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源远流长,绵延不绝,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符号,更是中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基础和载体。
☆汉字不仅是用来写的,也是可以读的。读懂汉字的故事,也就读懂了中国的历史文化和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从而更加热爱和珍视我们的汉字。
☆这本书并非一部单纯讲述汉字知识的书,而是一部与中国历史、文化史和文明史有关的汉字文化读物,它面向一切喜欢汉字、热爱汉字、对汉字文化和中国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朋友。
本书从古老的甲骨文、金文讲起,讲述汉字字形的来源、字义的产生与演变,并贯穿着悠久的中华文明史。书中配有丰富鲜活的图片,穿插相关的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图文并茂地描述了古代先民的生活与环境,以及中国人的精神与习俗。书中所选古诗词,让读者能够深刻感悟汉字的形意之美与独特韵味。
孙曼均,笔名子默。女,1984年复旦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毕业,获文学学士。曾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长期从事语言文字应用研究,副研究员,GJ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同时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现代汉字和现代汉语词汇应用研究及社会语言学研究,涉及现代汉字的教学、使用与测试,新词语和流行词语,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与研究等,承担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汉字应用水平测试研究、汉字使用情况调查等多项国家和部级重点科研项目。
上篇:人与人类
第一部分:与人的体态姿势有关的
人 二
千 四
尾 六
仁 八
休 一〇
宾 一二
宿 一四
病 一六
廷 一八
永 二〇
浴 二二
队 二四
陷 二五
光 二六
囚 二八
死 三〇
亡 三二
大 三三
夫 三五
立 三七
亦 三九
要 四〇
交 四二
文 四四
奚 四六
乘 四八
赤 五〇
疾 五二
夹 五四
舞 五六
因 五九
并 六〇
从 六一
北 六二
化 六四
众 六六
旅 六八
比 七〇
昆 七二
竞 七三
斗 七四
即 七六
既 七八
卿 八〇
乡 八二
坐 八四
第二部分:与人的生命形态有关的
儿 八八
子 九〇
孔 九三
孙 九四
乳 九六
教 九八
学 一〇〇
字 一〇二
后 一〇八
弃 一一〇
包 一一二
保 一一四
长 一一六
老 一一八
孝 一二〇
鬼 一二二
女 一二四
妇 一二六
好 一二八
如 一三〇
安 一三二
妻 一三四
奴 一三六
威 一三八
身 一四一
母 一四三
毋 一四五
每 一四六
第三部分:与人的身体部位有关的
天 一五〇
元 一五三
目 一五五
看 一五七
直 一五八
见 一六〇
望 一六二
相 一六四
眉 一六六
首 一六八
面 一七〇
县 一七三
而 一七四
耳 一七六
闻 一七八
听 一八〇
圣 一八二
取 一八四
自 一八六
四 一八八
口 一八九
甘 一九一
旨 一九三
令 一九四
命 一九六
兄 一九八
欠 二〇〇
羡 二〇一
饮 二〇二
吹 二〇四
言 二〇五
音 二〇七
竟 二〇八
知 二一〇
喜 二一二
舌 二一四
甜 二一六
齿 二一七
心 二一九
愁 二二一
吕 二二二
手 二二四
又 二二六
右 二二八
左 二三〇
叉 二三二
尹 二三三
君 二三四
父 二三六
聿 二三八
丈 二四〇
支 二四二
有 二四四
夺 二四六
及 二四八
采 二五〇
系 二五二
整 二五四
叔 二五六
寇 二五七
冠 二五八
友 二六〇
受 二六二
争 二六四
共 二六五
弄 二六六
索 二六八
掰 二七〇
丞 二七一
兴 二七二
与 二七四
舆 二七六
公 二七八
止 二八〇
足 二八二
步 二八四
出 二八六
之 二八八
正 二九〇
客 二九二
旋 二九四
陟 二九六
降 二九七
涉 二九八
此 二九九
企 三〇〇
先 三〇二
走 三〇四
奔 三〇六
下篇:日常生活
第一部分:与服饰有关的
衣 三一〇
表 三一二
裘 三一四
衰 三一六
卒 三一八
初 三二〇
巾 三二二
带 三二四
帛 三二六
币 三二八
第二部分:与饮食有关的
米 三三二
精 三三四
料 三三六
酒 三三七
醋 三四〇
福 三四三
富 三四五
肉 三四七
炙 三四九
然 三五一
第三部分:与建筑有关的
厂 三五四
宫 三五六
室 三五八
官 三六一
宋 三六二
守 三六五
京 三六六
高 三六八
郭 三七〇
户 三七一
扇 三七三
门 三七六
向 三七八
工 三八〇
困 三八二
第四部分:与交通有关的
行 三八四
道 三八七
车 三八九
军 三九一
轰 三九二
凡 三九三
舟 三九四
第五部分:与器具有关的
合 三九八
会 四〇〇
食 四〇二
壶 四〇六
筷 四〇九
皇 四一一
监 四一三
益 四一五
尽 四一七
第六部分:与符号有关的
一 四二〇
二 四二二
三 四二三
八 四二五
十 四二六
上 四二八
下 四三〇
