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本书为诗人、翻译家、教授、英国文学研究专家王佐良先生关于英语文学的中英美现代诗研究的中英文论著。其中包括对哈代、叶芝、缪亚、艾略特、麦克?迪儿米德、欧文、燕卜荪、奥登、司班德、R.S.汤玛斯、 狄兰?托马斯、格瑞夫斯、麦克尼斯、 绍莱?麦可林、霍斯曼、菲力浦?拉金、塔德?休斯、谢默斯?希尼、托尼?哈里逊、勃莱的作品的分门别类的介绍。其中诗人及作品的选目不落俗套,诗歌译文皆出自大家。
作者简介
王佐良(1916-1995),诗人、翻译家、教授、英国文学研究专家,浙江上虞人。历任北京外国语学院教授、英语系主任、副院长。
精彩书评
佐良同志对文学研究的执着和热情是罕见的。他的著作既令人高山仰止,又亲切动人,读者十分爱读。——李赋宁
王公的散文是纯粹的学人散文,是他学术著述的余瀋,思理谨严而笔致灵秀。本书收录的二十二篇读诗随笔洵为典范。——董伯韬
目录
目?录
Ⅰ
托马斯?哈代
吉拉德?曼莱?霍普金斯
阿尔佛莱德?爱德华?霍斯曼
艾特温?缪亚
托麦斯?斯登斯?艾略特
维尔弗列特?欧文
劳伯特?格瑞夫斯
威廉?燕卜荪
温斯坦?休?奥登
斯蒂芬?司班德
菲利浦?拉金
塔特?休斯
托尼?哈里逊
Ⅱ
休?麦克迪尔米德
绍莱?麦克林
Ⅲ
伦奈特?司图亚特?托马斯
狄兰?托马斯
Ⅳ
威廉?巴特勒?叶芝
路易斯?麦克尼斯
西默斯?希尼
Ⅴ
沃尔特?惠特曼
罗伯特?勃莱
附录
中国新诗中的现代主义
译诗与写诗之间
谈穆旦的诗
穆旦的由来与归宿
精彩书摘
托马斯?哈代
(一八四○—一九二八)
哈代是大小说家,其名因《苔丝》与《凯斯特勃立治市长》等作品制成影片而愈彰;中国读者容易忽略的,是他也是一个诗人,而且是一个大诗人。
诗是他最初的文学试笔;等到后来他的小说受到社会上正人君子的非议,他又愤而掉转笔头,重新写起诗来。这一写也就丰富了英国诗史。他完成了一部大作品,即历史诗剧《群王》 (一九○三—一九○八),长达十九幕一百三十场,把拿破仑从一八○五年计划入侵英国到一八一五年战败于滑铁卢的欧洲历史都包括在内。此外,他写了几百首抒情诗。
抒情诗里包括了情诗,所咏的对象主要是他的前妻埃玛,是悼亡之作,但与一般悼亡之作不同,没有美化死者,而是如实写出,当初如何地爱,后来又怎样让时间冲蚀了感情,到末了则更是眷恋。这一种讲真话的态度,和对过往的时与地的深思,都是哈代的特点。他的感情极为真挚深厚,诗中无滥调,也无丽词,而是用乡下人本质的语言,有时掺加几个僻词,甚至自造的词,但绝不走浮艳的路,读起来反而使人低徊不已。可以《呼唤声》一诗为例:
我深深怀恋的女人,你那样地把我呼唤,
把我呼唤,说你如今已不象从前——
一度变了,不再是我心中的光灿
——却象开初,我们的生活美好时一般。
莫非那真是你的呼声?那就让我瞧瞧你,
就象那时我走近小镇,你站在那里
等候我,是呵,就象那时我熟知的你,
甚至连你那身别致的天蓝裙衣!
难道那不过是懒倦的微风
飘过湿润的草地吹到了我身边,
而你已化作无声无息的阴影,
无论远近,再也听不见?
