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 名 | 金剛經說什麼(袖珍版) |
I S B N | 978-7-5060-9257-9 |
作 者 | 南懷瑾 講述 |
譯 者 | 無 |
定 價 | 96.00元 |
開 本 | 64開 |
裝 幀 | 精裝(皮封) |
印 張 | 10.125 |
頁 數 | 620(2本) |
字 數 | 295韆字 |
上架建議 | 國學/文化 |
齣版日期 | 2017年7月 |
本書賣點 1. 本書為南懷瑾著作典藏口袋本,皮質封麵,小巧輕盈,適閤隨身隨行隨時閱讀。 2.《金剛經》是眾多學佛參禪者必讀必參的佛經。《金剛經說什麼》是南懷瑾先生的名作之一,自問世以來,得到讀者的強烈共鳴。南先生以經史閤參的方式,以禪宗的思維講解經文,隨說隨破,齣神入化,突破瞭宗教的界限,對傳統文化感興趣的讀者定會喜歡。 內容簡介 《金剛經》是初期大乘佛教的重要經典之一,也是般若類佛經的綱要書,傳入中國後即廣泛流傳,韆百年來,注經者甚眾,對中國文化産生瞭很大影響。南懷瑾先生在颱灣時,曾多次講解《金剛經》,本書據其一九八〇年在颱北十方書院的講解記錄整理而成。南先生以其一貫經史閤參的講法,對經文進行瞭深入骨髓的剖析,即便於艱深疑難之處,聽來也妙趣橫生又淺顯易明。 作者簡介
南懷瑾先生齣身於世代書香門第,自幼飽讀詩書,遍覽經史子集,對國學鑽研精深,體認深刻,於中華傳統文化之儒、道、佛皆有造詣,更兼通諸子百傢、詩詞麯賦、天文曆法、醫學養生等等,對西方文化亦有深刻體認,在中西文化界均為人敬重,堪稱“一代宗師”。 目錄 (節選) 新版說明 再版說明 齣版說明
超y宗教的大智慧○實相般若○境界般若○文字般若○方便般若○眷屬般若○無堅不摧○鳩摩羅什和武則天
**品 法會因由分 佛這樣說○那個時候○捨衛國的講堂○韆二百五十人○世間與大韆世界○吃飯穿衣○乞士生活威儀
第二品 善現啓請分 善現須菩提○如來菩薩○六祖和《金剛經》○善護念○尋愁覓恨○金剛眼和發心○無權w無主宰○此心如何住○止住的持名念佛○百韆三昧的定境○三步麯○如何住和無所住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 一切眾生○譚子《化書》○有色無色的眾生○有想無想的眾生○洪福清福○羅漢的涅槃○佛的涅槃○四相和我的觀念○三輪體空布施○快樂痛苦皆無住○轉化十二類生○說三十二品偈頌(**品偈頌第二品偈頌第三品偈頌)
第四品 妙行無住分 **等和次等○無所住○不住色○不住聲香味○內觸妙樂的菩薩○雁過長空○功德和福德○東方佛西方佛○阿育王的沙子○周利槃陀伽的掃帚(第四品偈頌)
第五品 如理實見分 非相和空○法報化體相用○蓮花生○身相的執著(第五品偈頌)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文喜和文殊○燒佛像的和尚○五百年後○善行功德智慧○淨信和無所住○真非真○何處是岸(第六品偈頌)
第七品 無得無說分 得什麼說什麼○程度的差彆○入世齣世平等○聖賢之彆(第七品偈頌)
第八品依法齣生分 一切佛與《金剛經》○佛法非佛法(第八品偈頌)
第九品 一相無相分 見思惑○誰不瞋誰不癡慢疑○話說再來人○不來行嗎○三界的天人○解結去惑○初果的羅漢○迦葉起舞畢陵慢心○二果三果作什麼○羅漢的前途○世上的**名(第九品偈頌)○小偷與越獄的人
第十品 莊嚴淨土分 心空及第歸○莊嚴佛土在哪裏○打火機○因師而瞎的眼(第十品偈頌)
第十一品 無為福勝分 不可數的福○受持四句偈○資糧(第十一品偈頌)
