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精装典藏文集:雅舍谈吃 +心若淡定,便是从容+老去是生命的礼物(京东套装3册)

梁实秋精装典藏文集:雅舍谈吃 +心若淡定,便是从容+老去是生命的礼物(京东套装3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梁实秋 著
图书标签:
  • 梁实秋
  • 散文集
  • 随笔
  • 生活
  • 文化
  • 经典
  • 京东图书
  • 套装
  • 雅舍谈吃
  • 心若淡定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ISBN:12322865
版次:1
商品编码:12322865
包装:平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纯质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梁实秋散文精选系列”是文坛大师梁实秋的散文集,包括《老去是生命的礼物:世间的一切遗憾都是成全》《心若淡定,便是从容》《雅舍谈吃:美食者不必是饕餮客》三本,精选了梁实秋谈往事、谈人生、谈美食的经典散文,全新校订,全新呈现!


  2.一本饱含深情的回忆录,一部治愈人心的轻读本。梁实秋先生用恬淡的文字告诉读者:越老越美好,不要害怕老去,不要害怕失去,经历的越多,收获也就越多!


  3.除经典散文作品外,还收录了梁实秋先生与友人的珍贵书信,从这些书信当中,我们得以窥见这位文坛大师的真性情,从他与友人的交往中学会真情相待,学会感恩生活。


  4.典雅裸脊装帧,精美双色印刷,阅读收藏两相宜!


 


内容简介

  《老去是生命的礼物》

  本书收录了《清华八年》《北平年景》《影响我的几本书》《想我的母亲》《忆沈从文》《旧笺拾零》等40篇梁实秋先生回忆往事、怀念故人的散文和书信作品。这些文字经过时光的沉淀,更显深情之醇厚,岁月之美好,梁实秋先生透过书本想要告诉读者无论世界怎样变化,都不要放弃深情地活着。


  《心若淡定,便是从容》

  本书共分为四辑,精选了55篇梁实秋先生闲谈生活的代表散文,这些文字有作者从生活小事中生发出的感悟,有对世态人情的品评,有对自身修养的关注,也有对时光易逝的感慨,文字典雅,不失幽默,表现了作者淡定从容的人生态度。


  《雅舍谈吃 : 美食者不必是饕餮客》

  本书辑录了68篇令人馋涎欲滴的谈吃美文,每一篇文章都包含梁实秋先生对饮食文化的独到见解。辑一“记忆中的味道”收录了《烧鸭》《豆汁儿》《酸梅汤与糖葫芦》等谈论北平地道美食的文章,寄寓了作者浓浓的乡情。辑二“南北食色”、辑三“异域食旅”收录了《狮子头》《醋溜鱼》《佛跳墙》《“麦当劳”》《“啤酒”啤酒》等谈论其他各地美食的文章,写美食,也发掘美食背后的地域色彩。辑四“谈吃偶得”收录了《馋》《吃相》《谈<中国吃>》等文章,是梁实秋先生“饕餮”生活的心得体会,包含极其浓厚的文化底蕴。


作者简介

  梁实秋(1903—1987),原名梁治华,字实秋,号均默,中国著名的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代表作有《雅舍小品》《雅舍谈吃》《看云集》《偏见集》《秋室杂文》《槐园梦忆》等。他的散文,文笔简约、平实,作风恬淡、雅朴,字里行间充溢着智慧与幽默,三言两语便能道尽人生哲理。

精彩书评

  他的文章我在清华大学读书时就读过不少,很欣赏他的文才,对他潜怀崇敬之情。


  ——季羡林


  我写短文的模范是梁实秋的文章,梁实秋很幽默,他影响了我很多。


  ——韩寒


  一个人应当像一朵花,不论男人或女人,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三者缺一,便不能做人家的要好朋友。我的朋友之中,男人中算实秋像一朵花。


  ——冰心


目录

  《老去是生命的礼物》


  辑一 难忘旧时


  辑二 学话漫谈


  辑三 故人多梦


  辑四 遥寄尺笺


  旧笺拾零


  《心若淡定,便是从容》


  辑一 难得有闲


  辑二 世相品评


  辑三 谈话的艺术


  辑四 人生如寄


  《雅舍谈吃 : 美食者不必是饕餮客》


  辑一 记忆中的味道


  辑二 南北食色


  辑三 异域食旅


  辑四 谈吃偶得


精彩书摘

  辑 一

  记忆中的味道

  烧鸭

  北平烤鸭,名闻中外。在北平不叫烤鸭,叫烧鸭,或烧鸭子,在口语中加一“子”字。

  《北平风俗杂咏》严辰《忆京都词》十一首,第五首云:

