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與影:路康的建築設計思考 [Louis I. Kahn: Conversations with Students]

光與影:路康的建築設計思考 [Louis I. Kahn: Conversations with Student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路康(Louis I. Kahn),拉爾斯·萊勒普(Lars Lerup),麥可·貝爾(Michael Bell) 著,吳莉君 译
图书标签:
  • 建筑设计
  • 路易斯·康
  • 现代建筑
  • 建筑师
  • 建筑理论
  • 设计哲学
  • 光与影
  • 建筑教育
  • 访谈录
  • 建筑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原點出版社
ISBN:9789866408175
版次:1
商品编码:16007561
包装:平裝
外文名称:Louis I. Kahn: Conversations with Students
出版时间:2010-04-20
用纸:胶版纸
页数:96
正文语种:繁體中文
商品尺寸:23*17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六○年代迄今,當代建築最重要的精神導師
影響安藤忠雄,改變世界美學的建築大師
藝術家野口勇口中的「建築師中的哲學家」
1968年經典講稿,在台首度出版
8個雋永提問,看建築詩人如何應答
在經典文字中,發現建築思考之道
當代建築最重要的精神導師
1968年經典講稿,首度在台出版
跨越時空,回到建築的原點。
「人活著就是為了表達…
表達恨…表達愛…
表達正直與能力…所有無形的東西。」
--Louis I. Kahn

路康是一九六○年以降,當代最具影響力的建築大師與建築教育家。他的理論和作品,影響無數建築師,包括:安藤忠雄、Norman Foster、Michael Graves等人,也改變了80-90年代的世界建築美學。他與萊特被公認為美國最重要的兩大建築名家,向以哲學思考聞名於世,是藝術家野口勇口中的「建築師哲學家」,聆聽他的講學,他更像是一位詩人,對建築懷抱虔誠之心的神職人員,守護著建築崇高的精神,為功能至上的現代主義,注入豐厚的人文關懷。
本書是他生前最經典的文字。他於創作高峰期的1968年,受邀至萊斯大學講學。從光與影,藝術與創造,今日建築的最大缺失到如何思考一間修道院的建築設計,科學家與藝術家的分野到建築師學習的三大面向,是對建築空間、建築教育最深刻、精闢的思考。他擅於啟發學生,於書中不斷提問,學校是什麼?圖書館是什麼?街道是什麼?場所是什麼?藉由不斷質疑,使設計觀念回歸問題本質,並透過「預測未來建築」、「如何思考問題」等8個雋永提問,帶領讀者發現建築設計的思考之道。
大師開講 Q&A
Q:未來建築的面貌?
A:你無法預測未來,因為未來是隨著情勢改變的。
Q:如何思考問題?
A:認真尋找事物的本質。
Q:學習的靈感來自何處?
A:來自我們的生存之道,感知我們是如何被創造的。
Q:什麼是建築?
A:建築是人性化的祈禱所,或人性化的家,必須忠於它們的本質。
Q:造形和設計間的關係?
A:形只是一種本質和一種特性。
Q:建築師的天職?
A:為建築物賦予本質,每棟建築物都必須為人類的某一項機制服務。
Q:對建築教育的期許?
A:要教導人,人是置身在哲學的領域,信仰的領域,其他藝術的領域。
Q:如何成為一位成功的建築教育家?
A:老師不只是知道事情的人,還要能夠感受事物,可以靠了解一片草葉而通曉整個宇宙法則。

作者简介

路康(Louis Isadore Kahn)
1901年2月20日-1974年3月14日。是一九六○年以降,最重要的建築師與建築精神導師,對建築思想與建築風格的蛻變均有極深遠的影響,他和萊特被公認為美國最重要的兩位建築大師,他以哲學性的建築思考聞名於世,是當代極為重要的建築教育家。
出生於愛沙尼亞的Saaremaa島,於1901年,路康舉家移民美國,並在1914年成為美國公民。他於1924年獲得賓州大學建築學士學位,隨後執業於費城,並在1947年任教於耶魯大學。畢生重要建築作品包括,耶魯大學美術館(1951-1953年)、賓夕法尼亞大學理察醫學研究中心(1957年-1965年)、孟加拉國首都達卡綜合工程「達卡」(1962-1974年,耗時23年,身後完成)、美國德州金貝爾美術館(1969-1974年)、耶魯大學英國美術館(1969-1974年)。1974年,路康於紐約賓州車站洗手間內心臟病突發猝死,享年73歲。

