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 《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热情推荐
l 重现纳博科夫人生中重要的二十年
l 旅行、捕蝶、写作、交往,实地探访纳博科夫的美国足迹
l 探寻《洛丽塔》从孕育构思到震撼世界的每处细节
罗伯特·罗珀带着朝圣的心情,细腻的目光,跟随纳博科夫当年的脚步,寻访纳博科夫旅行、捕蝶、教学、写作、交往的历史痕迹,从纳博科夫住过的汽车旅馆,写作的工作间,讲课的教室中,发现他当年的真实生活,揭示美国对于纳博科夫的真正意义。
罗伯特·罗珀,美国小说家,传记文学家,主要作品有纪实作品《战鼓声声:美国内战中的惠特曼及其兄弟们》《致命的登山者:美国珠峰传奇威利·温索尔德的生与死》,及小说作品《凯尔弗故事集》等,获得博德曼·塔斯克大奖、《纽约时报》杰出作品奖约瑟夫·亨利·杰克逊文学奖以及伦敦皇家地理学会奖等。
赵君,男,四川大竹人。暨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兼职教授。其学术焦点主要集中在纳博科夫以及后现代文学研究方面,近年来,出版了专著《纳博科夫小说美学思想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纳博科夫诗学问题考辩”,‘西方后现代转型期三大开拓者之`独创诗学'研究’等。在包括《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中国比较文学》等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
l 《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热情推荐
l 重现纳博科夫人生中重要的二十年
l 旅行、捕蝶、写作、交往,实地探访纳博科夫的美国足迹
l 探寻《洛丽塔》从孕育构思到震撼世界的每处细节
l 非常引人入胜。即便是眼光挑剔的纳博科夫本人看了这本书,恐怕也会流露出一丝欣赏。
——《纽约时报》
l 《纳博科夫在美国》是一本趣味盎然,激动人心的书。
——《华尔街日报》
l 无论是作为传记还是文学批评,《纳博科夫在美国》各方面都值得赞赏。
——《华盛顿邮报》
对于纳博科夫,美国意味着什么?20世纪中叶,纳博科夫在美国生活了整整20年。在世界大战的阴影下,曾经的俄国贵族逃亡到大洋彼岸,在艰难窘迫中开始了一段传奇经历。在美国,纳博科夫开着二手汽车,遍访美国的崇山峻岭,在荒野中自由地追逐蝴蝶,发表研究论文;他遇到了文学生涯中永生难忘的贵人,以及势同水火的仇人。他在美国发表了大量文学讲稿,为尼古拉·果戈里写作传记,将俄国经典《叶甫盖尼·奥涅金》译成英文并发表,招致争议不断。在美国,他还写出了将他推上神坛的《洛丽塔》,并构思了杰作《微暗的火》和《阿达》。本书作者罗伯特·罗珀跟随纳博科夫当年的脚步,寻访纳博科夫旅行、捕蝶、教学、写作、交往的历史痕迹,发现他当年的真实生活,揭示美国对于纳博科夫的真正意义。
——2018年3月“文学好书榜”榜单
引言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致谢
参考文献
尾注
索引
第一章
逃往美国的想法在纳博科夫心中酝酿已非一日,但不到万不得已不想非得走到这一步。
作为作家,同时也担当丈夫与父亲的角色,在危险时刻降临之时,他差一点错失机会。1936年,他们依然生活在柏林,薇拉力主逃离这座城市,摆脱纳粹的纠缠;至少从1930年开始,夫妇俩已经开始谋划出逃的目的地,却大多因为经济窘迫而胎死腹中,但如今薇拉要丈夫先行一步到相对安全的法国落脚,她自己带着两岁的儿子留守收拾残局。
薇拉虽非这个家庭中最主要的养家糊口之人,但自始至终却是这个家生死攸关时刻的顶梁柱,此时,她不能外出工作了。薇拉本来在犹太人经营的一家机械制造公司担任翻译工作,1935年,德国当局强行没收了公司,并将里面的犹太人全部解雇,她的工作也就这样丢了。此时此刻的纳博科夫正处于创作的丰产期——《光荣》,《暗箱》,《绝望》,《斩首的邀请》以及《天赋》的部分章节等等,都是他30年代完成的杰作——却还要在法国或英国打一份零工,什么工作都无所谓。他给哈佛做教授的朋友信中说,他哪怕“住在美国的荒郊野岭也毫无惧色”。他们深知,犹太身份的妻子甚至纳博科夫自己大多时候都危险重重:纳博科夫心目中坏得无以复加的人,是名叫塔波利斯基的俄罗斯流亡者,这个狂热的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的狂热党羽,充当纳粹密探,专门被情报局指派去干监视柏林流亡者的勾当,此人与另一人一起,在1922俄罗斯流亡者以此聚会上,将纳博科夫的父亲击毙。纳博科夫本人与乃父大不相同,对政治一点都不热衷,但他属于这个家族,而且与自由主义思想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足以让他也被列入刺杀黑名单——薇拉对此忧心不已。