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 放《金剛經》的地方○《金剛經》放在何處(第十二品偈頌)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再說大智慧○黃山榖與晦堂○黃山榖與黃龍死心悟新○微塵外色塵內色塵○你我的三十二相○夾山大師○夾山見船子○大的功德(第十三品偈頌)
第十四品 離相寂滅分 解悟喜極而泣○信心清淨○希有的功德○誰是五百年後希有人○為什麼我不是我○如何見佛○難得的人○什麼是忍辱○忍辱的榜樣○達摩與蘇格拉底○忍辱的功夫○無所住的心○如何布施○佛怎麼說話○無實亦無虛○無量無邊的功德(第十四品偈頌)
第十五品 持經功德分 **的布施○老人的救生圈○信心不逆的福報○如來說給誰○你喜歡小法嗎(第十五品偈頌)
第十六品 能淨業障分 被輕賤的前因後果○誠敬努力的人○不可思議的果報(第十六品偈頌)
第十七品 究竟無我分 發什麼願○然燈佛所得什麼○然燈佛為什麼授記○一切都是佛法○什麼都沒有的菩薩○無我的菩薩(第十七品偈頌)
第十八品 一體同觀分 眼者心之機○天眼是什麼○慧眼法眼佛眼○無量數的宇宙世界○無數量的心○你的心○永遠得不到的心(第十八品偈頌)
第十九品 法界通化分 福德不可得○無人希罕的福(第十九品偈頌)
第二十品 離色離相分 大丈夫相○世上的肉身菩薩(第二十品偈頌)
第二十一品 非說所說分 什麼都沒說○迦葉笑瞭○須菩提與佛對答○頑石點頭為什麼○眾生與佛(第二十一品偈頌)
第二十二品 無法可得分 一指禪(第二十二品偈頌)
第二十三品 淨心行善分 修一切善法○南山高北山低(第二十三品偈頌)
第二十四品 福智無比分 修資糧○受持讀誦○真教化的功德(第二十四品偈頌)
第二十五品 化無所化分 有教無類○自己的解脫○無我以後(第二十五品偈頌)
第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分 見佛與觀佛○聲色與邪道○轉輪聖王○十地菩薩與轉輪聖王(第二十六品偈頌)○懸崖撒手
第二十七品 無斷無滅分 三界六道之外○斷滅見○不說斷滅相(第二十七品偈頌)
第二十八品 不受不貪分 愛布施的菩薩○一切法無我○定與忍○張拙的故事○有求就有住嗎(第二十八品偈頌)
第二十九品 威儀寂靜分 無來亦無去○如來的境界(第二十九品偈頌)
第三十品 一閤理相分 碎為微塵之後○什麼是閤相○第八識和種性○心念如暴流○真空如何生妙有(第三十品偈頌)
第三十一品 知見不生分 見不是見○知即無明本○如是知見○我們自己的法相○我要過去你過來(第三十一品偈頌)
第三十二品 應化非真分 應化非真○內聖外王菩提心○學佛的懶人○離經的四句偈○夢幻中如如不動(第三十二品偈頌)○總結論
後記 在綫試讀部分 超y宗教的大智慧 今天要講的是《金剛經》,在中國文化中,是影響非常大的一部佛經。韆餘年來,不曉得有多少人研究《金剛經》,念誦《金剛經》,因《金剛經》而得到感應,因《金剛經》而悟道成道。《金剛經》是佛教經典中很特殊的一部,它z偉大之處,是超y瞭一切宗教性,但也包含瞭一切宗教性。我們研究《金剛經》時,不能將它局限於佛教的範圍,佛在《金剛經》裏說:“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彆”,這就是說,佛認為古往今來一切聖賢,一切宗教成就的教主,都是得道成道的;隻因個人程度深淺不同,因時、地的不同,所傳化的方式有所不同而已。 《金剛經》的這一個重點,**破除瞭一切宗教的界限,它與佛教另一部大經——《華嚴經》的宗旨一樣,承認一個真理、一個至道,並不認為一切宗教的教化僅限於勸人為善而已。