譯者簡介
吳莉君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畢業,任職出版社多年,現為自由工作者,譯有《觀看的方式》、《我們在此相遇》、《霍布斯邦看二十一世紀》、《建築的法則》、《留住一切親愛的》、《設計是什麼?》等書。

目录

路康--圖符/彼得·帕帕德米楚(Peter Papademetriou)
白光 黑影/路康(Louis I. Kahn)
設計是形的展現/路康(Louis I. Kahn)
舉手示意/拉爾斯·萊勒普(Lars Lerup)
路康的兩大生涯/麥可·貝爾(Michael Bell)

精彩书摘

一位建築師必須學習的三大面向:
第一個面向是專業。
身為一名專業者,你有責任學會在所有關係中處理你的作品……
包括各種機制之間的關係,
以及你與委託你處理該作品的業主之間的關係。
在這方面,你必須知道
科學與科技之間的差別。
美學原理也是專業知識的一部分。
身為專業者,你有責任
把客戶的要求翻譯成這棟建築所要服務的機制空間。
你可說,那是這項人類活動的空間秩序或空間領域,
而那是你的專業責任。
你不該只是把計畫書拿來
然後交給客戶好像填醫生處方單那樣。
另一個面向是訓練自我表達。
這是人的獨特優勢。
人必須被賦予哲學的意義,
信仰的意義,信念的意義。
他必須認識其他藝術。
這些例子我可能說過太多次了,
但建築師必須了解他的特權。
他必須知道,畫家可以把人上下顛倒,
只要他高興,因為畫家不須理會重力法則。
畫家可以把大門入口畫得比人小;
他可以把白晝天空畫成黑的;
他可以讓鳥不能飛;
他可以讓狗不能跑,因為他是畫家。
他可以把眼裡看到的藍色畫成紅色。
雕塑家可以把大砲的輪子做成方形
藉此表達戰爭的徒勞。
建築師則一定得用圓輪子,
他的大門入口也一定要比人大。
但建築師必須記住他們有其他權利……
他們專屬的權利。
認識到這點,理解到這點,
就等於擁有創造驚奇的工具,
那是大自然無法達成的。
這些工具不只能發揮物質效用,
更能創造出心理效力,
因為人和自然不同,人是有選擇的。
第三個面向必須牢記建築實際上並不存在。
存在的只是某件建築作品。
但建築確實存在於心智之中。
創作建築作品的人是為了把作品當成牲禮獻給建築之神……
這位神靈不知道任何形式,
任何技術,任何方法。
祂只是等待它們自己展現出來。
確實有建築,而且它具體展現了
無法估量。
你能估量萬神殿嗎?
你不能。那根本是謀殺。
你能估量萬神殿,
估量這座精采絕倫的建築如何滿足人類的機制嗎?
在哈德連(Hadrian)思考萬神殿時,
他想要的,是一處可以讓所有人前來膜拜的地方。
這真是一個了不起的解決方案。
它是一棟沒任何指向性的建築,
甚至連正方形也不是,
正方形在四個角落的地方多少還帶有某種指向性。
在這棟建築裡,你沒任何機會可說
這裡或那裡有一座神龕。沒半點機會。
來自上方的光,讓你根本無從趨近。
你沒法站在它下面;
它幾乎像把刀一樣直向你切下……
你只想避遠一點。
多麼驚人的一個建築解決方案。
所有建築師都該從中得到啟發,
這樣一棟構思絕妙的建築。