这本书的内容广博精深,尤其是在逻辑构建方面,简直可以称得上是一绝。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看似毫不相关的古代文化现象,通过一条清晰、严密的线索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宏大而又自洽的知识体系。阅读过程中,我多次被那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感所震撼。作者没有停留在表面的现象描述,而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的思维定式与社会结构,这种深度的剖析,远超我此前阅读的任何同类书籍。它不满足于告诉我们“是什么”,更致力于解释“为什么会是这样”,并且还探讨了“它将走向何方”。这种层层递进的论证方式,让原本复杂难懂的学理,变得清晰易懂,仿佛作者是一位耐心的向导,牵着读者的手,一步步走过历史的迷宫。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文字,更像是在参与一场高水平的学术对话。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难度并非等闲之辈,它要求读者必须保持高度的专注力,并且对既有的知识体系有一定的预设基础。这不是一本可以随意翻阅消磨时间的消遣读物。但正因为这种对读者的“要求”,使得最终的收获显得尤为珍贵。它像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需要你投入时间和心力去打磨,但一旦你穿透了最初的那些晦涩和复杂,所见到的光芒是极其耀眼的。这本书带来的知识累积感,是那种深入骨髓的、可以内化的那种,它改变了我看待世界的一些既有模式。读完之后,我能明显感觉到自己在分析问题时,考虑的维度更多了,论证的层次也更深了。它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像是一个思维的“催化剂”,强烈推荐给那些不满足于表面了解,真正渴望深度思考的求知者。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引人注目,那种深邃的墨绿色与烫金的字体搭配,散发出一种古典而又现代的气息,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知识底蕴。书页的质感也非常好,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翻页时那种微带沙沙的摩擦声,仿佛能把人带回到安静的书房,沉浸在阅读的乐趣中。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排版上的用心,每一章节的标题都设计得简洁有力,既不会显得过于拥挤,又能有效地引导读者的阅读节奏。而且,书中穿插的一些手绘插图和古籍拓片,虽然不多,但都恰到好处地烘托了气氛,提升了整体的审美体验。这本书的装帧质量也绝对称得上是精品,即便是作为案头摆设,也显得格调十足,让人每次看到它都会有再次翻阅的冲动。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经过精心雕琢的艺术品,体现了出版方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现代阅读体验的追求。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所展现出的那种跨学科的视野。它绝不是一本孤立的、局限在某一领域的专著。在讲述的过程中,作者巧妙地引入了人类学、社会心理学甚至是当代认知科学的理论框架,用现代的视角去重新审视和解读传统。这种融会贯通的处理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对所研究对象的理解边界。我发现,很多看似陈旧的观念,在用新的理论工具进行“扫描”后,竟然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暴露出了其固有的局限性。作者的这种开放和包容的态度,非常值得称赞。它成功地打破了学科壁垒,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的观察窗口,让我意识到,理解任何复杂的文化现象,都需要多一把“钥匙”,而这本书就提供了好几把关键的钥匙。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变化多端,像一个技艺高超的魔术师,总能根据不同的论述主题,切换到最恰当的语调。有时,作者的笔触变得极其细腻、富有诗意,仿佛在描绘一幅流动的山水画卷,让人心神为之一宁;而当讨论到关键的历史转折点或深刻的哲学命题时,文字又变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充满了批判性的力量。我特别喜欢它在引用古代文献时的处理方式,既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古雅,又通过精妙的现代注释,保证了当代读者的理解无碍,这种平衡把握得极为微妙。阅读体验的过程,就像在聆听一场精心编排的交响乐,有高昂的乐章,也有舒缓的间奏,高低起伏,张弛有度,绝不枯燥。这使得即便是那些学术性极强的章节,读起来也充满了韵律感和生命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