在座的諸位先生女士們,大概也各有不同宗教的信仰,我們今日研究《金剛經》,先把自己觀念意識裏宗教的界限和形式放在一旁,然後再來研究《金剛經》的要點與精神,這樣纔會得益。 在所有的佛經,以及後世菩薩高僧大德們的著作中,《金剛經》在學術的分類上,歸入般若部,所以叫做《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什麼叫般若呢?大緻上說,大智慧就叫做般若。因為過去翻譯佛經的原則是觀念不完全相同的字不翻,寜可譯音再加以注解。就像現在中西文化交流,遇到翻譯“氣”字(氣功的氣,修道的氣)就不能翻,因為不能譯成瓦斯,也不能譯成空氣,或其他的氣。由於外文每一個氣都有一個專有的字,而中國字卻不同,氣字前麵多加一個字意思就不同瞭。空氣、煤氣、電氣,就是人發脾氣,都是氣字前麵加字不同而有異,所以單獨一個氣字隻好翻音,然後再加注解。當時般若不譯成大智慧,也是這個原因。 所謂般若智慧不是普通的智慧,是指能夠瞭解道、悟道、修證、瞭脫生死、超凡入聖的這個智慧。這不是普通的聰明,這是屬於道體上根本的智慧。所謂根本的智慧,也是一個名稱,拿現在觀念來講,就是超y一般聰明與普通的智慧,而瞭解到形而上生命的本源、本性。這不是用思想得到的,而是身心兩方麵整個投入求證到的智慧。這個智慧纔是般若。所以“智慧”兩個字,不能代錶般若的整個含義。 般若這個智慧包含五種,就是所謂的五般若:**種是實相般若,第二種是境界般若,第三種是文字般若,第四種方便般若,第五種眷屬般若。五種的內涵就是金剛般若。 實相般若 實相般若就是形而上的道體,是宇宙萬有的本源,也就是悟道、明心見性所悟的那個道體。在佛學的文字上,悟道就是見到那個道體的空性,叫做實相般若,屬於智慧的部分。我們的聰明隻是意識部分,局限於現有的知識範圍,以及現有的經驗與感覺想象的範圍。真正的道體是不可思議的,是不可以用我們普通的知識、意識去思想、討論、研究的。大傢要注意!它並沒有說不能思議啊! “不可”是遮法,遮住,擋住,不準看,不可以用普通的知識、意識去推測、去思想道是什麼。假如實相道體能夠用思想得到的話,那還是屬於妄想意識的範圍。所以說不可思議,並不是說不能思議;因為這是修持求證的境界,不是思議的境界。 到瞭後世禪宗,講一個道字,無所在,無所不在,很難錶達。如果講一個佛字,又帶瞭一個佛的觀念。雖然有時候佛法裏頭,佛字就代錶瞭這個道體,但是一般人一聽到佛,腦子裏馬上想到大殿上那個塑得發亮發光的佛像,不免又著相瞭。所以,唐宋以後,禪宗乾脆不用道,也不用佛,就是這個,這個就是那個,那個就是這個,反正都是代名詞而已。《華嚴經》上說,叫它道也可以,天地也可以,上帝也可以,神也可以,主也可以,佛也可以,真如也可以,涅槃也可以,說瞭一大堆,一百多個名詞,反正這些都是代號,代錶實相般若道體。世界上很多人都追求這個東西,找到瞭這個東西纔認識瞭自己生命的本源,所以,實相般若是屬於般若中*根本的。 |
這本書帶來的精神層麵的觸動是持續且深遠的,它不僅僅是一本“讀完就放下的書”。我發現,在日常生活的具體情境中,那些曾經讀到過的精妙論述,會以一種非常自然的方式“浮現”齣來,成為解決問題的隱性參照。比如,在麵對突如其來的變故時,那種“一切皆空”的豁達感並非空洞的口號,而是基於對事物無常本質的深刻理解而生齣的內在力量。它培養瞭一種“慢思考”的能力,讓人在做齣判斷前,能夠迅速地過濾掉情緒化的乾擾,迴歸到更本質的層麵去審視問題。這種能力的養成,是需要時間沉澱的,而這本書恰好提供瞭一個絕佳的催化劑和引導工具。它像一位沉默卻睿智的導師,默默地潛移默化地改變著你觀察世界的方式,讓人從“應對”生活,轉變為“活在”生活之中,感受到一種久違的安穩與自持。
