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分子生物学实验指南(第5版上下)/生命科学实验指南系列

精编分子生物学实验指南(第5版上下)/生命科学实验指南系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F.M.奥斯伯R.布伦特... 编
图书标签:
  • 分子生物学
  • 生物化学
  • 实验指南
  • 生命科学
  • 生物技术
  • 实验教学
  • 高等教育
  • 科研
  • 医学
  • 生物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木垛图书旗舰店
出版社: 科学
ISBN:9787030203366
商品编码:13203523973
开本:16
出版时间:2008-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精编分子生物学实验指南(第5版上下)/生命科学实验指南系列
  • 作者:编者:(美)F.M.奥斯伯//R.布伦特//R.E.金斯顿//D.D.穆尔//J.G.塞德曼等|译者:金由辛//包慧中//赵丽云
  • 定价:398
  • 出版社:科学
  • ISBN号:9787030203366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08-05-01
  • 印刷时间:2017-03-01
  • 版次:1
  • 印次:2
  • 开本:16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1391
  • 字数:2063千字

内容提要

F.M.奥斯伯、R.布伦特、R.E.金斯顿、D.D.穆尔 、J.G.塞德曼等主编的《精编分子生物学实验指南( 第5版上下)》是知名度很高、不断*新的《Current Protocols in Molecular Biology》系列的精编版 本。新版对原有内容进行了修订和*新,包括:大肠 杆菌、质粒和噬菌体,DNA的制备和分析,DNA和RNA 的酶学操作,RNA的制备和分析,重组DNA文库的构建 ,重组DNA文库的筛选,DNA序列测定,克隆化DNA的 诱变,DNA导入哺乳动物细胞,蛋白质分析,免疫学 ,DNA-蛋白质相互作用,酿酒酵母,原位杂交和免疫 组织化学,聚合酶链反应,蛋白质的表达,蛋白质磷 酸化的分析,生物信息学,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分析等 ;又新增了染色质的装配与分析,核酸阵列,组合文 库的建立和使用,单个细胞或一群细胞间差异表达基 因的发现和分析四章内容。
     本书可供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从事分子生物学研 究的科研工作者和研究生参考。
    

