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特色
1、新类型多。本书搜集的案例,由一些都是新类型的金融案件。
2、经典案例多。在案例选取方面,本书重点选取公报案例、指导性案例、*院案例、各级法院发布的典型案例、时事新闻中的全新案例、实践中的棘手案例等。
3、案例涵盖面广。本书选取了借贷、担保、不良资产、股权转让、股权激励、股东权利、基金、融资租赁、贸易融资、理财、信托、证券、期货、保险、独立保函、支付、刑民交叉等方面的共计100个典型案例。
4、案例分析透彻。每一篇案例,由案例索引、交易结构图、金讼圈导读、裁判规则、案情介绍、裁判结果、法院观点、金讼圈提示等八大部分组成。其中交易结构图、金讼圈导读、裁判规则、金讼圈提示是本书的重点内容。
李小文律师,浙江大学法律硕士,杭州市律师协会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浙江智仁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金融部*律师,擅长重大疑难金融商事类争议解决。
诸奇红律师,浙江智仁律师事务所专职律师,擅长民商事诉讼及私募机构、资管机构、网贷机构等金融企业的常年法律顾问。
*章借贷篇
001.事后通过借款协议确定的本金数额为什么难推翻?
002.逾期借款利息计算时间截点到底应该如何确定?
003.银行存款零头天数的日利率计算玄机藏在哪?
004.法院为何不支持银行对逾期利息再计收复利?
005.债权基金委托银行放贷的年息为什么可高达24%?
006.利用过桥资金转贷为什么构成实质的“以贷还贷”?
007.主张股权转让实为借款让与担保需要哪些条件?
008.*人民法院如何审查借贷类虚假诉讼?
di二章担保篇
009.*人民法院对金钱质押是从哪四个方面指导审查的?
010.未列明的*额保证合同保证人为何要担责?
011.为什么“违反《公司法》di16条”的担保,原则上不宜认定无效?
012.超诉讼时效主债务重生为何不当然致保证债务重生?
013.反担保人向担保人承担反担保责任的三个必要条件是什么?
014.PPP特许经营权质押担保是否有效及质押权如何实现?
015.债权人对仅抵押预告登记房产是否享有优先受偿权?
016.根据未登记的抵押合同可否主张连带清偿责任?
017.抵押权未有效设立,抵押义务人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018.债权人放弃抵押权,其他保证人可否相应免除责任?
019.房产让与担保是否有效?抵押权人可否直接享有物权?
020.主债权超诉讼时效,抵押权是否自动消灭?
di三章不良资产篇
021.受让AMC金融不良债权后,追债诉讼的十大裁判规则是什么?
022.如何确定债转股后股票回购范围及计价规则?
023.债权到期后达成的“债转房”协议是否有效?
024.“债转房”房产未过户,债权人如何主张权利?
025.民办学校的教育设施能否豁免法院强制执行?
026.法院应如何审查债权人代位权诉讼立案受理条件?
027.新设公司平移资源应承担原公司债务吗?
di四章股权转让篇
028.股权转让能否适用分期付款买卖合同特殊解除权?
029.基准畸低的增资会不会损害小股东权益?
030.对外资企业股权转让的“黑白合同”效力如何判定?
031.法院如何区分资产转让合同与股权转让合同?
032.股权转让合同因个别股权无法转让可否整体解除?
033.股权转让与恢复股权是否为同一争议?
034.交易所“未进场视为放弃优先购买权”的声明有效吗?
035.产业政策变化对公司股权转让是否构成情势变更?
036.隐名股东显名化有哪三个必要基础条件?
037.股权转让合同因出让方不持有目标公司股权而无效吗?
038.“名义股东”对虚假出资是否需要承担责任?
di五章股权激励篇
039.对员工的激励型股权赠与可否行使撤销赠与?
040.仅享分红权的虚拟股权激励,员工具有股东资格吗?
041.外汇登记是VIE架构下股票期权行权的前置条件吗?
di六章股东权利篇
042.公司决议撤销案是否需审查决议所依据的事实理由?
043.公司盈利可否成为抗辩阻却公司强制解散的理由?
044.股东能否以未实际参与经营管理免除清算义务?
