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宏一人生三書: 論語、老子、六祖壇經, 活出積極、清靜、圓融的人生 (3冊合售)

吳宏一人生三書: 論語、老子、六祖壇經, 活出積極、清靜、圓融的人生 (3冊合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吳宏一 著
图书标签:
  • 国学
  • 经典
  • 人生哲学
  • 自我修养
  • 吴宏一
  • 论语
  • 老子
  • 六祖坛经
  • 智慧
  • 传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4719025007098
商品编码:16091647
开本:18开
出版时间:2017-06-29
页数:131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論語》、《老子》、《六祖壇經》三本代表儒、道、釋思想的經典著作,為我們揭示安身立命之方、為人處世之道,是現代人不能不讀的三本「聖經」。

這三本書代表儒、道、釋三家的不同思想,也分別代表追求人生、完成理想的三個指標:
《論語》教讀書人如何進德修業、成為有用之才
《老子》教上位者如何清靜無為、治國安民
《六祖壇經》教俗眾如何明心見性、開悟解脫
它們都言簡而意賅,字句精簡,容易記誦,字裡行間卻蘊涵哲理,可以啟發智慧、增廣見識,使我們省思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論語新繹: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
《論語》是記錄孔子言行的典籍,雖然全書只有一萬五千多字,但從中可以認識到孔子的思想學說,並且得到很多關於為人處世、求學做事的寶貴教訓。古代上自帝王公卿,下至販夫走卒,無不奉為修身治國的圭臬,更是家傳戶誦,人人必讀的文化寶典。即使到了今天,科學文明日新月異,但《論語》這部書,仍然歷萬古而常新,不失其時代意義。
本書不但白話注譯,注解力求簡明,譯文力求淺近,並且採用直譯的方式,盡量對照原文的句型,逐字逐句譯成白話,既貼近原文,也把握原意,有助於提升初學者閱讀古書的能力。同時,對每一章句的詞性結構多所剖析,對各篇各章的主旨及內涵亦多所闡釋,提供给讀者更寬廣的視野。另外,還附孔子年表簡編,可作知人論世的參考。

◎《老子新繹:清靜無為的人生哲學》
《老子》一名《道德經》,是認識老子思想及道家源流的必讀書,也是中華文化的核心經典之一。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行量*多的古籍。歷來研讀注解的學者,不知凡幾,但對全書五千言的玄言妙論,似乎永遠尋繹不盡。尤以傳本繁多,字句歧異,加上往往「正言若反」,因此常予人似懂非懂、無所適從之感。
本書以傳世較早而且完整的王弼注本為底本,核對歷代各種傳本及新出土的帛書、楚簡本,並參酌古今學者見解,逐字逐句重加整理闡釋,探本溯源,深入研討,其中不乏獨到精闢之論,是目前了解老子思想的*佳讀本。另附《讀老子絕句》八十一首,足見作者之學養。

◎《六祖壇經新繹:圓融淡定的生命智慧》
六祖惠能是中國佛教發展史上一位重要的關鍵人物,也是中國佛教史上影響*大的宗派禪宗的創始人。《六祖壇經》是惠能演講佛法的紀錄,言簡而意賅,仔細體會,必能增進智慧和見識;其中偈語優美雋永、意義深遠,更值得再三涵詠玩味。
本書從禪宗的創始傳說說起,介紹《六祖壇經》的傳本,以及六祖惠能的生平行誼、學佛求法和宣講《壇經》的經過。並按內容將全書重新分為六十章,分章分段,順乎文氣,合乎文理,校注詮譯,解析詳盡,論辨分明,常能從文學的角度由《壇經》而佛典,由小故事說明大道理,因而使讀者不覺得枯燥,而興味盎然,可說是了解佛法的重要參考書。

