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才女教授倾心之作
此套丛书的作者杨雨教授,具有非常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和非常专业的古典诗词学术涵养,她不仅多年在央视“百家讲坛”栏目主讲与古典诗词相关的节目,还担任了《中国成语大会》《中华好诗词》《见字如面》等多档电视节目的导师或点评嘉宾,被誉为“古典诗词的形象代言人”和“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大使”。本系列图书为杨雨教授历时三年倾心之作,收录了历史长河中的经典诗词篇目150篇,融入了杨雨教授多年研究诗词的心得体会,以及女性解读诗词的独特视角和细腻情感,可谓汇集知识、才华、思想、智慧和情怀于一体,是一套内容丰富、知识含量高、可读性强的佳作。
2、故事里的古典诗词
此套丛书不同于目前图书市场中以鉴赏、诵读为主要特色的诗词类图书,而是希望在当下传统文化出版领域里表达“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的出版立意,采用孩子们更喜欢的讲故事的方式,追根溯源,让青少年不仅领略经典古诗词的魅力和精髓,更领略诗人的风骨和情怀,让青少年深入了解和充分感受这些传颂千古的诗词歌赋背后,所蕴含的高尚情操、诗意情怀,以及传统文化中正能量的价值观、人生观。
3、篇目涵盖语文教材
丛书所选篇目在主体上覆盖了中小学语文课本收录的诗词,兼收了一些虽未被收入语文教材,但在中国诗歌史上卓有影响的作品,以期帮助青少年在学习古典诗词鉴赏和写作运用的同时,更进一步拓展青少年的诗词视野,提升青少年的传统文化修养。
百家讲坛杨雨教授历时三年倾心之作
聆听诗词故事,领略名人志士的智慧和情怀
穿越历史长河,感受中华文化的灿烂与美好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 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也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精髓。
此套丛书由“ 百家讲坛”主讲杨雨教授倾心创作,从弘扬家国情怀、中华智慧、中国精神,培养青少年独立、自强、坚韧、乐观、感恩等优秀品质出发,从先秦到清代的古典诗词中提炼出“品格、智慧、珍惜、情谊、自然” 五大主题, 从时代特色、历史背景、诗人身世、创作经历等角度,为青少年讲述蕴藏在古典诗词背后或伟大、或感人、或有趣的故事, 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智慧与内涵、精神与品格。
杨雨,湖南长沙人,文学博士,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古代文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攻方向为唐宋词研究及批评。中国词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南大学中华经典吟唱研究与传播基地主任。
湖南省政协委员。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入选湖南省首批新世纪121人才工程,湖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中南大学升华学者育英计划、中南大学首届杰出青年人才。
2011年起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CCTV10)《百家讲坛》栏目主讲“侠骨柔情陆放翁”“纳兰心事有谁知”“端午时节话屈原”“诗歌爱情”“杨雨话中秋”“诗歌里的春天”“诗歌话清明”等多个系列。担任央视《中国成语大会》《汉语桥全球华人汉语大会》 等节目点评专家,担任《见字如面》《中华好诗词》《少年国学派》等卫视节目点评专家等。
