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社会学:明清诗文研究的问题与视角

文学社会学:明清诗文研究的问题与视角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罗时进 著
图书标签:
  • 文学社会学
  • 明清诗文
  • 诗歌研究
  • 文学研究
  • 社会学
  • 文化研究
  • 明清文学
  • 文本分析
  • 历史文化
  • 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29823
版次:1
商品编码:12315772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66
字数:42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罗时进教授近年来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艺研究》、《文艺理论研究》等学术刊物上发表了一系列研究明清诗文的论文,主要涉及地域空间、家族文学、制度文化、社会阶层、人际交往、社团集群、文人品格等方面,在海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有些研究具有开辟领域,的作用。其中关于明清钓鱼岛文献考述的论文,更被学界与媒体认为“意义重大”。作者将这些论文合为一集,以《文学社会学:明清诗文研究的问题与视角》冠名,并在《自序》中进行了论证和说明。在古代文学研究领域,《文学社会学》研究著作这是第一部。该书所收论文本身质量颇高、内容新颖,主题集中,题目醒目,能够推动明清文学和古代文学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也有一定的典范价值。

目录

自序:文学社会学的“摆渡”
家族文学研究的逻辑起点与问题视阈
一、家族文学研究的逻辑起点
二、家族文学研究的问题视阈
三、家族文学研究的认知角度和学术路向

明清诗界的“差序混层”与“众层化创作”
一、差序混层:文人身份与社会关系的流变
二、底边社会:“小传统”下的特殊文学样态
三、藩府宫廷:文人集聚与创作的重要场域
四、余论

地域社群:明清诗文研究的一个重要维度
一、地域社群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社团流派
二、公共事件和文学空间中的文人性情
三、地域共同体和家族共同体的出场状态
四、明清地域文学社群研究的路向

基层写作:明清地域性文学社团考察
一、地方性基层写作应受到关注
二、明清地域文学社团的基本特征
三、明清地域文学社团之地缘与亲缘关系
四、明清地域文学社团的地方特色与文人心态
五、明清地域文学社团研究的意义
“文在布衣”:明清创作主体嬗变
一、“布衣权”的存在
二、“穷而在下者操文柄”
三、“布衣权”的文学表达

作为清代文学批评形式的“岁末祭诗”
一、祭诗活动的肇起与演变
二、清代岁末祭诗的“文学现场”类型
三、清代岁末祭诗的文学批评特征
四、结语

清代江南士林的文字缘及其文字力量崇拜
一、文字饮:江南士林的交流惯习
二、文字业:箫与剑的双重意义
三、文字功:江南文人的崇拜与追求
四、结语
《四壬子图》与清代诗人图像题咏现象
一、《四壬子图》的内容及绘图意旨
二、《四壬子图》题咏揭示的“节义坚守”与“诗道质朴”
三、方文其他征题作品与清代诗人绘画题咏现象

科举:最好的制度,最坏的制度?
一、“示天下之公”:一个最好的制度
二、是什么导致科举“恶谥”缠身
三、科举文化,我们难以说“告别”

八股文异名述论
一、八股文、八比文-
二、经义、制义、制艺
三、时文、时艺
四、四书文
五、帖括、程墨、房稿等

八股文长期沿用的文化机制
一、统治思想与科举考试结合一体
二、体现出一定的选拔人才功能
三、建立了八股文化学术体系

八股文的消亡:时代必然取向与文体自我否定
一、八股文消亡的时代性取向
二、八股文文体的自我否定
三、关于八股文的余论

焚稿烟燎中的明代文学影像
一、焚弃:文学观念的内省更变
二、煅灭:品质与价值的俟善坚持
三、焚馀:碎锦照映的存弃心态
四、结语

社会意念与文学行动:清人焚稿现象的历史还原
一、“焚诗谢是非”:走出“紧张”的社会关系
二、“诗多焚稿兴逾深”:重新审视文学生产
三、“至人之迹神其灭”:决绝之焚与惜护之辩
四、清人焚稿的几个新特点
五、余论

明清钓鱼岛诗歌及其相关文献考述
一、钓鱼岛诗歌作者身份
二、琉球册封使的钓鱼岛诗歌
三、琉球册封使团从客的相关作品

清嘉庆赵文楷钓鱼岛诗歌写作述论——以赵朴初先生二通书札为中心
一、关于赵朴初致艾中全的信札
二、赵文楷写作钓鱼岛诗考
三、同行者李鼎元钓鱼岛诗述录

清代江南文学发展中的“舅权”影响
一、“舅权”的演变与文学史之“渭阳”意象
二、清代江南文化家族中“舅权”的文学介入
三、“舅甥关系”对清代江南文学环境及其创作的影响

