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宪制(历史中国的制度构成)

大国宪制(历史中国的制度构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苏力 编
图书标签:
  • 中国历史
  • 宪制史
  • 制度史
  • 政治制度
  • 古代中国
  • 历史学
  • 法制史
  • 中央集权
  • 官僚制度
  • 权力结构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火把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大学
ISBN:9787301288955
商品编码:24600657927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大国宪制(历史中国的制度构成)
  • 作者:苏力
  • 定价:86
  • 出版社:北京大学
  • ISBN号:9787301288955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8-01-01
  • 印刷时间:2018-01-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16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607
  • 字数:489千字

内容提要

中国古代宪制作为人类历***持久存在的制度经验,有其自己的逻辑和合理之处。但近年来社科领域特别是法学领域,对于中国自己的制度研究较少。作者从法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的宏观视角出发,对历史中国的宪制经验进行了总体把握和深度总结,揭示了历史中国千年传承、具有强大活力的原因,并力图阐释中国在制度文明上**的贡献。本研究从历史中国所面临的至关重要的核心政治问题出发,逐一阐释了“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构成制度,以及军事制度、官僚体系、经济制度等,从而重构了历史中国的制度图景。

作者简介

苏力,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北京大学法学院天元讲席教授,长江学者。
  祖籍江苏,1955年愚人节出生于安徽合肥。少年(1970年)从军,再当工人;1978年恢复高考后,复员军人进了北大法学院,获学士学位;1985年读研期间,赴美留学,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1992年起任教北大法学院至今。先后独立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个人独著、文集和译著20余种。
  《制度是如何形成的》《送法下乡》《法治及其本土资源》

目录

引论:中国的宪制难题
**的构成/宪制难题
小农与大国
齐家,治国与平天下
但,为何宪制?
本书概要
附录:具体的宪制问题与特定的宪制回应

**章:宗法封建变迁中的宪制问题
为什么宗法制?
从“兄终弟及”到“嫡长继承”
但必须有精英辅佐——官僚制!
还得分、封、建!
作为制度也作为意识形态的周礼
结语

第二章:齐家:父慈子孝与长幼有序
农耕社区的组织治理问题
“父父子子”与“父为子纲”
“父慈子孝”
“兄良弟弟”?其实是“长幼有序”!.
社会和**视野中的“齐家”

第三章:齐家:男女有别
问题或麻烦
“同姓不婚”,防范生物性**
“授受不亲”,严防社会性和政治性**
“夫为妻纲”,规训与制裁
批判性透视和反思
结语

第四章:宪制的军事塑造
作为宪制问题的军事
从武功到文治
兵制,军权管控和制衡
治国与平天下
宪制视野中的长城——功能分析
宪制视野中的长城——经验与教训
结语
附录:不该,却被遗忘的

第五章:疆域管控与行政区划
大国的疆域构成
西周的分封制
郡县制和中央集权
地缘政治与行政区划
作为边陲的天下
“羁縻”与“改土归流”
结语

第六章:度量衡的宪制塑造力
为什么度量衡?不是货币?
从井田制到赋税制
俸禄制与官僚制
监察与考课
度量衡与货币统一
政治理性化以及对游牧文明的规训
结语

第七章:经济的构成与整合
问题
既是宪制基础,也是宪制难题
****的**基础建设
重要资源的全国配置
均输平准,盐铁官营
结语:算经济账,也要算政治账

第八章:“书同文”和“官话”
问题
书同文
“语同音”的意义
官话的形成和维系——一个迷和一个猜想
“官话”的政治塑造和利用
“士”的塑造
结语:理解文化宪制
附录:时空穿越与文化认同