045.控股股东不开股东会直接私自所做决议是否成立?
046.异议股东如何请求公司以合理价格回购股权?
047.公司治理僵局是公司解散的实质条件吗?
048.股东请求查阅公司原始会计凭证可获法院支持吗?
di七章基金篇
049.合伙型私募基金合同保底条款是否有效?
050.PE投资受到欺诈可否撤销增资协议?
051.GP用虚假FOT交易结构宣传募资LP可否撤销合同?
052.基金公司验资账户资金被挪用,银行应担法律责任吗?
053.对私募股权投资对赌条款司法裁判应遵循哪些原则?
di八章融资租赁篇
054.融资租赁债务人破产主债务停息是否及于保证债务?
055.消耗品是否能作为融资租赁标的物?
056.回购型融资租赁的回购担保范围是否包括罚息?
057.融资租赁物被转让并设立抵押权是否可善意取得?
058.名为融资租赁实为借贷情形下的担保是否依然有效?
di九章贸易融资篇
059.为什么贴现担保无法取得票据追索权?
060.保理合同与基础合同有无主从关系?
061.保兑仓业务合同的附属合同发生争议可否一并审理?
062.保兑仓提单下的货物不翼而飞,银行为何不担责?
063.质押货物自始不存在,监管人承担何种责任?
di十章理财篇
064.以上市公司股东为责任主体的保底定增是否有效?
065.金融机构未尽到投资者适当性义务为何应赔偿损失?
066.违反投资者适当性义务可否判全额赔偿投资者损失?
067.金融衍生品交易未签标准主协议,银行为何需担责?
068.如何区别委托理财与金融衍生品交易?
069.资管产品受益权远期转让合同是否有效?
070.利用境外平台从事外汇保证金交易为何无效?
di十一章信托篇
071.信托财产的权利负担是否影响信托财产的确定要求?
072.法院以何理由判决“明股实债”信托丧失抵押权?
073.法院以何理由判决“明股实债”信托享有抵押权?
074.“明股实债”下原告任命的被告法定代表人是否有诉讼代表权?
075.以IPO成败对赌的信托资产回购承诺是否有效?
di十二章证券篇
076.融资融券担保比错误,强平不足清偿部分由谁负担?
077.证券公司乌龙指后立即卖空,为何应赔偿投资者损失?
078.证券公司炒股系统不支持午间撤单功能是否应担责?
079.上市公司虚假陈述如何计算赔偿数额?
080.限售股票的质押式回购业务如何行使优先受偿权?
di十三章期货篇
081.期货公司强行平仓违反哪些条件应担责?
082.期货从业人员与客户的委托理财合同为何无效?
083.电子化密码使用视为本人行为原则能否轻易否定?
084.期货公司挪用客户资金,交易所能限制其出金吗?
085.名为“现货”实为“期货”交易,法律后果有哪些?
di十四章保险篇
086.未交保费则不承担保险责任的保险条款是否有效?
087.保险公司可否对违约的di三人行使代位求偿权?
088.车辆自燃不是“火灾”是否适用疑义利益原则?
089.共产制下夫妻间交通事故为何难获责任保险赔偿?
di十五章独立保函篇
090.独立保函索赔拒付纠纷有哪四大关键焦点问题?
091.索赔函中存在虚假陈述是否构成独立保函欺诈?
di十六章支付篇
092.如何确定信用证交易关系下中介银行过错赔偿责任?
093.*网银储户泄露密码资金被盗,银行是否应担责?
094.密码重置程序漏洞致资金盗划,支付机构需要担责吗?
di十七章刑民交叉篇
095.担保合同是否因借款人犯贷款诈骗罪而必然无效?
096.刑事判决无存款合同关系,是否意味银行不担责?
097.非法集资刑案是否影响担保纠纷民事案件受理?
098.涉刑事案件是否为民事案件确定管辖的法定理由?
099.假行长在真银行出具假存单是否当然构成表见代理?
100.刑事判决追缴或责令赔偿的情况下,被害人能否向刑事被告以外的人
另行提起民事赔偿?