作者简介

■作者簡介

吳宏一
臺灣高雄人,一九四三年生。臺大中文研究所博士班畢業,國家文學博士。曾任臺大中文系所教授、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籌備處主任、中正大學籌備處顧問、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講座教授、香港城市大學中文講座教授、北京大學人文基金高級訪問學者;曾主編教育部國立編譯館中小學語文教科書,並擔任臺、港、大陸等地多種學術期刊之編審顧問;曾獲美國學術交流基金會資助,赴美訪問一年,並曾擔任新加坡教育部海外華文顧問;曾獲臺灣國科會傑出研究獎、教育部詩教獎、國家文藝獎(文學理論類),香港研究資助局多次研究資助等。 已出版:《清代詩學初探》、《清代詞學四論》、《清代文學批評論集》、《詩經與楚辭》、《白話詩經》、《先秦文學導讀》、《儀禮鄉飲酒禮儀節簡釋》、《論語新繹》、《中國文學鑑賞(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品)》等專書三、四十種,學術論文約百篇。除研究中國文學及古代文獻外,也從事新文藝創作,出版過《回首》、《微波集》、《波外》、《合唱》、《留些好的給別人》等詩文集,作品曾被選入台灣、韓國、馬來西亞等地語文教科書。


探寻生命智慧的古典之旅:超越《论语》、《老子》与《六祖坛经》的哲学与实践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广阔的视角,探索中国乃至世界哲学思想史中,那些与儒家、道家、佛家核心经典既有联系又有所区别的智慧源泉。我们不落入对《论语》的仁义、《老子》的无为、《六祖坛经》的顿悟的直接阐释,而是聚焦于这些伟大思想在特定历史语境下如何演变、如何与后世思潮交织,以及如何在当代生活中找到全新的投射点。 本书将从三个主要维度展开对人类精神图景的梳理与审视:“秩序的重构与人性的辩证”、“超越感知的静谧之境”与“圆融的实践哲学”。 --- 第一部分:秩序的重构与人性的辩证——超越“仁”与“礼”的社会结构思考 我们深知孔子对社会秩序的建立抱持着极高的热情,强调“克己复礼”,构建稳定的伦理框架。然而,本书将目光投向那些挑战、补充甚至颠覆传统“礼制”的社会理论与思想流派。 一、早期法家思想的内在逻辑与应用: 不同于老庄的自然归化,先秦法家代表着对既有秩序进行硬性干预和精确设计的尝试。我们将探讨韩非子在继承荀子“性恶论”基础上的系统化治理理念,重点分析“法、术、势”三者的结合,如何构成一个独立于个人道德水平的权力运作体系。 结构性效率的追求: 深入分析法家如何将国家治理视为一台精密的机械,消除人治带来的不确定性。这包括对“一民”思想(使百姓专注于生产和服从)的细致剖析,以及其在秦朝统一战争中的实际效能。 对儒家伦理的批判性继承: 法家并非完全否定道德,而是将其置于法治之下。本书将对比法家如何看待父慈子孝的实践价值——它是否是治理的辅助,还是治理的障碍? 二、宋明理学中的“心”与“理”的辩证统一: 理学,尤其是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虽然与儒家一脉相承,但其对宇宙本体论(“理”)的探讨,已然吸收了佛学和道家的某些形而上学元素。我们关注的不是如何背诵“格物致知”的步骤,而是探究: “理”在个体经验中的可达性: 宋明理学家如何处理“天理”的客观存在与个体认知的主观感受之间的张力?探讨程颐“正心诚意”与修身实践的微妙差异。 陆九渊“心即理”的激进性: 对比陆九渊的“心学”主张,这种将认知主体提升到本体论高度的观点,是如何在不诉诸外在经典的情况下,实现一种“自我立法”的道德自觉?它如何绕开了传统礼制的繁琐解释? 三、现代政治哲学中的“契约”与“正义”: 将视野拉至近现代,探讨当代思想家如何构建新的社会契约来替代传统的血缘或等级秩序。我们关注约翰·罗尔斯(John Rawls)的“无知之幕”,思考在完全剥离个人社会地位、财富、天赋信息后,人们会如何选择一套公平的社会基本结构。这实际上是对古代贤者试图“局外人视角”进行制度设计的现代学术化尝试。 程序正义与实质结果: 现代哲学如何平衡高效的行政(类比法家)与个体的基本权利(类比儒家的仁爱精神)? --- 第二部分:超越感知的静谧之境——从冥想实践到认知科学的交汇 老庄之道推崇“虚静”、“玄览”,《坛经》强调“明心见性”。这些都是指向超越日常逻辑思维,进入更深层意识状态的途径。本书将探究这些古老方法在现代心理学和神经科学中的对应物。 