与前一年一样,纳博科夫安排在布鲁塞尔和安特卫普举行小说朗诵会。紧接着在二月早期于巴黎的拉斯卡斯堡也将举办一场盛会;盛会空前成功,成为气氛热烈欢乐的庆功会——在巴黎,纳博科夫拥有众多狂热的粉丝,其中女性众多,她们醉心于引用纳博科夫自己的诗歌与他往来唱和。虽也夹杂着批评质疑之声,西林——他流亡其间的笔名,他的真名也同样为人所知——已是被公认为才华横溢的作家,是最有望继承普希金、莱蒙托夫、托尔斯泰以及契诃夫衣钵的接班人。那些不同意这种说法的人包括他的同胞作家,一些是与他同辈的青年作家,还有就是老一辈作家,比如蒲宁。蒲宁是1933年诺贝尔文学奖或者,他与当时如日中天的青年才俊纳博科夫的关系可谓又具戏剧性又脆弱无比。但不管怎么说,1937年早期回到巴黎的纳博科夫受到英雄般的欢迎,被奉为未来的新偶像。
纳博科夫于是年二月中旬与妻子别离,到五月第三个礼拜再与妻子团聚,其间纳博科夫每天给妻子写一封甚至是两封信,一日不落。信函中充满无限的柔情蜜意。“我亲爱的,我的快乐源泉,”二月份巴黎朗诵会结束后,他在的信中做如是称呼,而四月份的信是这样写的:
我的生命,我的挚爱,今天是(我们结婚)十二年纪念日。就在这个日子,《绝望》最终得以出版,我的《天赋》也在《当代纪年》上发表……在亨利丘奇别墅举办的午餐会(……主人是颈子上长了个大大的疖子的美国富翁……他德国出身的妻子是狂热的文学爱好者)气氛好极了……得到盛情款待,亢奋不已…..
与乔伊斯的出版人西尔维娅·碧琪相谈甚欢,万一我的《绝望》在伽利马或米歇尔出版社进展不顺的话,她有可能会帮我出版......亲爱的,我爱你。我讲我们家小家伙的故事......他们听得入迷。(我们训练德米特里早已可以背诵普希金诗句。)我的至爱,我的至爱呀!你站在我的面前的时间是多久多久之前了呀......。拥抱你,我的快乐之源,让我心力交瘁的小东西。
肉麻话一堆,恶搞描述对象(颈子上的疖子),夸大作品进程,将这些东西搅合在一块乃纳博科夫典型做派。也许什么都不用讲,他外面有艳遇了。薇拉凭直觉就可以感觉到了;还是有好事者给她写信,曝出破坏他们家庭的第三者,她叫伊莲娜·瓜达尼尼,俄罗斯人,离异,宠物美容师。她属于那些可以将西林作品从头到尾一字不漏地背诵下来的女粉丝,纳博科夫打死不承认与她有染——坚称自己因是文坛新星,不免遭人嫉恨,恶意诽谤空穴来风是防不胜防。他写给妻子的信函并未有一日中断,信中的柔情蜜意也丝毫没有消减;当然只是满纸的虚情,连篇的假意。
引 言
身材细长的俄罗斯人正享受他的度假,英俊的脸庞上透出睥睨一切的傲气。此时此刻,在犹他州盐湖城外几英里的沃萨奇岭,他正在鳟鱼游弋的溪流中淌水前行,陪伴他的是一位身材奇高的小男孩,父子俩在那儿张网捕蝶。“我每天都跋山涉水十二到十八英里,”他在1943年7月13日寄出的信中作如是描绘,“身上只穿短裤,足蹬网球鞋……这奇特的峡谷中冷风劲吹,无休无止。德米特里抓蝴蝶,掘地鼠,筑水坝,忙得不亦乐乎,开心极了。”
此时,盟军已成功登陆意大利西西里岛。希姆莱下令彻底清除波兰犹太人社区。与此同时,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正全神贯注地寻找他的Lycaeides melissa annetta ,一种微微闪亮的美丽小蝴蝶。他在“海拔8,500至9,000英尺之间的小卡顿河 两岸”捕捉蝴蝶标本,“……蝴蝶栖居地……有茫茫一片的花旗松林,一堆又一堆的蚂蚁丘山……还有密密匝匝葳蕤茂盛的羽扇豆类植物,”这是当地一种淡色鲁冰花。
在荒野之地追逐蝴蝶的小说家——此乃美国时期的纳博科夫标志性形象——会欺蒙成千上万人的眼睛。“一个短裤衬衫都未穿的男人,”那年夏天,当地一位名为约翰·唐尼的少年在卡顿大峡谷与纳博科夫不期而遇,少年看到纳博科夫“近乎全裸”,便询问这位陌生人干什么去,纳博科夫一开始根本不理他。
那一年纳博科夫四十四岁。十一月份,他拔掉两颗门牙,其他牙齿也在劫难逃。(“我舌头的感觉,就恰像一个人回到家里,却发现所有家具都被搬得一件不剩。”
头发越来越少,胸膛越发地萎缩,烟却越抽越凶。来到美国之前的二十年间,纳博科夫的生活一直都处于颠沛流离的境地——毕竟,作为一位艺术家,穷困潦倒本该与其相伴相生。他的妻子薇拉·艾维希维娜,靠打零工来共同支撑这个家,两人都对烹饪兴趣索然,他们的体重也都未曾增加过。