于是我,踉跄向前,
四周树叶儿飘散,
北风稀稀透过棘丛间,
犹闻那女人在呼唤。
前言/序言
含英咀华——读王佐良先生《英美现代诗谈》
董伯韬
“良铮过早地走了,我们还在读着穆旦的诗”,多年前,我曾为这素朴的语言击中,那宁谧里磅礴的叹惋令人心折。
今天,写下这行文字的王佐良先生也走了,而我们仍在读着王公(同辈和晚辈学人都习惯这样称他)的书。
一
一九一六年,王公出生于浙江上虞。在散文《浙江的感兴》中,他回忆起幼时的情形,说:“我很想追怀自己在浙江的童年,却只记起了一些片断:随着母亲去一个庙里看初期的电影,去曹娥江头看潮水,随着小舅舅到河埠头石桥边的馆子里吃馄饨,那样好吃的馄饨,后来似乎再也没有吃到过。”
王公的父亲曾在武汉一家小公司任职。故而,他的小学和中学分别就读于汉口的宁波小学和武昌的文华中学(Boone School)。文华中学是一所由英美圣公会等基督教派开办的教会学校,除国文用汉语授课外,该校包括体育、音乐在内的几乎所有课程都是以英语讲授的。王公在文华度过了五年时光(一九二九—一九三四),不消说,这为他的英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九三五年,他考入清华大学,与许国璋、李赋宁、周珏良、查良铮诸先生同班。抗日军兴,随校(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合组的西南联大)迁入湖南(长沙、南岳)和云南(蒙自、云南),受教于吴宓、叶公超、燕卜荪、钱锺书等名师,战火烽烟里,弦歌不辍。一九三九年,王公毕业于西南联大,留校任教。抗战胜利后,举家随清华大学复员北归。一九四七年秋,考取庚子赔款公费留学,赴英国牛津大学茂登学院深造,师从英国著名文艺复兴学者F.P.威尔逊。提前一年获得B.Litt学位后,王公于一九四九年九月回到北京,被分配到刚刚成立的北京外国语学校(今北京外国语大学)任教,直至
逝世。
透过以上这些文字,细心的读者当不只是简单地了解到王公的履历,想必会进而体悟到王公之为王公——即,他一生淡泊中见文采,端谨里蕴清雅的器识与风度——背后的艰辛。外敌入侵,家园沦陷,学生运动、国内战争、政权更替,以及其后的一个接一个的运动,这就是王公从未及弱冠到甫过耳顺的四十余年间所历经的时代风潮,其汹涌激荡不言可喻,但他却从未被诡谲的洪流裹挟。虽也曾短暂地离开学府——如在一九四四年七月到一九四五年八月曾兼任国民政府军委会宣传处昆明办事处主任,为向世界宣传中国的抗战形势、扩大中国在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中的声望尽己所能——但最后还是选择回到书斋。虽也曾见证意识形态的狂悖,却未尝屈从于任何非学术的威压,而始终景慕朗松的谨严,W.P.卡尔的敏锐和精辟,格里厄逊的雄迈,圣茨贝利的好书如好陈酒,始终将求真视为圭臬,读书,教书,也写书、译书,王公的笔端却少有时流难免的惶惑与失措,不趋时,不趋势,他一以贯之地写着自己的文字,简练而有文采。他卓越的学术成就即有赖于心内这份笃定。
而私以为,这份笃定,作为王公为人为学的特色,既出诸天性,也肇自学养与修为。面对世界的污秽与喧嚣,他的确不曾大声指斥,而是沉潜于学问,以此担当自己对时代对历史对民族文化的责任。
学与思是他于无穷天地间寄身的逆旅。
二
本书主体部分为王公评赏英美现代诗歌的二十二篇读诗随笔。在附录的四篇文章中,王公讨论了中国新诗中的现代主义及其代表诗人,从一个侧面勾勒出中国新诗创作者对西方现代主义的迎拒与取舍的曲线。
王公有三种文笔,一是学术论著,二是翻译,三是散文。虽然在西南联大时曾写过小说《昆明居》,并在《文聚》上发表过颇具现代主义色彩的诗,但,著译之外,王公写得最多、最好的是散文。王公的散文是纯粹的学人散文,是他学术著述的余沈,思理谨严而笔致灵秀。本书收录的二十二篇读诗随笔洵为典范。