前言/序言


建筑的沉默之语:对空间、光线与存在的深度探索 图书名称: 建筑的沉默之语:对空间、光线与存在的深度探索 内容概要: 本书汇集了当代建筑领域数位重量级理论家与实践者对“建筑之为存在”这一核心命题的深刻反思与前沿见解。它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建筑师的生平或具体项目,而是致力于剖析支撑所有伟大建筑背后的哲学根基、感知体验以及其在人类文明中的永恒角色。全书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从对物质性与光影的原始对话,深入到对空间精神的形而上学探讨,最终落脚于建筑在当代社会语境下的伦理与未来责任。 第一部分:物质的形而上学——砖石、光线与时间 本部分着重于建筑最基本的构成要素——物质(Materiality)——如何超越其物理属性,成为承载意义的载体。我们探讨了“石材的记忆”:一块砖、一根柱子,它们如何记录了采集地点的地质历史、工匠的技艺传承,以及时间流逝的痕迹。 理论家阿历克斯·冯·霍夫曼(Alex von Hoffmann)在《论表皮的诚实性》中指出,建筑的真实性并非源于其复杂的技术,而是其材料如何坦诚地展示自身的脆弱性与坚韧性。他通过对比混凝土的“瞬间性”与花岗岩的“永恒性”,探讨了材料选择如何预设了建筑的生命周期与使用者对其的心理预期。 随之而来的章节聚焦于光线(Light),将其视为一种“可塑的媒介”而非单纯的照明工具。书中收录了多篇关于“非物质性”的论述,其中一篇题为《光在结构中的缺席》。作者深入分析了光线如何定义空间边界,以及它如何通过阴影的生成来赋予实体结构以深度和层次感。我们研究了不同文化中对自然光的宗教化处理,例如在拜占庭式建筑中,光线被视为神圣存在的直接投射;而在现代主义的某些实践中,光线则被纯粹地视为透明度和功能的工具。本书批判性地审视了这种简化,强调了光线作为“经验构建者”的不可替代性。 时间维度被引入物质的探讨中,建筑不再被视为静态的对象,而是动态的事件。通过对材料老化、锈蚀、苔藓生长的观察,本部分探讨了建筑如何成为一种“慢叙事”,记录着环境的变迁与人的活动。 第二部分:空间的心灵拓扑学——从居所到圣所 本部分将视角从物质转向了对空间(Space)的感知与体验。我们试图回答:什么使一个被围合的区域成为一个“场所”(Place)? 核心论点在于,空间并非仅仅是三个维度的度量,而是人类精神与身体在其中展开活动的场所。心理学家伊娃·马利克(Eva Malik)的论文《内在的尺度:人体工程学与存在的焦虑》揭示了空间比例如何直接影响人的情绪状态——从局促带来的压迫感到高耸带来的敬畏感。 本书详细梳理了“路径”和“序列”在建筑体验中的关键作用。建筑行走不再是简单的移动,而是通过一系列预设的视角、转折和过渡区域,引导观者完成一次内在的“净化”或“发现”之旅。我们对比了日式庭院中“隐而不露”的空间哲学与古典欧洲大教堂中轴线清晰的“揭示”模式,分析了这些结构如何塑造了不同的时间观和专注力。 此外,我们深入探讨了“围合”(Enclosure)的意义。在当代开放式设计泛滥的背景下,本书重申了“庇护所”(Shelter)作为人类基本需求的重要性。一个成功的围合空间必须在保护与连接之间找到平衡点,它不仅要抵御外部的混乱,更要为内在的思考提供必要的“静默的舞台”。 第三部分:意义的建筑学——符号、仪式与社会契约 建筑承担着重要的社会和文化职能,本部分着力于解构建筑如何成为一种无声的语言,传达和固化特定的社会结构与集体记忆。 我们审视了符号学(Semiotics)在建筑中的应用。例如,一座政府大楼的巨大体量和对称布局如何象征权力的不可动摇性;一座博物馆入口处的连续柱廊如何暗示着知识的门槛和庄重性。理论家罗兰·迪克森(Roland Dickson)提出“功能性符号的退化”,批评了当代建筑中对符号的过度简化,主张回归到能够激发深层文化共鸣的象征体系。 