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设计的本质,是将潜在的可能性直观地呈现在人们眼前,指明通向未来的具体道路,或是简洁明快地描绘出众人心有的愿景。”原研哉的设计正是以细致的社会观察为前提,根植于时代的需求。原研哉著张钰译的《日本的设计》是一本对设计本质的探索之书,也是一本时代潮流的观察之书。坦白讲,对于一个非科班出身的普通读者来说,这本书的某些章节在专业性上确实略显晦涩。它没有刻意去“科普”那些大众化的设计术语,反而默认读者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我尤其对其中关于“感性工学”的讨论感到有些吃力,那些关于用户体验数据的量化分析和审美感受的关联性阐述,需要我反复阅读才能捕捉其精髓。不过,也正是这种不妥协的专业深度,让这本书区别于市面上那些肤浅的“设计入门”读物。它更像是一本给同行者提供的深入交流的文本,它挑战了读者的认知边界。我甚至去查阅了书中提及的几本专业参考书目,来辅助理解。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没有把设计变成一个唾手可得的模板,而是展现了它背后那些严谨的思考过程和近乎科学的实验精神。它让人意识到,真正的优秀设计,绝不是灵光一现的产物,而是长期主义的坚持。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非常独特,它没有采用线性的时间轴或者明确的风格划分,反而更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充满意境的散步。前一章还在讲述战后工业设计的复兴与理性主义的碰撞,下一章立马就跳跃到了江户时代的手工艺人的生存哲学,这种跳跃非但没有造成混乱,反而构建了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我感觉作者是在引导我,去理解日本设计是如何在继承传统与拥抱现代之间,进行着一场永无止境的张力平衡游戏。那些对特定设计师访谈的片段摘录,语言精炼,观点犀利,充满了日本人特有的那种不动声色的力量感。我特别欣赏它在探讨当代设计时,总是能够巧妙地回溯到其文化根源,让每一个创新都显得有迹可循、有源可溯。这本书读起来不费力,但回味起来却韵味无穷,仿佛是在品一壶陈年的清酒,初入口是清冽,后劲却是绵长而醇厚的。
评分这本《日本的设计》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艺术品,拿在手里就能感受到那种沉甸甸的匠心。扉页上那低饱和度的靛蓝色,配上极简的留白,一下子就把我拉进了一个静谧而深邃的日式审美空间。我本来只是想了解一些设计案例,没想到光是翻阅这本书的物质形态,就已经完成了一次精神洗礼。它没有那种浮夸的色彩堆砌,也没有让人眼花缭乱的复杂排版,一切都恰到好处地克制着。那种对细节的偏执追求,从纸张的选择到油墨的渗透程度,无一不体现出日本美学中“物哀”和“侘寂”的精神内核。我尤其喜欢其中几页关于传统漆器工艺的介绍,文字描述得极其细腻,仿佛能闻到那木头的清香和虫胶的微涩。即便不深入研究设计理论,单是欣赏这种对“器物”本身的敬畏,这本书就值回票价了。它教会我的,是如何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依然能慢下来,去感受物质的温度和时间的痕迹。
评分我最欣赏这本书的一点,是它对于“设计”在社会功能中所扮演角色的深刻洞察。它不仅仅关注产品的造型美观,更着重探讨了设计如何塑造社会规范和提升集体福祉。书中描绘了战后日本如何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通过高效且富有尊严的设计,重建国民信心和城市面貌的历程,这种叙事角度非常宏大且富有感染力。它展示了好的设计如何成为一种社会治理的工具,如何将抽象的伦理道德融入到日常可见的实体之中。比如,关于公共标识系统和无障碍设计的章节,文字的力度感十足,让人为之动容。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开始思考,我所购买和使用的每一件物品,它们背后所承载的社会责任是什么。它不再只是一个关于“好看”的指南,而是一部关于“有意义的生活”的设计史诗。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品味”的理解都升华了,它不再是关于消费能力,而是关于一种审慎而负责任的生活态度。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内容深度远超我的预期,它压根就不是那种泛泛而谈的“设计图鉴”。我以为会看到很多广为人知的名作集合,结果它更像是一部深入骨髓的文化考察报告。作者显然花了大功夫去挖掘那些深藏在地方传统和日常生活之中的设计哲学。比如,它花了大量的篇幅去剖析“间”的概念,如何通过空间的留白来定义主体,这对于我这个习惯了“填满”一切的创作者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书中引用的那些看似不经意的生活物件,比如一个传统的点心盒,或者一个公共饮水机的标识系统,都被解构得淋漓尽致,展现了其背后的功能主义与人文关怀的完美结合。阅读过程中,我不得不时常停下来,反复揣摩那些摄影作品,那些光影是如何巧妙地勾勒出事物的存在感的。它成功地将“设计”从一个技术性名词,提升到了哲学思辨的层面,让人在合上书本后,对周遭的一切都多了几分审视的目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