一、禅宗“空性”的去中心化体验: 我们不直接解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而是聚焦于体验“空”的非虚无性。 当下瞬间的捕捉: 分析禅宗修行中对“当下”绝对化的强调,如何帮助修行者摆脱对过去经验的固着和对未来期望的焦虑。我们将引用当代关于“心智游移”(Mind-Wandering)的研究,说明自动化的思维链条如何阻碍我们对现实的直接感知。 认知去锚定(Decentering): 探讨将自我视为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而非固定实体的认知训练。这种“无我”的体验,在现代心理治疗(如接纳与承诺疗法ACT)中是如何被用作减轻心理痛苦的工具的。 二、道家“自然无为”与生态意识的觉醒: 老子的“道法自然”并非消极避世,而是一种对宇宙内在规律的深刻洞察。本书将把这种洞察放在全球生态危机的大背景下进行审视。 系统思维的萌芽: 分析道家思想如何预示了整体论(Holism)的观点,即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探讨“反者道之动”如何对应于现代复杂性科学中对反馈回路的理解。 “不争”的策略性价值: 探讨“不争”在资源有限环境下的生存优势。这不是软弱,而是对能量消耗的优化配置。研究生物学和博弈论中关于合作与竞争的动态平衡。 三、感觉剥夺与意识的边界探索: 超越传统静坐,本书会触及一些辅助探索意识边界的现代方法,例如: 冥想的生理学基础: 介绍脑电波研究(如Alpha波、Theta波的增强)如何映射出深度放松和高度专注的状态,这些状态与古代“入定”的描述有何共通之处。 梦境与潜意识的解析: 探讨弗洛伊德和荣格对潜意识象征的解读,并将其与道家对“梦中之蝶”的思考进行对比——两者都试图挖掘被日常理性压抑的深层信息。 --- 第三部分:圆融的实践哲学——在冲突中实现动态平衡的艺术 “圆融”不是妥协,而是在看清事物的多面性后,找到动态的、最适宜的切入点。这要求个体具备高度的适应性和情境感知能力,而非僵硬地遵循单一准则。 一、儒释道思想的跨文化对话与融合路径: 本书关注历史上那些成功将不同思想熔于一炉的典范人物(例如苏轼),而非仅仅停留在理论上的并列。 “出世”与“入世”的交替策略: 探讨如何在承担社会责任(儒家面向)的同时,保持内在精神的自由与超脱(佛道面向)。这种切换的能力是现代高压环境下的关键生存技能。 艺术中的圆融境界: 通过分析中国山水画、书法中的留白、气韵等概念,来理解“中庸”并非指平庸,而是指在对立元素之间找到最富张力的和谐点。 二、情境伦理学(Situational Ethics)的古老根基: 传统的道德规范在复杂情境下往往失灵。本书将探讨古代智慧如何指导我们在没有明确“标准答案”时做出选择。 “权”的智慧: 重点分析古代司法实践中“权衡利弊”的哲学基础。这关乎如何评估特定情境下的“最大善”或“最小恶”,而非绝对的善恶对立。 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结合: 如何运用高效的手段(工具理性)去实现高尚的目标(价值理性),避免为了实现目标而采取破坏性手段。 三、个人叙事与意义的构建: 最终,哲学和宗教的实践都是为了构建一个有意义的个体叙事。 后现代的意义重塑: 探讨在传统宏大叙事解构后,个体如何借鉴古典智慧的框架(如内在的德性修养、对短暂生命的觉知),来编织属于自己的、具有韧性的生命故事。 终极关怀与日常行动的链接: 探讨如何将对宇宙终极规律的洞察,转化为每天的饮食起居、人际交往中的细微体察与优雅应对。 通过以上对周边及深层哲学领域的广泛涉猎,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更丰富、更具批判性思辨能力的工具箱,用于理解个体如何在复杂多变的现代世界中,构建属于自己的、有根基的精神生活,最终实现超越单一文本局限的生命和谐。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作者在处理“圆融”这个概念时,引用了大量的现代生活案例作为引子,这使得原本略显飘渺的哲学概念瞬间变得鲜活和贴近。他没有回避现代人面临的焦虑,比如信息爆炸带来的注意力分散,以及社会竞争带来的身份认同危机。通过将古代的“知足常乐”与现代的“数字排毒”相对照,或将“道法自然”与“可持续发展”相联系,作者成功地搭建了一座连接古今的桥梁。这种方法论非常高明,它避免了让读者产生“这些道理只存在于古代”的疏离感。对于我这样一个在快节奏都市中摸爬滚打的职场人来说,这种“即时可用”的智慧,远比空泛的说教来得宝贵和实在。