清初诗人李沂及其昭阳李氏家族
一、昭阳李氏家族与李沂其人
二、李沂创作的气格与精神祈向
三、李沂的艺术宗尚与诗歌影响

论晚清语溪徐氏姊妹诗歌创作
一、闺阁吟咏:家族文化熏陶下的早期诗歌
二、巾帼铁笔:近代变局下的姊妹诗歌
三、诗风新变:以古典形式介入时代

金山高氏家族与前南社时代
一、高氏家族清末反清思想的酝酿
二、《觉民》杂志与高氏家族
三、寒隐社与高氏家族

明清江南市镇及其文学群落的形成
一、明清江南市镇的兴起与空间分布
二、江南人,外来者:明清江南市镇文人的流动与汇聚
三、生于斯,长于斯:明清江南市镇的环境与生态
四、余论

湖畔水滨:清代江南文学社团的创作现场
一、水环境与江南文人的耦合关系
二、清代江南文学社团的特定文化空间
三、清代江南文学社团的自然书写

清代“淮海文学圈”及其诗学谱系
一、“淮海”版图及其文化特征
二、“淮海文学圈”的历史形成
三、淮海文学圈的几大纲维
四、结语

清代海虞诗歌文献对虞山诗派研究的意义
一、“虞山诗派”概念再辨析
二、《海虞诗苑》:虞山诗派研究的基础文献
三、关于《海虞诗苑续编》与《海虞诗话》

清代阳湖骈文之兴盛及其原因
一、阳湖骈文兴盛局面的形成
二、清代阳湖骈文兴盛的外部语境
三、阳湖骈文兴盛的地域、家族文化助力

清代浙西平湖文学社群考述——以“东湖”、“洛如”、“艺舫”为中心
一、陆棻“当湖七子”“东湖唱和集”“平湖真率会”
二、陆奎勋“洛如吟社”“鹦湖花社”“赓花雅集”
三、张云锦“艺舫诗课”“续艺舫诗课”“续洛如吟社”
四、朱逢盛结社以及张定闰“艺舫续课”与“竹林诗社”
五、郁载瑛“古欢社会”、丁彭年等“洛如嗣音集”
六、余论

典范型人格建构与地方性知识书写——论清代全祖望的诗学品质和文本特点
一、文心:典范型人格建构
二、文本:地方性知识叙写
三、诗风:自立于唐宋之外

宫廷文人的“在场”与“走出”——以清代诗人窦光鼐为中心
一、作为宫廷文人的“在场写作”
二、走出宫廷后的诗性抒写
三、“宫廷文人”的困境与突破

从晚清走向民国的诗心映射——以徐兆玮《虹隐楼诗集》为中心
一、甲午与辛亥:晚清社会变局的浓墨呈现
二、归来虞山:民国士人生活的真实影像
三、肩随西昆:聊借古辞,用伸今愫

