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传世经典:美文大师朱自清经典传世之作,汪曾祺拍案惊奇:“用口语化的语言写学术文章,并世似无第二人。”
◆超值典藏:《经典常谈》之外,首次收录朱自清三十年教学经验结晶《文艺十六讲》。短短十六讲,篇篇都经典!
◆精美插图:首次收录精美手绘插图,于作品之外,了解美文大师朱自清鲜为人知的生活故事。
◆装帧现代:全新设计排版装帧,版式疏朗,设计精美,让阅读更舒适。
内容简介
美文大师朱自清经典传世之作,被誉为“读书指南和写作指南”
如何阅读国学经典?朱自清以生动有趣的语言,把晦涩难懂的古文经典一一解读剖析,写成一部通俗易懂的《经典常谈》。自说文解字说开去,再讲易经、尚书、诗经、三礼??短短十三篇精彩导读,让您轻松读懂十三部国学经典精髓,瞬间打开阅读经典的全新视野。
如何提升写作能力?朱自清以三十年教学经验,结合自己的创作心得,让读者领悟“如何注意每个词的意义,每一句的安排和音节,每一段的长短和衔接处”,是为《文艺十六讲》。短短十六讲,篇篇都经典,读完后您会惊喜发现,控制文字是一种愉快,也是一种本领。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
诗人、学者、散文家、公认的“美文大师”。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1898年,生于江苏省东海县;
1916年,18岁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1925年,27岁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1931年,33岁留学英国,后又漫游欧洲五国;
1938年,40岁南下昆明任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期间曾与叶圣陶合着《国文教学》等书;
1948年,50岁病逝于北平。
一生着作颇丰,教学与文学研究极其严谨,汪曾祺曾评价朱自清先生:“用口语化的语言写学术文章,并世似无第二人。”
名篇《匆匆》《春》《背影》《荷塘月色》等入选语文教科书。
精彩书评
佩弦先生……往往能把顶笨重的事实或繁复的理论,处分得异常轻盈生动,使人读了先生的文章,不惟忘倦,且可不费力地心领神会。这本《经典常谈》就是我这话一个确切的明证。
——北大历史系教授吴小如
如果说年轻人初入门时需要一些启蒙,我倒乐意介绍朱自清的《经典常谈》,那是浅白好懂的古籍入门书,对年轻人很有帮助。
——知名演员梁家辉
读名作(经典),就是因为每一个民族、每一个时代的精神的精华都凝聚于其中,人类美好的创造都汇集于其中。
——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
对于需要一点语文训练和写作修养的人,他的文章确实堪称典范。
——文学史家 王瑶
渐归简淡,朴实无华,显示出阅历、学问都已成熟。用口语化的语言写学术文章,并世似无第二人。
——汪曾祺
目录
经典常谈
001 序
005 《说文解字》第一
016 《周易》第二
024 《尚书》第三
034 《诗经》第四
043 三礼第五
049 《春秋》三传第六
056 四书第七
063 《战国策》第八
069 《史记》《汉书》第九
085 诸子第十
099 辞赋第十一
109 诗第十二
123 文第十三
文艺十六讲
149 什么是文学?
