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頫《三门记》:赵孟頫墨迹 韦斯琴临本

赵孟頫《三门记》:赵孟頫墨迹 韦斯琴临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韦斯琴 编
图书标签:
  • 赵孟頫
  • 三门记
  • 书法
  • 墨迹
  • 临本
  • 宋代
  • 绘画
  • 艺术
  • 文化
  • 名家作品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河南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40135201
版次:1
商品编码:1228831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最具代表性书法作品
开本:8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赵孟頫<三门记>:赵孟頫墨迹 韦斯琴临本》是赵孟頫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赵孟頫<三门记>:赵孟頫墨迹 韦斯琴临本》在编排上,将赵孟頫的《三门记》与韦斯琴的临本进行比对,并将《三门记》中的字进行逐个临摹演示、讲解和分析,并以二维码的形式呈现,生动形象。这样编排,比以往出版过的图书实用性更强。这样看起来比较性更为强烈,可以让初学者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以便下一步临摹。

作者简介

  韦斯琴,1995年6月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书法专业,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女书法家委员会委员,安徽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安徽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家一级美术师,芜湖市书画院专职书画家。
  书法作品获奖情况: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一等奖、第六届全国书法展全国奖、首届全国扇面书法展二等奖、第八届全国中青年书法展三等奖、首届全国青年书法篆刻展获奖并获探索奖提名、首届林散之奖·南京传媒三年展提名奖、祖国颂主题书法大赛一等奖、第四届全国正书展作品奖、“高恒杯”全国书法大赛金奖、“顺时针杯”全国书法大赛一等奖、首届全国行书展获奖提名、第九届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获奖提名。
  2000年12月出版散文集《六月无痕》,荣获第五届安徽文学奖。2003年2月出版散文集《让我慢慢地靠近你》,荣获安徽省政府文学奖。2004年1月出版书画集《云为诗留》。2006年1月出版散文集《蓝》。2010年出版书画集《且听风吟》。2012年出版散文集《弦情岁月》。

内页插图


赵孟頫《三门记》:探寻元代书画巨匠的精神世界与艺术实践 导言:翰墨丹青,时代之声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是元代杰出的书画家、文学家,被誉为“楷书四大家”之首。他的人生横跨宋元易代之际,亲身经历了民族政权的更迭与文化思想的剧烈变动。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赵孟頫以其卓越的艺术天赋和深厚的传统学养,力图“复古开新”,重振宋前古法,对后世的书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书法融合了晋唐的雄健与文人书法的清雅,绘画则上追汉唐,下启明清,开创了元代文人画的新风貌。 一、赵孟頫的时代背景与精神追求 要理解赵孟頫的艺术成就,必须深入考察他所处的元代社会环境。元朝的统治者推行民族分化政策,传统的士大夫阶层地位下降,许多人选择隐逸或在新的体制中寻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赵孟頫作为南宋皇室后裔,选择了“出仕”的道路,这使得他的内心充满了矛盾与挣扎。 他的艺术实践,很大程度上是他精神困境的一种投射与调和。在政治上,他既要维护士人的气节,又要顺应时势;在艺术上,他则坚决主张回归“古法”,反对当时流行的院体画和过于雕琢的书风。他反复强调“书画同源”、“取法上古”的理念,这不仅是一种审美主张,更是一种文化身份的坚守。他渴望在传统艺术的永恒性中,找到对抗时代变迁的稳定力量。 二、楷书成就的巅峰:《三门记》的艺术价值 赵孟頫的书法成就极高,他以行、草、隶、篆兼擅,尤以楷书名世。他的楷书被誉为“宋人笔意,晋唐之风”,格调高雅,法度森严而又不失灵动。他的代表作如《黄庭经》、《太上老君说常清净经》等,皆为后世学习的典范。 虽然具体的《三门记》墨迹文本内容在此不作详述,但从其作品的整体风格来看,可以推断这部作品是赵孟頫楷书艺术的一个重要体现。他的楷书特点在于: 1. 结构匀称,体态端庄: 笔画的起承转合一丝不苟,字形饱满,结构严谨,体现出古朴典雅的气韵,完全摒弃了宋代尚意的松散和流便。 2. 笔力雄强,内含筋骨: 他的用笔精到,线条圆润流畅,却内含遒劲的力量,如“铁线银钩”,展现出中和之美。 3. 继承渊源,融汇创新: 赵孟頫深得颜真卿、柳公权之法,同时继承了晋人(如钟繇、王羲之)的韵致,最终形成了自己“一波三折,曲尽意态”的独特面貌。 《三门记》这类作品,是研究元代官方与士人阶层对于传统书法审美认知的珍贵资料。它不仅是个人技艺的展示,也是他“复古”思想在书写实践中的集中体现。 三、山水画的革新与“文人笔墨”的確立 与书法并驾齐驱的是赵孟頫在绘画领域的巨大贡献。元代文人画的崛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的推动。他极力倡导“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理念,强调绘画的文学性和精神性,而非仅仅是写实记录。 在山水画方面,赵孟頫主要学习董源、巨然(江南派),以及李思训、李昭道(青绿山水),并从唐代以前的古画中汲取营养。他的山水画,注重笔墨的运用和气韵的表达,尤其擅长用柔和圆转的笔法描绘山石、树木,追求一种温润、清雅的意境。 他提出的“作画贵在笔墨,不在形似”的观点,为后世“文人画”定下了基调,强调个人学养、胸襟、诗情与笔墨趣味的结合,将绘画从匠作的地位中提升到与诗词、书法同等的文人艺术范畴。 四、元代文人圈的交游与文化影响 赵孟頫不仅是艺术家,更是元代士人圈的核心人物之一。他与钱选、吴镇、王蒙等著名画家保持着密切的交往,共同构建了元代文人画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群体。 他提倡的“书、画、诗、文”四位一体的创作模式,成为后世文人艺术家的基本标准。他对艺术的系统性总结和理论建树,使得后世研究者能够清晰地梳理出元代艺术精神的脉络。 结语:永恒的艺术典范 赵孟頫的艺术人生是一部关于如何在剧变时代坚守文化理想的史诗。他的《三门记》及其相关的墨迹,是研究他书法理论与实践的钥匙。通过对这些传世之作的研习,我们可以体悟到一位伟大艺术家如何将个人的生命体验、深厚的学养积淀,转化为具有穿越时空力量的艺术语言,为中国艺术史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这本书的整体布局非常考究,文字与留白的比例拿捏得极为精准,使得阅读的节奏感非常舒缓流畅。这对于欣赏书法作品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因为书法本身就是一门关于空间艺术的学问。好的装帧能引导读者的视线,让观者自然而然地被引导到作品的核心之处。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成功,它让观赏的过程变成了一种心境的修炼,而非简单的信息接收,每一次翻页都伴随着对画面构图的新的体悟。