后记

精彩书摘

  《文学社会学:明清诗文研究的问题与视角》:
  三、李沂的艺术宗尚与诗歌影响
  李沂不仅在诗歌创作上成就卓著,诗歌理论亦颇有建树。他曾编唐诗选集《唐诗援》,又著有《秋星阁诗话》,体现出他的诗学主张。有明一代,诗歌发展掀起三次复古高潮,前后七子及明末云间派皆倡言复古。李沂颇推崇“前七子”之李梦阳,《秋星阁诗话》有言:“国初诸贤,顿轶元、宋、中晚唐而上之,厥后名流辈出,李献吉则一代诗人之冠冕也。”①而对“后七子”之李攀龙与竟陵派则表示不满:“但学济南则骛藻丽而害清真;学竟陵则蹈空虚而伤气格,不可不知耳。”李沂的诗歌创作观在“学古”与“力厚”两个方面,虽非戛戛独造,但善易者言易,能诗者论诗,在实用之外能见出境界。
  关于学古的重要性,李沂《诗话》认为:“非多读古人之诗即多作亦无用,譬无源之水,立见其涸矣。”“师心自用,谓古不足法,非狂则愚也。”宗元豫为《唐诗援>所作序对李沂宗古、学古有所说明:“李子负隽才,生于叔季,兀然闭户,日读风骚,汉魏、盛唐诸作。久之,得古人意而变化之,得古人法而神明之,为海内诵法。时方尚玉台、西昆而遗李、杜,宗眉山、剑南而祧开元。李子忧风雅之将坠也。”不仅道出李沂学古的对象,亦道出其编选《唐诗援》之因。其从子李�健短剖�援序》对此有更清楚的说明:“识者为世道人心忧,能不亟思所以援之乎?此予伯壶庵先生有诗援之选。”①李沂诗宗盛唐,其对盛唐诗之推尊在《唐诗援》自序中可见一斑:“至盛唐洗濯扩充,无美不臻,统而论之:冲融温厚,诗之体也;昌明博大,诗之象也;含蓄隽永,诗之味也;雄浑沉郁,诗之力也;清新娟秀,诗之趣也;飞腾摇曳,诗之态也。上可隐括曩贤,下可以仪型百代,谓之日盛,不亦宜乎?”②那么学古、学盛唐的目的是什么?“夫贵多读者,非欲剿袭意调偷用字句也,唯取触发我之性灵尔。”李�皆凇短剖�援序》中进一步申发:“虽然诗本性情,未有不以六经、二十一史培养其性情而可以千秋不朽者。杜之忠愤、李之旷达、王孟之澹远、高岑之嵌崎,其所以卓荦自命者,皆陶泳于经史中得之。”杜甫是李沂所极力推崇的诗人,其《冬夜过阎分月饮酒咏杜诗》言:“问我诗家谁最雄,无如子美惊人句。”其《唐诗援》选杜诗达两百五十首之多,远超其他各家。李沂诗歌中近半为忧患黎元之作,与时代之变故有关,亦证其得子美之真传。李详《李氏一家集序》言:“艾山坚守杜陵家法。”③然而他的诗学取向也并非固守一家,宗元豫《鸾啸堂集序》说:“予时虽未尽见艾山诗,然识其人,冲雅澹远,好仙好酒,如古陶潜、李白其人。意其诗必如《饮酒》、《古风》等作,盖因其人想见其著作也。”今视李沂之作,颇多元亮草堂田园之乐,亦不乏诗仙杯酒淋漓之致。显然李氏之诗上学魏晋,以盛唐为宗,而诗宗盛唐的原因则是“非欲法盛唐,特欲法诗之佳者耳”④。
  ……
文学的社会面向:审视明清诗文的脉络与意涵 明清两代,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璀璨夺目的时期。诗文作为这一时期文学创作的集中体现,不仅承载了文人雅士的情感宣泄与艺术追求,更深刻地折射出当时社会变迁、权力结构、经济发展、思想流动以及文化风尚的种种图景。本书《文学社会学:明清诗文研究的问题与视角》并非简单梳理名家名作,亦非停留在形式与技巧的分析,而是致力于将明清诗文置于广阔的社会文化场域中,运用文学社会学的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深入剖析其生成、传播、接受的社会动因,探究文本背后隐藏的社会意蕴,并揭示文学与社会之间错综复杂、相互塑造的辩证关系。 本书的研究核心,在于“问题”与“视角”的提出与展开。它不回避明清诗文研究中存在的既有疑难,更力图开辟新的研究路径。这里的“问题”,涵盖了文学创作的社会根源、文人群体的社会构成与身份认同、文学的社会功能与评价机制、文学传播的社会渠道与模式、以及文学市场与接受的社会背景等诸多面向。而“视角”,则意味着本书将跳出传统的文学史观,借鉴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理论工具与分析方法,如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文化研究、接受美学等,以期获得对明清诗文更为立体、深刻的理解。 首先,在“问题”的提出上,本书将聚焦于明清诗文创作的社会根源。明代中后期以来,商品经济的勃兴,城市文化的繁荣,以及科举制度的变迁,深刻地影响着文人的生存状态与创作心态。例如,文人阶层的分化日益明显,一部分人依然固守传统士大夫的理想,在政治与道德的框架内进行创作;另一部分人则更加关注世俗生活,诗文中流露出对功名利禄的追求,或对市井百态的描绘。本书将审视这些社会经济因素如何渗透进诗文创作,塑造出文人的题材选择、风格倾向以及情感表达。我们不仅仅探讨“为什么”会出现某种文学现象,更追问“在怎样的社会条件下”这种现象得以发生、发展并产生影响。 其次,本书将深入考察明清时期文人群体的社会构成与身份认同。明清之际,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新的社会力量不断涌现。传统的士大夫群体、新起的商人群体、以及在民间潜滋蔚然的各种文人团体,都为明清诗文的繁荣贡献了力量。