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川島蓉子(Kawashima Yoko)、增田宗昭(Masuda Muneaki)
出版: 麥浩斯
页数:240
装帧:平裝
尺寸:14.8cm×21cm
ISBN:9789864082643
出版日期:2017-04-18不只賣商品,而是提供生活提案!蔦屋從書店、家電不斷跨界,大受歡迎的經營哲學一次公開
二○一一年,東京代官山蔦屋書店的開幕,引起了廣大的注目與話題。
在大環境各種不利的時代下,經營日本最大影音販售連鎖店TSUTAYA的CCC集團,
竟然在這四千坪大的廣場上,設立以讀書咖啡廳為主的複合式空間,並宣稱:
「我們想為客人提供的,是在這裡散步的時間,和抬頭看看天空的時間!」
這個令人跌破眼鏡的大膽嘗試,不僅讓代官山蔦屋入選全球二十大最美書店,
更帶動整個區域的活力,成為一間走出獨特風格,提供生活提案的指標性旗艦店!
接著融合地區特色的蔦屋書店、家電陸續設立,每間新店都立刻成為話題焦點。
創造這股熱潮的幕後推手,便是蔦屋創辦人,增田宗昭。
本書藉由作者對增田先生的訪談,層層剖析其經營理念與各種發想的起點:
為什麼他身為經營者卻不追求效率,甚至認為效率讓我們離幸福更遠?
如果網路什麼都能賣,實體店面要如何創造價值與魅力?
從中可見他洞悉時代變化,勇於挑戰及想像未來的精采回答。
更讓人不禁期待接下來,還會有什麼有趣的生活提案等著大家呢?
【專文推薦】
何飛鵬/城邦媒體集團首席執行長
【好評推薦】
汪麗琴/好樣集團執行長
張維中/旅日作家
設計發浪designsurfing/台日設計藝文交流平台
黃威融/資深編輯人
戴勝益/王品集團創辦人、益品書屋創辦人
世上成功的企業很多,但同時能把獲利、理想、使命、影響力兼容並蓄的就少之又少。蔦屋書店就是這樣令人讚佩不已的大企業,而驅動如此強大文化事業的增田宗昭先生,具有著無人能比的能量、勇氣及超級執行力的團隊CCC. 在川島小姐長時期的觀察和深入的訪談,也讓大家終於ㄧ窺成就如此具有創意及品味的日本企業家增田先生,是如何將夢想實現的。被紐約時尚新聞網同時選為全球最美的20家書店的好樣本事和蔦屋代官山書店,最大的共通點就是對生活美學充滿無限的分享和珍惜。每每在東京,夜深人靜時,身處蔦屋,靜靜的翻閱所有的書籍雜誌,是我在旅行中最大的享受....
——汪麗琴/好樣集團執行長
本書與其說是解謎蔦屋,不如說是「解謎增田宗昭」。他以「紫色牆壁」的例子說明,身為決策者要做的事是「選擇」執行者而不是「干涉」工作內容,初見結果雖然驚訝但實際居住才明白設計師用心,不懂設計卻能「相信設計、尊重經驗」我想是CCC成功的關鍵。身為社長找到制高點後放手讓員工用自己的方式衝上頂點,但也恪守「商人本質」時時回到現場觀察顧客,保持柔軟的心廣納意見。本書讓讀者透析他腦袋裡的小宇宙,與川島蓉子的對話展現出機敏思考與雄大遠見,談話風趣充滿個人魅力。
——設計發浪designsurfing/台日設計藝文交流平台
蔦屋書店在日本的存在讓我這樣愛逛書店的人長了見識,幾年前第一次去代官山的蔦屋逛,竟然只安排兩個小時然後要搭地鐵趕去東京朋友晚餐。一走進店裡就知道不妙了,這樣的店讓我逛一整個下午恐怕也逛不完……
當時我印象最深的是雜誌區的汽車類,不只擺當期雜誌,竟然還以珍稀名品的方式陳列了一大堆七〇年代就很知名的幾本日本汽車雜誌。他們不只是在販賣書籍,他們在和讀者溝通好多事,而且是用高明的手法。如何讓人們享受去他們的店遊逛,他們一定做對了一些我們不知道的事……——黃威融/資深編輯人
「書店不是賣書的」,日本蔦屋書店的獨特風格,創造不同的生活哲學。益品書屋在台灣也是一種新的嘗試,然而「3C只是訊息的傳遞,只有閱讀才有文化的厚度」,期待閱讀成為台灣最美的風景!
