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字答问》主要包括“字词句解说”“近义辨析”“读音辨正”“标点用法指误”“数字用法析疑”“汉语拼音问题解惑”“字形观照”“笔顺易错字”“修辞手法说略”“其他”等十部分。内容充实,针对性强,涉及文字、语音、词汇、语法、语用等各个方面,具有较强的实用性。确实能解决人们语文应用中的实际问题。
国家语委《语言文字报》原主编、《语文建设》原副主编。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立法用语规范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央电视台总编室特约语言文字顾问,北京市语言文字测试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政法大学语言与证据研究中心顾问。
近年来参加多部国家法律的语言文字审读工作,并赴中办秘书局、中办秘书局法规处(现为法规局)、解放军总政治部办公厅第二秘书局、农业部、外交部、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中国纪检监察学院、光明日报社、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少儿出版社等单位讲公文写作中以及编辑工作中的语言文字问题。
参加了2011年版的《标点符号用法》《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修订讨论和最终审定。
目前在《人民日报》(海外版)、《秘书工作》《新闻研究》《语言文字报》《语言文字周报》《小学语文教师》等报刊上回答语言文字问题。主要著作有《缺失的语文课》《缺失的语文课2》《说话的诀窍——解读〈红楼梦〉言语交际》。
字词句解说
001 “扳手腕”与“掰腕子”…………………………………… 2
002 “梆梆硬”还是“邦邦硬”………………………………… 2
003 “包涵”没有“包含”义 ………………………… 3
004 “被评为”可以说成“评为”吗?………………………… 3
005 “比翼齐飞”的用法………………………………………… 4
006 “不遑多想就可以知道”的说法不妥……………………… 5
007 “不上秤称”不宜写成“不上称称”……………………… 6
008 “不胜”(副词)一般用于感情方面……………………… 6
009 “不由得”还是“不由地”………………………………… 7
010 “不只如此”不宜写成“不止如此”……………………… 8
011 “曾经的学校”的说法是否妥当…………………………… 8
012 “差不多……都”是病句吗………………………………… 9
013 “嗤嗤水气”宜写成“嗤嗤水汽”……………………… 10
014 “词不达意”不宜写成“辞不达意”…………………… 10
015 “待会儿”的两个意思…………………………………… 11
016 “但却”的说法应怎样看………………………………… 12
017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还是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12
018 “ 的”“得”在“老张写的字”和
“老张写得一手好字”中的使用… …………………… 13
019 “独当一面”与“势不可当”中的“当”……………… 14
020 “敦促”的用法…………………………………………… 14
021 “多的是”还是“多得是”……………………………… 15
022 “放眼大好河川”宜写成“放眼大好河山”…………… 15
023 “该计划又再次‘复活’”的说法不妥………………… 16
024 “干嘛”宜写成“干吗”………………………………… 17
025 “高山景行”的用法……………………………………… 18
026 “姑父”“姨父”还是“姑夫”“姨夫”……………… 18
027 古人名字中的“槼”是否应写成“规”?… ………… 19
028 “剐蹭”不宜写成“刮蹭”……………………………… 20
029 “归宁”的意思和用法…………………………………… 21
030 “衮衮诸公”的用法……………………………………… 22
031 “涵容”不用来表“包含”义………………………… 23
032 “寒暄”还是“寒喧”…………………………………… 23
033 “红粉佳人”和“琴瑟和谐”的含义…………………… 24
034 “划定红线”宜写成“画定红线”……………………… 26
035 “画个钩儿”还是“画个勾儿”………………………… 26
“不遑多想就可以知道”的说法不妥
某媒体中说:“这件事,任何思维正常的人,不遑多想就可以知道其中的道理。”其中的“不遑”用得不妥。
“不遑”的意思是“来不及”“没有时间做(某事)”“无暇”的意思。 例如:
(1)将军连年征战,所以不遑顾及此事。
(2)他整天研究用中药抗癌,专心致志,常常不遑寝息。
(3)这些年,他专注于此,昼夜忙碌,不遑他顾。
媒体中那句话的意思是说:“任何思维正常的人,不用多想,就很容易知道其中的道理。” 因此,这句话不宜用“不遑”,宜用“不用”或“不必”。例如可以说成:“任何思维正常的人,不用多想就可以知道其中的道理。”
“差不多……都”是病句吗
《开国大典》一文中有句话:“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有位老师问,前面写了“差不多”,后面又说“都”,是不是病句。
“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中的“都”不是表示“总括”的意思,而是表示“甚至”,起强调作用。同类的例子如:
(1)你待我比亲姐姐都好,真希望咱们永远在一起。
(2)我都不知道他得奖了,我也是刚才听你说才知道。
(3)真抱歉,几年不见,我都忘了你的名字了。
(4)你们说话的声音太大,把孩子都吵醒了。
(5)他给我妈看完病,连一口水都没喝,就走了。
也可以简单地把这种用法的“都”理解为“起到语气上的强调作用”。“把嗓子都喊哑了”比“把嗓子喊哑了”语气更重,“把手掌都拍麻了”比“把手掌拍麻了”语气更重。这里的“都”起到了强调语义、加强语气的作用。 而句子里的“差不多”则是“几乎”的意思,是说“很接近”。同类的例子如:
(6)我们差不多等了两小时。
(7)差不多走了三十里才来到这个村子。
“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是说群众高呼口号,几乎到了把嗓子喊哑的程度。
近些年来,我在《人民日报》(海外版)、《语言文字报》《小学语文教师》等报刊开设专栏,回答读者的语言文字问题。这些问题范围较广,涉及文字、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都是教师、学生、编辑、记者、文秘人员等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根据读者建议,现将近几年的答复结集出版,以方便查检。