第九章:精英政治与政治参与
精英政治作为宪制共识
伯乐?制度性选拔!
制度演进:推举、察举与科举
经世致用!
精英政治,那也是政治!
*后的评论

第十章:作为制度的皇帝
问题的界定
就算民主是个好东西,但……
精英政治的要件
皇权继承的制度期待
皇权继承的操作难题
作为学术理论概念的皇帝

第十一章:“缺失的”公民?
问题的界定
公民概念的社会历史语境
村民,国人及其他
作为国人
作为村民
结语

结 语
理论寓意
从家国天下视角看当代中国
再说宪制,事实与规范之间
附录:从历史到理论

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
二.英文文献和判例
索 引


《盛世的背影:晚清政治精英的转型与挣扎》 作者:[虚构作者名] 出版社:[虚构出版社名] 出版年份:[虚构年份] 页数:[虚构页数] 定价:[虚构定价]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剖析了晚清时期,一批身居高位的汉族政治精英,在面对帝国体系的全面危机与现代化浪潮冲击时,其思想观念、政治实践以及个人命运所经历的复杂而痛苦的转型过程。不同于以往侧重于自上而下的帝制改革叙事,本书将目光聚焦于这些精英群体——包括总督、巡抚、枢臣、以及新式官僚的先驱者——他们如何在“天朝上国”的传统框架与“万国林立”的近代现实之间艰难抉择,并试图以“修补”而非“颠覆”的方式来挽救这个行将倾覆的王朝。 全书以时间为轴,以关键人物群像为点,串联起太平天国运动后的地方权力重构、洋务运动中的技术引进与体制僵化、甲午战败后的思想巨变,以及预备立宪中的权力博弈。它细致考察了这些精英阶层对“中国”概念的理解演变、对中央权威与地方实力的再平衡、以及在儒家伦理与西方政治理念冲突中的内心挣扎。 核心关注点包括: 1. 地方权力的新格局: 太平天国后,湘军、淮军的兴起,如何催生出“督抚时代”?这些地方大员在财政、军事、外交上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主权,这种权力扩张如何与中央的“集权”传统相互渗透、相互制约? 2. 知识与权力的断裂: 传统科举制度培养出的精英,面对科学、宪政、民族主义等新知识体系,他们如何消化、排斥或挪用这些概念?“中体西用”思想的内在矛盾,在他们的政策实践中是如何具体体现的? 3. 立宪的犹豫与失焦: 预备立宪被视为精英阶层对自身政治地位的最后一次重大维护。本书分析了他们对“君主立宪”的坚持,对“民主共和”的恐惧,以及在权力分配上的斤斤计较,如何最终导致了改革的流产和革命的爆发。 4. 个体命运的悲剧性: 那些试图在旧体制内开创未来的改革者,如张之洞、李鸿章、袁世凯等人的政治遗产,并非全然成功或失败,而是充满了妥协、误判与历史的嘲弄。本书试图揭示他们在时代洪流面前的无力和局限。 通过对大量档案、奏折、私人信函以及回忆录的爬梳,《盛世的背影》试图描绘出一幅复杂而立体的晚清政治画卷——它不是一个简单的衰亡故事,而是一群受过最优秀传统教育的统治者,面对一个根本无法用传统工具解决的新世界时,所展现出的深刻的历史困境与体制性的悲剧。 详细章节概要 第一部分:秩序的重塑——湘淮集团的崛起与“非中央化”的开端 (1850-1870) 本部分关注太平天国战后,中央财政和军事权威的下移现象。详细分析了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在地方上建立的准独立军事和财政体系(如厘金制度的设立与地方掌控)。重点探讨了中央(如恭亲王奕䜣为代表的满族旧贵族)与地方汉族精英在权力分配上的早期张力,以及“督抚”这一职位如何成为承载帝国救亡期望的重心。 第二部分:器物的表象与制度的坚硬——洋务运动中的“技术官僚”困境 (1870-1890) 本章聚焦于以洋务局、船政局为代表的新型实业机构的运作。考察了晚清精英对“格致”之学的引进策略,强调他们如何将西方的技术视为可被“师法”的工具,而非需要颠覆旧有社会结构的动力。通过对盛宣怀等新兴实业家(他们通常兼具传统士大夫身份)的案例分析,揭示了技术官僚在资本积累、人才培养上所遭遇的制度性阻碍——特别是官督商办模式下,中央朝廷的干预与地方势力的掣肘。 第三部分:精神的失语——甲午溃败后的知识体系崩溃 (1894-1901) 甲午战争被视为晚清政治精英集体经验的断裂点。本章不再讨论军事失败本身,而是关注失败对精英思想结构的冲击。重点分析了《马关条约》签订后,以张之洞、刘坤一为代表的督抚群体如何从“中体西用”的自信转向对制度变革的焦虑。探讨了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维新思想,在这些既得利益者阶层中引发的恐惧与排斥,以及义和团运动后,他们对“民意”的初步感知与压制。 第四部分:体制内的最后尝试——预备立宪的权力回溯 (1905-1911) 本书的重头戏之一。1905年废科举后,精英阶层失去了主要的社会黏合剂,政治权力开始向君主与立宪派(包含部分开明士绅)倾斜。本章细致梳理了考察团回国后,各派系对“开明专制”与“有限君主立宪”的争论。核心论点是:精英们追求的“立宪”本质上是一种权力重组而非权力下放,旨在通过地方自治和议会形式来制衡革命党,同时巩固满清宗室和汉族大员的共同统治基础。然而,他们对中央集权的过度维护,以及对地方士绅力量的低估,导致了立宪运动最终成为革命的助燃剂。 第五部分:黄昏的挽歌——袁世凯与“旧官僚”的最终抉择 (1911-1912) 本章聚焦于袁世凯及其所代表的、在洋务运动中成长起来的、具有高度政治实用主义色彩的官僚群体。分析了他们在辛亥革命爆发时的复杂心态:一方面是维护大清江山的责任感,另一方面是对共和趋势的现实判断。袁世凯如何利用其在北洋军事和官僚体系中的深厚根基,以“和平”的名义架空了清廷,实现了从“帝国忠臣”到“民国首辅”的身份转换。这一过程,标志着晚清政治精英阶层集体努力的终结,他们的政治遗产被新的、更激进的力量所继承或颠覆。 史学视角与研究特色 本书采用“制度惯性与精英能动性”相结合的分析框架。它拒绝将晚清的衰亡简单归咎于慈禧太后或少数腐败官员的无能,而是强调中国传统政治结构对任何渐进式改革所设置的内在阻力。作者认为,晚清精英们并非是冥顽不化的守旧者,他们是极其精明且有能力的政治家,但他们所受的训练和他们所维护的既得利益,使得他们只能在“不彻底的现代化”路径上徘徊,最终错失了自我救赎的最佳时机。本书旨在提供一个更具人性和复杂性的晚清历史叙事。

