劝人断恶修善、凈化社会人心。四年多来,先后出版《群书治要》《国学治要》等国学经典和凈空老法师、王凤仪老善人、钟茂森博士、蔡礼旭老师等古今大德的大量著作。其中不少图书被赠送给多位党和国家的领导人,日本、马来西亚、斯里兰卡等国家元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各国代表等,并发行流通到加拿大、印尼、德国、马来西亚等地和台湾、香港等地,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让中华传统文化传播到千家万户,利益了大量人群。
目录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佛说阿弥陀经
普贤行愿品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前言/序言
出版说明
中华文化,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唯一持续时间最长、流传至今还没有中断的文明。
我们中国历来被称为文明古国,经千年颠沛而魂魄不散,历万种灾厄而总能重生,追其原因就是因为我们重视教育和传承。而中华文化价值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先辈们留下的大量经典。
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亦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近年来,由于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在大量志士仁人的努力推动下,中华传统文化逐渐迎来了复兴的春天。
为了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传统,推动读经教育的普及,我们遴选了三十几部重要的经典,编成这套《中华经典诵读本》。这套书采用简体、横排、大字、注音的形式。大字,旨在方便儿童认识汉字,减少视觉疲劳。注音采用的是汉语拼音,旨在保证初学者读音之准确。
中华文化以儒释道三家为主流,其核心为伦理、道德、因果之教育。儒道两家是诞生于中国的本土文化,佛教虽诞生于印度,但是自汉代传入中国以来,早已经和儒道融合为一体。因此在经典篇目的选取上,我们打破了一般只选儒家典籍的惯例,将选取范围扩大到儒释道三家的经典上。儒家典籍选取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德育启蒙》《孝经》《朱子治家格言》《声律启蒙》《笠翁对韵》《幼学琼林》《龙文鞭影》等童蒙养正经典以及“四书五经”中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周易》《诗经》《礼记选》,此外还收入了诗词选本《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道家则收入《太上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骘文》《了凡四训》以及《道德经》和《庄子选》四种因果昭著,义理深刻的典籍;佛家典籍则挑选了《十善业道经》《地藏菩萨本愿经》《无量寿经》《心经》《金刚经》《佛说阿弥陀经》《普贤行愿品》《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八种大乘经典。
本书的经文和注音均参考历代注疏和诸家版本,严加考证,以求最善。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那么圣贤远乎哉?我志在圣贤,圣贤庶乎近矣。而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传承中华文化则是“我之责任”。古人云:“旧书不厌百回读”,以期此三十多部典籍能够家弦户诵,朗朗的读书声亦能传遍中华大地,让古老的中华文明,重新焕发出新的活力。
中华文化讲堂编辑部
二〇一七年八月
《心经 金刚经(简体横排注音国学经典诵读本)》图书简介 《心经》,全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教中最为精炼、最为普及的经典之一。其文字虽短,却蕴含着深邃的般若智慧,是开启智慧之门、明心见性的重要阶梯。全经仅二百余字,却将佛教空性的核心思想阐释得淋漓尽致,被誉为“万佛之母”,其影响力跨越千年,遍及东方乃至世界各地。 《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是大乘佛教般若部的重要经典,与《心经》同属般若智慧的范畴,但其篇幅更长,论述更为详尽。它以“金刚”的喻意,阐述了般若智慧的锋利和无比坚固,能够摧毁一切虚妄的执着,破除众生的愚痴。经中以大量的譬喻和问答,层层剥茧,深入浅出地揭示了“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般若空观,以及“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的真理。 本书《心经 金刚经(简体横排注音国学经典诵读本)》正是将这两部佛门至宝以简体横排的形式呈现,并配以注音,旨在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个方便、易读、易诵的学习文本。本书的出版,不仅是为了满足信众日常的持诵需求,更是为了让更多对佛法、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能够便捷地接触和理解这两部经典的精神内核。 《心经》的深邃内涵 《心经》开篇即点出“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观自在”非仅仅指观照万物,更是观照自心,洞悉自我的本来面目。“行深般若波罗蜜多”表明了证悟智慧的深度与广度,是超越生死轮回,抵达涅槃彼岸的途径。“照见五蕴皆空”是《心经》的核心论点。“五蕴”包括色、受、想、行、识,是我们感知世界、认识自我的基本要素。然而,《心经》指出,这五种构成我们“我”的要素,从根本上来说,都是因缘和合而生,并非真实、永恒的存在,故云“皆空”。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句话是《心经》中最为精炼的表述,它揭示了色法(物质现象)与空性(无自性、无实相)之间不可分割的同一性。空性并非虚无,而是色法的本质;色法也并非独立存在,而是空性的显现。这种“缘起性空”的智慧,破除了我们对事物的实有执着,从而摆脱了由此产生的贪、嗔、痴等烦恼。