  忆京都·填鸭冠寰中

  烂煮登盘肥且美,

  加之炮烙制尤工。

  此间亦有呼名鸭,

  骨瘦如柴空打杀。

  严辰是浙人,对于北平填鸭之倾倒,可谓情见乎词。

  北平苦旱,不是产鸭盛地,唯近在咫尺之通州得运河之便,渠塘交错,特宜畜鸭。佳种皆纯白,野鸭、花鸭则非上选。鸭自通州运到北平,仍需施以填肥手续。以高粱及其他饲料揉搓成圆条状,较一般香肠热狗为粗,长约四寸许。通州的鸭子师傅抓过一只鸭来,夹在两条腿间,使不得动,用手掰开鸭嘴,以粗长的一根根的食料蘸着水硬行塞入。鸭子要叫都叫不出声,只有眨巴眼的份儿。塞进口中之后,用手紧紧地往下捋鸭的脖子,硬把那一根根的东西挤送到鸭的胃里。填进几根之后,眼看着再填就要撑破肚皮,这才松手,把鸭关进一间不见天日的小棚子里。几十百只鸭关在一起,像沙丁鱼,绝无活动余地,只是尽量给予水喝。这样关了若干天,天天扯出来填,非肥不可,故名“填鸭”。一来鸭子品种好,二来师傅手艺高,所以填鸭为北平所独有。抗战时期在后方有一家餐馆试行填鸭,三分之一死去,没死的虽非骨瘦如柴,也并不很肥,这是我亲眼看到的。鸭一定要肥,肥才嫩。

  北平烧鸭,除了专门卖鸭的餐馆如全聚德之外,是由便宜坊(即酱肘子铺)发售的。在馆子里亦可吃烧鸭,例如在福全馆宴客,就可以叫右边邻近的一家便宜坊送了过来。自从宣外的老便宜坊关张以后,要以东城的金鱼胡同口的宝华春为后起之秀,楼下门市,楼上小楼一角最是吃烧鸭的好地方。在家里,打一个电话,宝华春就会派一个小利巴,用保温的铅铁桶送来一只才出炉的烧鸭,油淋淋的,烫手热的。附带着他还管代蒸荷叶饼葱酱之类。他在席旁小桌上当众片鸭,手艺不错,讲究片得薄,每一片有皮有油有肉,随后一盘瘦肉,最后是鸭头鸭尖,大功告成。主人高兴,赏钱两吊,小利巴欢天喜地称谢而去。

  填鸭费工费料,后来一般餐馆几乎都卖烧鸭,叫作叉烧烤鸭,连闷炉的设备也省了,就地一堆炭火一根铁叉就能应市。同时用的是未经填肥的普通鸭子,吹凸了鸭皮晾干一烤,也能烤得焦黄迸脆。但是除了皮就是肉,没有黄油,味道当然差得多。有人到北平吃烤鸭,归来盛道其美,我问他好在哪里,他说:“有皮,有肉,没有油。”我告诉他:“你还没有吃过北平烤鸭。”

  所谓一鸭三吃,那是广告噱头。在北平吃烧鸭,照例有一碗滴出来的油,有一副鸭架装。鸭油可以蒸蛋羹,鸭架装可以熬白菜,也可以煮汤打卤。馆子里的鸭架装熬白菜,可能是预先煮好的大锅菜,稀汤水,索然寡味。会吃的人要把整个的架装带回家里去煮。这一锅汤,若是加口蘑(不是冬菇,不是香蕈)打卤,卤上再加一勺炸花椒油,吃打卤面,其味之美无与伦比。

  豆汁儿

  “豆汁”下面一定要加一个“儿”字,就好像吃鸡蛋的时候“鸡子”下面一定要加一个“儿”字,若没有这个轻读的语尾,听者就会不明白你的语意而生误解。

  胡金铨先生在谈老舍的一本书上,一开头就说:不能喝豆汁儿的人算不得是真正的北平人。这话一点儿也不错。就是在北平,喝豆汁儿也是以北平城里的人为限,城外乡间没有人喝豆汁儿,制作豆汁儿的原料是用以喂猪的。但是这种原料,加水熬煮,却成了城里人个个欢喜的食物。而且这与阶级无关。卖力气的苦哈哈,一脸渍泥儿,坐小板凳儿,围着豆汁儿挑子,啃豆腐丝儿卷大饼,喝豆汁儿,就咸菜儿,固然是自得其乐。府门头儿的姑娘、哥儿们,不便在街头巷尾公开露面,和穷苦的平民混在一起喝豆汁儿,也会派底下人或是老妈子拿砂锅去买回家里重新加热大喝特喝。而且不会忘记带回一碟那挑子上特备的辣咸菜,家里尽管有上好的酱菜,不管用,非那个廉价的大腌萝卜丝拌的咸菜不够味。口有同嗜,不分贫富老少男女。我不知道为什么北平人养成这种特殊的口味。南方人到了北平,不可能喝豆汁儿的,就是河北各县也没有人能容忍这个异味而不龇牙咧嘴。豆汁儿之妙,一在酸,酸中带馊腐的怪味。二在烫,只能吸溜吸溜地喝,不能大口猛灌。三在咸菜的辣,辣得舌尖发麻。越辣越喝,越喝越烫,最后是满头大汗。我小时候在夏天喝豆汁儿,是先脱光脊梁,然后才喝,等到汗落再穿上衣服。