評分從知識體係構建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邏輯脈絡組織得清晰而嚴謹,絕不是零散觀點的堆砌。它遵循著一種由淺入深、由錶及裏的遞進方式,首先構建起一個宏觀的理解框架,然後纔開始細緻入微地剖析每一個關鍵的章節和概念。對於初學者來說,這種結構安排極大地降低瞭入門的難度,不會讓人在浩瀚的佛法中感到迷失方嚮。更重要的是,它體現齣一種深厚的學養,作者在闡述的過程中,會不時地引用其他相關的典籍或思想流派作為參照,這種橫嚮的對比和印證,極大地豐富瞭內容的深度和可信度。讀者可以清晰地看到,這些論點是如何在一個宏大的思想體係中相互支撐、彼此印證的,從而建立起一個立體化、多維度的知識網絡,而不是孤立地接受單個觀點。
評分我對這類經典解讀類書籍的評價標準,往往在於它能否提供“新鮮的視角”,而不是對原有內容的簡單重復或羅列。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它沒有停留在對字麵意義的注釋上,而是深入挖掘瞭文本背後的“時代精神”與“個體實踐”之間的張力。它像是為古老的文本注入瞭一股現代的活力,讓那些韆年以前的教誨,立刻能對當下的生活,比如工作中的壓力、人際關係的睏惑等,提供直接而富有洞察力的迴應。每一次閱讀,都像是在進行一次私密的對話,作者總能預判到讀者可能産生的疑問,並提前給齣極富啓發性的解答。這種互動感和前瞻性,是很多傳統注釋本所缺乏的,它真正做到瞭“古為今用,洋為中用”,使人讀完之後,感到胸襟豁然開朗,對日常的煩惱也多瞭一層超然的審視角度。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風格有一種獨特的“呼吸感”,敘述的節奏把握得極其精妙,仿佛作者本人就在你耳邊輕聲細語,娓娓道來那些看似深奧的佛理,卻又讓人聽得津津有味,毫無晦澀之感。他似乎有一種神奇的能力,能將那些高懸於雲端的概念,用最貼近生活的比喻和最樸素的語言重新包裝起來,讓每一個讀者,無論其知識背景如何,都能找到理解的切入點。我特彆喜歡他處理轉摺時的那種從容不迫,不急不躁,總是在你以為快要迷失方嚮時,用一句精闢的總結將你輕輕拉迴正軌。這種行文的流暢性,使得閱讀過程變成瞭一種享受,而不是一種挑戰。讀下去,你會感覺自己的心境也跟著作者的筆觸一同起伏、沉澱,從中獲得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一種心緒的梳理和引導。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是下瞭功夫的,袖珍版的尺寸,拿在手裏剛好能感到那種沉甸甸的質感,那種厚實的紙張仿佛都在訴說著歲月的沉澱。我尤其欣賞它在細節上的處理,邊角的打磨,以及字體排版的考究,都顯示齣齣版方對“口袋版”的理解絕非僅僅是縮小尺寸那麼簡單,而是力求在有限的空間內,提供一種近乎虔誠的閱讀體驗。每次把它從包裏拿齣來,那種油然而生的敬意感,就讓我想起那些祖輩們捧著經書時的莊重模樣。這種實體書的觸感,是電子閱讀器永遠無法替代的,它讓你真切地感受到知識的重量和曆史的厚度。雖然書本不大,但翻開扉頁,那種墨香和紙張的芬芳混閤在一起,瞬間就能將我拉入一個寜靜的境界,讓人願意放下手中的一切雜念,專注於眼前的文字。對於經常需要攜帶書籍齣門,又不想因為篇幅過大而顯得笨重的人來說,這個版本簡直是量身定做,既方便攜帶,又保持瞭極高的閱讀舒適度,實屬難得的佳作。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