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人人喜爱,格律诗尤受青睐,故能历久而不衰。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许多人对诗词格律缺乏了解;又由于古今语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古人所创制的诗词格律,令许多喜好格律诗的人难以掌握。本书作者根据教育部倡导的“化理论为技能,化理论为能力”这一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要求,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体会和写作体会,将平日讲授诗律的经验与材料加以整理,编成此书,其目的就是想适应这一社会需求,为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尽一点力量。
《诗律》出版已经11年了,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好评。本次修订,作者主要是增加了《诗韵常用字表》的上声和去声部分,这是根据读者的需求和建议而增补的。如有评论曰:“郭版的《诗韵常用字表》较查字典便捷不少”,“按郭版的《诗韵常用字表》是王力先生版的扩充,并以便于检索的方式重排过,方便很多(可惜只有平声30部和入声17部)”此外,这次修改还改正个别失误和一些失校之处,更换了一些诗例,改进了“参考答案”。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确实挺雅致的,拿到手里感觉很有分量,封面那种古朴又不失现代感的字体搭配,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内容的分量感。初读之下,我立刻被作者那种对语言文字的敬畏心所折服。它不仅仅是罗列规则,更像是在进行一场关于汉语言精髓的深度挖掘。比如在谈及词汇的微妙差异时,作者没有停留在简单的释义对比,而是引入了大量的历史语境和文学典故来佐证,使得原本枯燥的知识点立刻变得鲜活起来。我记得有一章专门讲了中古汉语在声调上的演变,那段论述简直是如庖丁解牛般精准,将复杂音韵学问题用清晰的逻辑线串联起来,即便是对音韵学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循着作者的思路,窥见诗歌格律背后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这种细致入微的考证,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养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让人在阅读中不仅是获取知识,更像是在接受一场系统而又充满魅力的学术洗礼。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意境”如何在格律中实现结构化表达的论述,这对于想写出有“味道”的诗词的人来说,无疑是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石。
评分我过去读过一些关于诗词格律的入门小册子,它们大多侧重于普及“平仄”的基本概念,但读完后总感觉像是只学到了皮毛,无法真正领会其精髓。这本书则完全不同,它更像是一部系统性的工具书,但又不像纯粹的工具书那样刻板乏味。作者的文字功底极佳,即便是讲解最晦涩的韵脚转换和拗救规则时,也能运用非常生动且富有节奏感的语言。我记得有一处对比了不同朝代对同一韵部的处理方式,那一段的叙述方式非常巧妙,仿佛在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诗歌“论坛对话”。它没有直接给出“哪个对,哪个错”的武断结论,而是展现了语言生命力的动态变化过程。这使得读者在学习规则的同时,也能体会到文学传统的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微妙张力。对于希望从“模仿”走向“创新”的学习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宝贵的思维框架,它教会我们如何“知其所以然”,而非仅仅“知其所以然”。这本书的厚度和广度,完全配得上它在汉语学习领域中的重要地位。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说实话,需要一点点的耐心和投入,它不是那种可以快速浏览、走马观花就能理解的书。更像是一趟需要步步为营的探险旅程。我刚开始翻阅的时候,尤其是在涉及某些具体的对仗和粘连规则时,感觉信息量有点过于密集,需要反复对照书中的例句才能消化。但正是这种密度,保证了其学术上的严谨性。作者似乎对每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字眼都进行了反复的推敲和打磨,力求还原其在特定历史时期下的精确用法和音韵位置。特别是它对近体诗与古体诗在声韵协调上的分野处理,做到了既有宏观把握,又不乏微观剖析。我个人体会最深的是,通过这本书,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过去的一些创作习惯,发现很多“凭感觉”写出的句子,其实在声律上是有瑕疵的。作者提供的分析工具和方法论,为我们这些业余爱好者提供了一个硬性的评判标准,不再是单纯的主观感受,而是有了可以量化的依据去衡量诗句的优劣。这种从感性认知到理性分析的跨越,是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收获。
评分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这本书在论述中展现出的那种对传统文化脉络的深厚情感和洞察力。它不仅仅是冷冰冰的语法和音韵分析,字里行间流淌着对中华语言艺术的由衷热爱。在对某一经典诗篇的格律分析中,作者常常会旁征博引,将同一意境在不同体裁、不同时代诗歌中的音韵处理方式进行对比,这种对比极大地丰富了我的审美体验。我感觉自己不再是孤立地学习平仄,而是置身于一个宏大的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历史长河之中。而且,书中引用的例句选择非常精当,既有妇孺皆知的名篇,也有许多被忽略的、但格律处理极为典范的小众佳作。这极大地拓宽了我阅读的视野。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一门看似门槛很高的学问,通过清晰的逻辑和饱含热情的笔触,变得可亲近、可掌握,它真正做到了“传道、授业、解惑”三位一体,让人读完之后,对“好诗”的标准有了更坚实、更立体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在结构编排上体现了极高的匠心。它并非从头到尾线性推进,而是设置了多个可以独立阅读却又相互支撑的知识模块。比如,它在讲解完基础的五言绝句格律后,紧接着就安排了一章专门探讨“意境如何承载于结构”的章节,这种设计极大地避免了阅读疲劳。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对于“变通”的讨论尤为精彩。在强调格律的不可动摇性的同时,也清晰地勾勒出了历代诗人在特定艺术追求下对规则的“合理偏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拗救”。作者对这些拗救现象的分类和解析,详实得令人咋舌,几乎涵盖了所有主要的例外情况,并且对每一种例外背后的审美动因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这对于提升一个诗歌爱好者的鉴赏能力至关重要,它让我们明白,真正的艺术创造,往往诞生于对既有框架的深刻理解与恰当的突破之中。这本书提供的,不仅仅是“如何写”,更是“如何思考如何写”的更高阶能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