154 古文学的欣赏
161 了解与欣赏
168 论教本与写作
182 论雅俗共赏
191 论百读不厌
199 论书生的酸气
210 低级趣味
214 诗与话
222 歌谣里的重叠
227 诗与幽默
236 诗的形式
242 诗韵
250 诗的语言
260 论《以文为师》
270 再论《曲终人不见, 江上数峰青》
前言/序言
序
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有一位外国教授说过,阅读经典的用处,就在教人见识经典一番。这是很明达的议论。再说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本书所谓经典是广义的用法,包括群经、先秦诸子、几种史书、一些集部;要读懂这些书,特别是经、子,得懂“小学”,就是文字学,所以《说文解字》等书也是经典的一部分。我国旧日的教育,可以说整个儿是读经的教育。经典训练成为教育的唯一的项目,自然偏枯失调;况且从幼童时代就开始,学生食而不化,也徒然摧残了他们的精力和兴趣。新式教育施行以后,读经渐渐废止。民国以来虽然还有一两回中小学读经运动,可是都失败了,大家认为是开倒车。另一方面,教育部制定的初中国文课程标准里却有“使学生从本国语言文字上了解固有文化”的话,高中的标准里更有“培养学生读解古书,欣赏中国文学名着之能力”的话。初高中的国文教材,从经典选录的也不少。可见读经的废止并不就是经典训练的废止,经典训练不但没有废止,而且扩大了范围,不以经为限,又按着学生程度选材,可以免掉他们囫囵吞枣的弊病。这实在是一种进步。
我国经典,未经整理,读起来特别难,一般人往往望而生畏,结果是敬而远之。朱子似乎见到了这个,他注“四书”,一种作用就是使“四书”普及于一般人。他是成功的,他的“四书”注后来成了小学教科书。又如清初人选注的《史记菁华录》,价值和影响虽然远在“四书”注之下,可是也风行了几百年,帮助初学不少。但到了现在这时代,这些书都不适用了。我们知道清代“汉学家”对于经典的校勘和训诂贡献极大。我们理想中一般人的经典读本—有些该是全书,有些只该是选本、节本—应该尽可能地采取他们的结论;一面将本文分段,仔细地标点,并用白话文作简要的注释。每种读本还得有一篇切实而浅明的白话文导言。这需要见解、学力和经验,不是一个人一个时期所能成就的。商务印书馆编印的一些“学生国学丛书”,似乎就是这番用意,但离我们理想的标准还远着呢。理想的经典读本既然一时不容易出现,有些人便想着先从治标下手。顾颉刚先生用浅明的白话文译《尚书》,又用同样的文体写《汉代学术史略》,用意便在这里。这样办虽然不能教一般人直接亲近经典,却能启发他们的兴趣,引他们到经典的大路上去。这部小书也只是向这方面努力的工作。如果读者能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编撰者将自己庆幸,在经典训练上,尽了他做尖兵的一份儿。可是如果读者念了这部书,便以为已经受到了经典训练,不再想去见识经典,那就是以筌为鱼,未免辜负编撰者的本心了。
这部书不是“国学概论”一类。照编撰者现在的意见,“概论”这名字容易教读者感到自己满足;“概论”里好像什么都有了,再用不着别的—其实什么都只有一点儿!“国学”这名字,和西洋人所谓“汉学”一般,都未免笼统的毛病。国立中央研究院的历史语言研究所分别标明历史和语言,不再浑称“国学”,确是正办。这部书以经典为主,以书为主,不以“经学”“史学”“诸子学”等作纲领。但“诗”、“文”两篇,却还只能叙述源流;因为书太多了,没法子一一详论,而集部书的问题,也不像经、史、子的那样重要,在这儿也无需详论。书中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并照传统的意见将“小学”书放在最前头。各篇的讨论,尽量采择近人新说;这中间并无编撰者自己的创见,编撰者的工作只是编撰罢了。全篇的参考资料,开列在各篇后面;局部的,随处分别注明。也有袭用成说而没有注出的,那是为了节省读者的注意力;一般的读物和考据的着作不同,是无需乎那样严格的。末了儿,编撰者得谢谢杨振声先生,他鼓励编撰者写下这些篇“常谈”。还得谢谢雷海宗先生允许引用他还没有正式印行的《中国通史选读》讲义,陈梦家先生允许引用他的《中国文字学》稿本。还得谢谢董庶先生,他给我钞了全份清稿,让排印时不致有太多的错字。
朱自清
三十一年二月,昆明西南联合大学
