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臨近尾聲的時候,擺在美國眼前的有兩個問題:日本會不會投降?對日本能不能用對德國的辦fa?
為瞭製定zui後決策,美國政府動員瞭各方麵的專傢來研究日本,提供資料和意見,其中包括瞭本書作者、人類xue傢本尼迪剋特。
美國人或者更多西方人眼裏不可理喻的yi些行為,恰是本尼迪剋特用來解析日本文化本質的範本。書名中的“菊”是日本皇室傢徽,“刀”是武士文化的象徵。“菊與刀”的組閤,象徵瞭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如愛美而又黷武,尚禮而又好鬥,喜新而又頑固,服從而又不馴等等)。
本尼迪剋特在二戰結束後寫成《菊與刀》。《菊與刀》共13章:從對戰爭的看fa講起,講到明治維新,再分述日本人風俗習慣、道德觀念、yi直到怎樣“自我訓練”(修養)和孩子怎樣受教育。全書夾敘夾議,拋kai瞭對櫻花、茶道、武士道等煽情描述,更多是對傢庭關係、精神信仰進行白描式的對比,諸如美國人和日本人看待健康、物質、戰爭宣傳、傢族關係等的不同觀念。
《菊與刀》直接影響瞭美國對日政策,美國戰後對日政策的成功也證明瞭《菊與刀》對日本人所做研究的成功。從此,西方對日本文化的研究熱chao也揭kai瞭序幕。
魯思·本尼迪剋特
Ruth Benedict
1887.6.5-1948.9.17
齣生於美國紐約
zhuming文化人類xue傢
哥lun比亞daxue教授
曾任美國人類xuexue會主席
代錶作《菊與刀》被譽為“現代日本xue的鼻祖”,曾被三島由紀夫盛贊為“著力闡述日本傳統文化之二元性,在對日本文化深感好奇的西方人中影響力頗為深厚”。
譯者
何晴
80後,齣生於蘇州
美國wei斯康星daxue麥迪遜分校文化人類xue博士在讀
已齣版作品:
《1294》
《為她準備的好軀殼》
《我走得很慢,但我從未停下來》
2016美國wei斯康星daxue文化人類xue博士傾情翻譯
影響全球70年的現代日本xue鼻祖
二戰後美日國際關係史的關鍵文獻
1944年,二戰快要結束,日本敗局已定。為瞭製定戰後美國對日本的da政方針,華盛頓委托本尼迪剋特對日本進行研究。這本研究報告經過增添以後,於1946年公kai齣版,引起日本各界強烈震動和關注。
1951年《菊與刀》被列入日本《現代教養文庫》,至1963年已重印36次。
1982年齣版的yi本介紹"日本xue"名著的書中稱贊《菊與刀》是現代日本xue的鼻祖,是文化人類xue者研究日本的經典性著作。
1995年,《菊與刀》在日本加印101次。
1999年,日本yi國銷量已超過230萬冊。
至今,《菊與刀》已被翻譯成30種語言,銷售逾3000萬冊。
目錄
Chapter 01 任務:研究日本
Chapter 02 戰爭中的日本人
Chapter 03 各就其位
Chapter 04 明治維新
Chapter 05 曆史和世界的虧欠者
Chapter 06 迴報萬分之yi
Chapter 07 “zui難承受”的報答
Chapter 08 洗刷汙名
Chapter 09 人情的範疇
Chapter 10 美德的睏境
Chapter 11 自我約束
Chapter 12 兒童xue習
Chapter 13 投降後的日本人
譯後記
“菊”本是日本皇室傢徽,“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徵。
“恩”的shou要意義在於製造虧欠感。
等ji製是zui不適閤齣口的商品。
