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商品包含套装及单册商品等多链接,请手机下单顾客务必仔细核对所选商品品类!以免造成误购!
2.装帧设计精美,工艺先进,用纸考究。内文纸采用120克雅质纸,在阅读的视觉感官上更舒适。使用进口环保油墨印刷,在保证高质量印刷效果的同时兼具绿色环保的理念。本套丛书开本设计为大16开,右翻页,锁线裸背装订便于平摊摆放,提高了读者阅读的舒适度和临写的方便度。
3.技术手段先进,使用便捷。为了进一步方便读者,出版方特将书家临写的部分过程摄录下来,读者可以通过扫描书中附加的二维码,直观地看到书家是如何临帖的。通过观看书家的临摹视频,体会书家的运笔过程,不仅可以少走许多弯路,而且会有豁然开朗之感。
4.丛书所选碑帖均为中国书法史上具有代表性、永恒性乃至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原作年代自东汉至盛唐,时间跨度六七百年,是期间汉隶、魏碑、唐楷经典代表作品。
5.科学编排对应性。丛书采取逐页对应方式编排,将原贴与书法家临本紧密结合,一一对应,可以使临习者清晰看到原贴与临本之间的异同,从而感受到书法家对原贴的理解与把握。
另外,随书赠送一张对开整拓挂图,展开尺寸为:560毫米×820毫米。除了便于学习者从整体上认识和解读碑帖外,更具艺术欣赏和收藏价值。
本丛书第一辑包含以下7种碑帖:
张建会,1960年4月出生。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隶书委员会主任、天津市文联副主席、天津市书法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多次担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全国书法展评委。获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书法作品获第六届全国书法展“全国奖”、第二届、第三届全国正书大展、第四届全国楹联书法作品大展“优秀奖”、首届全国书法“翁同和书法奖”。参加首届全国“三名工程”书法作品展、首届中国书坛兰亭雅集42人展,中国美术馆第二届全国书法名家提名展,获《中国书法》当代中青年60家书法创作学术提名。被中共中央宣传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授予“第三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荣誉称号,获第三届中国(天津)书法艺术节“书法十杰”,被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评为首批“五个一批”人才。
作为东汉隶书成熟时期的代表作,《曹全碑》在历代学人及书法评论家的心目中地位较高。清孙承泽赞誉其:“字法遒秀逸致,翩翩与《礼器碑》前后辉映”,乃“汉石中之宝也”。万经平其曰:“秀美飞动,不束缚,不驰骤,洵神品也。”南海康有为先生则认为其与《孔宙碑》为“一家眷属”,“皆以风神逸宕胜”。徐树钧在其《宝鸭斋题跋》中称其碑阴书法“神味渊隽,尤耐玩赏”。从前人诸多评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曹全碑》*显著的审美特征是典雅逸静。与其同时代粗拙的汉碑相比,《曹全碑》若一位翩翩君子,具有极高的修养,其个性不激不励,中正平和,既符合规范,又飘然逸出,与《张迁碑》等以追求真率拙朴的碑风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此碑自宋至今著录*多,是一件书法艺术性很高的作品,历来被推为隶书极则。书风细劲雄健,端严而峻逸,方整秀丽兼而有之。自欧阳修载入《金石录》后,后人多有著录,有汉隶第*之称。此碑自宋至今著录*多,是一件书法艺术性很高的作品,历来被推为隶书极则。书风细劲雄健,端严而峻逸,方整秀丽兼而有之。碑之后半部及碑阴是其*精彩部分。艺术价值极高。一向被认为是汉碑中精典之作。
明郭宗昌《金石史》评云:“汉隶当以《孔庙礼器碑》为第*”,“其字画之妙,非笔非手,古雅无前,若得之神功,非由人造,所谓‘星流电转,纤逾植发’尚未足形容也。汉诸碑结体命意,皆可仿佛,独此碑如河汉,可望不可即也。”清王澍《虚舟题跋》评云:“隶法以汉为奇,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而此碑尤为奇绝,瘦劲如铁,变化若龙,一字一奇,不可端倪。”又说,“唯《韩勑》无美不备,以为清超却又遒劲,以为遒劲却又肃括。自有分隶以来,莫有超妙如此碑者。”清杨守敬也说:“汉隶如《开通褒斜道》、《杨君石门颂》之类,以性情胜者也;《景君》、《鲁峻》、《封龙山》之类,以形质胜者也;兼之者惟推此碑。要而论之,寓奇险于平正,寓疏秀于严密,所以难也。”(《平碑记》)此碑字口完整,碑侧之字锋鋩如新,尤其飘逸多姿,纵横跌宕,更为书家所激赏。攻汉隶者,多以《礼器》为楷模。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该碑十二字似篆若隶的碑额,这些字笔画上紧下密,以至相互穿插连接在一起,用笔既有篆书的圆转,又有隶书的方折,极为灵动飘逸,结构宽扁,自然天成,为研究汉篆的上佳范例。
