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骨骼&肌肉動態姿勢集

透視骨骼&肌肉動態姿勢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佐藤良孝 著
图书标签:
  • 骨骼
  • 肌肉
  • 动态
  • 姿势
  • 解剖学
  • 绘画
  • 人体结构
  • 艺术参考
  • 医学插图
  • 人体动态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三悅文化
ISBN:9789866185946
商品编码:16049242
出版时间:2012-04-23
正文语种:繁體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從以前到現在,市面上已有出版了不少教導讀者描繪人體的書籍。而這些書籍的內容大致由三大要素所構成:

第一種是以觀察體表為重心,透過分析皮膚皺紋、顏色、質感、凹凸、眼、頭髮等模樣幫助讀者認識人體。

第二種是將人體各部位轉為單純的集合或是用動作來說明其間的關聯性,同時透過認識人體比例,重新在平面上構成圖像。換句話說,這也是一種造型上的看法。

第三種是藉由解剖學的方法來認識人體內部構造。

本書是採用第三種要素,即著眼於人體內部構造來加以描述。換言之,也就是進入美術解剖學的範疇,不過大部份的這類書籍都是將重心擺在人體構造的理解,而實際呈現栩栩如生、動態的身體時,可直接供參考用的圖片與文字記述又太少,就連對照各種姿勢的肌肉變化這項基本的介紹也沒有列入內容裡。

為了彌補這方面的不足,才會有本書的誕生。

在描繪人體時,總會為了如何描繪肌肉隆起與陰影的部份而煩惱不已。

本書除了介紹肌肉與骨骼的位置及名稱之外,並從不同的角度,介紹人體做出「轉頭」、「踢腳」等動態姿勢時,肌肉會如何運作與變化,是描繪人體時最好的參考工具書。

藉由徹底瞭解男女人體的骨骼與肌肉結構,來畫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外表及動態姿勢的呈現。本書包含以下特色:

●將人體全身上下分成7個章節介紹,提供多達250張繪製精細的人體骨骼&肌肉圖解。

●將人的肢體動作繪成連續動作圖解,每個階段的圖解都是作者以素描繪製的方式,仔細地表現出人體的骨骼肌肉在各種動作下是如何轉向與運作。

●附上全身的骨骼肌肉解剖圖解、名稱與描線圖以供比對,讓你更能輕鬆的參考&作畫。

●由多個角度觀看各個動作,讓你了解在動作時的人體肌肉律動,以畫出既自然又真實的肢體線條。

作者简介

佐藤良孝

1956年東京出生。畢業於創形美術學校造型科,同研究科造型課程修畢。曾任創形美術學校教職員,1990年創設插畫與系統開發製作公司「彩考」,以醫學專業書籍的醫學插畫為中心,從事博物館專用多媒體系統的開發、3DCG、公共設施的展示圖像以及圖像資料庫系統開發等,其製作活動涉及領域相當廣泛。

現任有限公司「彩考」社長,The Association of Medical Illustrators(美國)會員,美術解剖學會會員,資料庫使用者團體會員

◎主要成果
曾在「月刊i Magazine」連載「數位影像的基礎知識」專欄長達2年。曾任足利設計工科專門學校的兼任講師長達5年,除了指導職業插畫家(寫實插畫)的實習之外,同時也教授電腦平面設計的基礎課程。

内页插图

目录

前側骨骼 2
前側肌肉 3
後側骨骼 4
後側肌肉 5
側面骨骼 6
側面肌肉 7
女性的前側(骨骼與肌肉) 8
基本姿勢與位置用語 9
關於骨骼 10
關於關節 12
關於肌肉 14
男女差異 15
年齡差異 16
前言 21

1章 臉與頸部
◎前側.頭部骨骼與肌肉 22
◎後側.頭部骨骼與肌肉 23
◎側面.頭部骨骼 24
◎側面.頭部肌肉 25
張開口 26
微笑 27
縮嘴 27
皺額 28
皺眉 28
緊閉雙眼 29
皺鼻 29
脖子前傾 30
脖子後仰 31
脖子側彎 32
轉頭 32
繞脖子 33
★示範插圖1.(臉與頸部) 34