  自从离开北平,想念豆汁儿不能自已。有一年我路过济南,在车站附近一个小饭铺墙上贴着条子说有“豆汁”发售。叫了一碗来吃,原来是豆浆。是我自己疏忽,写明的是“豆汁”,不是“豆汁儿”。来到台湾,有朋友说有一家饭馆儿卖豆汁儿,乃偕往一尝。乌糟糟的两碗端上来,倒是有一股酸馊之味触鼻,可是稠糊糊的像麦片粥,到嘴里很难下咽。可见在什么地方吃什么东西,勉强不得。

  烧饼油条

  烧饼油条是我们中国人的标准早餐之一,在北方不分省份、不分阶级、不分老少,大概都欢喜食用。我生长在北平,小时候的早餐几乎永远是一套烧饼油条——不,叫油炸鬼,不叫油条。有人说,油炸鬼是油炸桧之讹,大家痛恨秦桧,所以名之为油炸桧以泄愤,这种说法恐怕是源自南方,因为北方读音鬼与桧不同,为什么叫油鬼,没人知道。在比较富裕的大家庭里,只有做父亲的才有资格偶然以馄饨、鸡丝面或羊肉馅包子做早点,只有做祖父母的才有资格常以燕窝汤、莲子羹或哈什玛之类做早点,像我们这些“民族幼苗”,便只有烧饼油条来果腹了。说来奇怪,我对于烧饼油条从无反感,天天吃也不厌,我清早起来,就有一大簸箩烧饼油鬼在桌上等着我。

  现在台湾的烧饼油条,我以前在北平还没见过。我所知道的烧饼,有螺蛳转儿、芝麻酱烧饼、马蹄儿、驴蹄儿几种,油鬼有麻花儿、甜油鬼、炸饼儿几种。螺蛳转儿夹麻花儿是一绝,掰开螺蛳转儿,夹进麻花儿,用手一按,咔吱一声麻花儿碎了,这一声响就很有意思,如今我再也听不到这个声音。有一天和齐如山先生谈起,他也很感慨,他嫌此地油条不够脆,有一次他请炸油条的人给他特别炸焦,“我加倍给你钱”,那个炸油条的人好像是前一夜没睡好觉(事实上凡是炸油条、烙烧饼的人都是睡眠不足),一翻白眼说:“你有钱?我不伺候!”回锅油条、老油条也不是味道,焦硬有余,酥脆不足。至于烧饼,螺蛳转儿好像久已不见了,因为专门制售螺蛳转儿的粥铺早已绝迹了。所谓粥铺,是专卖甜浆粥的一种小店,甜浆粥是一种稀稀的粗粮米汤,其味特殊。北平城里的人不知道喝豆浆,常是一碗甜浆粥、一套螺蛳转儿,但是这也得到粥铺去趁热享用才好吃。我到十四岁以后才喝到豆浆,我相信我父母一辈子也没有喝过豆浆。我们家里吃烧饼油条,嘴干了就喝大壶的茶,难得有一次喝到甜浆粥。后来我到了上海,才看到细细长长的那种烧饼,以及菱形的烧饼,而且油条长长的也不适于夹在烧饼里。

  火腿、鸡蛋、牛油面包作为标准的早点,当然也很好,但我只是在不得已的情形下才接受了这种异俗。我心里怀念的仍是烧饼油条。和我有同嗜的人相当不少。海外羁旅,对于家乡土物率多念念不忘。有一位华裔美籍的学人,每次到台湾来都要带一二百副烧饼油条回到美国去,存在冰橱里,逐日拣取一副放在烤箱或电锅里一烤,便觉得美不可言。谁不知道烧饼油条只是脂肪、淀粉,从营养学来看,不构成一份平衡的食品。但是多年习惯,对此不能忘情。在纽约曾有人招待我到一家中国餐馆进早点,座无虚席,都是烧饼油条客,那油条一根根的都很结棍,韧性很强。但是大家觉得这是家乡味,聊胜于无。做油条的师傅,说不定曾经付过二两黄金才学到如此这般的手艺,又有一位返国观光的游子,住在台北一家观光旅馆里,晨起第一桩事就是外出寻找烧饼油条,遍寻无着,返回旅舍问服务小姐,服务小姐登时蛾眉一耸说:“这是观光区域,怎会有这种东西,你要向偏僻街道、小巷去找。”闹哄了一阵,兴趣已无,乖乖地到附设餐厅里去吃火腿、鸡蛋、面包了事。

  有人看我天天吃烧饼油条,就问我:“你不嫌脏?”我没想到过这个问题。据这位关心的人说,要注意烧饼里有没有老鼠屎。第二天我打开烧饼先检查,哇,一颗不大不小像一颗万应锭似的黑黑的东西赫然在焉。用手一捻,碎了。若是不当心,入口一咬,必定牙碜,也许不当心会咽了下去。想起来好怕,一颗老鼠屎搅坏一锅粥,这话不假,从此我存了戒心。看看那个豆浆店,小小一间门面,案板、油锅都放在行人道上,满地是油渍污泥,一袋袋的面粉堆在一旁像沙包一样,阴沟里老鼠横行。再看看那打烧饼、炸油条的人,头发鬅鬙,上身只有灰白背心,脚上一双拖鞋,说不定嘴里还叼着一根纸烟。在这种情况之下,要使老鼠屎不混进烧饼里去,着实很难。好在不是一个烧饼里必定轮配到一橛老鼠屎,难得遇见一回,所以戒心维持了一阵也就解严了。