已出版《宋词的女性意识》《传播学视野下的宋词生态》《网络诗歌论》《纳兰性德诗词》《问世间情是何物——杨雨讲述经典爱情诗歌》《落花时节又逢君——诗词中的人间冷暖》等著作20部,发表论文四十余篇,主持多项省、部级社科规划课题,获多项省级、校级科研、教学奖励。2018年1月在喜马拉雅FM上线首部音频课《杨雨品历代名家词》。2018年3月携新书《杨雨讲诗词故事》亮相意大利博洛尼亚国际童书展,出席“在美丽的中国文化中遇见——中国文化走出去中西对谈”。
“为师示教,杏花春雨,侠骨柔情。”
——中南大学“我喜爱的研究生导师”颁奖词
她与人物同悲喜,顺着讲述,那些看不到、摸不着的千古词人,仿佛就坐在你对面烹茶,吟咏,聊天……
——读者
《杨雨讲诗词故事.品格卷》
《杨雨讲诗词故事.自然卷》
《杨雨讲诗词故事.智慧卷》
《杨雨讲诗词故事.情谊卷》
《杨雨讲诗词故事.珍惜卷》
醉里挑灯看剑——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淳熙十四年(1187 年)十二月初,陈亮从浙江东阳跋山涉水,赶到辛弃疾在上饶铅山瓢泉的新居与他相会,而他们这次相聚想要讨论的主题是“恢复之事”,也就是抗金北伐收复中原的国家大事。
1187 年,离北宋灭亡的1127 年已经过去了六十年,南宋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偏安局面,朝廷中主和派占据了主导地位,尤其是在公元1164年(隆兴二年),宋金签订了隆兴和议,这是继秦桧主导的绍兴和议之后又一次极其屈辱的和议,南宋朝廷除了继续割地赔款之外,跟金朝的关系也由过去的称“臣”改为称“侄”。自此以后,宋朝送往金朝的国书,正式的格式就变成了这样:
侄宋皇帝眘,谨再拜致书于叔大金圣明仁孝皇帝阙下……
宋孝宗赵昚要自称名字,而金朝回复的国书只写“叔大金皇帝”,不像宋朝一样还要署上皇帝的名字,国书上也不写“谨再拜”,只写“致书于侄宋皇帝”,皇帝前面不用尊号,不称“阙下”。两方的不平等从国书的格式上都可以看出来,可就是这样的不平等,太上皇赵构还沾沾自喜,觉得自己占了好大的便宜。因为以前绍兴和议签订的时候,赵构要对金国皇帝称臣。现在儿子赵眘称金国皇帝为叔叔了,“君臣”关系变成了“亲戚”关系,那自己不就是金国皇帝的大哥了吗?辈分一下子提高了,这不是占了大便宜了吗?
隆兴和议再一次浇灭了抗金主战派涌动的激情,朝廷的不思进取,大臣们文恬武嬉的状态,让辛弃疾、陈亮这些爱国志士们扼腕痛惜。陈亮不顾自己平民百姓的低微身份,冒险上书皇帝,历陈朝廷不可对敌人软弱,恳请皇帝励精图治,振兴国家。可是这篇历史上著名的《中兴五论》被朝廷置之不理。因为陈亮屡次上书,让朝廷的主和派十分忌惮,他还遭到了严酷的排斥和打压。可是这一切都没有改变陈亮恢复中原的爱国志向,也因此,他和志同道合的辛弃疾成为了至交好友。
陈亮是辛弃疾难得的知己,他们同是豪放派词人,个性张扬豪迈,喜欢谈兵论法;他们持有相同的抗金主张,都以国事天下事为己任,都曾经慷慨激昂地上书皇帝,纵论抗金北伐的策略,并且因此而名声大震。
他们早在临安时就已经成为惺惺相惜的好朋友。正因为他们毫不掩饰的抗金志向,直言不讳、屡屡上书劝谏皇帝,因而都被主和派打击排挤。辛弃疾于1181 年被撤职退居江西上饶后,陈亮一直想找机会去看望他。直到淳熙十四年(1188 年)冬天,陈亮从浙江东阳赶到上饶,才终于实现了盼望已久的相聚。
深厚的友谊慰藉了正在生病的辛弃疾。他与陈亮讨论国家大事常常直到深夜还不觉得疲倦,他带着陈亮流连于上饶的风景名胜,他们在鹅湖、瓢泉等地一起高歌痛饮,将他们对国事的担忧、对个人身世的悲愤都倾泻在酒杯之中、抒发在诗词之中,那真是一段酣畅淋漓的日子。