仪式空间的设计被作为一个关键案例进行分析。从古老的祭坛到现代的剧院,空间是如何被设计来规范人的行为,提升特定的社会事件的重要性?本部分探讨了如何通过控制视线、声学和流线,来“排练”并强化社群共享的经验。 此外,本书批判性地考察了“场所精神”(Genius Loci)的概念。它不仅指代地域特色,更关乎建筑如何吸纳并回馈其所在的文化土壤。面对全球化带来的“非地域性”建筑,本书呼吁建筑师重新建立对具体地点(Site-Specificity)的责任感,让建筑成为对话的媒介,而非文化入侵的工具。 第四部分:建筑的伦理与未来视界——可持续性与存在的责任 在二十一世纪,建筑的讨论已不可避免地要触及环境责任与社会公平。本部分将讨论从“美学”和“形式”转向“伦理”的必要性。 可持续性不再被视为技术性的附加选项,而是被置于建筑存在的核心。我们探讨了“生命周期评估”在指导设计决策中的作用,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讨论了“精神上的可持续性”——如何建造能够被珍视、维护并适应未来需求的建筑,而非在短时间内被遗弃的容器。 书中对“透明度”和“公共性”进行了辩证分析。一方面,建筑应该向公众开放,促进社区交流;另一方面,过度的透明可能侵犯隐私或暴露结构上的弱点。本部分探讨了如何通过精妙的遮蔽、反射和半透明材料的使用,实现一种“有边界的开放”。 最终,本书的结论部分聚焦于建筑师的存在性责任:建筑师不仅仅是设计者,更是未来的策展人。他们所做的每一个抉择——关于材料、尺度、光线和结构——都将塑造未来数代人的生活经验和世界观。这本书旨在激励读者,超越技术层面的探讨,回归到建筑最深刻的使命:为人,为环境,为时间,建造有意义的庇护所。 本书特点: 跨学科对话: 融合了哲学、现象学、心理学与建筑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 批判性视角: 拒绝接受任何单一建筑风格的教条,鼓励读者建立基于体验的个人判断。 深入的案例分析(非具体项目介绍): 通过对建筑元素(如墙、屋顶、庭院)的抽象分析,揭示其普遍适用的底层逻辑。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光與影:路康的建築設計思考 [Louis I. Kahn: Conversations with Students]》本身就充满了诗意和一种探究的张力,让人在翻开书页之前,就已经被一种沉静而深刻的氛围所吸引。路易斯·康,这位在建筑史上留下浓墨重彩名字的大师,他的思考方式,他的设计哲学,总是带着一种对材料、对空间、对光影的极致尊重。这本书以“与学生对话”的形式呈现,这本身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我们不再是单方面地仰望大师的作品,而是有机会窥探他思想的形成过程,他如何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象的设计,如何引导年轻一代去理解建筑的本质。 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康在处理“光”与“影”这两个基本元素时所注入的深层含义。在康的作品中,光不仅仅是照亮空间的功能性手段,它更是一种塑造空间的、具有生命力的力量。光线如何在石材质感上跳跃,在混凝土的肌理中流淌,如何在不同时间、不同季节产生微妙的变化,这些细节的描绘,必定能让我们感受到建筑的呼吸。而“影”,更是康建筑中不可或缺的另一半灵魂,它不是黑暗的虚无,而是与光相互依存、相互衬托的存在,是空间深度和立体感的关键。我希望这本书能深入浅出地剖析他如何在设计中巧妙地运用光影,从而营造出那种庄重、宁静、又充满精神力量的独特空间体验。

