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国家图书馆古籍保护科技文化部重点实验室成功申报了“文献用纸保存寿命评估体系研究”。该项目是古籍保护科技文化部重点实验室设定的三个研究方向中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本书则是此项目的研究成果。本书以古籍保护科技研究与发展的难点为突破,立足古籍保护科技研究基础,以研究古籍文献用纸保存寿命评估体系为目标,采用加速热老化的方式,深入研究文献用纸保存寿命的评估问题。研究在热老化过程中,纸张的白度、抗张强度、pH值、粘度等理化指标与纸张预期保存寿命的关系,力图解决古籍保存保护各种措施和环境的选择、评估和研究中的效果评价问题。研究文献用纸理化性能与保存寿命相关性,构建古籍文献保存寿命及耐久性评估的系统。为今后的文献保存技术的研究建立可参照的坐标系。
田周玲,国家图书馆馆员,硕士,历任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实验研究组副组长,国家图书馆古籍馆文献保护组组长、古籍保护科技文化部重点实验室负责人。
前言
1 文献保存的影响因素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影响因素
3 检测项目和方法介绍
4 研究用纸介绍
5 充氮保存环境加速老化研究
6 湿热加速老化研究
7 干热加速老化研究
8 纸张加速老化中结晶度研究
9 老化中各因素的相关性研究
10 回归分析评估体系研究
11 总结
本论著以文献保护科技研究与发展的难点为突破,立足古籍保护科技研究基础,从纸张的保存环境出发,通过改变保存环境的温度和相对湿度、氧气的含量以及老化时间等,研究了几种典型的文献用纸的保存寿命与纸张各种物理化学指标的相关性。通过热老化的方式加速纸张的老化,研究在不同的热老化时间下,纸张的白度、抗张强度、撕裂度、耐折度、冷抽提pH值、粘度、铜价和结晶度等理化指标的变化。采用SPSS(Statistical Package for Social Science,社会学统计软件包)分析了白度、抗张强度、撕裂度、耐折度、冷抽提pH值、粘度、铜价与老化时间的相关性,并采用回归的方法推算了纸张的保存寿命。本研究力图解决古籍保存保护各种措施和环境的选择、评估和研究中的效果评价问题。研究文献用纸理化性能与保存寿命相关性,为今后的文献保存技术的研究建立可参照的坐标系。
如果说市面上大部分的专业书籍都像一张绘制精确的地图,那么这本书更像是一部详尽的、关于地图绘制工具和材料特性的说明书。它并不直接告诉你“去哪里”,而是告诉你“通往那里的路标是如何被制作出来的,以及它们能维持多久”。这种侧重点的差异,让它的实用价值显得尤为独特。我发现,读完它之后,我对于所有需要长期保存的“记录”——无论是重要的合同、艺术品的证书,还是家庭相册——都产生了一种全新的敬畏感和责任心。这种敬畏感不是源于内容的重要性,而是源于对“载体”稳定性的理解。作者似乎在反复强调一个观点:信息的内容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一个可靠的载体去承载,那么再伟大的思想也可能在下一个十年就化为乌有。这种对“基础设施”的关注,对于任何需要进行长期规划的机构或个人而言,都具有不可替代的指导意义,它教会我们如何从最基础的层面去思考“永恒”。
评分坦白讲,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版式排布,本身就体现了一种与主题高度契合的审美倾向。它没有采用当下流行的那种轻盈、扁平化的设计风格,而是选择了那种厚重、略带复古感的排版,字体选择也偏向于沉稳、易于辨识的风格,这让阅读体验本身就带上了一种“仪式感”。这种厚重感不仅仅是物理上的,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沉淀。在阅读过程中,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在追求绝对的客观性和详尽性上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他似乎并不满足于给出结论,而是将推理过程的每一步都透明化,这使得读者在消化信息时,能够建立起极强的信任感。这种信任感,在面对如此专业且关键的研究领域时,是至关重要的。它不是那种鼓励你跳跃式思考的书,而是要求你像一个严谨的工匠一样,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审视每一个结构性的细节,最终构建起对整个保存科学系统的完整认知框架。
评分翻阅这本书的时候,我脑海中浮现的画面,不是实验室里的试剂瓶,而是图书馆那高耸入云的书架,以及那些尘封在档案室里、散发着独特气味的卷宗。这本书带来的最大冲击,是一种对“无声历史”的想象力激发。我们习惯于阅读文字,但我们很少去深究这些文字得以留存的介质本身所经历的挣扎。作者似乎赋予了“纸张”一种近乎拟人化的生命力,它们在沉默中忍受着光照、湿度和环境中的各种微小侵蚀。这种代入感非常强烈,仿佛书中的每一个数据点和每一个实验结果,都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对无数张纸张生命抗争的记录。这种“看见”纸张本身命运的能力,极大地丰富了我对历史文献的感知维度。它让我明白,我们今天轻易获取的知识,背后站着一个由无数“失败案例”构筑起来的漫长防线。这种对媒介“主体性”的关注,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学术探讨,变成了一场关于“存在”与“消逝”的哲学对话。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说实话,初看之下有些许挑战,它不像通俗读物那样一气呵成,而是更像一部需要细细品味的古典乐章,每一个章节的推进都带着一种严谨的、不容置疑的逻辑推演。我个人非常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的概念时所展现出的克制与精准。这种克制感,使得全书洋溢着一种学者的风范,它不试图用花哨的词藻来吸引眼球,而是将所有的精力都倾注在构建一个坚实可靠的理论框架上。每一次翻页,都像是跟随一位经验极其丰富的向导,深入到一个我们习以为常却知之甚少的领域。读到某些段落时,我常常需要放慢速度,甚至需要反刍几遍,才能完全领会其中关于“过程”与“状态”之间微妙关系的阐述。这种阅读过程,与其说是吸收知识,不如说是一种思维的再训练,它强迫你放下那些浮躁的、追求即时满足的阅读习惯,转而沉浸到一种缓慢而深入的探究之中。这本“文献用纸保存寿命研究”,与其说是一本技术指南,不如说是一次智力上的慢跑,它磨砺的不是读者的耐心,而是对事物本质探究的深度。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是《文献用纸保存寿命研究》,我现在试着从一个读者的角度,写一些我读完这本书后的感受,但这五段评价都会避开书中实际涵盖的具体内容,而是从一些侧面或者感受出发。 读完这本厚厚的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时间深处的大门,但不是那种科幻小说里穿越时空的大门,而是一种更微妙、更日常的“时间旅行”。我不是在研究古籍的化学成分,也不是在分析墨水的稳定性,而是被这本书里所探讨的“存在感”深深吸引住了。你想想看,我们每天写下的那些信件、打印的报告,它们似乎都带着一种“理所当然会留下”的傲慢。然而,这本书却像一个冷静的观察者,不动声色地向你揭示了这种“理所当然”背后的脆弱性。那种感觉,就像你忽然意识到,你珍藏在抽屉里的那些泛黄的票根,它们其实正在以一种你无法察觉的方式,悄悄地走向消亡。作者的笔触虽然专业,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那种对“记录”这件事本身的敬畏,让我不禁停下来思考:我留下来的东西,究竟承载了多大的重量?这种对“物的生命周期”的探讨,远超出了材料科学本身,它触及到了记忆、历史和人类文明传承的本质焦虑。那种被细腻的观察和深刻的反思所包裹的阅读体验,让人在合上书本时,会下意识地重新审视自己身边那些被视为永恒的纸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