2章 肩膀與手臂
◎前側.肩膀與手臂的骨骼與肌肉 36
◎後側.肩膀與手臂的骨骼與肌肉 37
◎前側.肩膀周圍內部的肌肉 38
◎後側.肩膀周圍內部的肌肉 39
肩膀往前 40
肩膀往後 41
肩膀往上 42
肩膀往下 43
手臂前舉1(掌心向前) 44
手臂前舉2(掌心向後) 46
手臂前舉3(掌心向內) 48
張開手臂1(掌心向前 / 前方) 50
張開手臂2(掌心向內 / 前方) 52
張開手臂3(掌心向前 / 後方) 54
張開手臂4(掌心向內 / 後方) 56
伸直手臂旋轉 58
手臂下垂(掌心向後) 60
舉起手臂掌心向內 61
★示範插圖2.(肩膀與手臂) 62

3章 上臂與手肘
◎手肘彎曲時的骨骼 64
◎手肘彎曲時的肌肉 66
◎肘部關節 67
手臂往下彎曲手肘(側面) 68
手臂上舉彎曲手肘(掌心向內) 70
手臂上舉彎曲手肘(手心向前) 72
手肘前舉彎曲 73
彎曲手肘旋轉肩膀 74
手肘向內彎曲旋轉手掌 75
手肘向前彎曲旋轉手掌 76
手肘向外彎曲旋轉手掌 77
★示範插圖3.(上臂與手肘) 78

4章 前臂與手部
◎前臂與手掌骨骼 80
◎前臂與手掌肌肉 81
◎前臂與手臂骨骼 82
◎前臂與手臂肌肉 83
手腕向掌心彎曲 84
手腕向手背彎曲 84
手腕朝大拇指方向彎曲 85
手腕朝小拇指方向彎曲 86
手指彎曲1(第一關節) 86
手指彎曲2(第二關節) 87
手指彎曲3(指根關節) 87
大拇指往外張 88
大拇指彎曲1(第一關節) 88
大拇指彎曲2(第二關節) 89
大拇指彎曲3(指根關節) 89
張開5根手指(掌心) 90
張開5根手指(手背) 91
★示範插圖4.(前臂與手部) 92

5章 體幹部
◎前側.體幹的骨骼 94
◎前側.體幹的肌肉 95
◎側面與後側.體幹的骨骼 96
◎側面與後側.體幹的肌肉 97
從斜前方看體幹 98
從斜後方看體幹 99
扭轉身體 100
前屈 102
後屈 104
側屈 106
側屈(斜看) 108
腰部向前 109
腰部往後 109
★示範插圖5.(體幹部) 110

6章 腳與膝蓋
◎前側.腳部骨骼 112
◎前側.腳部肌肉 113
◎側面.腳部骨骼 114
◎側面.腳部肌肉 115
◎後側.腳部骨骼 116
◎後側.腳部肌肉 117
膝蓋彎曲前後襬動(內側) 118
膝蓋彎曲前後襬動(外側) 119
膝蓋伸直前後襬動(內側) 120
膝蓋伸直前後襬動(外側) 121
朝內側擺動 122
朝外側擺動 124
膝蓋彎曲大腿內旋 126
膝蓋彎曲大腿外旋 127
膝蓋微微彎曲 128
膝蓋的緊張與鬆弛 129
坐在椅子上 130
坐著左右活動腳尖 131
★示範插圖6.(腳與膝蓋) 132

7章 足部
◎內側.足部骨骼與肌肉 134
◎外側.足部骨骼與肌肉 135
◎背面.從上方看足部骨骼與肌肉 136
◎底面.從下方看足部骨骼與肌肉 137
伸直腳尖 138
腳尖朝上 139
往小趾方向上抬 140
往大姆趾方向上抬 141
★示範插圖7.(足部) 142