纳博科夫一家历经历史性变革的种种劫难,在二十世纪的大灾难中漂荡浮沉,先是被自己的祖国俄罗斯剥夺了一切,在最后时刻先后从柏林和巴黎惊险逃过纳粹的魔爪,一直以来都被一干邪恶的妖魔鬼怪监视盯梢。1943年,假如他们还在俄罗斯,就极有可能会与其他几十万同胞一起,在世界历史上最为惨绝人寰的列宁格勒围困 中饿死;假如他们没有在最后时刻,侥幸搭上开往纽约的那班轮船,而是滞留法国,那么,身为犹太人的薇拉,极有可能与他们年幼的儿子一起,难逃被羁押德朗西的厄运。德朗西是法国犹太人集中营,专为将他们输送到奥斯维辛集中营而设。
幸好这一幕并未发生在他们身上,此时只有他的melissa annetta(珠灰蓝蝴蝶)。一连数天,沐浴在和煦的阳光中,爬山涉水。此时的犹他州,没有霍乱,没有饿殍,虽说美国给他的第一印象是甜蜜而滑稽——目空一切的纳博科夫置身于土拨鼠与摩门教徒之中——户外活动一直以来都让他极为兴奋,自始至终,美国也在向他招手致意。兵荒马乱的战争年代,心力交瘁的欧洲移民总喜欢猬集在充满焦虑情绪的纽约飞地,(当然,移民当中那些有关系的艺术家们例外,他们会直奔好莱坞发展),唯独纳博科夫与他们大相径庭。索尔·斯坦贝格 绘制的1976年美国地图上,将哈德孙河与大西洋之间三千英里的国土显示为岩石遍布的褐色地块,毫无疑问,这正好与许多移民的心理地图不谋而合。广袤的美国西部肯定只是蛮荒之地,排犹、亲纳粹的孤立主义者遍地都是。那些讲述美国人如何的粗俗不堪、自高自大、愚昧无知的故事,在受过良好教育的欧洲人口中代代相传,成为对美国社会持久怀疑的主要理据。纳博科夫深深地了解这一切,他品味到的美式愚昧不输于任何人。他,欧式良好教育的受益者,三种语言自然流畅,达到罕有人敌的超高水平,其宠他爱他、才华横溢的生身父母,无论是对其文化教养还是智力开发,都不惜重金,用最为超卓的思想滋养培育他,而现在,他发现自己居然与一群牛仔与宗教疯子们为伍,命运简直给他开了个天大的玩笑。
坦白说,我一开始抱着想深入了解《洛丽塔》创作背景的期待来读《纳博科夫在美国:通往洛丽塔之路》的,但这本书并没有让我直接进入书中的世界,而是引领我走进了纳博科夫在美国的生活。它就像一个精心编织的挂毯,将纳博科夫在美国的岁月,他与这片土地的互动,以及他作为一位俄裔美国作家所经历的种种,都细致地展现出来。我被书中对于纳博科夫早期在美国的教学生涯的描写所打动,他不仅仅是一位教授,更是一位对文学充满热情、对语言孜孜不倦的探索者。通过书中丰富的细节,我仿佛看到了他如何在陌生的环境中,用他对语言的独特敏感,去捕捉和理解这个新的世界。这本书的妙处在于,它没有强行将纳博科夫的美国经历与《洛丽塔》直接联系起来,而是通过一种铺陈、一种累积,让我逐渐理解,是什么样的经历、什么样的思考,最终孕育出了那部备受争议又无比经典的作品。它更像是一种“幕后花絮”的呈现,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审视这位文学巨匠,他所面临的挑战,他所展现出的韧性,以及他对文学创作的终极追求。
评分这本《纳博科夫在美国:通往洛丽塔之路》让我对这位文学巨匠的美国生活有了全新的认识,书中并没有直接剖析《洛丽塔》的每一个细节,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读者穿梭于纳博科夫在美国的足迹中。从他抵达纽约的那个时代的氛围,到他在康涅狄格和加州的教学生涯,再到他对美国文化和语言的敏锐观察,每一个片段都栩栩如生。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如何通过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比如信件、日记、甚至是当时报纸的剪报,来还原纳博科夫在异国他乡的内心世界。那种身处异乡的疏离感,对语言的痴迷与挣扎,以及他如何在这种复杂的情感中汲取创作的灵感,都描绘得淋漓尽致。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他教学经历的描述,他对待学生如同对待自己的作品一样严谨,对文学的热情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同时,作者并没有回避纳博科夫在某些方面的保守和他的个人争议,而是以一种客观的态度呈现,让读者可以形成自己独立的判断。这本书更像是为理解纳博科夫的作品,尤其是《洛丽塔》,提供了一个深厚的文化和个人背景,它帮助我明白,一个作家的作品,与其生存的环境、经历的时代以及自身的性格密不可分,这是一种循序渐进、润物无声的理解方式,让我对纳博科夫的敬意又增添了几分。
