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插图大英帝国史》讲述直至二战以及以后,大不列颠都是一个版图巨大的帝国。对于英帝国的过去,现代文明的态度要么是对英帝国势力的怀旧,要么是对权力滥用的憎恶。《剑桥插图大英帝国史》摒弃两者,旨在提供一种对于大英帝国历史全新的理解,而这种理解对于人们正确评价当代世界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剑桥插图大英帝国史》更是配有大量首次与读者见面的精美的珍贵图片,11位专家为《剑桥插图大英帝国史》撰稿。其全面回顾了英帝国在北美、印度、非洲、澳大利亚和加勒比海的殖民经历,以及英帝国对大不列颠自身的影响。《剑桥插图大英帝国史》侧重于介绍社会及文化历史,包括奴隶制度、贸易、宗教、艺术、交通和思想演变。大不列颠如何统治他们的帝国?谁从帝国得到了经济利益?谁又因此受到损失?广大读者都将在这部堪称全方位披露英帝国史料的著作中得到答案。全世界都企盼着能够重新评价英帝国历史和作用。这正是《剑桥插图大英帝国史》的初衷:把近年来史学家的发现毫无保留地呈现给广大读者。 对于想深入了解英帝国基本情况和背景的读者,这部恢弘的巨著包括了英帝国历年的发展及历史影响,同时从多方面创新性地解释了英帝国在所触及的地区的影响。
十八世纪以来,偏居一隅的英国人通过其帝国,向世界传播着他们的制度、文化和思想。时至今日,大英帝国虽已作古,但其对现代世界的影响,依旧可见。在此背景下,英国著名史学家马歇尔(P. J. Marshall)汇集众方家之言,编纂了这本图文并茂的《剑桥插图大英帝国史》,力图通过精心编织的帝国百衲,为广大读者还原出大英帝国在文明的碰撞中改变自身、影响世界的全貌。
本书共分为三编:第一编详述了大英帝国从1783年到20世纪60年代的发展历程,从英国的观点、帝国的扩张以及海外的情况三个维度,描绘了帝国盛衰兴废的全景;第二编围绕经济关系、政治生活、民族移民、文化思想、城市艺术等方面,编织了大英帝国具体生活;第三编突破了从中心到边缘的传统叙事,精选了澳洲、印度和尼日利亚知名学者的文章,让读者可以聆听到从边缘到中心的不同声音。
P. J. 马歇尔 (P. J. Marshall)享誉全球的大英帝国史学家,英国皇家历史学会前主席。马歇尔教授于1933年出生于加尔各答,1962年在牛津大学瓦德汉学院获得史学博士学位,此后一直执教于伦敦大学国王学院,1980年被正式任命为该校罗德帝国史教授。马歇尔教授著述颇丰,主要代表作有《对沃伦?黑斯廷斯的控告》(1965)《东印度的财富:18世纪在孟加拉的英国人》(1976)《人类的伟大地图:启蒙时代英国人对世界的认识》(1982)《帝国的破与立:英国,印度和美国 1750-1783》(2005)等。
这是一次批判而不失平衡、透彻而不缺精彩的对大英帝国的俯瞰……
——《波士顿书评》
马歇尔主编的这本书,无论是其广度还是深度,都十分令人钦佩。
——伯顿?安托瓦内特(伊利诺伊大学知名教授)
这本书是大英帝国的历史书写应始于自我辩护的时代标志。
——斯图亚特?麦金太尔
序 言 大英帝国塑造的世界/001
第一编 帝国历史
第一章 18世纪末的大英帝国 /010
第二章 1783-1870年:日益扩张的帝国 /018
第三章 1870-1918年:受到威胁的帝国 /047
第四章 1918年-20世纪60年代:风雨飘摇的帝国 /076
第二编 帝国生活
第五章 殖民地是更穷还是更富? /104
第六章 权力、权威和自由 /143
第七章 帝国精神文明面面观 /181
第八章 帝国的城镇 /222
第九章 英国移民与新的归属感 /252
第十章 非洲人和亚洲人的大迁徙 /279
第十一章 艺术与帝国 /29
第三编 帝国经历
第十二章 帝国中的英国 /318
第十三章 澳大利亚 /339
第十四章 非洲 /350
第十五章 评英国对印度的统治 /361
结束语 对帝国的回顾 /375
参考指南 1783年以来的大英帝国版图 /388
