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对的付出有目共睹,校对的功用不言而喻,广大校对从业者在与各类差错的博弈中挥洒着青春和汗水,一部部皇皇巨著。一本本经典作品,都凝聚着校对的智慧与心血。他们和编辑精诚合作,发扬工匠精神,去白壁之微瑕,坲明星之纤尘,将优秀的文化成果代代传承。正所谓:巧辨是非对错,甘居光环之后,埋首卷帙浩繁,笑对丹铅春秋。
《校对管窥录》以一个十年专职校对的视角,分梯度、分层次地对校对作一浅析式论述,有理论的阐释,亦有实例的列举,并将多年来形成的工作方法与心得一一呈现,贯穿着对校对这个职业与工作岗位的深入思考,以使不了解校对者对校对形成一个完善的理性认识,使接触过校对者更加深入地领悟校对,而对广大校对从业人员可能会带来新的启示,使专职校对人员在提高业务水平的同时,多维度审视自我,砥砺自我,发展自我。这份阶段性总结相对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校对的概貌、校对与相关环节的联系、校对的理论提炼等,以期对提升编校质量,提高图书品位,促进校对职业发展有一定助益。
李培勇,河南邓州人,2005年毕业于河南大学。2006年至今任出版社专职校对,期间获“韬奋杯”全国出版社青年编校大赛优秀奖2次、河南省优秀图书校对奖4次、优秀论文奖1次。
第一章 校对职业综述
第一节 校对的职业特点
第二节 校对工作的必要性
第三节 校对的职业优劣势探析
第四节 校对的现状
第二章 校对的功能转换
第一节 校对功能转换的有关问题
第二节 编辑与校对的区别
第三节 编辑和校对之间可能出现的问题
第三章 校对方法初探
第一节 如何做好图书的校对工作
第二节 图书校对中常见问题汇总
第三节 校对应遵循的原则
第四章 校对的职业倦怠
第一节 校对职业倦怠的成因
第二节 校对职业倦怠的应对策略
第五章 校对的出路
第一节 校对在哪些情况下要考虑出路问题
第二节 浅析校对的几条出路
第六章 对校对的再思考与温情告白
第一节 关于校对的几个敏感问题的思考
第二节 给校对从业人员的温情告白
附 录
校对中容易出现差错的1000个词语
中国100个最难读的地名
图书编校质量差错判定细则计错表
如何做好图书的校对工作
办事情讲究方法,才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若不重视方法,则不仅达不到预期目的,而且耽误工夫,甚至徒劳无功。针对校对来讲,是否也有规律可循、有方法可依呢? 会不会存在一种适用于校对的方法,而使校对工作切实高效呢? 单纯针对校对来论方法,有一种纸上谈兵的意味,并且前人已经对校对方法总结过几种,如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理校法、人机结合校对法等,如果再重复这些,不啻拾人牙慧,根本没有必要赘述。论校对方法,就是古人早已经总结出的成功学精髓———熟能生巧,正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其实,在实际的校对过程中,校对人员已经在自发地使用着上述的校对方法。下面集中谈谈如何切实做好图书的校对工作,不是陈列方法,而是力争切中肯綮,将各种校对方法融会贯通,应用于无形,使校对的效率和质量产生质的飞跃。笔者觉得要切实做好校对工作,必须建立在两个前提之上,也就是要明确两点:
第一,要意识到校对的重要性,这里包括出版单位领导的重视和校对人员自身的重视。所谓出版单位领导的重视,即为校对人员提供合理的薪金与晋升通道;而校对人员自身的重视,即校对自身对校对这项工作增强责任感、荣誉感和把关意识,从而具有高度负责的职业操守。
第二,校对必须具备与校对岗位暗合的职业素养。校对必备的职业素养总括起来为:具备尽可能博杂的知识;有一定的悟性和对差错的敏感;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有充分的责任心,足够细心和耐心;勤查、多疑、善思、慎改;等等。
以上两点是做好校对的基本前提。如果前提得不到满足,就谈不上如何做好校对的问题。至于如何切实有效地做好校对工作,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广泛涉猎,使知识储备日趋丰富和完备
校对面临的稿件包括人文、自然地理、科学技术等方面,尽管各个出版单位的图书品种各有侧重,但整体上还是多样化的。与编辑不同的是,编辑只需要有本专业方面的特长,对稿件有一个整体内容和方向性的把握;校对则不然,校对要承接的是全体编辑的稿件(某些部室配备本专业的专职校对除外),故而必须有各学科起码的基础知识准备,这样才能发现问题,消灭差错,为编辑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只在某一学科有特长或眼光仅仅局限于某一领域,是做不好校对的,所以有人说优秀的校对是博采众长的杂家,也是很有道理的。在扩大涉猎范围的同时,也要关注知识的更新,这也是知识储备的要素。如:抗生素不再用旧称,是医疗科学方面的;元素周期表增加四个新成员,是化学方面的;河南的石人山改为尧山,是人文地理方面的;等等。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是一切学术研究的大敌,校对自然也不例外,知识的推陈出新因校对的关注而变得鲜活,令图书等出版物有与时俱进的灵动感在这里我推荐一个知识更新的网站,比如中文编辑校对网(http://www.bianjiao.net),就是个不错的网络学习平台,经常发布一些新规范和新知识点,经常关注并多加借鉴,校对功力将会有质的提升。此外,专业校对QQ 群、微信群、微信公众号等,都是更新速度极快的学习资源。需要特别指出的是,QQ 群、微信群的信息大都一闪而过,对于积累的帮助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微信公众号作为时时更新的自媒体,对校对从业人员第一时间捕捉、吸纳新的知识点相当便捷且有利,在获取信息渠道趋于多元化的今天,手机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而从手机上获取编校知识也越来越受到编辑、校对的青睐。目前,个人认为编校领域较好的公众号有编辑校