评分《纳博科夫在美国:通往洛丽塔之路》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直接关于《洛丽塔》的书,不如说是一次深入的文化探索,它围绕着纳博科夫在美国的经历,为我们揭示了这位作家如何在美国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最终创作出那些影响深远的作品。我被书中对纳博科夫作为一名语言教授的描写深深吸引,他不仅传授文学知识,更传递着一种对语言的极致热爱和严谨态度。书中通过大量的史料和引述,呈现了纳博科夫在美国的学术生涯,他如何在美国的大学里,一边教授着俄语文学,一边用他非凡的语言天赋驾驭着英语。这种文化碰撞和语言转换的过程,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也为我们理解他日后的创作提供了重要的线索。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他与美国出版界互动的描写,以及他对美国社会某些文化现象的独特视角,这些都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鲜活、更加复杂的纳博科夫。这本书没有直接“剧透”《洛丽塔》的情节,而是通过描绘纳博科夫在美国的生活经历,为我们构建了一个理解其作品的宏大语境,让我明白,任何伟大的作品,都离不开作者所处的时代、他所经历的磨难以及他对于母语和新语言的深刻理解。
评分读完《纳博科夫在美国:通往洛丽塔之路》,我感觉自己像是和纳博科夫一起经历了一段特殊的旅程,当然,不是指直接解读他那些令人着迷的小说,而是他如何在美国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最终绽放出令人惊叹的文学之花。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是一本枯燥的传记,而是充满了文学的韵味和历史的细节。作者巧妙地将纳博科夫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生活片段串联起来,形成了一幅生动而立体的画卷。我尤其欣赏书中对纳博科夫作为一名语言学家的细致描绘,他对于英语的精益求精,以及如何将这种对语言的极致追求融入到他的写作之中,让我大开眼界。书中穿插的很多小故事,比如他在不同大学的授课趣事,或者他对美国社会某些现象的犀利点评,都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更为真实、更为立体的纳博科夫。它不是在直接告诉我“洛丽塔”是如何创作的,而是让我看到,是什么样的土壤,滋养出了那样一朵“毒玫瑰”。我发现,纳博科夫在美国的经历,不仅仅是创作的背景,更是他思想磨砺、语言锤炼的关键时期。这种宏观与微观的结合,让我对这位文学大师的理解,超越了单纯的作品层面,抵达了他作为一个人、一位流亡者、一位语言艺术家的更深层次。
评分《纳博科夫在美国:通往洛丽塔之路》这本书,不是一本直接解析《洛丽塔》的书,而更像是一场穿越时光的文学旅行,带我深入了解了纳博科夫在美国的生活片段。我被作者对纳博科夫在美国大学任教时期的细致描绘所深深吸引,他不仅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更是一位对语言有着极致追求的艺术家。书中通过大量的历史资料和珍贵的细节,勾勒出了纳博科夫在美国的文化融入过程,以及他对这个新国家的观察和思考。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纳博科夫与美国学术界、出版界互动的描写,这些都让我看到了一个更为真实、更为多维度的纳博科夫。它没有直接告诉我《洛丽塔》的灵感来源,而是通过描绘纳博科夫在美国的经历,为我构建了一个理解其作品的坚实基础。这种“温故而知新”的方式,让我对纳博科夫的敬意油然而生,也让我明白,一个作家的作品,与其所处的环境、所经历的生活是多么密不可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看到了纳博科夫在美国的“前史”,为理解他那些经典之作,提供了更加深刻的视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