自尊自重的人生活準繩不是“揚善避惡”,而是做yi個“符閤期望”的人,為世人的“期待”放棄個人需求,避免“令世人驚詫”。做到瞭這yi點,他們纔是“知羞恥”、且無比謹慎的善良之人,會為傢庭、傢鄉和guojia帶來榮耀。由於背負的期待,日本人變得非常容易緊張。yi方麵這種緊張令日本實現瞭成為東方領袖和世界強國的遠da誌嚮,另yi方麵也為個人帶來瞭巨da壓力。日本人高度謹慎,既擔心失敗,也擔心自己作齣瞭巨da犧牲依然被人小瞧。他們時而會被激怒,富有攻擊性,但並非像美國人那樣是因為原則或自由受到瞭挑戰,而是因為受到瞭侮辱或詆毀。屆時,他們那個危險的自我爆發瞭,如果條件允許會嚮侮辱者復仇,否則就隻能衝著自己發泄。
美國人已經習慣瞭生活在yi個挑戰不斷的世界裏--並且已經準備好瞭去迎接挑戰。但讓日本人感到放心的生活方式,則是萬事已提前規劃好。對他們來說,zuida的wei脅莫過於不可預知的意外。
日本人所宣傳的“各就其位”理念,其實是yi種深植於他們社會經驗的人生準則。幾個世紀以來,不平等就是他們zui熟悉也zui習慣的生活方式。遵循等ji製度的行為對他們來說就像呼吸yi樣自然。但這不同於簡單的西方guojia式的專製主義。
為瞭避免被世人排斥和非議,他們必須放棄剛剛懂得享受的個人樂趣,並為瞭人生正事壓抑這些情感衝動。少數人未遵守這種模式,他們因此冒著失去自尊的危險。自尊自重的人生活準繩不是“揚善避惡”,而是做yi個“符閤期望”的人,為世人的“期待”放棄個人需求,避免“令世人驚詫”。做到瞭這yi點,他們纔是“知羞恥”且無比謹慎的善良之人,會為傢庭、傢鄉和guojia帶來榮耀。
在所有的佛教教派中,僧侶普遍會結婚並贍養傢庭。日本人覺得很難接受靈與肉不相容的理論。“頓悟者”的聖性主要體現在他們自律的冥想修行以及質樸的生活方式。超凡入聖不代錶他們就要穿得破破爛爛,對美景視而不見,對樂麯充耳不聞。日本的聖人可能每天做的事就是吟詩、茗茶、賞月、觀花。禪宗派甚至提醒信徒們避免“三不足--衣不足、食不足和睡不足”。
在世界上的許多地方,潛入冰冷刺骨的水中或者站在山泉瀑布下,都是標準的苦行術。有些是為瞭鍛煉身體,有些是為瞭獲得神靈的憐憫,有些是為瞭進入入定的狀態。日本人zui喜歡的冷水苦行是在黎明之前站或坐在冰冷的瀑布中,或者在鼕夜往自己身上潑冰水三次。這麼做的目的是鍛煉自我,直到其能保持意識清醒而不感覺痛苦。yi個信徒這麼做的目的是訓練自己不受乾擾而持續冥想。dang他不再感覺到水的刺骨,以及身體在寒冷黎明的顫抖時,他就達到瞭“嫻熟”。此外,不求任何其他的迴報。
這是一次令人著迷的智力探險。作者以一種近乎人類學傢的嚴謹,以及小說傢般的細膩筆觸,帶領我們潛入瞭一個截然不同的文明腹地。那些關於榮譽、恥辱、責任、義務的描述,讓我對人際關係和社會結構的理解産生瞭顛覆性的認知。我尤其被書中所描繪的那種集體主義精神所震撼,它既是凝聚力的源泉,也可能成為壓抑個性的牢籠。這種“為瞭集體而犧牲個人”的理念,在我們的社會中雖然也存在,但其強度和普遍性,似乎遠不及書中所述。作者的分析並非空穴來風,而是基於大量的觀察、訪談和曆史考證,使得他的論斷充滿瞭說服力。讀這本書的過程,更像是在玩一個巨大的拼圖遊戲,作者提供瞭一塊塊關鍵的碎片,而我則需要在腦海中將它們拼湊起來,構建齣一幅完整的圖景。這本書讓我對“國民性”這個概念有瞭全新的認識,它不再是模糊的、標簽化的,而是變得生動、具體,充滿瞭內在的邏輯和動力。
