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冯文洵(一八八○-一九三三),字问田,清末民初天津著名诗人,城南诗社成员。冯文洵留下的着作有《紫箫声馆诗存》《海伦杂咏》《丙寅天津竹枝词》等。
关于冯文洵的早年身世,《紫箫声馆诗存》有《洵四龄时先慈八月十一日见背今将四十年矣先王母又于庚子闰八月十一日弃养每逢日忌为之泫然》一诗,可知其情。据刘尚恒先生《津门世家族谱十日谈》一文考证,其家族为正德年间自南束安迁来天津的亦政堂冯氏,世代以经营盐业为主。
冯文洵早年卒业于北京警官学校,后宦游巴、蜀等地,曾在成都从事警务工作,据其诗可知是在清光绪三十四年(一九○八)后。《江轮上作》《川江偶占》《白帝城》等作品作于此时。冯文洵年近三十才人宦海,彼时的作品之中偶有「自伤」之叹。《自伤寄祖少臣》中即感叹道:「先我着鞭思祖逖,为人持节叹冯唐。沉沦诗酒终无用,老大头颅只自伤。击楫有心谁逐鹿,补牢非晚已亡羊。年华弹指将三十,才上人间傀儡场。」在蜀地的几年问,冯文洵的作品主要以咏古迹名胜和抒思乡之情为主,诗风沉稳筒质。
内页插图
目录
紫箫声馆诗存
孙蓉图序
张念祖序
题词
紫箫声馆诗存题词瀛南苏耀宗孟宾
紫箫声馆诗存题词二首顾随羡季
题诗
题问田遣稿张同书玉裁
读问田社长诗稿李金藻敬题
又挽诗八首附录于后
问田先生遗诗题词天津愚弟趟元礼
车中口占庚子赴汴过丰乐镇
龙亭
卢生祠
步王蕴山韵
拜年乙巳
寄王蕴山戊申春
江轮上作
川江偶占
白帝城
蜀道
蜀道遇雨
过十二拐
自伤寄祖少臣
步祖少臣元韵
江州夜发
读桃花扇
送李仲毯丈归里
道中
篱菊四首庚戊冬初在嘉州寄寓
思归辛亥三月
思亲辛亥秋八月
落叶
由嘉州归里登舟未发夜中口
舟中杂作
冬夜不寐
癸丑十二月二十三日书怀
醉汉
小饮用归实送友南归韵
郊外
将之泰来一猿即席赠诗谨步
元韵奉酬
田家
晚步丁巳立伙
静坐己未夏
题蓝田叔蜀山雪旅图
立秋夜坐
晚凉
读胡大川幻想诗再绩四首
庚申夏与燕庭云浦我山诸同
学在海伦拍影
重午用前韵再题
自晦庚申四月
病作庚申五月
病瘦
新七夕
寄斗如北平
水落
述梦
送郭普泉兄归里
砚田
草亭农林试验场
吾儒
炎凉
朱颜
寄示植侄德南之海岱山十首
寄示承棣天津
冯文澍跋
丙寅天津竹枝词
李鹤呜序
严侗序
昊寿贤序
郭心培序
自序
题词
紫箫声馆天津竹枝词题词瀛南
苏耀宗孟宾
题诗
问田社长以所着丙寅天津竹
枝词见示敬题其后张同书玉裁
问田社长以丙寅天津竹枝词
前言/序言
冯文洵(一八八○-一九三三),字问田,清末民初天津著名诗人,城南诗社成员。冯文洵留下的着作有《紫箫声馆诗存》《海伦杂咏》《丙寅天津竹枝词》等。
一、冯文洵的生平、交游及诗作
关于冯文洵的早年身世,《紫箫声馆诗存》有《洵四龄时先慈八月十一日见背今将四十年矣先王母又于庚子闰八月十一日弃养每逢日忌为之泫然》一诗,可知其情。据刘尚恒先生《津门世家族谱十日谈》一文考证,其家族为正德年间自南束安迁来天津的亦政堂冯氏,世代以经营盐业为主。
冯文洵早年卒业于北京警官学校,后宦游巴、蜀等地,曾在成都从事警务工作,据其诗可知是在清光绪三十四年(一九○八)后。《江轮上作》《川江偶占》《白帝城》等作品作于此时。冯文洵年近三十才人宦海,彼时的作品之中偶有「自伤」之叹。《自伤寄祖少臣》中即感叹道:「先我着鞭思祖逖,为人持节叹冯唐。沉沦诗酒终无用,老大头颅只自伤。击楫有心谁逐鹿,补牢非晚已亡羊。年华弹指将三十,才上人间傀儡场。」在蜀地的几年问,冯文洵的作品主要以咏古迹名胜和抒思乡之情为主,诗风沉稳筒质。
离开蜀地后,冯文洵前往东北任职。初赴龙江时间,据《归里偶成》诗注云:「甲寅正月初四日赴龙江。」是在一九一四年初。后冯曾为当时警察厅所办的《警察白话日报》任编辑校对事务。一九一四年三月二十一日《黑龙江省行政公署为准(警察白话日报)改期出版给警察厅的指令》所附清单记载,冯文洵任该报编辑兼校对工作三二《警察白话日报》以「为辅助警察进行启导人民法律智识」马目的,由黑龙江省警察厅于一九一四年二月发起创办的。该报内容上分为十四类,包括:命令、专电、论说、总务科记事、司法科记事、行政科记事、卫生科记事、侦探记事、连警律解释、警务择要、侦探小说、杂俎、游戏、文苑。