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继色蕴之后,《心经》进一步阐述了受(感受)、想(思想)、行(意志)、识(认知)这四种精神现象,同样是无常、无我、空性的。我们对外界的感受、对事物的想法、我们的意志活动,乃至我们认识世界的能力,都并非独立于因缘之外而存在的实体。 “舍利子,彼众多法,皆是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舍利子”是佛陀对弟子舍利弗的尊称,这里也是泛指一切听闻佛法的众生。“彼众多法”指代世间的一切法相,即一切事物。“皆是空相”再次强调了其无自性、无实相的本质。“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更是对空性超越二元对立的深刻阐释。空性超越了生与灭、垢与净、增与减的相对范畴,是 Absolute Truth,是终极的实在。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这一连串的“无”,并非是否定一切,而是指向一种超越概念和名相的实在。当体悟到“五蕴皆空”之后,一切相对的概念,如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十八界(六根与六尘的认知领域)、十二因缘(生死轮回的链条)、四圣谛(苦、集、灭、道)以及智慧与证悟本身,都将显露出其空性的本质,从而超越这些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这是《心经》最究竟的落脚点。因为体悟了“无所得”的空性,所以菩提萨埵(觉悟的众生),依仗着般若波罗蜜多(智慧的彼岸),才能达到“心无挂碍”的境界。没有了执着,就没有了烦恼的牵绊。没有了烦恼,自然也就“无有恐怖”,超越了对生老病死的恐惧。因为能够“远离颠倒梦想”,即看破虚妄的分别和执着,最终才能“究竟涅槃”,达到不生不灭、寂静安乐的永恒境界。 《金刚经》的般若妙义 《金刚经》的伟大之处在于其对“般若”智慧的系统阐述,它以“金刚”作为比喻,强调了般若智慧的锋利与不可摧毁。经中反复强调“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是《金刚经》的核心思想之一,即对一切现象的真实性进行解构。 “有为法”是指由因缘条件所造作的一切现象,包括我们所认为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然而,《金刚经》告诉我们,这些看似真实的存在,其本质如同梦境、幻影、露珠和闪电一般,是短暂、虚幻、不实在的。我们之所以痛苦,是因为我们执着于这些虚幻的现象,将它们当作真实不虚的存在。 “佛说如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如来”是佛的十种称号之一,意为“乘着如来之法而来的圣者”。《金刚经》指出,佛陀的本体并非从某个地方来,也并非到某个地方去,这正是“如来”的真意。佛陀的智慧是超越时空的,是永恒不变的。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是《金刚经》中的一个关键概念,也是对“般若空观”的进一步阐释。“我相”是指我执,即认为有一个独立、真实的“我”存在;“人相”是指人执,即认为有独立的“人”存在;“众生相”是指众生执,即认为有独立的“众生”存在;“寿者相”是指寿命执,即认为有独立的“寿命”存在。这四种执着是众生痛苦的根源。《金刚经》告诫我们,必须破除这些执着,才能真正证悟般若智慧。 “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如果一个修行者仍然执着于这四种相,那么他就不算是真正的菩萨。菩萨的本质在于其无相的境界,在于其超越一切相的智慧。 “菩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我所说的一切法,皆非法,是名一切法。”“何以故?佛说名为持戒,破戒,是则名为持戒、破戒。”《金刚经》通过这些看似矛盾的论述,旨在破除我们对名相的执着。我们通常认为,持戒就是遵守戒律,破戒就是违反戒律,但《金刚经》指出,这些概念本身也是空性的,是由我们强加的分别心而产生的。真正的“持戒”在于“无所住”,在于心无挂碍,而非仅仅在表面上遵守条条框框。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佛所说身相,即非法相。”佛陀在此明确指出,不能以物质的身体来认识佛陀的本体。佛陀的本体是法性,是般若智慧,是超越一切色相的。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受持诵,若有众生得闻是经,信受持诵,是人功德,无量无边。”《金刚经》的功德利益被反复强调。对于那些能够听闻、相信、受持、诵读此经的众生,其功德是无量无边的。这并非是神话,而是因为这部经能够开启众生的智慧,破除其烦恼,从而获得究竟的解脱。 本书的价值与意义 《心经 金刚经(简体横排注音国学经典诵读本)》的出版,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和意义: 1. 便捷的学习途径: 简体横排的形式,更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注音的加入,使得不熟悉梵文或古汉语发音的读者,也能准确地诵读经典,减少了学习的障碍。 2. 深入的智慧启迪: 本书并非简单地提供文字,而是希望引导读者去领悟其中蕴含的般若智慧。通过反复诵读和体悟,能够帮助读者逐渐破除我执、法执,观照五蕴皆空,从而获得内心的宁静与自在。 3. 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心经》和《金刚经》是中国佛教乃至东方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本书的出版,有助于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播给更广泛的受众,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4. 心灵的慰藉与净化: 在现代社会快节奏、高压力的环境下,人们常常感到迷茫与焦虑。《心经》和《金刚经》所揭示的“空性”智慧,能够帮助人们看淡执着,放下烦恼,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力量。 本书的编排,力求简洁清晰,让读者能够专注于经典的字句本身,并在诵读中体会其深刻的含义。无论是虔诚的佛教徒,还是对东方哲学、智慧生活感兴趣的读者,都能从本书中获益。希望本书能够成为您通往智慧彼岸的良伴,助您在纷繁的世界中,寻得一份澄明与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