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浪直营】文字的力与美

【后浪直营】文字的力与美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写作技巧
  • 文字修辞
  • 语言艺术
  • 审美
  • 文学
  • 表达能力
  • 思维
  • 阅读
  • 文化
  • 影响力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商品名称:【后浪直营】文字的力与美
商品编号:12516907485
店铺: 后浪出版公司官方旗舰店
商品毛重:200.00g

具体描述

商品参数
著 者:(日)杉浦康平
译 者:庄伯和
书 号:978-7-5502-3209-9
出 版: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开 本:889毫米*1194毫米 1/32
印 张:6
插 页:4
字 数:154千
页 数:192
版 次:2014年10月第1版
印 次:2014年10月第1次印刷
定 价:49.80元

编辑推荐
50个吉祥文字,200余幅珍贵图片
领会亚洲文字背后蕴藏的深厚内涵
展现设计大师森罗万象的设计视野

著者简介
著者:杉浦康平,1932年生于日本东京,毕业于东京艺术大学建筑系,神户艺术工科大学名誉教授。活跃于海报设计、书籍设计、图表设计、展览会策划等领域。20世纪70年代起致力于东西方设计思想的结合,创出许多作品,被誉为亚洲图像研究人。
1955年获“日本宣传美术会奖”,1982年获“文化厅艺术选奖新人奖”,1997年获“每日艺术奖”、“紫绶褒章”。编著《亚洲的宇宙观》《亚洲的图像世界》《造型的诞生》《生命树?花宇宙》《吞下宇宙》《叩响宇宙》,对谈集《亚洲的书籍?文字?设计》,集结杂志设计作品集《疾风迅雷》等。

译者:庄伯和,1947年出生于台湾高雄市,祖籍福建泉州。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文化大学艺术研究所毕业。早期从中国艺术史研究及绘画创作入手,后深入艺术造型之比较与民俗艺术文化、生活美学探讨等,并实际参与各类文化活动与田野调查。曾任公共电视文化事业基金会董事等。
著有:《审美的趣味》《永远的童颜》《民俗美术探访录》《台湾民艺造型》《台湾传统工艺》《台湾民间吉祥图案》《厕所曼陀罗》等。译有:《亚洲的图像世界》(杉浦康平 著)等。

内容简介
本书是杉浦康平多年深入研究、剖析亚洲各国文字的成果,其中又以汉字为全书的中心。全书根据文字装饰品的用途分为五个部分,分别为:甘露文字、穿着文字、头戴文字,运送文字以及文字与生活。
杉浦康平列举了大量饶富趣味的代表性文字,结合亚洲各地的风俗民情,以简明易懂的文字述说背后蕴藏的意义。此外,作者还为本书精心挑选了众多罕见的图片,尝试将他多年来深刻感受到的文字的力与美,更直观地传递给所有读者朋友。

目录
004?中文版前言?
006?译者序
010? 甘露文字
060? 穿着文字
096? 头戴文字
114? 运送文字
128? 文字与生活
180?吉祥字解…招福汉字
182?注释一览
188?后记
189?出版后记