  也曾经有过观光级的豆浆店出现,在那里有峨高冠的厨师,有穿制服的侍者,有装潢,有灯饰,筷子有纸包着,豆浆碗下有盘托着,餐巾用过就换,而不是一块毛巾大家用,像邮局糨糊旁边附设的小块毛巾那样的又脏又粘。如果你带外宾进去吃早点,可以不至于脸红。但是偶尔观光一次是可以的,谁也不能天天去观光,谁也不能常跑远路去图一饱。于是这打肿脸充胖子的局面维持不下去了,烧饼油条依然是在行人道边乌烟瘴气的环境里苟延残喘。而且我感觉到吃烧饼油条的同志也越来越少了。

  薄饼

  古人有“春盘”之说。《通俗编·四时宝鉴》:“立春日,唐人作春饼生菜,号春盘。”春盘即后来所谓春饼。春天吃饼,好像各地至今仍有此种习俗。我所谈的薄饼,专指北平的吃法,且不限于岁首。

  薄饼需热水和面,开水更好,烙出来才能软。两张饼为一盒。两块面团上下叠起,中间抹上麻油,然后擀成薄饼,放在热锅上烙,火要微,不需加油。俟饼变色,中间凸起,翻过来再烙片刻即熟。取出撕开,但留部分相连,放在一边用布盖上,再继续烙十盒二十盒。

  薄饼是要卷菜吃的。菜分熟菜、炒菜两部分。

  所谓熟菜就是从便宜坊叫来的苏盘。有大小两种,六十年前小者一元,大者约二元。漆花的圆盒子,盒子里有一个大盘子,盘子上一圈扇形的十个八个木头墩儿,中间一个小圆墩儿。每一扇形木墩儿摆一种切成细丝的熟菜,通常有下列几种:

  酱肘子

  熏肘子(白肉熏得微黄)

  大肚儿(猪的胃)

  小肚儿(膀胱灌肉末芡粉松子)

  香肠(羼有豆蔻素沙,香)

  烧鸭

  熏鸡

  清酱肉

  炉肉(五花三层的烤肉,皮酥脆)

  这些切成丝的肉,每样下面垫着小方块的肉,凸起来显着饱满的样子。中间圆墩则是一盘杂和菜。这一个苏盘很是壮观。

  家里自备炒菜必不可少的是:摊鸡蛋,切成长条;炒菠菜;炒韭黄肉丝;炒豆芽菜;炒粉丝。若是韭黄肉丝、粉丝、豆芽菜炒在一起便是“和菜”,上面盖上一张摊鸡蛋,便是所谓“和菜戴帽儿”了。

  此外一盘葱、一盘甜面酱,羊角葱最好,细嫩。

  吃的方法太简单了,把饼平放在大盘子上,单张或双张均可,抹酱少许,葱数根,从苏盘中每样捡取一小箸,再加炒菜,最后放粉丝。卷起来就可以吃了。有人贪,每样菜都狠狠地捡,结果饼小菜多,卷不起来,即使卷起来也竖立不起来。于是出馊招,卷饼的时候中间放一根筷子,竖起之后再把筷子抽出。那副吃相,下作!

  饼吃过后,一碗“罐儿汤”似乎是必需的。“罐儿汤”和酸辣汤近似,但是不酸不辣,扑一个鸡蛋在内就成了。加些金针、木耳更好。

  吃一回薄饼,餐桌上布满盘碗,其实所费无多。我犹嫌其麻烦,乃常削减菜数,仅备一盘熟肉切丝,一盘摊鸡蛋,一盘豆芽菜炒丝,一盘粉丝,名之曰“简易薄”。每食简易薄,儿辈辄欢呼不已,一个孩子保持一次吃七卷双张的纪录!

  栗子

  栗子以良乡的为最有名。良乡县在河北,北平的西南方,平汉铁路线上。其地盛产栗子。然栗树北方到处皆有,固不必限于良乡。

  我家住在北平大取灯胡同的时候,小园中亦有栗树一株,初仅丈许,不数年高二丈以上,结实累累。果苞若刺猬,若老鸡头,遍体芒刺,内含栗两三颗。熟时不摘取则自行坠落,苞破而栗出。捣碎果苞取栗,有浆液外流,可做染料。后来我在崂山上看见过巨大的栗子树,高三丈以上,果苞落下狼藉满地,无人理会。

  在北平,每年秋节过后,大街上几乎每一家干果子铺门外都支起一个大铁锅,翘起短短的一截烟囱,一个小利巴挥动大铁铲,翻炒栗子。不是干炒,是用沙炒,加上糖使沙结成大大小小的粒,所以叫作糖炒栗子。烟煤的黑烟扩散,哗啦哗啦的翻炒声,间或有栗子的爆炸声,织成一片好热闹的晚秋初冬的景致。孩子们没有不爱吃栗子的,几个铜板买一包,草纸包起,用麻茎儿捆上,热乎乎的,有时简直是烫手热,拿回家去一时舍不得吃完,藏在被窝垛里保温。