然而,世上没有不散的筵席,陈亮在上饶逗留了十日,终于还是到了分别的时候。离去的那天,辛弃疾心中非常恋恋不舍,与陈亮挥手告别之后,他又很后悔没有多送陈亮一程。辛弃疾是一个心里想什么马上就会付诸行动的人,第二天,他就沿着陈亮离去的路线快马加鞭地追了过去。可是时值冬天,他追到鹭鸶林的时候,雪深泥滑,马匹无法再前行。他只好在鹭鸶林附近的方村独自喝了一夜的闷酒。
就在方村投宿的时候,他辗转反复难以入眠,这时,耳边远远地飘来了笛声。笛声的悲切激发了词人的创作激情,他挥笔写下了词史流芳的《贺新郎》(把酒长亭说)一词。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没想到只过了五天,陈亮就写信来索要辛弃疾的词。收到辛弃疾的词作后,陈亮感慨万分,立即用原韵和词一首。这样反复唱和了好几轮,辛弃疾与陈亮酬唱的五首《贺新郎》词轰动了整个南宋词坛。在这五首词中,辛弃疾与陈亮不仅把两人的友谊比作古代伯牙和子期的知音之交,更把两人暂时的退隐比作闻鸡起舞的祖逖与刘琨,无论他们曾经遭受到怎样不公平的待遇,一旦国家有难,他们都将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
辛弃疾和陈亮深厚的友谊、共同的男儿志向不仅成为了南宋词坛的佳话,也激发了辛弃疾创作这首《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灵感与激情。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同甫是陈亮的字,这首词便是辛弃疾寄给陈亮表达共同志向的作品。尽管这个时候辛弃疾已经被撤职,被迫闲居在江西上饶,可是他经常在愤懑的醉意中“挑灯看剑”,仿佛在梦中又重新回到他的青年时代:那时,辛弃疾曾经率领着山东的起义军兄弟们在金军阵营里左冲右突,杀敌无数。“八百里”是牛的名字,“五十弦”本来是指的一种名为瑟的乐器。将烤熟的牛肉分给麾下勇猛的部将,军乐团奏出慷慨激越的边塞战场的豪迈军歌,在秋风中检阅千军万马,整装待发。
战场,那才是一个铁血军人真正施展才华、保家卫国的地方。的卢是一种骏马的名字,相传当年刘备的坐骑就是的卢马。战马像的卢一样飞驰,离弦之箭像霹雳惊雷一般射向敌军,让敌人闻风丧胆。辛弃疾和陈亮都渴望着能够驰骋疆场,消灭敌人,收复沦陷的国土,挽救水深火热中的老百姓,建功立业,报效国家和君王。可惜的是,在主和政策的主导之下,南宋朝廷软弱无力,不思进取,像辛弃疾、陈亮这样的英雄志士却遭到了猜忌,一直被打压和排挤,眼看着鬓生白发,大好的青春年华迅疾消逝,抗金北伐的大好机会也一一丧失,怎不令英雄扼腕,壮士痛惜!
南宋王朝只剩下半壁江山,朝廷的主事者却并没有收拾旧山河的意思,让辛弃疾、陈亮这样的英雄豪杰只能沉沦在风花雪月之中:“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理解了辛弃疾和陈亮的鹅湖之会,我们才能深刻理解,辛弃疾在上饶的闲居生活,看上去从容悠闲,可实际上,面对破碎的山河,破碎的理想,他的内心深藏着何等的苍凉与悲愤!
这是一套被约请的丛书,与往常被约书稿时的迟疑不同,这次接到出版社约请,我几乎是满口应承了。这除了与“诗词”的主题有关,也与我一直想为青少年诗词爱好者写点东西的心愿有关。对于我来说,洋洋洒洒写下这五卷四十多万字的诗词解析,倒不是为迎合当下的诗词热,而是作为诗词中人,普及传播中国的优秀诗词,我一直引以为自己的天职。我很清楚,所有的“热”都有一定的时效性,都会有降温的时候,从而变成僻置一旁的“冷”。而中国作为诗的国度,忽冷忽热的情形都不是诗词应有的常态,诗词就应该是我们生命中的一股暖流,舒缓、优雅而有力地呵护着我们的人生。