解构人体:流体力学与生物力学视角下的运动精妙 本书深入探讨人体运动的内在机制,聚焦于流体力学原理在生物体运动中的应用,以及宏观生物力学如何塑造运动的形态与效率。 --- 第一章:流体环境中的生命运动——以水生生物为例 本章将引导读者跳出陆地运动的传统框架,进入流体环境这一更为复杂的物理介质。我们将详细分析水生生物如何应对水的阻力、浮力与压力梯度,以实现高效的推进与精确的姿态控制。 1.1 流体力学基础在仿生学中的映射: 阐述牛顿运动定律、伯努利原理和纳维-斯托克斯方程在描述水流与生物体相互作用时的适用性。重点分析边界层理论如何解释鱼类皮肤的特殊构造(如盾鳞)对降低摩擦阻力的作用。 1.2 推进机制的演化与优化: 深入剖析不同水生动物的推进模式——从鳗鱼的波动推进到海豚的尾鳍拍击。我们将运用计算流体力学(CFD)的简化模型,对比不同波形和频率对推力产生效率的影响。讨论“涡流脱落”现象(Vortex Shedding)如何被高效的生物结构所利用,而非单纯视为阻力。 1.3 浮力调控与深度适应: 探讨鱼鳔或鲸类如何通过调节身体密度来精确控制垂直位置。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气体体积变化,更涉及对高压环境下的气体溶解度和材料弹性的综合考量。分析深海生物为抵抗巨大静水压力所演化出的细胞膜结构和蛋白质稳定性机制。 1.4 敏捷性与流线型设计: 比较不同速度需求的生物体(如金枪鱼与水母)的形态差异。分析“最小阻力形态”如何被生物体在进化过程中不断精修,以及如何在保持流线型的同时,为捕食或逃逸提供必要的快速变向能力。 --- 第二章:生物力学:结构、应力与形变 本章从宏观力学角度审视生物体内部的支撑系统——骨骼和结缔组织——如何承受日常负荷,并在运动中分散和传递能量。 2.1 骨骼的力学性质与建模: 骨骼并非均匀的惰性材料,而是具有复杂微观结构的复合材料。本章详细介绍骨小梁(Trabecular Bone)的各向异性(Anisotropy)特征,以及 Wolff 定律在骨骼重塑中的体现。我们将运用有限元分析(FEA)的基本思想,探讨在不同载荷(压应力、拉应力和剪切应力)下,长骨如何优化其内部密度分布以达到强度与质量的最佳平衡。 2.2 关节的摩擦学与润滑机制: 关节是人体最精密的机械枢纽。本节重点分析关节软骨的独特“触变性”(Thixotropy)——其粘弹性如何随剪切速率变化而改变。深入探讨滑液(Synovial Fluid)的润滑机制,包括流体润滑和边界润滑的切换,以及这种机制对关节长期耐磨性的重要意义。 2.3 韧带与肌腱的能量储存与释放: 肌腱和韧带作为弹性元件,在运动中扮演着“弹簧”的角色。我们将量化肌腱的刚度(Stiffness)参数,并解释弹性滞后(Hysteresis)现象在跑步和跳跃中的能量回收效率。重点分析肌腱在承受急性过载时的断裂模式——是脆性断裂还是屈服性破坏。 2.4 运动链的力学传递分析: 探讨从脚落地到躯干稳定,力量如何在身体的各个环节中传递和分配。通过分析地面反作用力(Ground Reaction Force, GRF)的矢量分解,理解躯干和四肢如何协同工作,以最小化不必要的扭矩产生,确保运动的平稳性与高效性。 --- 第三章:肌肉的生物电与生化驱动 本章将目光转向驱动这些复杂机械系统的“发动机”——骨骼肌。我们关注的重点是肌肉纤维的收缩机制、力学输出的调控,以及其能量代谢的限制。 3.1 跨桥循环与力学生成: 基于最新的分子生物学发现,详细阐述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的交叉桥接(Cross-Bridge Cycling)过程。重点分析张力生成与ATP水解速率之间的定量关系,并引入 Hill 收缩模型(Hill’s Three-Element Model)来描述肌肉的力-速度关系曲线。 3.2 肌肉募集的神经控制策略: 探讨赫伯定律(Henneman’s Size Principle)在运动启动中的应用,即小肌纤维优先募集。分析本体感受器(如肌梭和高尔基腱器官)如何实时反馈肌肉长度和张力信息,并由中枢神经系统转化为对运动单元(Motor Unit)放电频率的精细调节。 3.3 等长、向心与离心收缩的力学差异: 对比不同收缩模式下肌肉内部的张力产生机制和能量消耗。特别强调离心收缩(Eccentric Contraction)在产生最大张力的同时,对肌肉纤维结构可能造成的微损伤和后续的延迟性肌肉酸痛(DOMS)的生化基础。 