  煮咸水栗子是另一种吃法。在栗子上切十字形裂口,在锅里煮,加盐。栗子是甜滋滋的,加上咸,别有风味。煮时不妨加些八角之类的香料。冷食热食均佳。

  但是最妙的是以栗子做点心。北平西车站食堂是有名的西餐馆。所制“奶油栗子面儿”或称“奶油栗子粉”实在是一绝。栗子磨成粉,就好像花生粉一样,干松松的,上面浇大量奶油。所谓奶油就是打搅过的奶油(whipped cream)。用小勺取食,味妙无穷。奶油要新鲜,打搅要适度,打得不够稠固然不好吃,打过了头却又稀释了。东安市场的中兴茶楼和国强西点铺后来也仿制,工料不够水准,稍形逊色。北海仿膳之栗子面小窝头,我吃不出栗子味。

  杭州西湖烟霞岭下翁家山的桂花是出名的,尤其是满家弄,不但桂花特别的香,而且桂花盛时栗子正熟,桂花煮栗子成了路边小店的无上佳品。徐志摩告诉我,每值秋后必去访桂,吃一碗煮栗子,认为是一大享受。有一年他去了,桂花被雨摧残净尽,他感而写了一首诗《这年头活着不易》。

  十几年前在西雅图海滨市场闲逛,出得门来忽闻异香,遥见一意大利人推小车卖炒栗。论个卖——五角钱一个,我们一家六口就买了六颗,坐在车里分而尝之。如今我们这里到冬天也有小贩卖“良乡栗子”了。韩国进口的栗子大而无当,并且煳皮,不足取。

  烤羊肉

  北平中秋以后,螃蟹正肥,烤羊肉亦一同上市。口外的羊肥,而少膻味,是北平人主要的食用肉之一。不知何故很多人家根本不吃牛肉,我家里就牛肉不曾进过门。说起烤肉就是烤羊肉。南方人吃的红烧羊肉,是山羊肉,有膻气,肉瘦,连皮吃,北方人觉得是怪事,因为北方的羊皮留着做皮袄,舍不得吃。

  北平烤羊肉以前门肉市正阳楼为最有名,主要的是工料细致,无论是上脑、黄瓜条、三叉、大肥片,都切得飞薄,切肉的师傅就在柜台近处表演他的刀法,一块肉用一块布蒙盖着,一手按着肉一手切,刀法利落。肉不是电冰柜里的冻肉(从前没有电冰柜),就是冬寒天冻,肉还是软软的,没有手艺是切不好的。

  正阳楼的烤肉支子,比烤肉宛、烤肉季的要小得多,直径不过二尺,放在四张八仙桌子上,都是摆在小院里,四围是四把条凳。三五个一伙围着一个桌子,抬起一条腿踩在条凳上,边烤边饮边吃边说笑,这是标准的吃烤肉的架势。不像烤肉宛那样的大支子,十几条大汉在熊熊烈火周围,一面烤肉一面烤人。女客喜欢到正阳楼吃烤肉,地方比较文静一些,不愿意露天自己烤,伙计们可以烤好送进房里来。烤肉用的不是炭,不是柴,是烧过除烟的松树枝子,所以带有特殊香气。烤肉不需多少佐料,有大葱、芫荽、酱油就行。

  正阳楼的烧饼是一绝,薄薄的两层皮,一面粘芝麻,打开来会冒一股滚烫的热气,中间可以塞进一大箸子烤肉,咬上去,软。普通的芝麻酱烧饼不对劲,中间有芯子,太厚实,夹不了多少肉。

  我在青岛住了四年,想起北平烤羊肉馋涎欲滴。可巧厚德福饭庄从北平运来大批冷冻羊肉片,我灵机一动,托人在北平为我定制了一具烤肉支子。支子有一定的规格尺度,不是外行人可以随便制造的。

  我的支子运来之后,大宴宾客,命儿辈到寓所后山拾松塔盈筐,敷在炭上,松香浓郁。烤肉佐以潍县特产大葱,真如锦上添花,葱白粗如甘蔗,斜切成片,细嫩而甜。吃得皆大欢喜。

  提起潍县大葱,又有一事难忘。我的同学张心一是一位畸人,他的夫人是江苏人,家中禁食葱蒜,而心一是甘肃人,极嗜葱蒜。他有一次过青岛,我邀他家中便饭,他要求大葱一盘,别无所欲。我如他所请,特备大葱一盘,家常饼数张。心一以葱卷饼,顷刻而罄,对于其他菜肴竟未下箸,直吃得他满头大汗。他说这是数年来第一次如意的饱餐!

  我离开青岛时把支子送给同事赵少侯,此后抗战军兴,友朋星散,这青岛独有的一个支子就不知流落何方了。

  酱菜

  抗战时我和老向在后方,我调侃他说:“贵地保定府可有什么名产?”他说:“当然有。保定府,三宗宝,铁球、酱菜、春不老。”他并且说将来有机会必定向我献宝,让我见识见识。抗战胜利还乡,他果然实践诺言,从保定到北平来看我,携来一对铁球(北方老人喜欢放在手里揉玩的玩意儿),一篓酱菜,春不老因不是季节所以不能带。铁球且不说,那篓酱菜我起初未敢小觑,胜地名产,当有可观。油纸糊的篓子,固然简陋,然凡物不可貌相。打开一看,原来是什锦酱菜,萝卜、黄瓜、花生、杏仁都有。我捏一块放进嘴里,哇,比北平的大腌萝卜“棺材板”还咸!