下面仅就阅读所得,略陈管见。
首先,用心于诗艺的阐发。诗的内容固然重要,但诗之所以为诗,王公认为“却在于它还有诗艺”。的确,无论中外古今,才情卓越的诗人总是思笔双绝。他们擅于以芬芳之词寓悱恻之思,用文字雕镂超越文字本身的境界。他们以独有的或俊逸或清新或沉郁或奔放的思、笔,氤氲出一种含蓄无尽的情韵,藉以传达既是一己的复是众生的对于世事变幻、生命无常的凝思与悲慨。而一首诗终能超越时空而臻于不朽,原因自是不止一个,但最为重要的一点无疑在于,它本身有着近乎完美的形式且其形式与内容亦有近乎完美的结合。本书中,王公对于诗人精湛诗艺的精妙抉发,联翩络绎,令人不免有“如行山阴道上,应接不暇”之叹。如论哈代诗的一个特点:“往往每节起句和末句相同,造成一种回旋式的前后呼应,在听觉上有音乐美,在视觉上有建筑美”;又如论叶芝诗艺的突破与进境:“叶芝初期的诗作是写得绝美的:朦胧,甜美而略带忧郁,充满了美丽的辞藻,但他很快就学会写得实在、硬朗,而同时仍然保留了许多美丽的东西。他的诗歌语言既明白如话,又比一般白话更高一层,做到了透亮而又深刻”;再如论艾略特诗中新的形象:“至于《荒原》,那么整诗就笼罩在一个大形象之内:二十世纪的西方是一片荒原,没有水来滋润,不能生产,需要渔王回来,需要雷声震鸣——而实际上水又所在都是,河流和海洋,真实的和想象的,都在通过韵律、形象、联想,通过音乐和画面,形成了一条意义的潜流”,等等,皆一语破的,读来有薰风解愠之致。
其次,着力揭示诗语变迁背后的社会环境与心智气候。王公认为,品评作品时,必须要分析文本的语言, “要具体、要深入,但又必须看到它们后面的大块文化或整个思想文潮流”,这样才能探索出作品真正的内容、意义、文化史上的位置等等。如论狄兰?托马斯那充满了神秘和戏剧性,律动着符咒般的音乐,将血液、本能、欲望、潜意识连同想象和幻梦混杂在一起的诗行时,即指出“他所继承的是古老的口头朗诵传统,其先辈是行吟诗人,因此他的诗更以音乐性著称,有一种特殊的诉诸听觉的力量,所以说近乎符咒”;而谈到当代诗人拉金那平淡的、闲话式的诗句时,则进一步指出“拉金的成功正在于:在浪漫派的感情泛滥之后,在现代派的技巧与理论泛滥之后,在奥登一代的政治热情膨胀之后,特别是狄兰?托马斯的狂歌之后,他能头脑冷静地从写实入手,用一种硬朗的机智建立了一代新的英国诗风。” 这样,就不仅仅是在语言、技巧的末节徘徊,而是在对照中,使诗有了历史的纵深感,从而准确、扼要地揭示出诗与诗人的根基与创新所在。
复次,写法别具一格。各篇皆开门见山,直抒胸臆,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力避学院或文学圈内的名词、术语,而不怕暴露自己的偏爱与激情。在写给周珏良先生的信中,王公曾以德?桑克蒂斯对彼得拉克的论述为例来说明一个文学史家该有怎样的文笔:“作为艺术家的彼得拉克是快乐的,作为人的彼得拉克则不满意:艺术家占了人的上风,因为艺术家孜孜不倦地追求完美,而人则缺乏勇气正视自己。因此他的诗的美丽光华的表面是冷的,下面没有黑黑的待发掘的深层,没有意志的强力,没有信念。这情况可以发展为悲剧,而实际上只成为挽歌。”而展读本书,我们将欣喜地发现,字里行间,一样流溢着睿智与凝练,我们仿佛在倾聆一位渊雅、练达的长者的娓娓清言。
此外,本书的选目亦不落窠臼,精当而有特色。从霍普金斯到托尼?哈里逊,自惠特曼至罗伯特? 勃莱,二十二位各具特色的诗人,标示出十九世纪中后期迄二十世纪末英美现代诗歌多维新变的历程。个中,既有霍普金斯“跳荡的节奏”,哈代土生土长的气质,叶芝英雄主义与神秘主义的绾合,艾略特的以学问为诗及从玄学派、法国后象征派和詹姆士一世时期诗剧中汲取的新的感兴,也有奥登掺合了大学才气和当代敏感的警句,威廉?燕卜荪属于二十世纪知识人的“辩难式的诗”,以及休?麦克迪尔米德由雅歌和苏格兰古民歌结晶而成的神秘而美丽的早期抒情诗,更不必说那由“苏醒了的美洲猎人”惠特曼奠定的以“生活的、肉体性的语言”写就的新大陆的新诗章。
