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五常经典作品,细数一代大师的求学求知经历,展现一个奇才的思辨成长历程
殿堂级经济学大师张五常
年过八旬·耗时一年·潜心修订
细数一代大师的求学求知经历,展现一个奇才的思辨成长历程
影响整整一代人的思想经典,陪伴你终生的“经济学朋友”
《五常学经济》是一个经济学大师的思维方法论和别样自传。本书细说了张五常在海外的经济学道路上坎坷的求学过程。无论在加州大学还是芝加哥大学,张五常屡遇名师,包括“产权理论之父” 阿尔钦,*位启蒙老师赫舒拉发以及诺贝尔奖得主科斯等知名经济学家,从他们身上,张五常学到了很多做学问的严谨态度和奇思妙想,并在自己独立的求真意识及原创精神的指引下,*了这些前贤,在求学道路上大有所成,*终改写了经济学的基本范式。本书还细致解说了张五常轰动一时的博士论文《佃农理论》诞生的前因后果,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恩师们对他的谆谆教诲。
序
第*章:求学奇遇记(发表于2005年06月16日至2005年08月25日)
第二章:老师的启发——阿尔钦(发表于1990年04月06日至1990年05月11日)
第三章:老师的启发——赫舒拉发(发表于1990年06月15日至1990年07月06日)
第四章: 老师布鲁纳(发表于1991年03月01日)
第五章:《佃农理论》的前因后果(发表于2000年04月13日至2000年06月15日)
第六章:七十自述:我是怎样研究经济的?(发表于2005年12月01日至2005年12月15日)
第七章:经济学要怎样学才对(发表于2006年11月02日至2006年11月30日)
附录:米尔顿·弗里德曼
他是还会站在那里的——悼弗里德曼(发表于2006年11月21日)
弗里德曼的学术贡献(发表于2006年12月07日)
张五常,著名经济学家,新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之一。他于1967年获博士学位后,先后任教于芝加哥大学、西雅图华盛顿大学。他进一步发展产权理论及交易费用概念,主张只要产权得到完善界定,即可令资源*有效运用。他以《佃农理论》和《蜜蜂的神话》两篇文章享誉学界。自20世纪80年代回到香港大学经济系任教,开始在香港报界以产权理论分析时局,在内地和香港两地引发强烈的学术反响。
《五常学经济》这本书有机会在神州大地以简体字面市,我当然高兴。教育工作近半个世纪,老了,说说个人的求学经历,为的是要对同学们说:“这是一个老人家曾经走过的求学的路,走到尽头了,你们来日方长,要怎样走不妨参考一下吧。”不要仿效,要考虑与衡量。
整理自己的平生论著,数量多,两间出版社与几位朋友拔刀相助还是搞得手忙脚乱,只起步几个月就计划有变。《五常学经济》这本书原来是《经济解释》的“卷四”,计划中分析货币及宏观的会是“卷五”。但最近编好的题为《货币战略论》的那本厚厚的文章结集,自觉满意,性质与格局却跟《经济解释》的前三卷很不相同。于是决定把《货币战略论》独立,不论卷数。这样一来,卷四的《五常学经济》变得像离群之马。我于是决定把这后者也独立起来,分而拆之,再不是《经济解释》的卷四。《五常学经济》的“神州增订版”补加了一章《老师布鲁纳》,对我的求学历程有一个比较完整的回顾。
《经济解释》这个名目,一些同学被弄得天旋地转。三卷本的《经济解释》是:卷一、《科学说需求》;卷二、《供应的行为》;卷三、《制度的选择》。这三卷本我会在明年开始大兴土木地全面修改。另一方面,我的英语论文结集用上的书名是Economic Explanation,又是“经济解释”。这名目起自一九八八年我在《香港经济日报》动笔写上述三卷本时用的,因为母亲的病停了下来,二○○○年在《苹果日报》再写。不久前听说一位旧学生又用《经济解释》为名写专栏,功力有别(一笑),不会引起混淆。一些朋友几次建议用《经济解释》作为刊物之名,也有建议以之为名搞一个学会。老人家没有魄力再大搞什么,但认为约束于心平气和的“解释”,愈多愈好。
做学生时读过穆勒(J. S. Mill)的自传,写他的求学过程,对我有深远的影响。也曾经读过J. Watson写他和F. Crick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过程故事,频呼精彩,认为是一本非读不可的书。我这本《五常学经济》无意仿效,但今天回顾觉得性质与上述的前辈之作类同。
可能因为“现身说法”有较大的感染力,作者自述的求学或追求真理的文字可以发挥很大的教育作用。前辈无疑可以,作为后辈我也有机会吧。
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看待世界的新视角。我一直以为经济学是那些坐在象牙塔里的教授们讨论的玩意儿,离我普通人的生活很遥远,但读了《五常学经济》之后,我才发现原来经济学无处不在,它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张五常教授就像一位技艺高超的侦探,他能从最微小的经济活动中挖掘出背后的逻辑和规律。比如,他分析过为什么很多小企业宁愿选择“偷工减料”来降低成本,也不愿意因为微小的价格变动而流失客户。这背后其实涉及到机会成本、信息不对称以及消费者行为的复杂考量。他总是能用最精炼的语言,点破这些看似寻常现象背后的经济学原理,让你忍不住拍案叫绝。而且,他对于“自由”的推崇,对于政府干预的警惕,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认为,在很多情况下,政府的“好意”干预反而会扭曲市场信号,导致资源错配。这种观点虽然有些“激进”,但从他的分析来看,确实有其深刻的道理。我还在书中看到了他对一些社会问题的独特解读,比如为什么一些发展中国家会陷入贫困的循环。他并不只是简单地归咎于政治因素,而是深入分析了制度、产权以及激励机制等经济根源。这本书真的让我对经济学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兴趣,我开始在日常生活中留意那些经济现象,并尝试用张五常教授的思路去分析它们,感觉自己变得越来越“懂行”了。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经济学殿堂的大门,而且门是敞开的,里面没有让人望而却步的复杂门槛,而是充满了各种有趣的“风景”。张五常教授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他仿佛一位经验老道的旅行家,带着你穿越经济学的各个角落,告诉你那些隐藏在日常事物背后的经济学故事。