  北平的酱菜,妙在不太咸,同时又不太甜。粮食店的六必居,因为匾额是严嵩写的(三个大字确是写得好),格外的有号召力,多少人跑老远的路去买他的酱菜。我个人的经验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铁门也有一家酱园,名震遐迩,也没有什么特殊。倒是金鱼胡同市场对面的天义顺,离我家近,货色新鲜。

  酱菜的花样虽多,要以甜酱萝卜为百吃不厌的正宗。这种萝卜,细长质美,以制酱菜恰到好处。他处的萝卜嫌水分太多,质地不够坚实,酱出来便不够脆,不禁咀嚼。可见一切名产,固有赖于手艺,实则材料更为重要。甘露,做螺蛳状,清脆可口,是别处所没有的。

  有两样酱菜,特别宜于做烹调的配料。一个是酱黄瓜炒山鸡丁。过年前后,野味上市,山鸡(即雉)最受欢迎,那彩色的长尾巴就很好看。取山鸡胸肉切丁,加进酱黄瓜块大火爆炒,临起锅时再投入大量的葱块,浇上麻油拌匀。炒出来鸡肉白嫩,羼上酱黄瓜又咸又甜的滋味,是年菜中不可少的一味,要冷食。北地寒,炒一大锅,经久不坏。

  另一味是酱白菜炒冬笋。这是一道热炒。北方的白菜又白又嫩。新从酱缸出来的酱白菜,切碎,炒冬笋片,别有风味,和雪里蕻炒笋、荠菜炒笋、冬菇炒笋迥乎不同。

  日本的酱菜,太咸太甜,吾所不取。


前言/序言


品味人生百味,感悟岁月静好:梁实秋精装典藏文集(京东套装3册) 这套精装典藏文集,汇集了文学大家梁实秋先生的智慧与温情,以《雅舍谈吃》、《心若淡定,便是从容》和《老去是生命的礼物》三部经典之作,邀您一同踏上一次深刻的人生品鉴之旅。这不是对某个具体餐桌上佳肴的简单罗列,也不是关于心绪波动的心灵鸡汤,更非对衰老趋势的盲目歌颂,而是通过梁实秋先生温润而犀利的笔触,带领读者体味食物的真味,感悟生活的从容,以及拥抱生命各个阶段的馈赠。 《雅舍谈吃》:舌尖上的风物与人情 《雅舍谈吃》并非一本单纯的美食烹饪手册,它是一曲对食物、对生活、对人情的优雅颂歌。梁实秋先生以其独特的视角,将笔下的食物从餐桌延伸至生活的各个角落,让每一道菜肴都承载着一份情意,一段回忆,一种文化。他谈的不仅仅是食材的鲜美,烹饪的技艺,更是食物背后所蕴含的风土人情、社会变迁,以及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翻开此书,您会发现,梁实秋先生的“谈吃”已然超越了味蕾的享受,上升为一种精神的滋养。他会细致入微地描述一道家常菜肴,如何勾起对故乡的思念;他会旁征博引地介绍某种小吃的历史渊源,以及它在不同时代人们生活中的地位;他还会以幽默风趣的笔调,描绘与亲友围坐一桌,共享佳肴时的欢声笑语,以及那些看似寻常却弥足珍贵的温馨瞬间。 他所描绘的食物,往往承载着浓郁的时代印记。从北平的豆汁焦圈,到江南的阳澄湖大闸蟹;从街头巷尾的各色小吃,到家常便饭的蒸鱼煮肉,无一不透露出作者对传统饮食文化的深厚情感和细致观察。他笔下的食物,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的物质,更是连接人与人、人与故土、人与历史的纽带。他通过对食物的描绘,折射出社会的变迁,人情的冷暖,以及他对生活的热爱与眷恋。 更重要的是,《雅舍谈吃》所传达的,是一种生活态度。在物质丰裕的时代,我们或许已经习惯了快餐文化和味蕾的刺激,而梁实秋先生的“谈吃”,却是一种返璞归真,是对食物本质的尊重,是对生活细节的珍视。他教会我们,品尝食物,不仅仅是用舌头,更是用心。一碗热腾腾的面,一份家常的炒菜,在懂得品味的人手中,都能化为一股暖流,温暖心灵,启迪智慧。 此书的文字,一如既往地保持了梁实秋先生的大家风范,语言精炼、典雅,又不失生活化的趣味。读来令人神清气爽,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烟火气又不失格调的雅致空间,与作者一同品味人间百味,感受食物带来的无穷乐趣。 《心若淡定,便是从容》:沉淀心灵的智慧之语 生活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我们常常被各种琐事缠绕,被焦虑和不安所困扰。如何在喧嚣中找到内心的宁静?如何在跌宕起伏的人生中保持一份从容?《心若淡定,便是从容》正是这样一本能够沉淀心灵、启迪智慧的读物。它并非提供解决所有人生难题的灵丹妙药,而是以一种温和而坚定的力量,引导读者去认识自我,理解生活,从而找到内心的平衡与平和。 梁实秋先生以其饱经世事的人生阅历,和对人性深刻的洞察,在书中分享了他对于人生、情感、修养等诸多方面的感悟。他并不回避生活中的不如意,而是以一种超然的态度去审视它们,并从中提炼出生活的智慧。