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合物的波谱解析

有机化合物的波谱解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有机化学
  • 波谱学
  • 红外光谱
  • 核磁共振
  • 质谱
  • 结构解析
  • 有机化合物
  • 光谱分析
  • 化学分析
  • 分子结构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读买天下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2852315
商品编码:23392491026

具体描述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商品名称:有机化合物的波谱解析
作者:(美)Robert M. Silverstein[等]著
定价:199.0
出版社: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1-01
ISBN:9787562852315
印次:
版次: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编辑推荐

本书是第八版《Spectrometric Identification of Organic Compounds》的中译本,原著是由在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教学科研领域享受盛誉的Silverstein R.M.所著。全书内容除了含有质谱(MS)、红外光谱(IR)、多种核及多维的核磁共振谱(NMR)的基本原理及波谱数据,还有从简单分子到复杂天然物的的实例结构解析。本书力求在理论和实践之间取得适当的平衡。译著中不但包含了原著的例题及其解答、习题,为方便读者自学、老师教学使用,还将习题参考答案一并收录书中。本书可供应用波谱方法解析有机化合物结构的科研人员和大专院校的师生使用,是一本极有参考价值的案头用书和教学用书。

内容简介

本书是第八版《Spectrometric Identification of Organic Compounds》的中译本,以统一的方式表述了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测定,这些测定主要是基于质谱、红外光谱、多种核及多维的核磁共振谱。新版中,书中亮点被保留并且部分内容进行了更新。这些亮点包括: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的、务实的方法,以表格的形式呈现的、大量有用的核磁共振及质谱数据。 
 以下部分简要总结了一些重要的修改。在第2章的红外光谱部分加入了聚合物及磷官能团的信息。对第3章质子核磁共振谱进行了全面修正,强调了尖端核磁信号增强方法的新技术。化学及磁等价的一些概念对于理解核磁共振谱至关重要,在这里我们给予了更为清晰的解释。第4章和第5章是关于13C和二维核磁共振谱的章节,那些更清晰的解释和所修改的部分更准确地表达了实验是如何起作用的。第5章中强调了梯度和更为先进的数据采集方法在现代核磁研究中的重要角色,并给予了简单的介绍。第6章是关于多种核的核磁共振,同时还包括了一些化学家们感兴趣的同位素的细节和几个关于化学位移和偶合常数的表格,希望能够促进读者去研究那些存在于他们感兴趣的分子式中的1H 和13C之外的同位素。第7章和第8章是例题解答、习题及参考答案。

目录

第1章质谱1 
1.1引言1 
1.2仪器2 
1.3电离方法2 
1.3.1气相电离法3 
1.3.1.1电子轰击电离3 
1.3.1.2化学电离3 
1.3.2解吸电离法4 
1.3.2.1场解吸电离4 
1.3.2.2快原子轰击电离4 
1.3.2.3等离子体解吸电离5 
1.3.2.4激光解吸电离6 
1.3.3蒸发电离6 
1.3.3.1热喷雾质谱6 
1.3.3.2电喷雾质谱6 
1.4质量分析器8 
1.4.1扇形磁场质量分析器8 
1.4.2四极杆质量分析器9 
1.4.3离子阱质量分析器10 
1.4.4飞行时间质量分析器11 
1.4.5傅里叶变换质量分析器11 
1.4.6串联质谱12 
1.5EI质谱解析13 
1.5.1分子离子峰的识别13 
1.5.2分子式的测定14 
……