他不会用生硬的术语来“轰炸”你,而是用一种极其自然、生动的方式,把那些经济学概念讲得活灵活现。我记得书中有一段关于“机会成本”的论述,他不是用公式告诉你,而是讲了一个关于农民选择种什么作物的故事,让你深刻体会到,做出一个选择的同时,就意味着放弃了另一个选择的可能性,而这放弃的部分,就是真正的成本。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讲解方式,让我觉得非常受用。而且,他对市场规律的尊重,以及对个人自由的强调,贯穿了整本书。他并不否定社会问题的存在,但他更倾向于相信,通过市场机制的自我调节,以及个人权利的保障,大多数问题都能得到更好的解决。这本书的语言流畅自然,没有丝毫做作,就像是一位长者在跟你掏心窝子地聊经济,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就领悟到了很多经济学的智慧。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教会了我一些经济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它塑造了我一种观察和分析世界的方式,让我看到了经济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价值。
评分《五常学经济》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对经济学“高冷”的印象。张五常教授用他那汪洋恣肆的文笔,将那些看似复杂的经济学理论,拆解得七零八落,又重新组合,变得无比生动和有趣。他擅长用一些大家都能理解的生活场景,来阐释经济学原理,比如他对“外部性”的解释,他就举了工厂排污的例子,生动地描绘了污染如何影响周围居民,而工厂却不需要为此承担全部成本。这种“落地”的讲解方式,让我这种非经济学专业出身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并吸收。而且,张教授的论证方式非常具有说服力,他不是空喊口号,而是通过大量的观察和逻辑推理,一步步引导你得出结论。他对市场机制的推崇,以及对政府干预的审慎态度,在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他认为,许多看似“不公平”的市场现象,背后往往有着其经济学上的合理性,而政府的过度干预,有时反而会适得其反。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经济学并非是脱离现实的学问,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理解了经济学,也就更能理解这个世界是如何运作的。我会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反思,并尝试将书中的理论应用到我自己的生活中去,去分析我遇到的各种经济现象,感觉自己的思维方式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
评分刚拿到《五常学经济》这本书的时候,我其实没抱太大的期待,总觉得经济学嘛,无非就是那些枯燥的理论和图表。但当我翻开第一页,就被张五常教授那种独特的叙事方式吸引住了。他写经济学,就像在讲故事,而且是他亲身经历或者观察到的故事。他不会上来就跟你谈什么“供需曲线”或者“边际效用”,而是先抛出一个你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比如为什么有些饭店的菜价很高,但生意却依然火爆?他会一步步引导你去思考,去分析,然后揭示出其中的经济学逻辑。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对“产权”的解读。他举了很多例子,说明清晰界定的产权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基础。没有明确的产权,人们就没有动力去投资、去创新,因为他们不确定自己能否享受到劳动成果。这一点,我之前从未从这个角度去思考过。而且,他对“价格”的理解也让我耳目一新。他认为价格不仅仅是交换的媒介,更是传递信息、协调行为的信号。当价格上涨时,它告诉生产者要增加产量,告诉消费者要减少消费。这种信息的传递,是市场最核心的功能之一。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自由,没有束缚,充满了作者个人的思考和判断,读起来让人感觉非常舒服,也很有启发性。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读一本经济学著作,更像是在和一个睿智的长者进行一场深入的对话,从中汲取智慧。
评分《五常学经济》这本书,我最近才开始翻读,虽然还没深入到每一个理论的细节,但光是看张五常教授对于经济现象的观察角度,就已经足够令人着迷。他不像很多经济学教材那样,上来就摆出一堆复杂的公式和抽象的模型,而是喜欢从我们生活中最寻常不过的事情入手,比如商店里的定价策略、街边小摊的生意经,甚至是人们为什么喜欢排队。他总能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把一些看似深奥的经济学原理讲得浅显易懂,并且充满了生活智慧。就拿我最近读到的关于“信息不对称”的部分来说,他没有用生硬的学术术语去解释,而是举了个例子,说为什么二手车市场里的买家总是担心买到“柠檬车”。这种生活化的场景带入,立刻就让我产生了共鸣,也更容易理解为什么信息的获取成本会影响交易的价格和效率。而且,他对于市场机制的信仰,以及对自由市场的推崇,在字里行间也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并不回避市场中的不完美,但更强调市场自身调节和优化的能力。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非常吸引人,不是那种枯燥乏味的学术报告,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在娓娓道来,时而幽默,时而犀利,让人读起来丝毫不会觉得枯燥。我尤其喜欢他分析问题时的那种“眼光”,总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本质,这种洞察力,大概就是多年经济学研究和实践积累下来的宝贵财富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