本书将分析这些不同社会背景的文人群体,其成员构成、社会交往、利益诉求以及身份焦虑,是如何体现在其诗文创作中的。例如,文人如何在官方的意识形态与市场的需求之间寻找平衡?如何在“雅”与“俗”、“道”与“利”之间进行自我定位?这些身份认同的挣扎与调适,往往是解读其诗文深层意涵的关键。 再次,本书将探讨明清诗文的社会功能与评价机制。文学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其审美价值,更在于其在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明清诗文在当时发挥了哪些社会功能?例如,作为士人抒发政治抱负、表达人生感慨的载体,作为知识分子进行文化交流、思想传播的工具,甚至作为维系社会关系、彰显身份地位的象征。同时,文学的评价机制也深受社会因素的影响。士大夫的审美趣味、官方的意识形态导向、以及新兴的文学市场机制,共同塑造了明清时期诗文的接受与传播的格局。本书将审视这些社会力量如何影响着一部作品的命运,如何塑造了文学史上的“经典”与“非经典”。 此外,文学传播的社会渠道与模式也是本书关注的重点。明清时期,随着印刷技术的普及和商业的繁荣,文学作品的传播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除了传统的口传心授、抄本流传,刻本、坊本的广泛出现,极大地拓展了文学的受众范围。本书将考察这些传播渠道的社会属性,例如,书籍的出版、发行、流通如何受到权力与资本的制约?不同传播渠道所承载的文学作品及其接受群体有何差异?这对于理解明清诗文的社会影响力至关重要。 最后,本书将审视文学市场与接受的社会背景。明清时期,出现了专门为文学创作和传播服务的市场,如书坊、经纪人、以及各种文学雅集和评点活动。这些市场的运作逻辑,直接影响着文学的生产与消费。本书将探讨市场经济的发展如何催生了迎合读者口味的文学作品,如何改变了文人的创作动机,以及消费者(读者)的品味与需求如何反过来影响文学的走向。同时,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文化背景的接受者,他们对诗文的理解与评价方式是否存在差异?这些差异背后又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结构与文化观念? 在“视角”的运用上,本书将强调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文学社会学并非孤立的学科,它需要与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紧密结合。例如,通过借鉴历史学对明清社会史、经济史、思想史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准确地把握诗文创作的时代背景。通过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如阶级分析、权力运作、社会网络等,我们可以深入揭示文学背后的社会结构与权力关系。通过人类学的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明清时期文人的生活方式、情感体验以及文化习俗,从而更贴近文本的生成语境。 本书特别关注那些容易被忽略的文学现象与边缘群体。例如,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士大夫诗文,我们还会关注那些来自民间、出自女性、或带有地方特色的诗文创作。这些作品往往更能折射出社会底层的生活状态、边缘群体的生存困境以及多元化的文化表达。通过对这些“另类”文本的审视,我们可以打破固有的文学史叙事,展现更为丰富、多元的明清文学图景。 此外,本书还将对“经典”的形成进行社会学意义上的解读。文学史上的“经典”,并非完全是艺术价值的天然产物,而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下,经过权力、话语、接受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书将审视明清时期哪些诗文作品被纳入“经典”体系,其背后的社会机制是什么?这种经典的形成又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与接受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总而言之,《文学社会学:明清诗文研究的问题与视角》是一部致力于以社会学智慧照亮明清诗文的学术著作。它不满足于对文本的孤立分析,而是积极将文学置于其产生的社会土壤中,探究其与社会风云的激荡、与时代脉搏的契合。本书希望通过对明清诗文的深入社会学审视,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文学、理解社会的新颖而深刻的视角,揭示文学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社会生活的回响与折射。