最后强调,王公引证的译文皆允称精品。译者们都力求在译文中传递原诗的结构,句法,形象,氛围及某些(不是全部)音韵效果,从而使英美现代诗艺在汉语中获得一种拓展和印证。我们完全可以把本书引诗看作一个精当的英语现代诗选。
旅程结束,也许正是发现的开始。却顾所来径,无尽溪山或都已化作凝眸处一段烟愁。但,毕竟留下念想,供人追忆与踪迹生命之美、之殇。
以此,于王公的导引,唯有衷心感念。
《英美现代诗谈》:一扇窥探心灵深处的窗口 现代诗,如同一汪深邃的湖水,映照着时代的潮涌,也潜藏着个体生命无尽的思绪与情感。它摒弃了传统诗歌的华丽辞藻与刻板格律,以一种更为自由、更具实验性的姿态,向我们展示了语言的无限可能,以及人类内心世界千姿百态的风景。而《英美现代诗谈》(精)这本书,正是这样一位耐心而敏锐的向导,带领我们深入这片丰饶的诗歌土壤,去聆听那些跨越时空的灵魂之语,去感受那些触动我们心弦的深刻洞察。 本书并非一本枯燥的学术论著,更像是一次跨越维度的对话。它选取了二十世纪以来英美诗歌领域最具代表性的几位诗人,如T.S.艾略特、W.B.叶芝、奥登、西尔维亚·普拉斯、谢默斯·希尼等,对他们的诗歌创作进行了一次精细而富有启发性的梳理。作者并没有满足于简单地罗列作品,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诗歌背后的思想脉络、情感基石,以及它们与时代背景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艾略特:荒原上的破碎回响 谈及现代诗,T.S.艾略特的《荒原》是绕不开的丰碑。在本书中,作者将带领我们走进艾略特那“四月是残酷的”开篇,理解那份弥漫在都市废墟中的幻灭与失落。这不仅仅是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社会精神创伤的写照,更是对现代人在意义危机中的一次深刻追问。作者会细致地剖析《荒原》中那些看似碎片化、象征意味浓厚的意象,如“干枯的土地”、“神话的碎片”、“被遗忘的河流”,揭示它们如何构建起一个现代人精神世界的疏离与困顿。我们还将看到,艾略特如何借鉴古代神话与宗教象征,试图在混乱中寻找秩序与慰藉,他的诗歌就像一面破碎的镜子,映照出我们共同的迷惘与挣扎。 叶芝:走向不朽的爱恋与乡愁 从爱尔兰的土地上走出的W.B.叶芝,他的诗歌则充满了神秘主义的色彩、炽热的爱恋以及对故土深沉的眷恋。《英美现代诗谈》不会回避叶芝诗歌中那充满象征意义的“天鹅”、“月亮”、“湖中小屋”等意象。作者会带我们走进叶芝对永恒之美的追寻,以及他对政治动荡、民族命运的忧思。他的诗歌,既有对理想化爱情的歌颂,也有对现实残酷的无奈;既有对爱尔兰民族精神的呼唤,也有对个体灵魂救赎的渴望。我们会感受到,叶芝的诗歌是如何在现实与想象、个人与民族之间舞蹈,最终抵达一种悲壮而绚丽的艺术境界。 奥登:时代的吟游诗人与哲思者 W.H.奥登,被誉为“时代的良心”。他的诗歌,如同一部浓缩的二十世纪史诗,记录了从经济大萧条到二战阴影笼罩下的欧洲,以及冷战时期的种种社会变迁与思想风潮。《英美现代诗谈》会深入解读奥登诗歌中那独特的“客观”视角与“介入”精神。他既能用精准的笔触描绘日常生活的琐碎与平淡,也能以哲人的智慧审视人类的困境与选择。从《歌》、《雅典的七扇门》到《纪念》、《 Musée des Beaux Arts》,我们会看到奥登如何在个人情感与社会责任之间找到平衡,他的诗歌既有对失落的理想主义的哀悼,也有对普通人生活细节的温暖关注,更不乏对人类命运的深邃思考。 