寰宇秘境:探寻失落文明的遗珍 图书简介 引言:迷雾中的呼唤 自古以来,人类文明的航迹上便镌刻着无数失落的印记。那些曾经辉煌一时,如今只剩下断壁残垣和神秘传说的古老国度,如同夜空中最闪耀却又最遥远的星辰,持续激发着探险家、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无尽遐想。本书并非追溯已知历史的线性叙事,而是一次深入人类文明“盲区”的史诗级探索。我们聚焦于那些在主流历史叙事中被忽略、被遗忘,甚至被刻意掩盖的“异端文明”——它们或许掌握了超越时代的科技,或许遵循着与我们截然不同的社会结构,又或者,它们仅仅是由于一场突如其来的灾变而从地球上彻底抹去。 第一部分:失落之地的地理坐标与谜团 本书的开篇,将带领读者穿越现实与虚构的边界,定位那些最令人神往的失落之地。我们摒弃了陈旧的地图测绘,转而采用结合了古籍记载、地质异常数据和最新卫星遥感的“多维定位法”。 亚马逊的“黄金城”与植被的抗拒: 深入南美洲的心脏地带,探究关于“埃尔多拉多”的真实面貌。传说中的黄金城并非仅仅是财富的堆砌,而是一个复杂的生态工程学奇迹。我们分析了当地雨林中异常的植物生长模式,这些模式似乎暗示着一个远超预期的农业智慧体系,它如何维持了数百万人口的生存,并在数千年间抵御了自然环境的侵蚀?我们考察了新近发现的、被茂密植被覆盖下的几何结构,试图破译其建造的目的——是防御,还是某种巨大的天文观测站? 撒哈拉的“内海时代”: 历史记载表明,撒哈拉沙漠并非一直是一片荒芜。本书将重构数千年前,这片土地如何维持一个巨大内海生态系统的蓝图。我们关注的重点不在于水文变化本身,而在于如何利用现代气候模型和古代岩画进行交叉验证,还原那个“绿色撒哈拉”文明的社会面貌。他们的艺术作品和工具制造显示出对水资源近乎宗教般的敬畏,以及一套复杂的水利管理系统,这套系统在文明衰亡后,其原理至今未能完全复刻。 南极冰盖下的震荡: 这是一个最受争议的领域。本书收集并解读了那些关于“冰下大陆”的非主流地质勘探报告。通过分析深层冰芯中的碳元素异常和结构错位,我们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在地球地轴发生周期性偏移(或剧烈变化)时,曾有一个高度发达的文明在极地繁荣。他们的建筑材料和能量来源,是否与我们今天所知的物理定律存在显著差异? 第二部分:超前技术的影子与文明的断层 失落文明最引人入胜之处,在于它们留下的“技术悖论”——那些在当时的技术水平下,本不应被创造出来的物品。 “巴格达电池”的再审视: 我们跳出“电池”的传统定义,深入探究这些陶罐和铜柱组合的真正用途。通过模拟实验和电化学分析,本书提出它们可能是一种信息储存或传输的早期形态,而非简单的电能发生器。它指向一种对微弱电流进行高度敏感处理的技术。 蒂瓦纳科的“精确切割”: 秘鲁南部普玛彭库(Pumapunku)遗址的巨石加工精度令人咋舌。岩石上出现的微米级平面和完美的角度,绝非铜制或石制工具所能达到的。我们侧重于分析这些工具痕迹中是否存在“高频振动”或“定向能束”的物理学遗留证据,并对比了古代文献中关于“光之匠人”的描述。 古代冶金术中的“同位素异常”: 在某些古代文物中,我们发现了自然界中极难共存的金属元素比例。这暗示着这些文明掌握了某种早期的同位素分离技术,或者他们能够从地壳深处提取特定区域的矿物。这部分内容挑战了我们对古代冶金史的认知,暗示了他们对物质构成层面有着深刻的理解。 第三部分:社会结构与精神图景的重构 技术只是文明的骨架,其精神内核和组织形式才是其生命力的源泉。本书力图还原这些文明如何运作、如何看待宇宙和自身。 “无阶级”的巨型工程: 许多失落文明(如复活节岛的巨像建造者)在缺乏明确的中央集权符号和高度专业化的工具体系下,完成了令今人难以想象的集体工程。我们探讨了他们如何实现这种大规模、高效率的协作,是否依赖于一种基于“精神同步”的社会管理系统,而非强制性的官僚结构。 时间概念的嬗变: 许多古代文明对时间的感知与现代线性时间观大相径庭。他们似乎生活在一个“多重时间循环”或“空间时间交织”的框架内。本书分析了玛雅历法、古印度吠陀文献中关于“劫(Yuga)”的概念,并尝试将其与现代量子时间理论进行类比,探究他们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态度,以及这如何影响了他们的长期规划和衰亡速度。 被禁忌的知识与“知识的封存”: 为什么如此发达的文明会突然消失,而非缓慢衰落?我们假设,一些文明可能在预见到无法避免的灾难时,采取了主动的“知识封存”策略。这不仅仅是藏匿文物,而是将关键的科学原理编码进神话、艺术或特定的地理结构中,等待新的文明能够“解码”。这部分内容将带领读者进入密码学和符号学的交汇地带。 结语:回响在未来的警示 我们探索的不是异想天开的奇谈,而是对“文明脆弱性”的深刻反思。这些失落的辉煌,究竟是因自身技术的滥用而自我毁灭,还是被更强大的外部力量所颠覆?《寰宇秘境》旨在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历史并非一条单行道,而是无数条可能性的交织。每一个被遗忘的文明,都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当代社会在追求进步时,可能忽略的致命陷阱。他们的消失,也许正是对未来文明最沉重、最及时的警示。 适合读者: 热衷于考古学、古代文明研究、非主流历史探索、以及对世界未解之谜抱有深刻好奇心的求知者。本书要求读者具备开放的心态和批判性的思维,准备好挑战既有的历史框架。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对这种名字听起来有点“学院派”的书是持保留态度的,但读进去之后,完全被它那种严谨又不失活泼的叙事风格吸引住了。作者似乎拥有将枯燥的语言学知识转化为引人入胜故事的能力。书中对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美”的解读也让我印象深刻,文字的美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社会思潮和审美取向不断演化的。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留白”艺术的探讨,很多时候,文字的力量不在于说了多少,而在于它激发了读者多少想象。这一点,作者用西方修辞学和东方禅宗美学进行了有趣的跨界对话,视角非常独特。对于那些希望提升自己表达精准度和艺术感染力的写作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不仅是技巧,更是一种深度思考的框架。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文字大师,一定是深谙人性与历史的哲学家。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种痴迷于文字魅力的人量身定做的!我一直觉得,语言不只是沟通的工具,更是一种可以雕琢的艺术品。这本书深入浅出地探讨了文字背后的力量,从最基础的词汇选择到复杂的句式构建,每一个细节都被剖析得淋漓尽致。它没有那种枯燥的理论说教,而是通过大量的实例和生动的分析,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些文字能直击人心,而有些却平淡无奇。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在阅读和写作时,对语感的把握提高了一个档次。以前觉得“好词好句”是靠运气和天赋,现在才明白,这背后有深厚的规律可循。特别是关于如何运用节奏和韵律来增强文字表现力的那几章,简直是醍醐灌顶,让我对文字的“音乐性”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不仅仅是教你“怎么写”,更是教你如何去“感受”文字,感受那些潜藏在字里行间的精妙布局和情感张力。强烈推荐给所有对文字创作有热情的朋友们,它会彻底改变你对文字的看法。