目录

译者序
前言
**章 大肠杆菌、质粒和噬菌体
1.1 培养基的制备及细菌学工具
1.1.1 极限培养基
1.1.2 丰富培养基
1.1.3 固体培养基
1.1.4 实验工具
1.2 在液体培养基中培养
1.2.1 基本方案1 过夜培养
1.2.2 基本方案2 大体积培养
1.2.3 基本方案3 利用计数板监测生长情况
1.2.4 基本方案4 利用分光光度计监测生长情况
1.3 固体培养基上培养
1.3.1 基本方案1 通过连续稀释法滴定和分离细菌菌落
1.3.2 基本方案2 通过平板划线法分离单菌落
1.3.3 基本方案3 通过铺平板分离单个菌落
1.3.4 基本方案4 影印平板
1.3.5 辅助方案菌株的保存和复苏
1.4 经典细菌遗传学选论
1.5 质粒载体
质粒载体的选择
1.6 质粒DNA的小量制备
1.6.1 基本方案1 碱裂解小量制备
1.6.2 备选方案 96孔微量滴定板碱裂解法
1.6.3 基本方案2 煮沸小量制备法
1.7 质粒DNA的大量制备
1.7.1 基本方案1 碱裂解法制备粗制裂解物
1.7.2 基本方案2 氯化铯/溴化乙锭平衡离心法
1.7.3 备择方案 利用阴离子交换层析或分子筛层析纯化质粒DNA
1.8 将质粒DNA导入细菌细胞
1.8.1 基本方案1 CaCl2转化法
1.8.2 备择方案 一步法制备和转化感受态细菌
1.8.3 基本方案2 高效率的电转化方法
1.9 入噬菌体概述
1.9.1 裂解性生长
1.9.2 溶源性生长
1.10 作为克隆载体的入噬菌体
1.10.1 用入噬菌体的优点
1.10.2 选择插入的DNA
1.10.3 入噬菌体来源的克隆载体的图谱
1.11 入噬菌体铺平板产生噬斑
1.11.1 基本方案1 通过连续稀释法分离单个噬斑
1.11.2 基本方案2 噬菌体转染和体外包装构建
1.12 培养入衍生的噬菌体载体
1.12.1 基本方案 通过平板裂解制备噬菌体库
1.12.2 备择方案 制备液体裂解物
1.13 从噬菌体裂解液中制备入DNA
基本方案 通过分级平衡梯度离心制备DNA
1.14 源于丝状噬菌体的载体
1.15 利用M13噬菌体衍生载体制备单链DNA
基本方案 利用辅助噬菌体从质粒制备单链DNA
第2章 DNA的制备和分析
电泳及其应用
凝胶和电路
2.1 水溶液中DNA的纯化和浓缩
2.1.1 基本方案 DNA的酚抽提和乙醇沉淀
2.1.2 备择方案1 异丙醇沉淀DNA
2.1.3 辅助方案1 丁醇浓缩DNA
2.1.4 辅助方案2 醚抽提法去除残存酚、氯仿或丁醇
2.1.5 备择方案2 硅膜离心柱法纯化DNA
2.1.6 备择方案3 RNA及DNA稀溶液的纯化和浓缩
2.1.7 备择方案4 乙醇沉淀法去除低分子质量的寡核苷酸和核苷三磷酸
2.2 阴离子交换色谱法纯化DNA
基本方案
2.3 从哺乳动物组织中制备基因组DNA
基本方案
2.4 从植物组织中制备基因组DNA
2.4.1 基本方案 氯化铯离心法制备植物DNA
2.4.2 备择方案 CTAB制备植物DNA
2.5 从细菌中制备基因组DNA
2.5.1 基本方案 细菌基因组DNA的小量制备
2.5.2 备择方案 氯化铯法大规模制备细菌基因组DNA
……
第3章 DNA和RNA的酶学操作
第4章 RNA的制备和分析
第5章 重组DNA文库的构建
第6章 重组DNA文库的筛选
第7章 DNA序列测定
第8章 克隆化DNA的诱变
第9章 DNA导入哺乳动物细胞
**0章 蛋白质分析
**1章 免疫学
**2章 DNA-蛋白质相互作用
**3章 酿酒酵母
**4章 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
**5章 聚合酶链反应(PCR)
**6章 蛋白质的表达
**7章 蛋白质磷酸化的分析
**8章 生物信息学
**9章 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分析
第20章 染色质的装配与分析
第21章 核酸阵列
第22章 组合文库的建立和使用
第23章 单个细胞或一群细胞间差异表达基因的发现和分析
附录
索引