《张猛龙碑》全称《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碑》。
北魏正光三年(522)正月立,无书写者姓名,碑阳二十四行,行四十六字。碑阴刻立碑官吏名计十列。额正书“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三行十二字。古人评价其书“正法虬已开欧虞之门户”,向被世人誉为“魏碑第*”。
为正宗北碑书体。碑石在山东曲阜孔庙。书法劲健雄俊。(清)包世臣:正书《张猛龙》足继大令,《龙藏寺》足继右军。(《艺舟双楫》)
北魏时期崇尚佛教,凿窟造像祈福之风盛行,而《始平公造像记》即是当时所造石像的一篇题记,内容充满了迷信宗教色彩,但其文字却为书法艺术的珍品,一反南朝靡弱的书风,开创北碑方笔的典型,以阳刚之美流传于世。
《始平公造像》全称《比丘慧成为亡父洛州刺史始平公造像记》。孟达撰文,朱义章正书。北魏太和二十三年(498)九月刻。石在河南洛阳龙门山古阳洞北壁。龙门造像名品之一。清乾隆年间为钱塘黄小松访得后,始显于世。正书阳文。十行,行二十字,有方界格。额正书阳文"始平公像一区"二行六字。
造像,即雕塑佛像。造像立碑始于北魏,讫于唐中叶,所造者以释迦弥陀、弥勒、观音、势至为多。其初不过刻石,或刻山崖,或刻碑石,或造佛龛,其后或施以金涂彩绘。造像者自称佛弟子、正信佛弟子、清信女、优婆塞等。出资造像者称像主,副像主等。
此造像实高75厘米,宽39厘米。龙门造像题记,一般都不刻书手姓名,仅此碑和《孙秋生题记》刻有书手之名,诚为可贵。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称他们是"工绝一时,精能各擅"的书家,并进一步指出此碑书手朱义章比孙秋生更高一筹,评曰"雄重莫如朱义章"。
《始平公造像记》通篇为阳文镌刻,为历代石刻所罕见,而未署撰人、书人,在魏碑中也是少有的。此碑是北魏书法艺术全盛时期年代较早的作品,全碑文字端严飘逸,将森严方朴的北朝书风,写得婉畅流动,如杨守敬《平碑记》云:"始平公以宽博胜。"特别是在笔法上破隶而出,大胆创新,变柔为刚,变藏为露,实为北碑石刻中之异彩。
《张黑女墓志》全称为《魏故南阳太守张玄墓志》,又称《张玄墓志》。此碑成于北魏普泰元年原石已佚,现仅存清何子贞旧藏拓本;清书法家何子贞评之曰:“化篆分入楷,遂尔无种不妙,无妙不臻,然遒厚精古,未有可比肩者”。我们现在所熟视的第五套人民币上的“中国人民银行”就属于“张黑女体”。《张黑女墓志》以方笔为主,兼以圆转,横画或圆起方收,或方起圆收,长捺一波三折,转角含分隶遗意,不少用笔有行书意。结字微扁,体含动势。既承北魏神韵,又开唐楷法则;既有北碑俊迈之气,又含南帖温文尔雅,堪称北碑之佼佼者。何绍基跋此碑说:“余既性嗜北碑,故摹仿甚勤,而购藏亦富。化篆、分入楷,遂尔无种不妙,无妙不臻。然遒厚精古,未有可比肩《黑女》者。”康有为对此碑也十分推崇,在《广艺舟双楫.备魏》中说:“峻宕则有《张黑女》《马鸣寺》。”在《十六宗》里,称“《张玄》为质峻偏宕之宗”。
碑帖简介
《颜勤礼碑》全称《秘书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长史上护军颜公神道碑》。颜勤礼乃颜真卿曾祖父,颜真卿撰并刊立此碑时,年71岁。此碑久埋地下,1922年十月在长安旧藩廨库基中出土。为颜真卿六十岁时所作,书法刚健、整肃、雄厚,标志着颜真卿的书法艺术已进入了完全成熟的后期。此碑由于出土很晚,字口如新,较好的保存了颜书的原来面貌。故出土后受到世人的重视,成为学习颜体的*好范本之一。《颜勤礼碑》是颜真卿的代表作,用笔裹锋落笔,逆入平出,点书浑厚饱满,而转折处多有变化,捺笔顿挫提按分明,吸收了隶书簪头燕尾的笔法。结字一改以右肩耸起、倾斜取势的旧习,字形端正,而肩平齐,左右对称,两侧笔画弧形相抱,端荘雄伟,凛凛有大丈夫气概;章法也一变虞、褚的疏朗,字与字、行与行之间距离缩小,茂密实,充满生机。
