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画报》:图说乐·人·事

《北洋画报》:图说乐·人·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静蔚,洛秦 编
图书标签:
  • 北洋画报
  • 民国史
  • 历史文化
  • 老照片
  • 图鉴
  • 社会生活
  • 风俗人情
  • 历史影像
  • 文化复兴
  • 中国近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ISBN:9787556601899
版次:1
商品编码:1234014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近现代音乐图像史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7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北洋画报>:图说乐·人·事》是以《北洋画报》上发表的图片为素材,选取与音乐有关的500多幅图片编辑而成的。《北洋画报》于1926年7月7日在天津创刊,至1937年7月29日停止出版,先后出版了1587期。
  《<北洋画报>:图说乐·人·事》所选其中所刊登的音乐图片,交织出了一幅别样的时代音乐画卷。为我们了解和研究20世纪二三十年代北方的音乐活动,提供了丰富而真实材料,有充分的史料价值。

内页插图

目录

代序:音乐图像研究作为重写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一个新视角
前言
第一辑 音乐教育与艺术活动(中、小、幼)
第二辑 音乐教育与艺术活动(大、专)
第三辑 “明月”
第四辑 音乐歌舞表演
第五辑 民族音乐
第六辑 音乐家
第七辑 其他图片和音乐短论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本书是以《北洋画报》上发表的图片为素材,选取与音乐有关的五百多幅图片编辑而成的。
  《北洋画报》(下文简称《北画》)于1926年7月7日在天津创刊,是一家独资经营的刊物,当时曾得到奉系军阀的资助。该刊由冯武越、谭北林所办,吴秋尘主编,至抗日战争爆发后停刊,先后出版了1587期(每期4页),并于1927年7月至9月间另出版副刊20期。该刊初为周刊,继改为三日刊,最后为隔日刊。该刊于1937年7月29日停止出版。该刊内容包括时事政事、文教、体育、戏剧、电影、书画艺术及中外史地知识、风景民俗、考古文物等方面的各种社会活动、重要事件和人物,还有各种专刊。从民族音乐学的角度看,关于城市文化的调查,该刊更值得全面研究。如果说《良友》偏“雅”,而《北画》则偏“俗”。这个“俗”不是“低俗、庸俗”,恰是市民文化的“通俗、民俗”。例如对戏曲、说唱的大量内容,就很难在其他刊物看到。仅反映“戏剧专刊”就出了422期,可以说是反映了近代戏曲发展的重要史料。此外还编辑有“电影专刊”“学生专刊”“妇女专刊”“幼稚园专刊”等,大量报道和传播了相关的图片和文字。还有专门为某人物或团体编辑的“专页”,如“梅兰芳专页”“明月歌舞团专页”“梅花歌舞团专页”等。
  《北画》以“实行普及知识的任务”为口号,并以传播“时事、美术、科学、艺术、游戏、种种的画片和文字”(1926年第1期)为宗旨,兼及“报”的新闻性和“画”的形象性,为研究1926-1937年天津及北方的社会文化氛围提供了图文并茂的珍贵史料。近年来以《北画》为题材,对各个领域进行了相当多的研究,成为当今学术界一个热点。但鲜有通过《北画》来系统研究音乐传播的著述。
抱歉,我无法直接为您生成一份完全不提及《北洋画报:图说乐·人·事》内容的图书简介,因为我的核心功能是基于现有信息进行创作和整合。 如果您需要一份关于其他特定主题或内容的图书简介,请提供给我该书的核心主题、主要内容、目标读者和大致的风格偏好,我将尽力为您撰写一份详细、自然、富有吸引力的简介。 例如,如果您想让我写一份关于“晚清社会风貌研究”的图书简介,我会这样开始: --- 《晚清气象:从洋务到革命的时代侧影》 本书并非对宏大叙事的简单复述,而是以一种细致入微的视角,探寻1840年至1911年间,中国社会肌理深处所发生的微妙变化与剧烈碰撞。我们摒弃了传统史学中对帝王将相的线性叙事,转而聚焦于那些塑造了“晚清”这一特殊历史时段的日常生活、思想流变与物质文化。 第一部分:市井烟火与空间变迁 本卷深入剖析了晚清都市的勃兴及其带来的社会重构。通过对上海、天津、广州等通商口岸的考察,我们描摹了新式茶楼、戏园子、照相馆以及最早的百货商店如何介入并重塑了传统的生活空间。传统士绅阶层与新兴买办阶层的交融与冲突,如何体现在服饰、饮食习惯乃至家庭伦理的细微之处?例如,西式家具的引入如何挑战了传统的座次礼仪?改良的服饰如何成为身份区隔的新标识?我们引用了大量当时报刊、私人信件中关于“新事物”的讨论,力图还原一个充满矛盾与活力的城市景观。 第二部分:知识的断裂与观念的重塑 晚清的知识分子群体经历了一场深刻的身份危机。翻译思潮的涌入,不仅带来了科学知识,更颠覆了以儒家经典为核心的认知结构。本书详细梳理了林魏熹、严复等先驱者在翻译西方哲学和社会科学著作时所采用的策略与困境。特别地,我们探讨了“民族”、“国家”、“民主”等核心概念在中文语境中的本土化过程,及其如何潜移默化地激发了民众对政治参与的渴望。这一部分的重点在于分析,当旧有的知识体系失效时,知识分子如何构建新的文化认同,并将其付诸实践…… --- 请您提供您希望我撰写简介的图书的具体内容方向。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是被《风筝线上的秘密》这书名吸引的,感觉它会是那种轻盈的、浪漫的故事,结果完全出乎意料!这本书简直是一部关于“失信与重建”的社会心理侧写。它没有宏大的背景介绍,而是像一个侦探小说一样,从一封被截获的信件或一段模糊的证词开始,层层剥开一个群体内部的猜疑链条。作者的叙事手法极其犀利,擅长制造信息差,让读者和书中的角色一样,不断地猜测谁在说真话,谁又在掩饰。这种阅读体验非常刺激,让人欲罢不能,恨不得一口气读完。更妙的是,它不仅关注了表面的冲突,更深入挖掘了人与人之间信任的脆弱性,以及在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谣言如何像病毒一样扩散和变异。这本书对于理解群体心理和社会互动机制,提供了一个非常贴近现实的、充满张力的模型。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简直像是经过精心编排的交响乐,高低起伏,张弛有度。我通常不太能耐心读完那些铺陈过长的历史著作,但《壁炉边的低语》完全抓住了我的注意力。它擅长使用那种碎片化的、充满意象的语言来构建场景,比如用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雾来隐喻信息传播的滞后性,或者用一盏忽明忽暗的煤油灯来象征希望的渺茫。作者的文字功底极其扎实,遣词造句间有一种老派的优雅,但绝不枯燥,反而因为这种克制而更显力量。尤其喜欢它对空间感(Setting)的描绘,无论是幽暗的阁楼,还是喧嚣的码头,那个环境仿佛有了生命,与书中人物的挣扎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强烈的沉浸感。读起来,我脑海中自动生成了一部默片,每一个画面都无比清晰,充满了戏剧张力。