《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与应用》 内容概述 本书旨在为生命科学研究人员、高等院校师生以及相关行业从业者提供一本全面、深入且与时俱进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与应用指导手册。本书系统梳理了分子生物学领域的核心技术原理、实验流程、数据分析方法以及最新的技术发展趋势,特别关注了高通量技术在现代生物学研究中的集成应用。全书内容结构严谨,覆盖面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旨在帮助读者高效掌握和应用分子生物学工具解决实际科学问题。 全书共分为五大部分,二十余章: 第一部分:分子生物学基础技术与操作规范 本部分为全书的基石,详细介绍了分子生物学实验中必须掌握的基础操作和质量控制标准。 1. 实验室安全与生物安全规范:强调了核酸、蛋白质操作中的个人防护、化学品管理以及生物危害品的处理流程,内容涵盖了生物安全等级(BSL)的划分与实验室设计要求。 2. 缓冲液、试剂的配制与质量控制:详细列举了分子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各类缓冲液(如Tris-EDTA、PBS、SDS-PAGE上样缓冲液等)的精确配方、配制步骤以及pH值校准的注意事项,并讨论了试剂污染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及排除方法。 3. 核酸的提取、纯化与定量:涵盖了从细菌、酵母、动植物组织及临床样本中提取基因组DNA、质粒DNA和总RNA的经典方法(如酚氯仿抽提法)和商业化试剂盒方法。重点阐述了利用分光光度法、荧光定量法对核酸的纯度和浓度进行精确评估的标准流程。 第二部分:基因操作与克隆技术 本部分聚焦于基因的获取、修饰和重组,是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核心驱动力。 1.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及其变体:深入剖析了标准PCR、定量实时荧光PCR(qPCR)、反转录PCR(RT-PCR)、高保真PCR(High-Fidelity PCR)的反应体系优化、引物设计原则(包括内标和外标的设置)、以及常见假阳性/假阴性问题的诊断与解决。 2. 限制性内切酶分析与DNA/RNA电泳:详细介绍了酶切反应的条件筛选、胶回收技术,以及琼脂糖凝胶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分离原理、电压控制和染色方法(如GelRed、银染)。 3. 分子克隆策略:系统介绍了TA克隆、同源重组克隆(如Gibson Assembly, In-Fusion)、以及限制性酶切连接法。特别对比了载体选择(表达载体、文库载体)和筛选策略(抗性筛选、蓝白斑筛选)的优劣。 4. 基因编辑技术基础:概述了CRISPR/Cas9系统的基本构成、sgRNA的设计与递送策略,以及碱基编辑(Base Editing)和先导编辑(Prime Editing)的基本原理及其在提高基因编辑精度方面的应用。 第三部分:蛋白质研究与分析技术 本部分围绕蛋白质的表达、纯化和功能分析展开,是理解生命活动分子机制的关键。 1. 蛋白质的表达与纯化:详细介绍了原核表达系统(大肠杆菌)和真核表达系统(酵母、昆虫细胞、哺乳动物细胞)的构建流程、优化表达的策略(如共表达伴侣分子、诱导剂浓度和温度调控)。重点阐述了亲和层析(His-tag, GST-tag)、离子交换层析和分子筛层析的层析柱选择、上样条件和洗脱梯度设计。 2. 蛋白质的定量与电泳分析:涵盖了Bradford法、BCA法和Bradford法的适用范围与局限性。深入讲解了SDS-PAGE(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原理、胶的制备以及考马斯亮蓝、银染和Western Blot的标准化流程。 3. 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详细介绍了抗体的选择(一抗、二抗)、封闭条件、显色方法(化学发光与酶联显色)的优化,以及如何通过信号强度和条带特异性评估实验的可靠性。 4. 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介绍了共免疫沉淀(Co-IP)的操作细节、酵母双杂交(Y2H)的基本原理与局限性,以及表面等离子共振(SPR)在动力学分析中的应用。 第四部分:基因表达调控与功能分析 本部分探讨如何通过分子手段研究基因的转录、翻译及其对细胞表型的影响。 1. 转录水平分析:详细阐述了基于RNA的表达分析技术,包括Northern Blotting(原理、探针制备)、mRNA的定量RT-qPCR(Ct值的解读、标准曲线的建立),以及RNA干扰(RNAi)技术中siRNA和shRNA的构建与验证。 2. 表观遗传学研究:介绍了DNA甲基化(如Bisulfite测序)、组蛋白修饰(如ChIP-seq)的技术流程,重点分析了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实验中DNA片段化(打断)的效率控制和靶点富集的有效性验证。 3. 报告基因检测:详细介绍了荧光素酶(Luciferase)、绿色荧光蛋白(GFP)报告系统在启动子/增强子活性检测、以及信号通路报告中的应用和双报告系统(Dual-Luciferase)的校准方法。 第五部分:现代高通量技术与生物信息学基础 本部分展望了分子生物学前沿,融合了大规模数据获取与分析的知识。 1. 下一代测序(NGS)技术概述:介绍了全基因组测序(WGS)、外显子组测序(WES)和RNA测序(RNA-Seq)的基本流程,侧重于文库构建的关键步骤和质量控制。 2. ChIP-Seq和ATAC-Seq数据解析:概述了从原始测序数据(FASTQ文件)到峰值识别(Peak Calling)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流程,包括比对软件(如Bowtie2)、差异富集分析工具(如MACS2)的基本应用。 3. 数据处理与结果可视化:指导读者如何利用常见开源工具(如R语言或专业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ANOVA、t检验),并绘制高质量的实验图表(如火山图、热图、通路富集图)。 本书的特点在于详尽的“故障排除”(Troubleshooting)章节,针对每项关键技术可能遇到的常见问题(如酶切不完全、PCR扩增失败、蛋白质条带拖尾等)提供了明确的诊断思路和改进方案,确保读者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实验的成功率和可重复性。