坦白说,我对市面上大部分的碑帖影印本都持保留态度,总觉得少了那么一点“精气神”。很多时候,那些老旧的拓片经过多次翻拍和数字化处理后,原有的神韵被过度“优化”或“修复”得面目全非,失去了历史留下的沧桑感。然而,这套书在选取底本上显然下了大功夫。它呈现的不是那种被过度美化过的版本,而是带有明显历史痕迹的拓片原貌,包括那些刀刻的毛边、被岁月侵蚀的残损,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尊重和保留。我对比了几个我收藏的旧版拓本扫描件,发现这本书的对比度控制得极佳,既能清晰分辨出细微的笔画结构,又保留了字口(即碑刻的边缘)的自然风貌。这种对“真实性”的追求,对于研究碑刻艺术和领悟古人书写时的笔触力度,是无可替代的财富。它让我感觉仿佛是直接面对着那块历经风霜的石头在学习,而不是对着一个被过度修饰的“完美样本”。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其本身的售价,尤其对于那些正在寻找系统性书法教程的年轻一代来说,它是一个绝佳的起点。我注意到它在编排上有一个巧妙之处,并非完全按照传统的部首或笔画顺序来排列,而是根据字体的结构特点,由易到难,逐步引入复杂的笔画组合。比如,它会先选取一些结构匀称、笔画清晰的字作为基础训练,待掌握了核心的结字规律后,再过渡到那些略显奇崛或重心不稳的字形进行挑战。这种“循序渐进”的编排策略,极大地降低了学习的挫败感。我过去尝试自学时,经常因为选错教材而中途放弃,就是因为教材的难度跨度太大。但这本书就像一位耐心又专业的老师,总是在你即将感到吃力时,提供一个更稳固的立足点。它成功地将晦涩难懂的古典艺术,转化为一套可执行、可量化的学习路径,非常值得推荐给所有希望系统性学习中国传统书法的同道中人。
评分作为一个业余的古籍修复爱好者,我对出版物的“可操作性”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很多印刷精美的字帖,一旦你拿起笔开始滴水或沾墨临摹,问题马上就暴露出来了:要么洇墨严重,墨水渗入纸纤维深处,让本就清晰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要么就是吸墨性太差,墨汁浮在表面,晾干后容易蹭掉。这本字帖在这方面表现得非常出色,它似乎采用了某种特殊的涂布工艺,使得纸张既能适度吸纳墨水,又能保持字体的锐利边缘。我用浓墨试写了几遍,墨迹渗透得恰到好处,即便是使用毛笔中锋的慢速运笔,也能清晰地看到笔触的层次感。更难能可贵的是,它的整体尺寸和版心设计,非常贴合传统书写习惯,临摹时不需要频繁地移动位置或调整姿势,长时间练习下来,颈椎和手腕的疲劳感也明显减轻了许多。这种细节上的关怀,体现了出版方对书法学习者实际需求的深刻洞察。
评分我最近尝试学习行书的法帖,但市面上很多字帖的选本要么是过于工整僵硬的唐楷,要么就是笔法过于奔放难以掌握的狂草,很难找到一个适合初学者过渡的中间地带。而这本关于魏晋风格的字帖,恰好填补了我的空白。它的选篇非常注重“意境”的传达,不像有些字帖只是机械地将字迹缩小或放大,而是精心选取了那些结构平衡、笔势连贯、且易于理解的范例。我尤其欣赏它在讲解部分的处理,没有冗长晦涩的理论,而是通过几个关键点,比如“提按的幅度”、“转折处的蓄力”等,给出了非常直观的示范和解析。它引导我思考的不是“这个字像什么”,而是“作者写这个字时的心境是如何通过笔锋表现出来的”。连续练习了几天下来,我发现自己的点画不再是孤立的线条组合,而是有了内在的气息流动,这对我建立属于自己的书写节奏感帮助巨大。这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教学思路,非常适合有一定基础但想进一步提升的爱好者。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匠心独运,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我就被它典雅复古的气质深深吸引了。纸张的选择非常考究,不是那种市面上常见的廉价纸张,而是带有一点点柔和的米白色,触感细腻而温润,光线透过时也不会显得刺眼。印刷的清晰度更是没得说,每一个笔画的起承转合都处理得极其到位,即便是碑帖中那些细微的瘕(jiǎ,指碑文上的瑕疵或裂痕)也被忠实地再现出来,这对于学习者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它能让我们更真切地体会到原碑的韵味和时代的厚重感。装订方面,我特别喜欢它采用的线装工艺,展开平整,即便是对着一整页进行临摹,也不会有任何书页弯曲或合拢的问题,这极大地提升了书写时的便利性。翻阅时,没有刺鼻的油墨味,只有一种淡淡的书香,让人心神安定。总而言之,从物理层面上讲,这绝对是一套值得收藏和反复使用的精品教材,看得出出版社在制作过程中投入了极大的心血和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