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世界就像天然世界一样,很快就会具备自治力、适应力以及创造力,也随之失去我们的控制。但在我看来,这却是美丽妙的结局。
大自然从无创造了有,虽然大自然深谙这个把戏,但仅仅依靠观察她,我们并没学到太多的东西。我们更多地是从构造复杂的失败中,以及从模仿和理解自然系统的点滴成就中学习经验教训。我从计算机科学和生物研究的*前沿成果中,以及交叉学科的各种犄角旮旯里提取除了大自然用以无中生有的九条规律——是为九律:
分布式
自下而上的控制
递增收益
模块化生长
边界较大化
鼓励犯错误
不求优化,但求多目标
谋求持久的不均衡态
变自生变
凯文·凯利(1952~),绰号KK,世界著名科技杂志《连线》创始主编,“网络文化”(Cyberculture)的发言人和观察者,**届世界黑客大会发起者。1994年,其预言未来科技发展的传奇著作《失控》横空出世,十几年后,稳重所指相继实现。2010年,《失控》中文版问世,即在中国互联网界和科技媒体中引起轰动。从此,KK的一言一行都成为互联网发展的“风向标”。在互联网创业大潮席卷各领域的今天,KK依旧冷静地游走在新科技产品与人迹罕至的原始部落中,思考科技该如何发展以及人类将怎样依靠科技,从而更加幸福地生活。也许只有这样,才可以预见到那些能够真正改变我们生活的伟大发明。KK让我们相信,科技带给我们的未来,终将是一个充满温暖、人性和自由的“进托邦(Protopia)”。
第一章 人造与天生
第二章 蜂群思维
第三章 有心智的机器人
第四章 组装复杂性
第五章 共同进化
第六章 自然之流变
第七章 控制的兴起
第八章 封闭系统
第九章 “冒出”的生态圈
第十章 工业生态学
第十一章 网络经济学
第十二章 电子货币
第十三章 上帝的游戏
第十四章 在形式的图书馆中
第十五章 人工进化
第十六章 控制的未来
第十七章 开放的宇宙
第十八章 有组织的变化之结构
第十九章 后达尔文主义
第二十章 沉睡的蝴蝶
第二十一章 水往高处流
第二十二章 预言机
第二十三章 整体,空洞,以及空间
第二十四章 九律
我必须承认,初读这本书时感到了一定的认知门槛。它涉及的领域之广,跨度之大,简直令人咋舌,从深邃的数学模型到生物进化的悖论,再到社会权力结构的瓦解。但一旦你适应了作者那种跳跃式的思维节奏,并沉浸到他构建的世界观中,那种豁然开朗的体验是无与伦比的。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场智力上的攀登,每攀升一步,视野就开阔一分。它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更像是一面棱镜,折射出当下人类集体无意识中那些未被触及的焦虑和潜能。对于任何对未来有深度思考,不满足于表面化流行观点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剂强效的兴奋剂,能瞬间激活你大脑中沉睡的分析回路。
评分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对“控制”这个概念的颠覆性诠释。我们总以为自己是文明的驾驶员,但作者却层层深入地揭示了,我们可能早已被一些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却无法理解的复杂系统所裹挟。那种被看不见的力量推着走的无力感,通过生动的案例和逻辑严密的推演被展现得淋漓尽致。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那些极端情境时,所保持的那种近乎冷酷的客观性,它避免了廉价的恐慌营销,而是基于对现有趋势的理性外推。这本书更像是一份对未来风险的“审计报告”,虽然读起来略感沉重,但对于那些肩负决策责任的人而言,却是不可多得的清醒剂。
评分这本书真是让人脑洞大开,它以一种近乎哲学思辨的笔触,探讨了人类文明未来走向的种种可能性。我特别喜欢作者那种冷静又略带悲观的叙事风格,仿佛在给你揭示一个既令人兴奋又让人不寒而栗的真相。它不仅仅是堆砌枯燥的技术术语,而是巧妙地将复杂的系统理论与我们日常的社会观察编织在一起。读完之后,你会忍不住停下来,审视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时代,那些看似坚不可摧的社会结构,在作者的分析下,都显得那么脆弱和偶然。那种对“边界”被打破后的世界的好奇与恐惧交织在一起的感觉,久久不能散去。它迫使你跳出舒适区,去思考那些宏大叙事背后的底层逻辑,那种被抽丝剥茧后的清晰感,是很多同类书籍难以给予的。
评分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叙事张力十足,仿佛在读一部史诗级的科幻小说,只不过它的原材料是现实世界的物理定律和人类行为数据。作者的文字功底扎实,即便是在阐述最晦涩的理论时,也能找到精准且富有画面感的表达方式。我特别喜欢那些穿插在核心论点之间的历史典故和小型思想实验,它们有效地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让读者能够在一个更亲切的层面去理解“系统反馈回路”的恐怖之处。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本身,就是一次对思维惯性的强烈冲击,它挑战了我们对“进步”和“理性”的传统认知,是一次酣畅淋漓的智力冒险。
评分对于那些热衷于探索文明深层驱动力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其独特的透镜。它不仅仅关注技术本身,更关注技术与社会结构、人类心智之间产生的“涌现现象”。我感觉作者是在用一种近乎人类学家审视原始部落的方式,来审视我们这个高度发达却又日益异化的现代社会。读完之后,我对自己所依赖的日常工具和信息流产生了全新的、带着敬畏和警惕的看法。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预测哪一天会发生什么灾难,而在于它提供了一套全新的认知框架,帮助我们理解——我们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以及我们可能走向何方。它提供的是工具,而不是地图,这正是它高明之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