前言/序言

药明康德集团是国际领先的开放式能力与技术平台公司,为全球制药、生物技术以及医疗器械等领域提供从药物发现、开发到市场化的全方位一体化的实验室研发和生产服务。本着以研究为首任,以客户为中心的宗旨,药明康德通过高**价比、高效率的服务平台帮助全球客户缩短药物及医疗器械研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药明康德平台涵括小分子药物研发及生产、生物制剂研发及生产、细胞疗法与基因疗法研发生产、医疗器械测试平台以及分子检测与基因组学,正承载着来自全球30多个国家的3000多家创新合作伙伴的数千个研发创新项目,致力于将*新和*好的医药和健康产品带给全球病患,实现“让天下没有难做的药,难治的病”的梦想。 
人才全球化及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公司保持强劲增长及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公司员工总数16000多人,其中13000多人为科研人员,公司的研发团队中不仅包括资深海归科学家,还有众多在全国范围内吸纳的科技精英,是中国医药研发服务业拥有员工和科学家数量*多的企业之一。公司为研发团队提供了广阔的科研舞台及一流的专业环境。在创造“飞速发展的药明康德”奇迹的同时,公司长期重视并积极践行社会责任,为国家新药创制培养和储备了大量人才,并扶植他们成为顶*的药物研发专家,被行业誉为中国新药研发的“黄埔军校”。我们一直以来都力求在公司和所处社会间构建“和谐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人才生态系统。唯如此,才能谋求长效发展,建百年业。本书的翻译工作,即是我们不忘社会责任,积极回报社会的一个具体行动。 
不仅我个人,公司的许多海归专家,在国外求学及工作期间,都曾经深入地学习和使用过这本书的英文版本,此书也是国外许多工业界人士手头必备的参考书之一。本书的原理介绍简明扼要,对波谱解析和结构鉴定过程详细、系统且实用。我也很高兴在十多年前就参与了由药明康德前分析部副总裁赵宁博士主导的此书国内首版的中文翻译工作。此书的中文第一版不仅得到了良好的反馈,还借由此书为国内化学、药学及相关专业的科研人员和各大专院校师生的解谱技能的学习和提高提供了我们力所能及的帮助。同时,上一版的积累也为此次原著第八版的翻译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作为当时的参与者之一,至今想来仍与有荣焉。 
此书的第八版翻译工作,由药明康德分析部门完成。具体章节的翻译及校对工作则主要由: 单玉培女士、游景艳博士负责第1章质谱部分;张铁英先生负责第2章红外部分;石建辉先生、张静女士负责第3章到第6章核磁部分;涂继辉先生和杜占权博士负责第7章和第8章例题解答和习题部分。在此期间,游景艳博士积极参与了后期校对并协调统筹整个翻译工作。此书还得到了药明康德运营高级副总裁、全球人力资源负责人赵宁博士和药明康德高级副总裁、测试事业部首席运营官刘釜均博士的大力支持。同时也感谢所有参与上一版翻译工作的同事的付出。希望新版的《有机化合物的波谱解析》能够继续为广大读者提供良好的启示及参考。 
书中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大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龚佑祥博士 
药明康德副总裁 
测试事业部技术运营平台和分析服务部负责人 
2017年9月于上海
《现代分析化学导论》 内容提要: 本书旨在为化学、生物科学、材料科学等领域的研究生及高年级本科生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现代分析化学基础知识体系。全书结构严谨,内容覆盖了从经典湿化学方法到尖端仪器分析技术的广泛领域,特别强调了分析化学在解决复杂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第一部分:分析化学基础与数据处理 本部分首先回顾了化学平衡、溶液化学和误差分析等基本原理,为后续的定量分析方法奠定理论基础。详细阐述了随机误差与系统误差的区分、误差的传播规律,以及如何运用统计学工具(如t检验、F检验)对实验数据进行可靠性评估和假设检验。在此基础上,深入讲解了化学计量学在滴定分析中的应用,包括指示剂的选择、终点误差的计算,以及非水滴定等特殊滴定技术。 第二部分:电化学分析技术 电化学分析方法是现代分析化学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技术之一。本书系统介绍了电化学测量的基本概念,如电极电位、能斯特方程的应用。重点剖析了电位法(Potentiometry)的原理与应用,详细介绍了离子选择性电极(ISEs)的工作机制、校准方法及其在环境监测和生物体系中的实际应用案例,如pH测定和钙离子浓度的实时监测。 随后,本书深入讲解了伏安法(Voltammetry),包括循环伏安法(CV)、溶出伏安法(ASV)等。通过对极限电流、扩散电流的物理化学阐述,读者将理解如何利用这些技术进行痕量物质的定性与定量分析。对于电导法(Conductometry),本书阐述了溶液电导率与离子迁移率、浓度的关系,并讨论了电导滴定在非水体系中的优势。 第三部分:光谱分析技术——原理与实践 光谱分析是现代化学分析的支柱。本书对电磁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理论进行了详尽阐述,重点聚焦于吸收光谱、发射光谱和散射光谱。 在原子光谱学方面,本书详细介绍了原子吸收光谱(AAS)的火焰法和石墨炉法,着重分析了光源的选择、原子化过程中的干扰(如基体效应和光谱线重叠),以及消除这些干扰的策略。对于发射光谱,则全面覆盖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OES)的仪器结构、等离子体特性及其在多元素同时分析中的高效率。 在分子光谱学方面,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的原理被清晰地阐述,包括朗伯-比尔定律的适用范围和偏差分析。对于红外光谱(IR),本书不仅涵盖了基础的官能团振动模式识别,还特别介绍了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在高分子材料和薄膜分析中的应用。 第四部分:色谱分离技术 色谱法是分离和分析复杂混合物的核心技术。本书从色谱分离的理论基础——分配系数、塔板理论、分离度等概念入手,系统介绍了各种色谱技术。 气相色谱(GC)部分,详细讨论了载气选择、进样技术、固定相的选择,以及检测器(如FID、ECD、NPD)的工作原理和适用性。液相色谱(HPLC)部分是本书的重点,深入剖析了反相色谱、正相色谱、离子交换色谱和尺寸排阻色谱(SEC)的工作机制。对高效液相色谱(HPLC)中的关键参数如泵、进样器、色谱柱、检测器(UV/Vis、PDA、RI)的性能要求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供了解决常见分离问题的实用指南。 第五部分:质谱联用技术(MS Coupling) 质谱法以其高灵敏度和分子结构信息量大而著称。本书介绍了质谱的基本原理,包括离子化(EI、CI、ESI、MALDI)、质量分析器(四极杆、飞行时间、磁扇)的工作原理,以及碎片化规律。 本书花费大量篇幅介绍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特别是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在挥发性有机物分析中的应用,以及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在分析生物大分子和药物代谢物中的不可替代性。对于高分辨率质谱技术(如Orbitrap),也进行了前瞻性介绍。 第六部分:面向实际应用的案例研究 本部分通过多个详细的案例,将前述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案例涵盖了: 1. 环境水质分析: 使用ICP-OES分析重金属污染,并利用GC-MS检测水中有机污染物。 2. 药物分析: 采用HPLC分离和定量药物活性成分及其杂质,并利用LC-MS进行代谢产物结构确证。 3. 材料表征: 结合FTIR和电化学方法分析聚合物薄膜的表面化学特性。 全书配有大量的习题和思考题,并辅以最新的仪器操作和数据处理软件的介绍,确保读者不仅理解理论,还能熟练掌握现代分析化学的实验技能,为未来的科研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收藏价值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定位显然是面向长期使用的专业人士或高年级学生。它不仅仅是一本“速查手册”,更像是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构建指南。我注意到它在附录部分花了大量的篇幅来介绍最新一代的核磁共振技术,比如2D NMR技术(如COSY, NOESY等)的原理和实际操作要点,这些信息更新得非常及时。这表明编著者对化学分析领域的发展保持着高度敏感性。对于一个希望自己的专业储备能够跟上时代步伐的科研工作者来说,拥有一本这样的工具书是不可或缺的。它不是那种读完一遍就可以束之高阁的快餐读物,而是需要反复研读、对照实验数据不断实践和印证的“案头宝典”。它的价值在于其经久不衰的参考性。