——戴勝益/王品集團創辦人、益品書屋創辦人
川島蓉子(Kawashima Yoko)
提問者
ifs未來研究所所長。
一九六一年出生於新潟,早稻田大學商學院畢業,文化服裝學院商品企畫系結業。
自二○一三年起擔任現職。身兼多摩美術大學臨時講師及G-Mark審查委員。
擅長以時尚觀點參與企業品牌設計等專案,在《日經網路商業誌》、《日經MJ》、《Brain》、《讀賣新聞》等皆有連載專欄。
著有《給未來的創新經營者》(台灣由啟動文化出版)等多本著作。
增田宗昭(Masuda Muneaki)
1951年生於大阪府枚方市。為文化便利俱樂部(Culture Convenience Club, CCC公司)董事長兼CEO,該公司旗下經營的複合式連鎖店TSUTAYA(蔦屋),在日本擁有1400間分店。
自同志社大學畢業後,進入鈴屋股份公司就職,致力開發東京青山知名商業大樓Bell Commons的企劃案後離職。1983年創立蔦屋書店枚方店,1985年創辦CCC公司。該公司於2003年起,除了展開多種事業的經營,也同步開始經營橫跨多業種的點數累積制度T-Point,如今持有該點數卡的會員已達4918萬人(到2014年7月底的統計)。
2001年,CCC公司在東京設立代官山蔦屋書店與代官山T-SITE。2013年,將原本用於代官山蔦屋書店的經營概念,大膽引用融入在佐賀縣的武雄市圖書館裡,該圖書館自開館後的13個月內,因入館使用人數超過100萬人而蔚為話題。
第一章 為什麼TSUTAYA要開家電行?.「蔦屋家電」在二子玉川車站前突然誕生
.「重視效率」會陷人於不幸?
.為何陳列大量商品,客人還是不高興?
.讓顧客滿心期待地來店裡
.「業界常識」反而會逼走客人
.「素人」才想得到的新點子
.打造為生活提案的店面
.社長在現場奔跑
第二章 為什麼要在全國開設巨型書店?
.兩年來不斷拜訪地主
.在「神社參道」上開店
.實體店面的優點是什麼?
.反對附設咖啡廳
.從危機感打造「代官山 蔦屋書店」
.商品的數量與新奇感不再有意義
.讓三十名接待員負責賣場
.延伸客戶的「需求力」
.最早成熟的時尚業界
.以團塊世代為客群
.書店不是賣書的
.壁壘不分明的店才有趣
.停車場看得到寬廣的天空,會讓人想再訪
.落後於「衣」、「食」的「住」
.將書店的知識活用於「圖書館」
.「在地方扎根」的連鎖店
第三章 為什麼直覺比大數據重要?
.讓「文化」變得「唾手可得」
.所有的企業都將成為「企畫公司」
.不被接納的企畫才更要執行
.先呼嚨進來再說
.不是抓住顧客、而是培養顧客
.「不願挑戰的員工就滾回家」
.顧客會因為「感覺」來店裡,而不是因為「理由」
.用大數據抓住人的「感覺」
.營業額五兆日元的購物數據
.活用五千三百萬人「累積的事實」
.用大數據取代接待員
.「資訊」不代表「事實」
.若不找出答案,光促銷也沒用
.從「財務資本」到「智慧資本」
.善用企畫公司的「立場」
.企畫人的「信用」貴如生命
.「賺錢的生意」根本不存在
.健全的三成賠錢部門
第四章 為什麼那麼懂「女人」?
.「建設公司」與「置屋」
.在女人堆裡長大
.只顧自己開心的企畫一定失敗
.文化是一種「情慾」
.民謠樂團與時尚
.進公司第二年就被委以重責大任
.因「想讓家人幸福」而創業
.社長不能把公司與自己混為一談
.連「紫色牆璧」都OK
.透過「圓錐理論」讓人成長
.組織的原型是「銀行搶匪」
第五章 為何把公司「縮小」?