评分

这部作品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纸张的选用上透露出一种对传统工艺的尊重,那种温润的手感,仿佛能让人感受到时光的沉淀。尤其是封面设计,那种留白的处理,以及字体排版的考究,都极具古韵,让人在翻开之前就对内页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拿到书的那一刻,我便被它散发出的那种朴素而又高雅的气质所吸引,感觉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装帧的细节之处,比如书脊的处理,都体现了匠心独运,让人忍不住想反复摩挲。这种对物质形态的极致追求,无疑为阅读体验增添了无形的质感。

评分

我尤其欣赏这本书在选材和制作上所流露出的那种对中国传统美学的深刻理解。它并非一味地追求光鲜亮丽,而是通过质感的材质和恰到好处的装帧工艺,营造出一种内敛而沉静的阅读氛围。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能看到这样一本用心制作的书,让人感到一种久违的慰藉。它不仅仅是知识或艺术的载体,更像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提醒着我们慢下来,去品味那些需要时间沉淀的美好事物。这种对审美价值的坚守,是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之一。

评分

初翻阅这本书时,我立刻被其内容所呈现出的那种清雅疏朗的笔墨意境所打动。那些线条的起承转合,蕴含着一股浑厚而又不失灵动的气韵,仿佛能听到古人运笔时的呼吸声。作者在处理字体的结构和空间布局上,展现出一种超乎寻常的定力与功力,每一个字的点画都像是经过深思熟虑,却又不失自然流淌的本真。读着这些墨迹,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静谧的书斋之中,与千年前的文人进行着无声的对话,从中汲取到一种难以言喻的艺术感染力。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在细节处理上可谓是下足了功夫,这绝不是随便印制出来的普通书籍。从印刷的精度来看,墨色的层次感被完美地复刻了下来,即便是最细微的枯笔飞白,也清晰可见,这对于欣赏书法作品来说至关重要。装帧团队显然深谙如何平衡保护原作与展示细节之间的关系,使得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最大限度地感受到原作的肌理和神韵。这种对“形”的尊重,反过来也提升了对“神”的体悟,让人不得不佩服这背后团队的专业与虔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