我于20 世纪90 年代初到国家语委《语文建设》编辑部工作。该刊主要任务是宣传国家语言文字方针政策。因此,我对国家的有关政策比较了解,对语言文字方面的规范也较熟悉。来语委前,曾在外地某高校教“现代汉语”多年。这些经历对回答语言文字问题很有帮助。在国家语委的长期工作中,常跟语言文字专家联系,有的慢慢相熟,这对我回答问题颇有好处。这些年常向有关专家请教,跟他们切磋,以使回复更为准确、客观。在此,向国家语委、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及北京大学等单位的老师谨致谢忱。
语言文字是为社会服务的,语言文字工作天然地具有为社会服务的性质。在我看来,为社会服务,是语言文字工作的根本属性。时光荏苒,不觉已年届古稀。瞻望来日,拟继续为社会贡献绵薄。心下思忖,为社会服务,自己的生命才有意义。
记得十几年前,我在国家语委《语言文字报》做主编的时候,有一天接到央视一个电话,问语言文字问题。答复之后,人家问以后还能不能提问,我说可以。从那时至今,一直回答他们的问题。另外,曾应邀去外交部、农业部等单位讲公文写作中的语言文字问题,去光明日报社、人民教育出版社等单位讲编辑工作中的语言文字问题。有时也接到咨询电话。这些情况表明,社会有规范、正确使用语言文字的需求,搞好这方面的服务,是语文工作者的责任,也是实实在在的语言文字工作。 作者
我得说,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相当老道,它没有一开始就抛出那些拗口的理论框架,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先带你领略了周边迷人的风景,才缓缓引导你走向核心区域。初读时,我甚至有些疑惑,内容推进得是不是有点慢?但很快我就明白了作者的意图。他巧妙地将历史的纵深感融入到日常的观察之中,通过一系列生动的小案例,像剥洋葱一样,层层递进地揭示了背后的复杂关联。那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是阅读过程中最令人愉悦的体验。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对于那些需要精确描述的情景,他总能找到最恰当的词汇,既不失学者的严谨,又不乏文学的感染力,读起来酣畅淋漓,完全没有那种拖泥带水的晦涩感。读完一个章节,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回味一下刚才读到的那个精妙的比喻,那种知识和美感交织在一起的满足感,是很多同类著作难以企及的。
评分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所展现出的那种近乎悲悯的关怀。它不是冷冰冰地陈述事实或梳理数据,而是始终将人类置于历史长河和复杂结构之中去审视。在某些关键的历史节点描述中,作者的文字流露出一种深沉的叹息,仿佛他不仅在记录已经发生的事情,更是在替那些未能发声的个体感到遗憾。这种情感的介入,使得阅读过程变得异常真诚和具有代入感。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文字背后投入的巨大心力,那不是为了哗众取宠,而是源自一种对所研究对象的深厚情感联结。这种带有温度的叙事方式,让原本可能枯燥的知识点变得鲜活起来,它在教你“是什么”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启发你思考“为什么会这样”以及“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读完后,留下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加,更有一种对世界和人性的深刻反思。
评分这本书的思维跳跃性非常强,它似乎拒绝被单一的学科范畴所束缚。我惊喜地发现,作者在阐述一个核心概念时,可以毫不费力地从古典哲学跨越到现代认知科学,再无缝衔接到社会学的人类行为模式分析。这种跨学科的融合,不是简单的知识堆砌,而是深层次的逻辑串联。它迫使我不断地跳出自己固有的思维定势,去尝试从多个维度审视问题。举个例子,当讨论到某个演变过程时,作者引用了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熵增概念来做类比,这个跨界思维的火花,一下子点亮了我对那个传统理论的全新理解。这种广阔的视野和兼容并包的态度,让这本书的讨论深度远超我的预期,它更像是一个思想的熔炉,不断碰撞出新的火花,绝对是能拓宽读者认知边界的佳作,建议对知识融会贯通感兴趣的读者不要错过。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确实挺别致,封面采用了一种略带磨砂质感的深蓝色调,配上烫金的字体,透着一股沉稳的书卷气。我特地在光线不同的地方看了好几遍,那金色在不同的角度下会呈现出微妙的光泽变化,很抓人眼球。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很有考究,不是那种反光的铜版纸,而是偏向米白的道林纸,手感温润,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惫。最让我惊喜的是它的排版布局,页边距留得恰到好处,文字密度适中,即使是初次接触这类题材的读者,也不会感到信息量过载的压迫感。而且,书的侧边裁切得非常平整利落,拿在手里分量适中,看得出印刷和装订工艺是下了功夫的,完全符合一本严肃学术或文化类书籍应有的质感。这种对物理载体的重视,让人在翻阅时就对内容本身产生了更高的期待,感觉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艺品,光是摆在书架上,就显得很有格调,推荐给注重阅读体验的朋友们。
评分从一个纯粹工具书读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索引和参考文献部分做得非常出色,体现了极高的专业素养和对读者友好的态度。通常这类书籍,参考文献要么过于简略,要么就是排版混乱,让人望而却步。但在这本书里,引用格式规范统一,无论是脚注还是文末的尾注,都清晰地标注了出处,并且标注的详尽程度,足以让有心人顺藤摸瓜找到原始文献的上下文。更值得称赞的是,书后附带的“拓展阅读”列表,它不仅仅罗列了书目,还用几句话概括了每本书的核心贡献,这对于我们后续想要进行更深入研究的读者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它没有把读者扔在一个知识的孤岛上,而是提供了一张详尽的星图,指明了可以继续探索的各个方向,这种对学术规范的尊重和对后续学习路径的体贴,是衡量一本严肃著作含金量的关键指标之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