诗词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呢?也许答案各不相同,但我深信,长期浸染诗词的人,诗词回馈的一定是丰厚而优质的生命质量。辛弃疾曾惊讶地发现他与自然之间,时常有着互相深情而神奇的眷顾之心,他说:“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这是一种怎样温润而浪漫的情怀和情景,又有谁能拒绝这样心物交融后纯净而纯美的时刻呢?而人文中的诗词与自然中的“青山”,其与“我”的关系正是神韵相似的。我希望更多的人走近诗词,尤其希望青少年多品读诗词,多感受一流诗人笔下曾经的风景和情怀,从而让自己的世界更丰盈、更有姿态、更有内涵。
为了便于读者在主题上把握古典诗词的类型,我将这套书分为品格、智慧、自然、情谊、珍惜五卷。每卷之下再细分若干专题,如品格卷下分爱国、战争、气节三篇;自然卷下分羁旅行役、赠友送别、追忆梦境、隐居临泉四篇;智慧卷下分人生哲理、豁达胸襟、讽刺劝谏三篇,等等。就像所有的比喻都是蹩脚的一样,所有的分卷分篇也只具备相对的意义,其中交错夹杂的情况难免存在,所以严格来说,这个主题及主题之下的细目只是从大概的意义上来划分的。但我也深知,古典诗词所反映的世界如此繁复变幻,如果混沌无序地把这些诗词随置一处,可能更让读者有茫然无措之感了。
我选择的这150首诗歌,从先秦的《诗经》到近代的龚自珍,基本上涵括了整个古代的诗歌发展史,显然带着尽力展示诗史源流的用意。这些诗歌更在主体上覆盖了中小学语文课本收录的诗词,兼收一些虽未被收入语文教材,但在中国诗歌史上卓有影响的作品,目的当然是为青少年学生在学习《语文》课程之外,拓展他们的诗词视野,加深他们对诗史源流的整体性理解和接受。
诗词虽然是诗人思想和情感的结晶,但其背后往往有着广阔而深远的社会现实背景。我的解析注重知人论世,原因亦在此。如我在分析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时,用了一半多的篇幅叙说南宋与金朝之间称“臣”称“侄”的屈辱历史,并最终形成以“主和”为核心的南宋偏安政治局面。在这种背景之下,陈亮与辛弃疾的“鹅湖之会”,剧谈“恢复之事”,简直可以视为是一场民间“英雄会”。以此来看词中“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数句,辛弃疾的内心该深藏着何等的苍凉与悲愤!
考虑到青少年的接受特点,我在讲解中还非常注重故事性的场景还原,以使读者能形象而便捷地切入到诗歌的情境之中。李白的《赠汪伦》本身就是写一个诗坛巨星与粉丝之间的有趣故事。汪伦以一封夸奖泾川有“十里桃花”“万家酒店”的信件,引发了李白的兴趣。但这背后实际上是汪伦的“狡狯”之心。面对并无桃花的“桃花潭”和只有一家“万”姓人开的“万家酒店”,不用说,李白与汪伦的见面一定充满着戏剧性。还原这一戏剧性的场景,想来读者可以对当年那“历史性”的场面心追神想了。
一等的诗歌当然也具有一等的艺术性,所以对诗词的艺术分析,也是题中应有之义。书稿中分析《山鬼》用风云变幻的景物变化来写一个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可以说是情景交融的典范。而汉乐府《妇病行》是如何体现乐府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艺术特点,等等。这些也都在讲解中会涉及。情感的熏陶与艺术的感染,是我讲解时并重的两翼。
在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也总有人担忧诗词的边缘化。而以我粗浅的了解,至少在中国人的心中,这是一种过虑了。诗词可以不张扬在生活的表象,独自徘徊;但也必然会盘踞在心里,生根发芽。伴随着诗歌一路走来的中华民族,这种诗性早已沉淀在血脉里,是一种与生命同在的存在。“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的这首诗是写给琴师董大的,如果我们把“君”换作“诗”,我觉得这完全就是诗词的自信了。
诗词,天下谁人不识君!诗词,何愁前路无知己!