3.4 运动经济性与代谢成本: 研究肌肉收缩效率的分子基础。分析不同肌纤维类型(I型慢氧化肌与II型快糖酵解肌)在有氧与无氧代谢条件下的能量转化率。讨论在长时间运动中,身体如何通过交替激活不同肌纤维类型来优化整体的运动经济性(Economy of Movement)。 --- 第四章:姿态稳定性与动态平衡的控制系统 本章专注于复杂运动中,身体如何维持一个稳定的姿态,以及如何快速恢复因外力干扰而打破的平衡状态。这涉及感觉输入、信息处理和运动输出的闭环控制。 4.1 姿态控制的反馈与前馈机制: 识别并区分维持平衡的三个主要感觉输入源:视觉系统、前庭系统(内耳平衡器官)和体感(本体感觉)。重点分析前庭-脊髓反射(Vestibulo-Spinal Reflex)在快速头部运动中对躯干姿态的即时修正作用。 4.2 零力矩点(Zero Moment Point, ZMP)理论在步态分析中的应用: 介绍ZMP概念如何用于分析和预测双足或单足支撑阶段的运动稳定性。分析在行走、跑步和转向过程中,身体重心(Center of Mass, COM)与ZMP之间的动态关系,以及如何通过调整肢体位置来维持系统平衡。 4.3 运动协调性与时序控制: 探讨协调性(Coordination)——即不同关节运动的平滑和有序性——是如何通过小脑实现的。分析多关节协同动作中,信号传递的时滞(Latency)如何影响运动的准确性,以及如何通过“提前补偿”策略来消除这些时滞带来的影响。 4.4 运动学习与适应性: 阐述新的运动技能(如学习骑自行车或复杂的体操动作)是如何通过重复训练固化为程序性记忆。分析皮层神经元网络在表征空间和时间运动模式中的可塑性变化,以及这种学习如何使运动的自动性(Automatization)提高,从而释放认知资源用于其他任务。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人体运动的力学原理非常好奇,但市面上很多相关的书籍要么过于晦涩难懂,要么就是不够直观。直到我遇到了《透視骨骼&肌肉動態姿勢集》,我才找到了我一直在寻找的答案。这本书真的非常不一样,它没有用一堆复杂的公式和术语来吓唬读者,而是通过非常精妙的插图和详细的文字说明,将人体运动的奥秘一点点揭示出来。我尤其欣赏它对“平衡”这个概念的讲解,书里详细分析了在各种复杂姿势下,身体是如何通过骨骼的支撑和肌肉的微调来维持平衡的,这对于理解很多运动项目的技术动作非常有帮助。我尝试着将书中的一些原理应用到我自己的健身训练中,发现效果出乎意料的好。原来我之前很多动作的发力方式都是错误的,这本书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教练,指出了我的问题所在,并且给出了正确的解决方案。它不仅仅是讲解了骨骼和肌肉的结构,更重要的是它展现了这些结构在动态中是如何协同工作的。读完这本书,我对“动作”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理解,不再是孤立的肢体运动,而是整个身体系统精密协调的结果。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透視骨骼&肌肉動態姿勢集》绝对是为我这种想要提升绘画表现力的人量身定做的!我之前画人物,总觉得动作僵硬,比例失调,尤其是动态姿势,简直是噩梦。但自从我买了这本书,我的画风简直是经历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书中对每一组动作的解析都非常细致,不仅仅是展示静态的骨骼肌肉模型,更重要的是它讲解了骨骼之间的相对运动,以及肌肉如何收缩、拉伸,从而产生各种各样的动态。我最喜欢的是它对“奔跑”、“跳跃”这种复杂动作的分解,它会告诉你肩膀是如何前倾,腿部肌肉如何蹬地,脊柱如何弯曲,每一处细节都处理得非常到位。书中的插图并不是那种死板的解剖图,而是结合了艺术的审美,既有科学的严谨性,又不失美感。我常常会对着这些图反复临摹,慢慢地,我开始能够自己去推导和想象出人物在不同角度、不同状态下的骨骼和肌肉形态。现在,我画出来的人物,不仅动作看起来更加流畅自然,而且充满了力量感和生命力。以前我画人物,总像是用木偶在摆动作,现在我感觉自己终于能理解并画出“活生生”的人了。这本书真的让我受益匪浅,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人物绘画感兴趣的朋友,它绝对是你的创作路上不可或缺的“透视镜”。