用户评价

评分

《大国宪制:历史中国的制度构成》这本书,在我看来,最引人之处在于它对“制度的生命周期”的探讨。历史上的制度,并非一成不变的铁板一块,它们如同生命体一样,有其产生、发展、鼎盛、衰落乃至消亡的过程。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分析这些制度的“生命力”的。是什么因素促使一个制度能够长久存在,甚至成为影响后世的基石?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一些看似合理的制度最终走向崩溃?书中是否会涉及到对制度“适应性”的考察?例如,当社会结构发生剧变,经济模式发生转型时,原有的制度是否能及时调整以适应新的环境,还是因为僵化而成为阻碍发展的桎梏?我特别期待书中关于“制度的创新与改革”部分的论述,它是否能为我们理解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的那些重要的改革(如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等)提供更系统、更深层次的制度层面的解读?这本书如果能帮助我理解制度的“兴衰之道”,将是极具价值的。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社会文化颇感兴趣的读者,我在翻阅《大国宪制:历史中国的制度构成》时,首先被书中对“社会结构与制度互动”的讨论所吸引。我一直认为,任何制度的建立和运行,都离不开其所处的社会土壤。这本书是否能深入剖析,中国古代的社会阶层、家族关系、宗族势力等,是如何影响和塑造国家的制度架构的?例如,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核心地位,它是如何通过科举制度、伦理教化等方式,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国家治理的方方面面?又比如,士绅阶层、地主阶层,他们的经济利益和政治诉求,在制度的设计与执行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展示这些社会因素是如何与政治制度发生碰撞、融合,甚至是对抗的。理解了这种“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的相互作用,或许能更清晰地看到中国古代制度演变的真实图景,而不仅仅是统治者的一厢情愿。这种视角,对于我理解中国传统社会的复杂性,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评分