杨雨
2018年2月10日
我一直是那种对文学有点“恐惧”的学生,总觉得古代的文字离我们太遥远,难以亲近。直到我接触到这套《杨雨讲诗词故事》,我才真正体会到“温故而知新”的乐趣。杨雨老师的讲解方式,真的太适合我们这个年龄段了!他没有用那些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用非常平实、生动的语言,把那些深奥的诗词变得浅显易懂。我最喜欢的是他讲到唐朝边塞诗的那部分,听他讲王昌龄、岑参那些诗人的故事,就好像亲眼看到了他们在边塞的风沙中吟诵,那种悲壮、豪迈的气势,真的让人热血沸腾。他还会把诗人的生活经历和他们的作品巧妙地联系起来,让你明白,每一句诗的背后,都藏着一个鲜活的生命,一段真实的情感。有时候,他甚至会引用一些现代的流行语来解释诗词的意境,这让我觉得诗词离我们并不遥远。这套书不仅让我学到了很多诗词知识,更重要的是,它让我爱上了诗词,爱上了中国古典文学。我现在会更愿意主动去读诗,去感受文字里的美,去体会古人的情怀。
评分这套书的阅读体验相当独特,它不像一般的文学鉴赏类书籍那样,上来就讲一大堆理论或者生僻的典故。杨雨老师的讲述风格,更像是与一位博学又风趣的朋友在聊天,他会把那些看似古老的东西,用一种非常现代、亲切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尤其喜欢他对于诗词中情感的挖掘,他不仅仅是解释诗句的意思,更会深入到诗人的内心世界,去理解他们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感,为什么会用这样的词语来表达。比如,在讲到一些伤感的诗篇时,他不会让我们觉得沉重,而是会引导我们去体会那种“哀而不伤”的韵味,去理解人生中的无奈和释然。而且,这本书的编排也非常用心,每一则故事都相对独立,但又彼此串联,形成一个宏大的文学图景。我常常在读完一个故事后,会去查找相关的诗句,再读一遍,感觉理解得更透彻了。这套书让我觉得,原来诗词也可以这么有趣,这么有力量。它不只是一本讲故事的书,更像是一本能触动人心的情感指南。
评分坦白说,起初我拿到这套书的时候,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毕竟“诗词故事”这个题材的书市面上并不少见。但真正翻开后,我才发现它的独特之处。它不是那种堆砌大量史料、讲求考据的学术性作品,也不是仅仅罗列诗句、附带简单释义的工具书。杨雨老师的文字风格非常个人化,有一种独特的魅力,让人读起来欲罢不能。他讲故事的方式,充满了画面感,仿佛电影镜头在眼前切换。我尤其欣赏他对于诗词背后人物性格的刻画,比如苏轼的那份豁达,辛弃疾的壮志难酬,林黛玉的敏感多情,都描摹得入木三分,让你能感同身受。他还会巧妙地将诗词与当时的历史背景、社会风貌相结合,让你明白为什么诗人会写出这样的诗句。这种解读方式,让我觉得诗词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那个时代、那个人的情感和思想的载体。而且,书中穿插了一些作者自己的感悟和思考,显得非常真诚,也更能引发读者的共鸣。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理解更深了一个层次,也对那些伟大的诗人和他们的作品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这套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古代诗词的全新视角!以前觉得诗词就是背诵、考试,枯燥乏味,但杨雨老师的讲述,就像一位老朋友在娓娓道来,把那些流传千古的诗篇和背后的故事讲得鲜活有趣。我最喜欢的是关于李白的那几篇,听他讲李白仗剑远游,饮酒赋诗,那种豪情万丈仿佛扑面而来。还有杜甫,听杨雨老师讲他颠沛流离的生活,再读他的诗,才能真正体会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那种沉甸甸的忧国忧民。书里不仅仅是诗词的解读,更像是走进了一段段历史,看到了诗人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才情,他们的困境,他们的坚持。我常常一边读,一边脑海里会浮现出那个时代的画面,感觉自己也穿越回去了。而且,杨雨老师的语言非常生动,会用很多现代的比喻,让我们这些年轻人更容易理解。比如讲到王维的田园诗,他会把那种宁静致远的意境比作是“在大城市生活久了,内心渴望的一片净土”,听起来特别亲切。这套书让我觉得,诗词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有血有肉,有温度的故事。现在我甚至会主动去翻看一些古诗,想知道它们背后还有什么不为人知的故事。
评分作为一名对古典文化一直保持好奇但又缺乏系统学习的学生,这套书无疑是一道及时雨。杨雨老师的叙事方式,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们在浩瀚的中国诗词海洋中进行一次精彩纷呈的探险。他不会死板地照本宣科,而是善于抓住诗词中最动人、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部分,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将抽象的意境具象化。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讲到杜牧的《江南春》时,他不仅仅是解释了“千里莺啼,绿树成荫”的景致,更是将那份春意盎然描绘得如同就在眼前,让我瞬间感受到了江南温润的风光。他还会巧妙地将不同诗人的作品联系起来,展现出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诗词之间的微妙联系与传承,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对中国古典诗词的整体脉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而且,书中对于一些历史人物的解读,也并非流于表面,而是深入挖掘了他们性格中的闪光点和复杂性,让这些历史人物在我心中变得更加立体和鲜活。这套书让我觉得,学习诗词,其实就是在学习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