《文学的星辰大海:穿越古今的审美之旅》 引言 文学,如同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承载着人类文明的精华,映照着时代的变迁与个体的悲欢。从古老的史诗到当代的叙事,文字的魅力从未褪色,它们以独特的视角、深刻的洞察,构建起一个又一个令人神往的世界,触碰我们内心最柔软的角落,激发我们对生命、情感与社会的无限思考。本书《文学的星辰大海:穿越古今的审美之旅》并非对某一特定著作的节录,而是旨在引领读者踏上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学漫游,去领略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文学瑰宝,理解它们之所以成为“经典”的深层原因,并从中汲取滋养,提升我们对文学艺术的鉴赏力与理解力。 我们并非要深入剖析某一本具体的书籍,而是要从更宏观的视野出发,探寻文学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感受其永恒的魅力。我们将沿着文学发展的脉络,从古希腊神话的恢弘叙事,到古罗马史诗的英雄气概;从中国古典诗词的婉约或豪放,到唐诗宋词的意境营造;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光辉,到启蒙运动时期理性与自由的呐喊;从浪漫主义的激情澎湃,到现实主义的审慎观察;从象征主义的朦胧意象,到现代主义的碎片与迷惘;再到后现代主义的解构与重塑……每一处转向,每一次革新,都代表着人类思想与情感表达的边界拓展,都凝聚着艺术家们对世界最真挚、最深刻的回应。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拘泥于对单一作品的细致解读,而是通过对文学史上的重要现象、流派、主题和代表性作家的概览,勾勒出文学发展的壮丽图景。我们不会详尽复述某位作家笔下的人物命运,或某一部小说的情节起伏,因为这些早已为文学史所记录,无数专业的评论和解读也已汗牛充栋。相反,我们将着力于揭示文学作品背后的时代精神,探究不同文学思潮的渊源与影响,解析作家们在创作中运用的艺术手法及其所要传达的深层含义。我们将关注文学如何反映社会现实,如何塑造文化认同,如何触及人类共通的情感,以及如何通过想象力拓展我们认知的边界。 第一章:史诗的呼唤与哲学的低语——人类文明的文学曙光 在人类文明的黎明时期,文学以史诗的形式,记录着民族的起源,歌颂着英雄的壮举,传递着先民的智慧与信仰。《荷马史诗》中的阿喀琉斯与奥德修斯,他们的勇气、智慧与命运,至今仍在激励着我们。而在古中国,从《诗经》的质朴情歌到《楚辞》的浪漫想象,先民们的情感与生活,通过诗歌的形式得以永恒。同时,哲学家的思辨也逐渐渗透到文学的早期形态中,柏拉图对理想国的描绘,亚里士多德对戏剧的理论,都为后来的文学发展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础。我们在此并非要复述《奥德赛》的航海艰难,或《诗经》中“关关雎鸠”的场景,而是要探讨史诗作为一种叙事形式,如何构建早期社会的集体记忆与价值观,以及哲学思想如何引导文学走向更深层次的理性探究。 第二章:笔墨丹青与意境深远——东方古典文学的璀璨篇章 当我们将目光投向东方,中国古典文学以其独特的东方韵味,展现出另一番迷人的景象。从诸子百家的散文,到唐诗的雄浑壮丽与婉约细腻,再到宋词的格律之美与情感之深。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不仅仅是一句诗,更是他对自然壮美的讴歌;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对社会现实的沉痛控诉。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对历史的感慨与豁达。我们在此不详细阐述某位诗人的生平事迹,或某一首词的具体意象,而是要理解这些文学作品如何通过精炼的语言、巧妙的结构、丰富的意象,营造出超越时空的艺术境界,触动读者的心弦,并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将关注诗歌的格律、词的意境,以及散文的说理性与抒情性,理解它们各自的艺术特点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第三章:人文之光与理性之翼——欧洲古典主义的辉煌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思潮如同一股春风,吹遍欧洲大陆。但丁的《神曲》以其宏大的想象力,将读者带入地狱、炼狱与天堂,探讨了信仰、罪恶与救赎的终极问题。