用户评价

评分

在实验细节的处理上,我感觉作者真的是站在使用者的角度思考了所有可能遇到的“坑”。书中对于试剂的配制、仪器的校准,以及最为关键的——结果的异常分析,都给出了非常详尽的预案和排雷指南。我曾经在进行某项PCR扩增时遇到过严重的非特异性条带问题,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查阅了相关章节,书中针对“引物二聚体和非特异性扩增”的 Troubleshooting 部分,给出了多达七八种可能性及其对应的优化策略,我按图索骥尝试后,问题迎刃而解。这种实践经验的深度融入,让这本书的实用价值远远超出了理论教材的范畴,它更像是一位随时待命的、经验丰富的实验室伙伴。

评分

深入阅读后,我发现这本书的文字表达方式相当精准和严谨,丝毫没有多余的赘述,每一个句子都直指核心,仿佛是经验丰富的老教授在耳边亲自讲解。尤其在描述一些高精尖的技术原理时,作者运用了非常巧妙的比喻和类比,一下子就把那些抽象晦涩的概念给具象化了,对于我们这些初学者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我特别欣赏它在实验方法论上的讲解,不是简单地罗列步骤,而是深入剖析了“为什么”要这么做,每一步背后的生化逻辑和可能出现的偏差处理方案都交代得清清楚楚。这种由浅入深、逻辑链条完整的叙述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效率和知识吸收的深度。读完一个章节,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学会了一个操作,更是建立起了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这远比死记硬背步骤要有效得多。

评分

这本书的更新速度和对前沿技术的覆盖力度也令人印象深刻。尽管是特定版本,但其中引入的不少新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和分析方法,明显体现了紧跟科研前沿的努力。例如,在某些关于基因编辑或高通量测序数据解读的部分,其介绍的思路和方法论,明显是近几年才在学术界广泛流传的新兴概念。这对于确保我们学习到的知识体系不会很快过时至关重要。在选择实验指南时,我们最怕的就是买到一本内容陈旧的书,而这本书在保持经典核心不变的同时,积极吸收和整合了最新的技术进展,保证了其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是实验室工作的重要参考工具,而不是束之高阁的旧书。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编排逻辑性简直无可挑剔,它完全是以一个研究人员的思维路径来组织内容的。章节之间的过渡非常自然流畅,前一个实验或技术所用到的基础知识点,都会在后续的章节中得到深入的应用和扩展,形成了一个严密的知识闭环。我注意到,它没有把所有技术堆砌在一起,而是根据实验的目的和技术复杂度进行了合理的划分,比如基础的DNA/RNA操作和蛋白分析被明确区分,这使得复习和查找特定内容时,能够迅速定位目标区域。这种层次分明的结构,对于准备课题或进行不同方向研究的人来说,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它真正做到了“指南”的精髓——清晰的导航和高效的检索能力,而不是一本平铺直叙的百科全书。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初拿到手就感觉分量十足,那种厚重感和纸张的质感,一下子就让人觉得这是一本值得信赖的专业书籍。封面设计简约大气,信息排布清晰明了,虽然是专业教材,但看起来一点也不呆板。内页的印刷质量也是没得挑,图文混排的布局非常合理,尤其是那些复杂的实验流程图和分子结构图,线条清晰、色彩还原准确,这对于实验操作的理解至关重要。翻阅时,那种油墨的淡淡清香混合着纸张的纤维味,让人不由自主地沉浸到学习的氛围中去。而且,这本书的开本设计也很贴心,既保证了内容排版的充实度,又方便在实验台边随时翻阅,不像有些大部头书,摊开后就占据了整个操作空间。总而言之,从物理触感上来说,这本教材的制作水准绝对是教科书级别的,让人在翻开内容之前,就已经对它产生了积极的初步印象。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