紫箫声馆诗存·丙寅天津竹枝词 缘起与搜罗 《紫箫声馆诗存·丙寅天津竹枝词》的诞生,源于一次偶然的机缘,与一位热爱故纸堆的老友闲谈,谈及往昔天津的风土人情,街巷市井的喧嚣热闹。言谈间,友人手中偶然翻出一卷泛黄的竹枝词稿,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了一幅生动的天津画卷。那份质朴的韵律,那份浓郁的地域风情,瞬间点燃了我对搜集整理天津竹枝词的兴趣。 竹枝词,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民间文学形式,以其短小精悍、通俗易懂的特点,历来是反映地方风俗、民情、社会百态的绝佳载体。尤其是对于像天津这样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多元的港口城市而言,竹枝词更是承载了无数珍贵的时代记忆。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许多珍贵的竹枝词作品散落民间,或湮没于尘埃,整理汇编,成为一项迫切而重要的工作。 “紫箫声馆”,是我雅号。这卷《丙寅天津竹枝词》的搜集与整理,便是我以此为名,倾力而为的一项文化探索。丙寅年,是庚子之乱后的一个时期,天津作为最早开埠的城市之一,经历了剧烈的社会变革与文化碰撞。彼时,古老的传统与新兴的洋务思潮交织,市井生活既有保留着浓厚的古韵,也开始显露出西方文明的痕迹。这样的时代背景,为天津的竹枝词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独特的视角。 搜罗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我辗转于各大图书馆、古籍书店,翻阅大量的旧报刊、笔记小说、地方志,甚至深入民间,向一些年长的耆宿请教,搜寻他们记忆中传唱的竹枝词。有些篇章,仅仅残存在一些零散的笔记中,需要我凭借对当时风俗习惯的了解,去钩稽、去补全。更有甚者,是口耳相传的歌谣,其韵律与词句,在代代相传中可能已有所讹变,这更需要细致的辨别与考证。 在搜集的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许多未署名的竹枝词,其创作主体往往是当时身处天津的普通市民,他们以最朴素的语言,记录着自己的生活,抒发着自己的情感。他们的词句,没有文人墨客的雕琢,却充满了真挚的情感与鲜活的生命力。无论是对市井小贩的吆喝声的描摹,对码头上船工的辛劳的写照,还是对节日庆典的热闹场面的描绘,都如同亲临其境,让人仿佛能够闻到那里的气息,听到那里的声音。 丙寅风情画卷 《丙寅天津竹枝词》所收录的作品,以丙寅年(通常指1926年,民国十五年,也有可能是1986年,但根据时代背景和词作内容,1926年更为可能,故此处以1926年为准)为时间节点,生动地再现了那个时代的天津景象。它不是一部宏大的史书,也不是一部刻板的报告,而是一幅幅鲜活的、充满生活气息的民俗风情画卷,用诗意的语言,记录了天津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市井百态,烟火人间: 竹枝词最擅长描摹市井生活。《丙寅天津竹枝词》中,你能看到热闹非凡的街头集市。“锣鼓喧天爆竹响,糖瓜点心堆成山。小贩吆喝声声脆,引得孩童跑得欢。” 寥寥几笔,便勾勒出节日的喜庆与集市的喧闹。卖估衣的、卖烟火的、卖糖葫芦的,他们的叫卖声此起彼伏,交织成一曲天津的市井交响乐。 “大沽口的刀鱼肥,金钩饵料钓不回。渔舟唱晚归来晚,满载而归笑开颜。” 描绘了渔民们辛勤劳作的景象,以及丰收时的喜悦。大沽口作为天津重要的港口,海产品的丰富程度可见一斑。 “老街巷口茶馆闹,说书先生声声妙。评弹唱段古今事,听客围坐笑声高。” 茶馆是旧时天津重要的社交场所,也是信息交流的中心。在这里,人们可以听书、品茶、聊天,享受悠闲的时光。 风土人情,地域特色: 天津作为九河下梢,水系发达,也孕育了其独特的水乡风情,竹枝词中自然少不了对水文化的描绘。 “海河之上船如织,帆影点点映碧波。两岸高楼遮望眼,古今变迁任蹉跎。” 海河是天津的母亲河,承载着城市的历史与活力。船只的穿梭,两岸的景致,都诉说着这座城市的变迁。 “泥人张家捏巧手,栩栩如生巧传神。脸谱京韵都入画,逗乐玩赏惹人亲。” “泥人张”是天津的民间艺术瑰宝,其精湛的技艺在竹枝词中得到了生动展现。 “狗不理包子喷香气,老字号里客盈门。咬一口,满嘴油,滋味久久品不尽。” 提及天津,怎能少了“狗不理”。这句竹枝词,将人们对美食的赞誉与亲切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时代印记,变迁之声: 丙寅年,正值中华民国时期,天津作为北方重要的对外开放口岸,洋务运动的痕迹与新式事物开始涌现,竹枝词也捕捉到了这些时代变迁的印记。 “洋车飞驰街头过,车夫哼着小曲儿。外国人在身旁,新奇事物惹人瞩。” 洋车作为当时便捷的交通工具,反映了城市交通的初步现代化。外国人的出现,也预示着天津国际化进程的加速。 “电灯初上夜市明,取代油灯旧光景。霓虹闪烁歌舞厅,洋腔洋调入耳听。” 电灯的普及,是城市现代化的标志之一。歌舞厅的出现,则体现了西方娱乐文化的传入。 “码头货物运出国,洋行林立生意火。五洲商人常往来,货畅其流汇成河。” 天津港的繁荣,吸引了大量外国商人,也带动了天津经济的发展。 “新学堂里书声朗,男女同窗共一方。不再是旧时模样,知识改变旧思想。” 新式教育的兴起,打破了旧有的性别藩篱,为社会进步注入了新的活力。 情感寄托,人生百味: 竹枝词不仅仅是简单的描景,也蕴含着作者们丰富的情感。有对家乡的眷恋,有对生活的感悟,也有对未来的期盼。 “盼郎早归心似火,海峡两岸隔阻何。书信往来频频寄,月圆之夜思故国。” 表达了离人的思念与对家乡的眷恋。 “世事无常多变幻,唯有诗词记流年。笑看红尘多少事,一曲清歌慰心田。” 体现了作者对人生际遇的感悟,以及通过诗词来排解忧愁的心境。 “明日太阳又东升,莫愁前路无知己。努力耕耘播希望,定能收获好光景。” 传递了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期盼。 编纂旨趣与价值 《紫箫声馆诗存·丙寅天津竹枝词》的编纂,旨在将这些散落的、充满生活气息的天津竹枝词集中呈现,为后人留下宝贵的天津地域文化资料。其价值体现在: 历史文献价值: 这些竹枝词如同微缩的史镜,以最直观、最生动的方式,记录了丙寅年间天津的社会风貌、经济活动、民俗习惯、文化变迁以及人们的生活状态。它们是研究天津近现代历史的重要一手资料。 文化传承价值: 竹枝词作为一种口语化的诗歌形式,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间色彩。通过整理汇编,有助于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地域文化遗产,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天津的民间文学。 文学欣赏价值: 尽管竹枝词形式简洁,但其中不乏精妙的比喻、生动的描绘和真挚的情感。它们具有独特的文学魅力,能够为读者带来美的享受,体会民间文学的独特韵味。 乡愁与情感共鸣: 对于天津人而言,这些竹枝词能够唤起他们对故乡的记忆与情感共鸣,让他们在诗句中找到熟悉的场景和熟悉的情感。对于非天津人而言,则能帮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这座城市的独特气质。 结语 《紫箫声馆诗存·丙寅天津竹枝词》是一份沉甸甸的心意,一份对故乡的深情致敬,一份对历史的虔诚守护。每一首竹枝词,都像是散落在时光长河中的珍珠,而我,只是尽我所能,将它们串联起来,让它们的光芒得以重现。翻开它,您将走进一个鲜活的、充满人情味的天津,感受那份独特的烟火气息与时代脉搏。愿这份小小的诗存,能为您打开一扇窗,看到那个曾经的天津,也感受到那份永恒的地域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