评分

初次翻阅时,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解读这些跨越千年的智慧时,那种克制而又充满洞察力的笔触。他似乎避免了落入当代解读中常见的“过度阐释”或“用力过猛”的陷阱。相反,他采取了一种近乎“对话”的方式,仿佛是请出孔子、老子和六祖慧能本人,让他们在当下这个喧嚣的世界中,以最朴素的语言,再次向我们阐述他们核心的处世哲学。这种“去芜存菁”的提炼,使得原本可能显得高深莫测的哲思,变得异常清晰和可操作。例如,对于“中庸之道”的诠释,没有陷入不偏不倚的平庸化解读,而是深刻指出了其背后动态平衡的智慧,这对我理解如何在职场中的复杂人际关系中保持原则性,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这本书真正做到了让古人的智慧“落地生根”。

评分

坦白讲,我对许多宣扬“成功学”的读物都有天然的警惕,总觉得它们要么过于鸡汤,要么就是披着哲学外衣的商业推销。但这套书带给我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它散发出一种非常纯粹的、对生命本真状态的探索欲。它不像是在教你如何“赢”,而更像是在提醒你如何“成为”。这种由内而外的转变,体现在阅读过程中,你会发现自己开始主动放慢语速,细细品味那些被反复强调的词汇,比如“敬畏”、“谦卑”和“觉察”。这种阅读体验本身就是一种高级的“清静”训练。它不是那种读完会让你立刻觉得明天就能升职加薪的工具书,而是那种在你人生低谷或迷茫时,能够静静地陪着你,提供深厚精神支撑的可靠伙伴。这是一套值得反复翻阅、常读常新的精神食粮。

评分

我过去尝试阅读《论语》和《老子》的独立版本时,常常因为无法将不同章节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人生观而感到困惑。然而,这套书的巧妙之处在于,它构建了一个内在的对话系统。作者没有将三部经典割裂开来,而是展示了它们在“积极入世”(论语)、“顺应自然”(老子)、“回归本心”(坛经)这三个维度上的递进和互补。这种编排逻辑,极大地帮助我建立了一个更全面的认知框架。比如,当老子教我们“无为”时,论语的“仁”提供了实践的抓手,而坛经的“空性”则提供了终极的心理支撑。读完后,我发现自己看待生活中的得失和挫折的角度都发生了微妙但深刻的变化,不再急于寻找单一的答案,而是学会了在不同情境下调用不同的智慧工具箱。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中透着古朴的气息,让人一拿到手里就仿佛触碰到了历史的脉络。我尤其欣赏封面选用的那种略带纹理的纸张,摸上去有种踏实感,与内容本身的厚重感形成了完美的呼应。内页的排版也处理得非常考究,字号适中,行间距拿捏得当,即便是需要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过分疲劳。更值得一提的是,它在传统经典解读类书籍中,罕见地加入了现代设计的思考,比如章节标题的字体选择,既保留了书法的韵味,又兼顾了现代读者的易读性。整体来看,这套书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足见出版方对这三部至高经典应有的敬意。翻开第一页,那种安静而有序的视觉体验,已经为接下来的心灵旅程定下了一个宁静的基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