他所倡导的“淡定”与“从容”,并非消极避世,而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在顺境中不骄不躁,在逆境中不卑不亢,始终保持一颗清醒而平和的心。 书中,梁实秋先生探讨了许多我们每个人都会面对的议题。例如,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应对孤独,如何看待得失,如何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他的文字,总是那么富有哲理,却又贴近生活,没有高高在上的说教,只有娓娓道来的劝慰。他鼓励我们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去发现平凡中的不凡,去珍惜当下拥有的,而不是一味地追求遥不可及的目标。 “心若淡定,便是从容”,这句话本身就蕴含着一种力量。它告诉我们,外在的环境固然重要,但真正能决定我们状态的,是我们内心的修为。当我们的心能够沉静下来,不再被外界的喧嚣所扰,我们就能以一种更从容、更豁达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这种淡定,不是麻木,而是一种智慧的沉淀,是一种对人生有了深刻理解后的坦然。 阅读此书,就像与一位长者促膝而谈,听他分享的人生经验,品味他的人生智慧。字里行间流淌着的是一份深刻的理解,一份温柔的劝诫,一份对生命的热爱。它或许不能立刻改变我们的生活,但它能悄然地滋养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更加从容地应对挑战,更加平和地享受生活。 《老去是生命的礼物》:优雅老去的智慧与诗意 衰老,是生命不可避免的自然进程。然而,在许多人的观念里,衰老往往与失落、衰败联系在一起。梁实秋先生的《老去是生命的礼物》则以一种全新的视角,颠覆了这种消极的认知。他以豁达、幽默、甚至带点诗意的笔触,向我们展示了“老去”同样可以是一份生命的礼物,一份岁月的馈赠。 在这本书中,梁实秋先生坦然地面对衰老,他并不回避身体机能的退化,也理解年华逝去的无奈,但他更看重的是,衰老所带来的另一种形式的丰盈。他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积累了更多的阅历,拥有了更深邃的智慧,也学会了更从容地看待人生的起伏。曾经的青涩、冲动,在岁月的洗礼下,化为一种沉静的力量,一种温厚的底蕴。 他笔下的“老去”,并非是一种衰败的景象,而是一种生命的升华。他或许会谈及身体的不适,但更多的是对年轻时的回忆,对往昔的怀念,以及对当下生活的珍视。他描绘了老年人独有的闲适与情趣,例如,一杯茶,一本书,一段悠闲的时光,与老友的叙谈,都成为了生命中不可多得的慰藉。 梁实秋先生的文字,展现了一种优雅老去的姿态。他鼓励我们在生命的晚年,依然保持对生活的热情,对知识的渴求,对美好的追求。他认为,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即使是“老去”,也能绽放出别样的光彩。这种光彩,或许不再是青春的张扬,而是智慧的闪耀,是内心的丰盈,是生命的从容。 《老去是生命的礼物》是一本能够给予读者慰藉和启发的书。它帮助我们重新认识衰老,改变对衰老的恐惧和排斥,学会以一种更积极、更乐观的态度去迎接生命中的每一个阶段。它让我们明白,生命的长度固然重要,但生命的宽度和深度,或许在“老去”的时光里,才更能得到充分的展现。 合而观之:一场关于生活、情感与智慧的深度探索 这套精装典藏文集,通过《雅舍谈吃》对生活细节的描摹,对食物背后风土人情的体味;通过《心若淡定,便是从容》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对人生智慧的提炼;通过《老去是生命的礼物》对生命不同阶段的审视,对优雅老去的诠释,共同构成了一部关于人生、情感与智慧的宏大画卷。 这不仅仅是一套书,更是一次与梁实秋先生的深度对话。他以其卓越的文笔和深厚的人生积淀,为我们提供了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生活的真味,人性的光辉,以及生命所蕴含的无限可能。无论是对食物的热爱,对内心宁静的追求,还是对生命各个阶段的坦然接纳,梁实秋先生都以其独特的方式,给予了我们深刻的启示。 这套精装典藏文集,以其典雅的装帧,精致的内容,必将成为您书架上不可或缺的珍藏。它不仅能够丰富您的精神世界,更能在您的人生旅途中,给予您一份温暖的陪伴,一份智慧的指引。邀您一同翻开这套文集,品味梁实秋先生笔下的生活百味,感悟岁月静好,在淡定与从容中,迎接生命赋予的每一份礼物。