作为一个对金融市场和监管动态高度关注的普通投资者,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像及时雨!我经常会在新闻中看到各种金融骗局或者法律纠纷,但很多时候都不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更不清楚其中的法律责任划分。这本书用一个个生动具体的案例,将那些抽象的法律条文活生生地呈现在我眼前。比如,书中对信托产品违约、证券虚假陈述、以及私募基金的风险揭示等问题都有详尽的阐述,让我对这些高风险金融领域的法律风险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它不仅仅是“告诉你发生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告诉你为什么会这样,以及法院是如何判决的”。这让我明白了,很多时候,事情的走向并非偶然,而是法律逻辑和证据链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阅读这些案例,我学会了如何从法律的角度去审视金融行为,如何识别潜在的风险,以及在必要的时候,如何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评分这本书简直太厚实了!拿到手的时候就觉得分量十足,翻开之后,更是被密密麻麻的文字和满满的案例吸引住了。作者在梳理这些疑难金融案例的时候,显然是下了苦功的,每一个案例的背景、争议焦点、一审二审的判决理由,甚至是最高法的指导意见,都交代得清清楚楚。读完一个案例,感觉自己就像亲身参与了一场庭审一样,对金融案件的复杂性和法律的精妙之处有了更深的理解。尤其是那些看似简单却牵扯出无数法律条文和司法解释的案例,让我深刻体会到“法条之外皆是学问”。对于我这种非法律科班出身,但又对金融领域法律问题感到好奇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就像一本宝藏,让我能够循序渐进地了解金融法律的世界,解答了不少我平时工作中遇到的疑惑。虽然有些案例的专业术语还是需要查阅一下,但整体的可读性还是很高的,不会让人望而却步。
评分我之所以购买这本书,主要是想在金融领域的法律实践中找到更清晰的指引。市面上关于金融法律的书籍不少,但很多都过于理论化,或者仅仅是罗列条文。而这本书的特点在于它聚焦于“典型疑难案例”,并且深入剖析了“裁判规则”。这对于一线执业的律师或者金融从业者来说,具有极强的实操价值。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非法集资、P2P爆雷、以及各类金融产品风险边界的案例分析。书中的论证逻辑非常严谨,通过对不同案例的对比分析,展现了司法机关在处理同类案件时是如何权衡各方利益,如何适用法律,从而形成了一套相对稳定但又在不断发展的裁判思路。读这本书,感觉就像在与经验丰富的法官和律师进行深度交流,他们的智慧和判断力通过文字得以传承。这对于我提升风险意识,规避法律风险,或者在法律纠纷中找到更有力的论据,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帮助。
评分这本书的编排和内容设计,可以说是非常用心了。它不是那种枯燥乏味的教科书,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来串联起复杂的金融法律知识。每个案例的引入都很有故事性,吸引人读下去,然后层层剥开,展现出背后的法律逻辑和裁判依据。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灰色地带”的案例的深入挖掘,那些没有明确法律规定的情况,是如何通过司法实践来不断填补和完善的,这让我看到了法律的生命力和适应性。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金融法律,更是在学习如何运用法律思维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作者在案例的选取上,也很有代表性,涵盖了当前金融市场中比较突出的一些问题,比如金融科技的兴起带来的新挑战,以及跨境金融的法律适用等等。对于希望在金融法律领域进行深入研究或者拓展视野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评分坦白说,我一开始对这本书的期待值并没有那么高,以为就是一本普通的案例汇编。但当我真正翻阅之后,才发现它的价值远超我的想象。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并没有简单地罗列案例,而是对每一个案例的判决理由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且将其上升到了“裁判规则”的高度。这意味着,读者不仅能了解一个具体的案件是怎么判的,更能从中提炼出适用于其他类似案件的法律原则和判断标准。这种“举一反三”的教学方式,对于提升读者的法律素养和实务能力非常有帮助。我尤其赞赏书中对于一些复杂金融法律关系的梳理,比如股东之间的股权代持,或者担保合同的效力问题,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将那些抽象的概念变得清晰易懂。这本书不仅是法律从业者的案头必备,对于金融领域的管理者、合规人员,甚至是对此领域感兴趣的普通读者,都能从中获益匪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