读完《大国宪制:历史中国的制度构成》的序言部分,我便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探究书中对中国古代“国家合法性”的论述。在许多西方学者的研究中,国家合法性往往与民主、自由等概念紧密相连,然而中国历史上的国家,其合法性的来源似乎更为复杂和多元。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处理这一问题的,是将其归结于“天命”的周期更迭,还是更多地考察了民意、德治、功绩等多种因素的交织作用?尤其是书中提及的“王朝循环”理论,以及不同朝代在确立和维护统治合法性方面所采取的不同策略,这让我充满了探索的欲望。例如,汉朝如何以“德”服人,唐朝如何通过开明的政治赢得广泛支持,而明清两代又如何在专制高压下寻求统治的稳定。这本书似乎不仅仅是罗列制度,更是在尝试解释这些制度得以产生、运行以及最终走向终结的深层逻辑。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个宏观的视角,让我理解中国历史上的“国家”并非一个固定不变的概念,而是随着时代变迁、社会需求和政治格局而不断演化的有机体。

评分

《大国宪制:历史中国的制度构成》这本书,我拿到手的时候,就被它沉甸甸的分量和厚实的装帧吸引了。虽然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仅仅是翻阅目录和一些章节的导言,就足以让人感受到作者在梳理中国历史制度演变上的深厚功力。从先秦的宗法制,到秦汉的大一统,再到唐宋的官僚体系,乃至明清的皇权专制,每一阶段都似乎被作者精心解构,剥离出其核心的制度肌理。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权力的分配与制衡”的探讨感到好奇,这不仅仅是学术上的考察,更是对我们理解当下国家治理模式的深层源流的追溯。想象一下,在那个信息不发达的时代,帝王如何通过层层官僚机构来维系庞大帝国的运转,又如何平衡各个集团的利益,避免国家机器的失灵,这些都是极具吸引力的思考。这本书的体量预示着这是一次漫长而充实的阅读旅程,我相信它能为我打开一扇通往中国古代政治智慧的窗口,让我更深刻地理解“制度”二字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分量与意义。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不仅看到冰冷的制度条文,更能感受到制度背后的人性博弈与历史的脉络。

评分

《大国宪制:历史中国的制度构成》这本书,在我看来,最大的亮点在于其“历史的深度”和“制度的广度”的结合。我一直觉得,要理解一个国家的现在,必须回溯它的过去。而中国这样一个拥有数千年连绵不断历史的国家,其制度的演变更是千丝万缕,错综复杂。作者似乎并没有满足于对某个朝代、某个制度的浅尝辄止,而是试图勾勒出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将秦汉的中央集权、唐宋的文官制度、明清的皇权专制,以及更早期的诸侯分封,这些看似孤立的制度节点,巧妙地串联起来,形成一个连续的、动态的发展过程。我特别感兴趣的是,书中是如何处理制度的“继承性”与“创新性”的。旧的制度是如何被扬弃,新的制度又是如何诞生,其中是否存在着某种规律性的东西?这本书能否帮助我理解,为什么有些制度能够延续数百年,而有些则昙花一现?它提供的分析框架,是否能够帮助我们跳出“治乱循环”的简单论断,去更精细地辨析制度变迁背后的驱动力?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更 nuanced 的视角,让我对中国历史制度的理解更加立体和深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