莎士比亚的戏剧,更是将人性的复杂与情感的丰富展现得淋漓尽致。《哈姆雷特》的“生存还是毁灭”的哲学拷问,《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炽热爱情与悲剧命运,至今仍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启蒙运动时期,伏尔泰、卢梭等人的思想,通过文学作品,呼唤着自由、平等与理性。我们在此并非要详细介绍《神曲》的九层地狱,或《哈姆雷特》的经典台词,而是要理解人文主义如何将目光从神转向人,如何强调人的价值与尊严,以及启蒙思想如何驱动文学走向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与反思。我们将关注十四行诗的结构,戏剧的冲突设置,以及散文的论辩艺术,理解它们如何服务于当时的思想解放运动。 第四章:浪漫的潮涌与现实的笔触——近代文学的变革与探索 进入近代,文学的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浪漫主义诗人如歌德、拜伦、雪莱,他们以澎湃的热情,歌颂个体的情感,追求自由与个性解放。《浮士德》中对知识与生命意义的探索,《西游记》的浪漫奇幻,让我们看到了人类想象力的无限可能。与此同时,现实主义文学应运而生。巴尔扎克、狄更斯、托尔斯泰等作家,以冷静的观察和深刻的笔触,描绘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揭示人性的复杂与社会的病灶。《人间喜剧》的宏大叙事,狄更斯笔下伦敦的贫民窟,《战争与和平》的战争场面,都以其真实性,震撼着读者。我们在此并非要复述《浮士德》与魔鬼的交易,或《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与达西的爱情纠葛,而是要理解浪漫主义如何强调情感与想象力的重要性,以及现实主义如何以其对社会现实的精准描摹,推动文学的进步。我们将关注诗歌的抒情性,小说的人物塑造,以及戏剧的现实主义手法,理解它们如何反映时代精神。 第五章:现代的碎片与后现代的解构——二十世纪及以后的文学图景 进入二十世纪,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学也随之进入了一个更加多元、更加实验的时代。现代主义文学,如乔伊斯、普鲁斯特、卡夫卡,他们通过意识流、碎片化叙事等手法,探索内心世界的复杂与主观感受。《尤利西斯》的意识流,《变形记》的荒诞感,让我们看到了文学表达的全新可能。而卡夫卡的《审判》则以其对官僚体系的荒诞描绘,引发了深刻的社会反思。后现代主义文学则进一步挑战传统的叙事方式,解构宏大叙事,强调多元视角和文本的互文性。博尔赫斯、马尔克斯等作家,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对现实的变形,拓展了文学的边界。我们在此并非要详细解释《百年孤独》中的魔幻现实主义,或《局外人》的冷漠疏离,而是要理解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如何回应时代的困惑与挑战,如何通过创新的艺术手法,拓展文学的表现力。我们将关注叙事视角的转换,文本结构的重塑,以及象征与隐喻的运用,理解它们如何塑造了当代文学的面貌。 结语:文学的永恒魅力与我们的未来 《文学的星辰大海:穿越古今的审美之旅》希望通过对文学史宏观画卷的展现,帮助读者建立起一个文学发展的基本认知框架,理解不同时代、不同风格文学作品的价值与意义。我们并非提供具体的阅读清单,或某一本书的详尽解读,而是希望激发读者对文学的兴趣,引导大家去探索更广阔的文学世界。文学的魅力在于其普适性,它关乎人类共通的情感,关乎生命的意义,关乎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与伟大灵魂的对话,都是一次对自我的重新认识。希望这本书能成为你打开文学宝藏的一把钥匙,引导你在这片星辰大海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璀璨星空,并从中获得智慧、力量与美的享受。文学是人类思想的灯塔,是情感的寄托,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桥梁。让我们一同在这趟文学的旅程中,不断发现,不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