评分

我最近刚好在为我的高级有机化学课程做准备,手头上的参考书大多是那种经典但内容略显陈旧的教材。朋友极力推荐我入手这本,说它在处理现代分析技术方面做得尤其出色。我翻阅了一些章节,发现它的讲解方式非常注重逻辑推导和实际应用的结合。它不是那种干巴巴地罗列知识点,而是会深入剖析每一个谱图背后的化学原理,比如立体电子效应如何影响信号的化学位移,这种层层递进的分析思路,比我之前看过的任何教材都更具启发性。特别是它对复杂多核谱的解析案例,步骤详尽到令人咋舌,每一步的判断依据都标注得清清楚楚,对于我这种需要通过大量实例来建立分析体系的学习者来说,简直是救星。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教会你“看懂”谱图,更重要的是培养你“思考”谱图的能力。

评分

我过去在处理一些结构新颖、骨架复杂的天然产物分子时,常常感到力不从心,特别是当需要确定取代基在环上的具体位置时,总是在几种可能的结构之间徘徊不定。这本书的一个突出优点,也是我最欣赏它的地方,在于它对那些“边缘情况”和“疑难杂症”的覆盖率非常高。它不仅讲解了标准情况下的解析方法,还专门辟出了章节讨论了由于空间位阻、电子云密度分布不均等因素导致的谱线异常偏移问题。我发现书里收录了大量来自前沿研究的实例数据,这些数据往往比教科书上的理想模型更贴近真实世界的复杂性。这种“实战导向”的内容设置,极大地提升了我对未知结构解析的信心,它提供的解决问题的工具箱,远比我预期的要丰富得多。

评分

说实话,我对很多化学专业书籍的“学术腔”感到有些疲惫,很多术语堆砌,读起来非常晦涩。然而,这本《有机化合物的波谱解析》在保持其专业性的同时,居然在语言表达上做到了出奇的流畅和通俗。它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够将那些原本看起来高深莫测的理论,用一种近乎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比如,在解释一些复杂的耦合模式时,作者会巧妙地引入一些生活中的类比,让人茅塞顿开。这种教学上的智慧,体现在全书的每一个细节里,让人在阅读过程中几乎没有“卡壳”的感觉。这对于自学者来说尤为重要,因为没有老师随时在旁指导,书籍本身的导读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成功,它更像一位耐心的、循循善诱的导师,而不是一本冷冰冰的参考手册。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深邃的墨绿色调,配上简洁有力的金色字体,透着一股沉稳和专业感。我之前在书店里随便翻了翻,光是目录那一页的设计就感觉下了不少功夫,条理清晰,章节划分得非常合理。拿到手里掂了掂,厚度适中,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拿在手上有一种知识的厚重感,不像有些教材那样轻飘飘的。我特别欣赏它在内容布局上的用心,图文并茂,而且很多重要的公式和结构图都用高分辨率的插图呈现,看得出来出版社在制作成本上是下了血本的。虽然还没深入阅读,但这种对细节的关注,已经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质量充满了期待。它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一本严谨、权威的工具书,适合那些对化学结构分析有深度需求的读者。我特别留意了一下索引部分,非常详尽,这对于需要快速查阅特定信息的研究人员来说简直是福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