用户评价

评分

读罢这本书,我脑海中浮现的并非生硬的学术论述,而是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作者仿佛是一位技艺精湛的导游,带领我们穿越时空,去探寻明清文人的精神世界。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雅”与“俗”的探讨,在那个时代,文人雅士与市井生活并非完全割裂,而是存在着复杂的交融与张力。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那些看似风花雪月的诗句,往往也折射出当时的社会百态,例如官员的晋升与沉浮,商人的崛起与经营,以及普通百姓的生活日常。我仿佛能听到他们在书斋中吟咏,也能想象他们在大街小巷穿梭时的种种遭遇。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文学作品视为孤立的艺术品,而是将其置于具体的社会历史语境中进行审视,这使得我对明清文学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有了更深层次的体悟。我特别期待书中关于“文人心态”的分析,在那个变革的时代,他们的孤独、彷徨、得意、失落,是如何通过文字一一展现出来的,这本书无疑提供了绝佳的解读。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让人眼前一亮,古朴典雅的字体搭配上淡淡的水墨晕染,瞬间将人拉入那个遥远的年代。我一直对明清时期的文学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承载着时代印记的诗文,总觉得它们背后隐藏着无数故事和情感。拿到这本书,我最先期待的就是它能为我揭示这些诗文创作背后的社会土壤,比如当时文人的生活状态、思想观念、以及他们如何与社会互动。我希望作者能够深入浅出地分析,而不是堆砌艰深的理论,让像我这样的普通读者也能领略到文学与社会学结合的魅力。我尤其想知道,明清时期独特的社会结构,例如科举制度、家族宗法、商业发展等,究竟是如何渗透到诗文的字里行间的,又是如何影响着文人们的情感表达和艺术追求。这本书的标题“问题与视角”也暗示了它会探讨一些前人未曾深入触及的领域,这一点让我充满好奇。我设想着,或许作者会从不同阶层、不同性别、不同地域的文人群体入手,展现出那个时代文学创作的多元面貌,打破以往对明清文学的刻板印象。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地方,莫过于它展现出的那种“跨界”的智慧。文学社//会学,这个概念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而这本书则将这个概念具象化,用具体的史料和严谨的分析,将文学作品与社会现实紧密地联系起来。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权力运作”在文学创作中扮演角色的洞察。在明清时期,政治权力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不言而喻,但这本书更进一步,探讨了文学如何反过来影响权力,或者说,文学作品是如何成为权力斗争的载体或工具的。我仿佛看到了,在宫廷之中,文人如何用笔墨为帝王歌功颂德,又或是在民间,文学作品如何成为反抗精神的传递。这种多维度的审视,让我对明清文学的理解,不再局限于个人的才情抒发,而是看到了它在更广阔的社会网络中所发挥的作用。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研究大门,让我看到了文学研究无限的可能性。

评分

在翻阅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时常被其中对“时代精神”的捕捉所打动。明清时期是一个充满复杂性和矛盾性的时代,既有繁荣的文化景象,也孕育着深刻的社会危机。这本书就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文人心灵深处的挣扎与求索。我特别关注作者对“身份认同”的探讨,在社会变革的大潮中,文人的身份不仅仅是读书人,他们还可能身兼官员、商人、隐士等多种角色,这些身份的转换与冲突,无疑深刻地影响了他们的创作。书中的分析让我意识到,那些看似平常的诗文,往往蕴含着文人对自身价值、社会地位以及时代命运的深刻反思。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那个变革的洪流之中,与文人们一同经历着身份的困惑与时代的阵痛。这本书让我对明清文学的理解,从简单的审美欣赏,上升到了对历史文化和社会心理的深度探究。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在于它彻底颠覆了我之前对明清诗文的一些固有认知。我一直以为,那些流传下来的经典,大多是文人士大夫阶层抒发个人情怀的产物,但这本书让我看到,文学的触角远远超出了这个范畴。作者似乎在告诉我们,文学不仅仅是少数人的专利,它也深深地根植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我特别留意到书中关于“消费文化”与文学创作之间联系的论述,这让我大开眼界。在商品经济日益发达的明清时期,文学也出现了新的传播方式和受众群体,比如小说、戏曲的繁荣,以及对通俗文学的重新审视。这些变化是如何影响文人的创作观念和艺术风格的,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令人信服的解释。我仿佛看到了,在繁华的市井街头,说书人在声情并茂地讲述故事,而这些故事的灵感,或许就来源于日常生活,也影响着无数普通人的情感世界。

评分

很不错,包装完好,书很棒

评分

很不错,包装完好,书很棒

评分

经典书籍,值得购买

评分

好书,感觉还不错。

评分

国内文学社会学不错著作

评分

罗先生的论文集买来慢慢阅读

评分

经典书籍,值得购买

评分

好书,感觉还不错。

评分

经典书籍,值得购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