评分

这本书名《光與影:路康的建築設計思考 [Louis I. Kahn: Conversations with Students]》所传递出的信息,已经足够让我心生向往。路易斯·康,这位在现代建筑史上独树一帜的大师,他的作品总是带着一种超越时代的力量,而“光与影”正是他最核心的设计语言之一。书中以“与学生对话”的形式呈现,这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充满了好奇和期待。我设想,这并非是一本刻板的理论分析,而更像是一次深入大师内心世界的旅程,通过他与年轻学子们平等而真诚的交流,去揭示那些隐藏在建筑形态背后的思考逻辑。 我特别想知道,康是如何在他设计的空间中,赋予光影以生命和情感的。他是否会分享他在不同项目中,如何去观察和捕捉自然光线的细微变化?他是否会讲述,如何通过材料的选择和处理,来创造出富有戏剧性的光影效果?又或者,他会如何引导学生去理解,光与影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存在,更是能够影响人们情绪、塑造空间氛围,甚至是唤起精神共鸣的重要力量?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具体的案例,或者大师在对话中流露出的那些灵光乍现的瞬间,让我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路易斯·康是如何将抽象的哲学思考,转化为触动人心的建筑实践。

评分

坦白说,在拿到《光與影:路康的建築設計思考》这本书之前,我对路易斯·康的了解更多停留在作品集层面,那些标志性的建筑,如萨克医学院、金斯敦国家银行等,固然令人震撼,但总觉得隔着一层膜,难以触及他创作的源泉。而书名中“与学生对话”的后缀,则像一把钥匙,开启了我对这本书的无限遐想。我猜想,在这本书里,康或许不像在学术讲座中那样,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去阐述他的理论,而是会以一种更为自然、甚至有些随意的方式,回应学生们的困惑,解答他们的疑问。 这样的对话形式,无疑会让康的思考过程变得更加生动和易于理解。我们可以想象,在某个阳光斑驳的下午,在建筑学的教室里,学生们带着对光影、对砖石、对建筑生命力的种种好奇,向大师抛出他们最真实的问题。而康,或许会缓缓踱步,目光扫过学生们期盼的脸庞,然后用他特有的、带着某种哲思的语言,去引导他们看到建筑背后更深层的美学原理和人文关怀。我期待书中能够捕捉到这种真实的交流瞬间,从中体会到大师的教学智慧,以及他如何将自己对建筑的深刻理解,循序渐进地传递给下一代。

评分

“光与影”,这两个词在路易斯·康的作品中,几乎就是他建筑语言的代名词。但仅仅是“光与影”三个字,并不能完全概括我对这本书的期待。我更想知道的是,在康的建筑哲学里,“光与影”究竟代表着什么?它是否仅仅是一种视觉上的对比和效果?还是承载着更深刻的精神意涵?这本书以“设计思考”为核心,加上“与学生对话”的形式,让我相信它能够提供一个非常深入的切入点。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揭示康如何将他对自然光线、对材料本身的特性的理解,转化为一种能够触动人心的建筑体验。他如何运用不同材质的反射和吸收特性,来控制光线的进入和分布?他如何通过精心设计的窗户、天窗、甚至是墙体上的开口,来引导光线在空间中漫步,从而创造出庄严、宁静、却又充满生命力的场所?我想,通过与学生的对话,这些抽象的概念一定会被具象化,被细致地解析,甚至被拆解成最基础的元素,让我们这些读者能够仿佛置身于他的设计现场,跟随他的思路,一同去感受建筑的呼吸和生命的律动。

评分

《光與影:路康的建築設計思考 [Louis I. Kahn: Conversations with Students]》这个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引人入胜的魅力。路易斯·康,一个以其深邃的建筑思想和对光影运用的极致把握而闻名于世的建筑师,他的名字本身就意味着一种品质和深度。而“与学生对话”的副标题,更是为这本书增添了一层特别的吸引力。它预示着,我们不仅仅是在阅读一份关于康设计理念的理论陈述,更像是获得了一个难得的机会,能够“偷听”到大师与年轻一代建筑师之间,那些真诚而富有启发性的交流。 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康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将他那些看似宏大而抽象的设计哲学,转化为学生们能够理解和吸收的语言。他会如何引导他们去感受材料的本质,去思考空间的功能与精神性之间的平衡,去探索光影如何成为塑造建筑灵魂的关键元素?这样的对话形式,相比于枯燥的理论书籍,无疑更能展现出康思想的生动性和他的教学智慧。我渴望从中看到,大师是如何启发年轻人的思考,又是如何让他们理解,建筑不仅仅是建造,更是对人类需求、对自然环境、对永恒价值的深刻回应。

评分

诗人建筑师的诗集

评分

大陆版康神与学生对谈录正版已经绝版 在朋友介绍下找到了台版 因为名字不同 找到实属不宜

评分

A:要教導人,人是置身在哲學的領域,信仰的領域,其他藝術的領域。

评分

Q:對建築教育的期許?

评分

8個雋永提問,看建築詩人如何應答

评分

8個雋永提問,看建築詩人如何應答

评分

人活著就是為了表達…

评分

影響安藤忠雄,改變世界美學的建築大師

评分

表達正直與能力…所有無形的東西。──Louis I. Kahn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