这套书的开篇就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它并非那种干巴巴的教科书式叙述,而是充满了生动的历史场景再现。我特别喜欢作者处理早期航海时代的那种笔触,仿佛能感受到船舱里的湿冷与甲板上的咸腥海风。他们没有将重点仅仅放在那些宏伟的战役或条约上,而是巧妙地穿插了大量关于普通人在帝国扩张中的生活侧写。比如,对于东印度公司早期在印度次大陆的渗透过程,书中描绘了精明的商人如何利用当地的政治裂痕,那种细致入微的心理博弈,比纯粹的军事史要有趣得多。而且,插图的选择非常考究,那些泛黄的地图、肖像画以及当时的版画,简直就是一扇扇通往过去的大门,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我花了很长时间在研究那些关于殖民地行政体系的图表上,那些复杂的层级结构,即便隔了几个世纪,依然能看出其运作逻辑的精妙与残酷。这套书在宏大叙事和微观细节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让原本可能枯燥的历史脉络鲜活了起来,强烈推荐给所有对全球化早期形态感兴趣的朋友。
评分最后关于帝国衰落与解体的部分,处理得极其克制而富有张力。作者避免了简单地将二战后的权力真空归咎于外部压力,而是着重分析了帝国自身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所暴露出的结构性疲态。特别是对于英联邦的建立与演变过程的梳理,展现出了一种从“统治”到“共存”的艰难过渡。我尤其赞赏作者对印度独立运动后期各方博弈的描绘,那种历史的必然性与具体人物的偶然选择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感,处理得非常高明。通读全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个看待世界格局的全新视角,理解当代国际关系,很多根源都能在这部厚重的历史画卷中找到线索。这本书无疑是一部需要反复研读的力作,它的信息密度和思想深度,绝对值得为它腾出书架上最显眼的位置。
评分进入到十九世纪中叶,也就是工业革命的高峰期,全书的节奏明显加快,仿佛能听到蒸汽机轰鸣的声音。作者对技术进步与社会结构的剧烈变动之间的互动关系有着独到的见解。我特别关注了关于城市化进程的那部分,书中对于曼彻斯特、利物浦这些新兴工业中心的描述,既展现了财富的爆炸式增长,也毫不避讳地揭露了底层工人阶级的悲惨境遇。那些关于工厂法案的争论,以及不同社会阶层对“进步”定义的冲突,写得极其尖锐和深刻。与其他侧重于技术突破的书籍不同,它把重点放在了社会成本和政治妥协上,这让我看到了一个更真实、更矛盾的“日不落帝国”。此外,作者在处理殖民地资源掠夺与本土工业发展之间的依存关系时,所采用的经济史分析框架,极具启发性,帮助我理解了为什么某些地区会长期处于被剥削的地位。
评分读完关于“光荣革命”及其后续影响的那几个章节后,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很多历史读物在谈论英国政治制度的演变时,往往会过度强调抽象的宪政原则,使得读者难以把握其在现实世界中的具体运作。然而,这套书的叙事方式却极其接地气。它不仅仅讲述了议会如何限制王权,更重要的是,它细致地描绘了商业精英阶层是如何通过金钱和影响力渗透到权力核心的。我尤其欣赏作者对“南海泡沫事件”的处理,没有简单地将其归咎于投机狂热,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金融创新与国家信用体系构建的大背景下进行剖析,这使得理解现代资本主义的萌芽阶段变得清晰起来。文字的逻辑推进极其严密,每一步论证都像是经过精心打磨的链条,环环相扣,让人不得不信服。它不是在教你“应该相信什么”,而是在引导你“如何去思考”那些复杂的历史因果关系,对于培养批判性思维来说,价值无可估量。
评分我花了相当长的时间来咀嚼关于“文化输出与身份认同”的那部分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全书中最具思辨色彩的部分,远远超出了传统历史叙事的范畴。作者不再局限于军事和政治的角力,而是深入探讨了维多利亚时代英国如何通过文学、教育乃至体育运动,来构建和传播其“文明使命”的叙事。书中分析了那些广受欢迎的冒险小说,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将异域描绘成需要被拯救或驯化的“他者”,这种对意识形态建构的解构,非常到位。我特别喜欢作者对那些边缘化声音的挖掘,比如那些来自殖民地知识分子对帝国体系的反思与模仿,这种多声部的叙述方式,极大地丰富了对帝国复杂性的理解。读到这里,你不再是看一个单向度的征服史,而是在面对一个充满自我辩护、内在矛盾与抵抗的庞大文化机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