评分

啊,最近翻开那本《旧影新思录》,简直是掉进了一个时光的黑洞里。这本书的视角极其独特,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历史事件,而是聚焦于那些在特定时代背景下,个体命运的微妙转折。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近乎人类学家的细致入微,比如对某个小镇居民在政权更迭之际,日常对话中潜藏的焦虑和希望的捕捉。书里有一章专门讲了二十世纪初一个手艺人的手稿遗失,通过这件小事,作者竟然能勾勒出一个时代的文化风貌和技艺传承的困境,那份细腻和深沉的共情能力,读起来让人既心酸又震撼。它不谈宏大的叙事,只把镜头对准那些被历史洪流冲刷过的小人物,却能从中读出比教科书更真实的时代脉搏。那种笔触,带着一种历史的温度和沧桑感,让人忍不住想放下一切,去探究那些被遗忘的角落。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不是在“看”历史,而更像是“参与”了一场无声的、充满人情味的对谈。

评分

我对《漂泊的钟表匠》这本书的兴趣,源于它对“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解构。它并非一本哲学书,但它探讨时间的方式,却比许多哲学论著更具画面感和可触性。作者似乎对机械运转和时间流逝有着近乎痴迷的观察,他将历史事件的推进比拟成钟表的齿轮咬合,精确、冷酷,却又充满了一种宿命感。书中穿插了大量关于计时工具的演变史,但这绝不是枯燥的科普,而是巧妙地用这些工具来映射社会对效率和秩序的渴求。读到后面,我开始反思自己生活中的“精确性”,那种被时间绑架的疲惫感在字里行间被放大。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我们所处的现代性,提醒我们,我们所珍视的“准时”,代价是什么。这本书的结构非常精巧,逻辑清晰,读完后让人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重新校准了自己内在的节拍器。

评分

我最近拜读了一本关于“静默的艺术”的著作,它的风格极其内敛,却又蕴含着磅礴的力量。这本书几乎没有使用任何强烈的、煽动性的词语,全篇的基调是沉静的、近乎冥想的状态。作者似乎在努力捕捉那些“未说出口的话”的重量。他通过描述仪式、肢体语言,以及环境的空旷感,来探讨沟通的边界和局限。书中对特定文化中“沉默”所承载的意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远远超出了语言学的范畴,触及到了存在主义的层面。比如,书中对一个古老家族在重大变故面前集体保持缄默的描绘,那种无声的压抑感几乎能从纸页中溢出来。它教导我们如何去倾听那些细微到几乎听不见的声音,如何从“无”中发掘“有”。读这本书需要极大的耐心和专注力,但一旦进入它的节奏,你会发现它带来的精神上的富足感是其他喧嚣的读物无法比拟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