評分這是一場關於理解的馬拉鬆。作者的文字如同一條冷靜而犀利的解剖刀,精準地切開瞭某種文明的肌理。我被書中所描述的那些看似矛盾的社會現象深深吸引,那種個體如何在強大的社會規範下尋求生存與認同,那種在個人情感與集體責任之間的微妙平衡,都讓我拍案叫絕。這種對“異類”文化的深入洞察,並非是簡單的獵奇,而是試圖去找到其內在的邏輯和運行機製。它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對“理性”和“非理性”的判斷,很多時候,我們所謂的“非理性”,可能隻是我們尚未理解的另一種“理性”。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能夠不斷地挑戰你的既有認知,讓你在閱讀過程中不斷地自我修正和反思。我從中獲得的不僅僅是對一個遙遠國度的認識,更是對人類心靈深處復雜性的洞察。
評分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挑戰瞭我們固有的認知框架。在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不自覺地將書中的描述與自己熟悉的文化進行對比,然後驚嘆於兩者之間巨大的差異,以及相似之處背後隱藏的不同邏輯。作者對某種極端情感的細緻描繪,那種極緻的忠誠與無情的殘忍並存,讓我對人性的復雜性有瞭更深刻的體會。這並非是一本輕鬆的讀物,它需要讀者帶著思考去閱讀,去消化。那些關於等級秩序、傢族觀念、以及在特定情境下爆發齣的那種近乎瘋狂的行動,都深深地印在瞭我的腦海裏。它讓我意識到,理解一個文化,必須深入其根源,去探究那些塑造瞭其行為模式的深層力量。這本書並非是簡單的“介紹”,而是一次邀請,邀請你去進行一場跨越文化的對話,去傾聽那些來自異域的聲音,並從中獲得啓發。
評分一本讓人反思的書,讀完後久久不能平靜。它不僅僅是對某個遙遠國度的剖析,更是對人類自身復雜性的深刻挖掘。書中的那些觀察和論斷,初讀時可能覺得驚世駭俗,甚至帶著一絲偏見,但隨著閱讀的深入,你會發現作者並非是簡單地貼標簽,而是試圖去理解那些看似矛盾的行為背後,隱藏的文化基因和曆史烙印。它讓我開始審視自己所處的文化環境,那些被視為理所當然的價值觀和行為模式,是否也存在著不為人知的另一麵?作者筆下的那種“既…又…”的描述,精準地捕捉到瞭人性的多麵體,那種在群體規範與個體情感之間的張力,在不同文化背景下,都會以不同的方式呈現齣來,而這本書提供瞭一個絕佳的觀察視角。它迫使我去思考,我們如何纔能真正地理解那些與我們不同的人,不僅僅是錶麵的差異,而是更深層次的內在邏輯。這種理解並非是要去認同,而是要超越簡單的評判,去嘗試著用一種更具同理心的方式去解讀。這本書就像一麵鏡子,照齣瞭我們可能不願麵對的自己,以及我們對“他者”的固有認知。
評分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某些部分讓我感到不適。作者對某種情感狀態的描繪,那種被強大的外部力量所驅動,以至於個體意誌似乎變得微不足道的狀態,讓我感到一絲恐懼。然而,正是這種不適,纔凸顯瞭這本書的深刻之處。它毫不避諱地揭示瞭人性中那些可能被我們選擇性忽略的部分,那些在特定文化土壤中生根發芽的極端特質。我被書中對戰爭、犧牲以及那種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的精神所吸引,它既令人著迷,也讓人警醒。這種對“不同”的深入探究,讓我開始反思我們自己文化中那些看似理所當然的信念,它們在麵對極端情況時,是否同樣具有強大的驅動力?這本書不是一本提供答案的書,而是一本提齣問題,並引導你去尋找答案的書,它在我的心中播下瞭許多疑問的種子。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