对、木铎书声、语言研究、编校知识库、小张咬文嚼字等。
读完这本书,我感受到的更多是一种情绪上的回响,它带给我一种挥之不去的情绪底色,那是混合着怀旧、探索与淡淡忧伤的复杂情感。作者的叙事视角偶尔会进行一次精妙的切换,从一个局外人的冷静客观,瞬间拉回到某个角色极度主观的感受中,这种视角的跳跃,极大地丰富了故事的层次感,让读者得以从多维角度审视事件的本质。特别欣赏作者处理冲突的方式,很多时候,最大的矛盾并非来自外部的打斗或争吵,而是蕴藏在人物内心深处的自我拉扯与价值观的碰撞,这种内在的戏剧张力远比表面冲突更具杀伤力。它没有给出简单的是非判断,而是将判断权交给了读者,促使我们去反思自己在相似情境下会如何抉择。这无疑是一部引人深思的力作。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堪称精妙,仿佛一座结构复杂的迷宫,引导着读者在字里行间探索。不同时间线的穿插使用,非但没有造成阅读的混乱,反而如同织就了一张缜密的网,将所有的线索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初读时或许会感到一丝迷惘,但随着阅读的深入,那些看似零散的细节会逐渐拼凑出全貌,这种豁然开朗的瞬间带来的满足感是巨大的。作者在处理大量信息时展现出的掌控力令人惊叹,没有一句废话,每一个场景、每一句对话似乎都在为最终的揭示埋下伏笔。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对特定场景的氛围营造极其成功,无论是阴郁压抑的室内场景,还是空旷广袤的自然景观,都能通过精准的词汇选择和感官描写,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这种对画面感的极致追求,使得文字的感染力倍增。
评分我常常在想,一个好的故事,其魅力不仅在于讲述了什么,更在于它是如何讲述的。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到了极致。它的文字如同精心打磨的宝石,光影变幻间折射出不同的光芒。作者的用词极其考究,很多看似寻常的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下被赋予了全新的生命力,读起来有一种韵律感和节奏感。书中对白的设计尤其出色,人物的言语不仅推动了情节,更深层次地揭示了他们的身份背景和内在矛盾,毫不拖泥带水,充满了张力。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似乎不满足于停留在表面叙事,而是深入挖掘了社会背景对个体命运的深刻影响,使作品具有了更宏大的思考维度。我特别喜欢那种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突然迸发出的哲思,让人不得不停下来细细品味。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到位,从开篇的娓娓道来,到中间情节的层层递进,再到最后的收束,都显得恰到好处。作者似乎对人性的复杂有着深刻的洞察力,笔下的人物形象丰满立体,他们的选择和挣扎都让人感同身受。尤其是对主角内心世界的刻画,细腻入微,读来仿佛能窥见角色灵魂深处的幽微之处。语言风格在不同章节间转换自如,时而古典雅致,时而又带着一股鲜活的市井气息,这种张弛有度的文风,使得阅读体验充满了惊喜。情节的推进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意料之外的反转,每一次转折都让人忍不住猜测接下来的走向,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这种将复杂的事件以清晰的逻辑串联起来的叙事功力,着实令人佩服。读完之后,脑海中还会不断回味其中的某些片段,思考人物命运的走向,可见其文字的穿透力之强。
评分这是一部需要静下心来细品的佳作,它不像那些快节奏的小说那样追求一时的刺激,而是更注重构建一个可以长期沉浸其中的世界观。世界观的构建非常扎实且具有原创性,作者显然在前期做了大量的背景研究和设定工作,使得虚构的世界也显得有血有肉、逻辑自洽。角色的成长线处理得非常真实自然,没有刻意的“开挂”或突兀的转变,他们的每一步进步或退后,都与他们所处的环境和所做的选择紧密相关,这种真实感是建立深度代入感的基础。对于细节的执着也令人印象深刻,无论是对某种特定仪式的描写,还是对某个历史典故的引用,都透露出作者深厚的学识和严谨的态度。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读一个故事,更像是在参与一场深入的文化探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