西尔维亚·普拉斯:燃烧的玫瑰与呐喊 西尔维亚·普拉斯的诗歌,是现代诗坛上一团灼热的火焰,充满了生命力的爆发与令人心悸的痛苦。本书将引导我们进入普拉斯那些以强烈的个人色彩和极端的意象著称的作品。她的“血”、“天空”、“死亡”、“母亲”等核心意象,并非仅仅是个人情感的宣泄,更是对女性在父权社会中的压抑、对生命脆弱与毁灭的深刻体验。《英美现代诗谈》不会回避普拉斯诗歌中那些令人不安的黑暗面,而是试图去理解这份痛楚的根源,以及她如何在死亡的边缘寻求一种扭曲的生命力。我们会惊叹于她语言的锋利与燃烧的激情,仿佛在倾听一个灵魂在最深重的黑暗中发出的绝望而又顽强的呐喊。 谢默斯·希尼:土地的低语与历史的回响 来自北爱尔兰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谢默斯·希尼,他的诗歌则像一块被泥土浸润的石头,质朴而坚韧,充满了对故乡、历史和劳动者的深情。《英美现代诗谈》将带领我们走进希尼那充满泥土芬芳的诗篇,理解他对农耕文明、爱尔兰民间传说以及历史创伤的独特体悟。他的诗歌,常常将语言的挖掘与土地的耕耘并行,那些“犁”、“泥沼”、“ peat”等意象,不仅仅是乡村的景物,更是历史的沉淀与文化的根基。我们会看到,希尼如何通过对日常生活的细致观察,挖掘出深藏在土地之下的生命力与历史的回响,以及他对语言作为一种劳动与慰藉的深刻理解。 跨越时代的对话:现代诗的脉络与回响 《英美现代诗谈》(精)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对个体诗人的解读,更在于它如何勾勒出英美现代诗发展的大致脉络。作者通过对这些代表性诗人的深入分析,展现了现代诗在形式、语言、主题上的不断探索与演变。从早期现代诗对传统的反叛与对内心的挖掘,到中期诗歌对社会现实的介入与反思,再到晚期诗歌对身份认同、跨文化交流的关注,我们都能在书中窥见一斑。 本书的精妙之处还在于,它鼓励读者进行独立的思考与感受。作者并非要给予我们唯一的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个深入理解的可能性。在阅读过程中,我们会不自觉地将诗歌中的情感与意象与自身的经历、时代的变迁联系起来,从而产生共鸣,甚至引发新的思考。这是一种心灵的互动,一种智慧的碰撞。 阅读的收获:不止是诗歌,更是理解 阅读《英美现代诗谈》(精),我们所收获的,绝不仅仅是关于几位伟大诗人的知识。它更像是一扇窗口,让我们得以窥探人类内心深处那片复杂而又美丽的风景。通过诗歌,我们学习如何表达那些难以言说的情感,如何理解那些沉默的痛苦,如何感受那些潜藏在平凡生活中的不凡。 这本书,也让我们有机会重新审视我们所处的时代。现代诗,正是时代精神的敏锐捕捉者。通过这些诗歌,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二十世纪以来人类社会所经历的巨变,以及这些变迁如何塑造了我们的思想、情感与价值观。 总之,《英美现代诗谈》(精)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书。它以细腻的笔触,深刻的洞察,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英美现代诗世界的门。在这扇门后,我们不仅能遇见伟大的诗人,更能遇见更加丰富、更加深刻的自己。它鼓励我们去感受,去思考,去理解,去与那些跨越时空的诗意灵魂进行一次深刻而有意义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