用户评价

评分

“心若淡定,便是从容”这几个字,像是一股清流,缓缓注入我有些焦躁的心灵。在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时代,我们常常被各种琐事裹挟,心神不宁,步履匆匆,仿佛总是在追赶着什么,却又不知终点何在。而梁实秋先生的文字,却以一种近乎禅意的宁静,引导我放慢脚步,审视内心。他笔下的“淡定”,并非不思进取,而是一种看透世事之后的豁达,是一种宠辱不惊的从容。他用平实的语言,讲述了许多人生道理,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从生活点滴中提炼出的智慧。读他的文字,如同与一位睿智的长者对坐,他用过来人的经验,点拨迷津,让你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平静。他教会我如何与焦虑和不安和解,如何在一个不够完美的世界里,依然活得有滋有味。这种“从容”,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一种积极的、内在的力量,让你能够坦然面对挑战,从容应对得失。这本书,更像是一剂良药,滋养着我疲惫的心灵。

评分

初次翻开这套书,就被那沉甸甸的质感和典雅的设计吸引了。梁实秋先生的文字,如同一壶陈年的老酒,初闻不觉其妙,细品却能咂摸出无尽的回甘。尤其是“雅舍谈吃”这部分,与其说是美食评论,不如说是对生活品味的一种极致呈现。他笔下的美食,不是那种浮光掠影的介绍,而是带着温度、带着故事的娓娓道来。从寻常的街头小吃,到精致的宴席佳肴,无一不被他赋予了生命和情感。读他的文字,仿佛能闻到空气中飘散的油烟香,听到锅碗瓢盆的碰撞声,甚至能感受到食客满足的叹息。他不仅写出了食物的味道,更写出了食物背后所承载的文化、人情以及那个时代的生活气息。那些关于季节的变换、食材的选用、烹饪的讲究,都透露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细腻的观察。这不仅仅是一本美食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安然享受生活、如何从平凡中发现不凡的指南。它让我意识到,即使是最简单的食物,只要用心去体会,也能品尝出别样的滋味,领略到生活的真谛。

评分

一直对梁实秋先生的文字情有独钟,总觉得他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魅力,不华丽,却直击人心,不动声色,却蕴含着深厚的智慧。这次的这套精装典藏文集,更是让我爱不释手。尤其是《雅舍谈吃》部分,他不仅仅是在写食物,更是在写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对美好的追求。他对于食物的描写,细致入微,充满了生活的情趣,读起来仿佛能闻到饭菜的香气,听到邻里间的谈笑声。而《心若淡定,便是从容》则像是一位智者在和我对话,他用温和而坚定的语气,引导我去思考生命的本质,去寻找内心的宁静。在这个充满浮躁的社会里,他的文字如同一股清泉,涤荡着我内心的尘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而《老去是生命的礼物》,更是颠覆了我以往对衰老的认知,他用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让我看到了老年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性,让我不再畏惧岁月的侵蚀,而是将其视为生命中宝贵的财富。这套书,不仅是阅读的享受,更是心灵的洗礼,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这次入手的这套梁实秋文集,可以说是让我对这位文学巨匠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我之前读过他的一些散文,对他的文字风格有所了解,但这次一次性读到三本不同主题的书,感受更是立体和深刻。尤其是“雅舍谈吃”,我原本以为会是纯粹的美食介绍,结果发现它更像是一部生动的民俗风情画卷,他笔下的那些食物,承载着那个时代的记忆,反映着普通人的生活方式和情感寄托。从北平的豆汁,到南方的糟卤,每一个细节都写得那么生动,那么有画面感,让我仿佛置身其中,品尝着那些早已消失的味道。而“心若淡定,便是从容”,则像是心灵的SPA,在喧嚣的生活中,给予我一份难得的宁静和慰藉。他提倡的生活态度,不是消极避世,而是积极地在纷繁中寻找内心的平静,在得失中保持一份超然。读他的文字,总能让我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寻找更加平和、更加有意义的生存之道。

评分

“老去是生命的礼物”——这个观点,无疑是整套书中最具颠覆性和启发性的。很多人谈“老”色变,仿佛衰老是生命的终结,是一种负担。但梁实秋先生却以一种豁达的姿态,将“老去”视为一份珍贵的礼物,一种生命成熟的标志。他并没有回避衰老带来的种种不便和遗憾,而是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接纳,甚至在其中发现了新的乐趣和意义。他笔下的老年生活,并非是日渐衰颓的落寞,而是另一种形式的精彩。他依旧保持着对生活的热情,对新事物的好奇,对人生的思考。他从老年生活的独特视角,看到了年轻人可能忽视的风景,体验到了一种别样的自由。他的文字,让我重新审视了“衰老”这个概念,不再将其视为可怕的敌人,而是生命旅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积累了岁月精华、沉淀了人生智慧的馈赠。这是一种深刻的生命哲学,让我对未来的自己充满了期待,不再畏惧时光的流逝。

评分

送货速度快,包装也不错,价格实惠

评分

包装完好,发货很快,物美价廉!

评分

非常好我喜欢

评分

很不错,留着慢慢看

评分

装帧精美,内容充实,值得购买!

评分

书的质量很好,线装的,字迹大小正好,好书,值得购买。

评分

包装非常棒,内容也很好,推荐!

评分

梁老的书 浅显易懂 受益匪浅

评分

好书好书!学着做个简单的人,常想一二,不思八九,越过越美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