评分

对于一个资深的书虫来说,一本好书的标准不仅仅在于它能提供多少信息,更在于它能在多大程度上重塑读者的思维模式。这本书无疑达到了后者的高度。它成功地将“美学”与“效能”这两个看似矛盾的概念统一在了文字的探讨中。它让我明白,最有效的文字往往也是最有美感的文字,因为它们最大程度地尊重了读者的心智和情感。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比了不同语言体系下对“美”的侧重差异,这极大地拓宽了我对世界如何通过语言来构造现实的理解。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长远的视角,不是教你如何写一篇爆款文章,而是培养你成为一个真正有“语感”和“文心”的思考者。如果说写作是术,那么这本书则是在传授“道”的精髓,是值得反复品读的案头必备。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像是为一篇完美的文章打下了坚实的底层逻辑。我尤其喜欢它在探讨“力”的部分,不仅仅局限于修辞手法上的力量展示,更深入挖掘了文字在社会构建和思想传播中的决定性作用。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历史上的著名宣言和文学经典,理解了它们是如何通过精准的措辞和有力的结构,成功地撼动了整个时代的。这种宏大的叙事和微观的文字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对于像我这样在职场中需要大量撰写报告和提案的人来说,这本书教会了我如何用最简洁、最有冲击力的语言去达到沟通目的。它不是教你如何玩弄辞藻,而是教你如何让你的每一个字都掷地有声,具有不可抗拒的说服力。读完后,感觉自己的“文字武器库”得到了全面升级。

评分

我必须得说,这本书的翻译(如果它是译著的话)或者说是作者的语言驾驭能力,达到了近乎完美的境界。它成功地在保持学术深度的同时,避免了晦涩难懂的陷阱。阅读体验非常流畅,如同饮下一杯精心调配的鸡尾酒,层次分明,回味无穷。书中那些关于“如何避免陈词滥调”的章节,简直是救星!我之前总觉得自己的文字缺乏新意,总是在重复别人说过的话,这本书提供了一套系统的方法论,教你如何从生活的真实体验中提炼出独一无二的表达。它鼓励创新,但这种创新是有根有据的,建立在对语言本质的深刻理解之上。看到作者如何解构那些看似随意的精彩段落,拆解出其背后的精妙设计时,那种茅塞顿开的感觉,是其他很多语言类书籍无法给予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