.人的創意可以鍛鍊
.別成為「傲慢的社長」
.與員工沒有距離的服裝
.經營者不看設計圖
.傳達「理念」後,大膽地交出去
.想不起向自己打招呼的員工名字該怎麼辦?
.小組織才能提高顧客價值
.創業三十年,再一次創業
.「沙丁魚群」是理想的組織
.人會因「人性化」而散發光芒
从内容组织上看,这本书的逻辑层次感非常清晰,结构严谨却又充满探索的趣味性。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成功要素,而是采用了一种“问题提出—深入剖析—未来展望”的递进方式。每一个章节都像打开一个新的窗口,让我们窥见文化趋势、技术革新与商业实践交汇的核心地带。尤其是对于跨界合作和用户共创部分的论述,提供了许多打破常规的思路。我发现作者非常擅长将看似无关的元素巧妙地串联起来,比如将传统书店的功能与现代咖啡馆的社交属性相结合,再融入数字化的服务体验,形成一个立体的消费闭环。这种系统性的思维训练,让我对如何打造一个真正“以人为本”的场所,有了更为立体和可操作的认知框架,对我个人的工作规划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评分坦白说,我原本对这类商业案例分析的书籍抱持着一丝警惕,担心内容会过于商业化或缺乏人文关怀。然而,这本书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它真正做到了在商业成功与文化责任之间找到一个绝妙的平衡点。它展示了一种理想化的、充满人文温度的商业图景,即企业如何在追求利润的同时,积极地参与到提升社会生活品质的过程中去。书中那些关于“社区营造”、“知识分享”的篇章,读起来让人心生向往,感觉这不仅仅是一家商店,更像是一个知识分子和创意人士的聚集地。这种将商业行为提升到文化建设层面的努力,是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它给予了我一种积极的信号:商业的未来,是可以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真是太棒了,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我就被它那种低调而又不失质感的氛围所吸引。封面采用的哑光纸张,触感细腻,结合恰到好处的留白,让人感觉非常舒服。内页的排版也看得出是用心设计的,字体选择经典耐看,图文比例平衡得恰到好处,阅读起来既有视觉享受,又不觉疲惫。特别是那些精心挑选的插图和照片,它们不仅仅是配图,更像是对文字内容的视觉延伸和补充,每一张都充满了故事感和设计美学,让人忍不住想要反复品味。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可以收藏的艺术品,放在书架上都显得格调不凡。这种对细节的执着,恰恰体现了这本书所倡导的那种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让人在翻阅的过程中就能感受到一种无声的引领,仿佛已经在为未来的生活做着美好的憧憬和规划。
评分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探讨商业模式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深刻洞察力。很多商业书籍往往陷于枯燥的数据和理论分析,但这本书却能将复杂的理念转化为生动的故事和具体的案例,读起来毫不费力,却能引发深层次的思考。它不仅仅是在介绍一家连锁店的成功秘诀,更是在剖析一种全新的消费哲学,即从“拥有”到“体验”的转变,以及空间、社区和文化如何被重新定义和融合。我感觉自己仿佛跟随作者进行了一场深入的田野调查,从东京的街角到幕后的策划会议,清晰地看到了一个商业巨头是如何审慎地布局其未来的生态系统。这种宏观视野和微观执行力的完美结合,对于任何从事创意产业或零售业的人来说,都是一本极具启发性的教科书,它教会我们如何跳出现有的框架,去构想一个更有温度、更具生命力的商业未来。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具有感染力,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反而像是一位见多识广的朋友在娓娓道来。语言流畅自然,偶尔穿插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句子,让人在会心一笑的同时,也被引导去思考自己当下的生活状态和消费习惯。我尤其喜欢其中对于“时间”和“空间”价值的探讨,它不仅仅关注效率最大化,更强调如何让这些元素慢下来,变得更有质量和意义。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慢下来”的契机,让我开始重新审视家中那些被遗忘的角落,以及那些被匆忙略过的日常瞬间。读完之后,我不再仅仅把购物视为一种交易,而是把它看作是构建个人生活叙事的重要环节,这种心态的转变,价值千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