评分

我本来就是个对人体运动学很感兴趣的普通爱好者,平时喜欢观察身边人的动作,也喜欢看各种体育比赛,但总觉得隔靴搔痒,看不出个所以然。直到我翻开这本《透視骨骼&肌肉動態姿勢集》,我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做“眼界大开”。它不是那种让你死记硬背的书,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的图例,把原本复杂的骨骼肌肉系统变得异常清晰。我最喜欢的一点是,它能够非常巧妙地将不同运动姿势所对应的骨骼和肌肉活动联系起来。比如,当你看到一个人在做了一个漂亮的侧手翻时,这本书就能清晰地告诉你,在那个瞬间,身体的哪些骨骼在如何支撑,哪些肌肉在如何发力,是如何做到身体的完美协调的。它让我不再是单纯地“看到”动作,而是能够“理解”动作。这对于我理解一些运动技巧,比如篮球的投篮动作,或者舞蹈的优美舞姿,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常常会一边看书,一边尝试模仿一些动作,然后对照书中的解析,去感受身体的内部变化,这种互动式的学习体验非常有趣,也让我对自己的身体有了更深的掌控感。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人体运动的认知之门。

评分

说实话,我本身是从事一些康复治疗相关工作的,虽然对人体结构有一定了解,但总觉得在处理一些复杂的动态问题时,还欠缺一些更深入的洞察。这本书《透視骨骼&肌肉動態姿勢集》恰好填补了这一块的空白。它并没有停留在简单的肌肉名称和骨骼位置的罗列,而是深入剖析了在各种动态姿势下,骨骼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肌肉群是如何协同发力以完成特定动作的。我特别喜欢它对“代偿”现象的解释,很多患者在受伤后会出现不自觉的代偿性动作,这本书通过清晰的图解,能够很直观地展示出这种代偿是如何发生的,以及它对身体其他部位可能造成的潜在影响。这对于我后续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非常有启发性。而且,书中对不同运动项目,例如舞蹈、运动等,所展示的姿势分解,也让我对这些领域中可能出现的运动损伤有了更深的理解。它让我能够从更深层次地去理解人体运动的生物力学,而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症状。总的来说,这本书不仅能满足普通读者的好奇心,对于专业人士来说,也是一本非常宝贵的参考资料。

评分

哇,我最近真的被这本书《透視骨骼&肌肉動態姿勢集》给惊艳到了!说实话,我之前对人体骨骼和肌肉的了解只限于一些非常基础的概念,基本上就是个小白。但自从我翻开这本书,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简直太奇妙了。它不是那种枯燥乏味的教科书,也不是只讲理论的冷冰冰的讲解,而是用一种极其直观、生动的方式,将人体内部的奥秘展现出来。我尤其喜欢它在解释不同姿势和动作时,如何分解到每一个骨骼的细微运动和肌肉的协同发力。比如,当我看到书中关于“站立”这个最基础的动作的解析时,才意识到原来背后有那么多复杂的联动。从脚踝的稳定,到膝盖的微屈,再到核心肌肉的收紧,最后到脊柱的挺拔,每一步都对应着特定的骨骼结构和肌肉群的激活。这种深入到“为什么”的讲解,让我对自己的身体有了全新的认识。而且,书中大量的插图简直就是艺术品,它们清晰地展示了骨骼和肌肉的层次感,以及在不同动态下的形态变化。我常常会对着书中的插图,再结合自己的身体,尝试去感受那种发力。有时我会惊讶地发现,原来我之前以为的某个部位的发力方式是错误的,这本书就恰好能纠正我。它不只是教你怎么“摆出”一个姿势,而是告诉你这个姿势“是如何”产生的,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对于我这种非专业人士来说,它就像一个透视眼,让我能看到隐藏在皮肤下的生命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