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 陆谷孙英汉大词典第2版+汉英大词典吴光华第3版 上海译文出版社 新时代新世纪汉英大词

正版 陆谷孙英汉大词典第2版+汉英大词典吴光华第3版 上海译文出版社 新时代新世纪汉英大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词典
  • 英汉词典
  • 汉英词典
  • 陆谷孙
  • 吴光华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工具书
  • 语言学习
  • 词汇
  • 双语词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龙娇缘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ISBN:9787801035370
商品编码:25931770773
丛书名: 汉英大词典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1-04-01

具体描述

此宝贝为套装书籍,全套2册,共6800克,分别如下:

内容介绍 书名:汉英大词典 作 者:吴光华 主编 出 版 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1-1 版 次:1 页 数:2288 字 数:16000000 印刷时间:2011-8-1 开 本:大16开 纸 张:胶版纸 印 次:2 I S B N:9787532749058 包 装:精装 重 量:3350克 * 价:238.00元

书名:英汉大词典 作 者:陆谷孙 主编 出 版 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3-1 版 次:1 页 数:2458 字 数:17000000 印刷时间:2008-1-1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印 次:2 I S B N:9787532742035 包 装:精装 重 量:3450g * 价:228元

目录

 

《汉英大词典》目录

修订说明 序 体例 汉语拼音音节查字表 汉语拼音查字表 部首查字表 笔画查字表 汉英大词典正文 附录一 汉语拼音方案 附录二 计量单位表 附录三 化学元素表 附录四 世界各国、地区、首都(或首府)及货币名称表 附录五 天干、地支及二十四节气 附录六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 附录七 中国历史年代简表 附录八 奥林匹克运动主要项目及相关国际组织

主要参考资料 《英汉大词典》目录 修订说明 “What Is Out of Sight Is Lost Forever?”(代序) 体例说明 略语表 英语音标 主要参考书目 英汉大词典正文 附录 一 英语标点符号、大写及斜体字使用法 二 英美武装力量军衔表 三 化学元素表 四 度量衡表 五 英、法、德、俄西班牙语译音表 六 英美用词对照 七 日本语假名罗马字拼音表 八 常见日本人姓名拉丁字母拼写法 九 常见英文人名及其含义 十 英语网络缩略语 十一 夏季奥运会项目 十二 通用图形符号及其含义 十三 世界各国

内容介绍

 《汉英大词典(第3版)》是由英语学家、词典编纂专家吴光华先生主编的一部大型综合性汉英类词典。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前两个版本,累计印数达10万册,曾获第8届中国图书奖,有良好的市场基础与读者口碑。译文社获得第3版的版权后,在吴光华先生的领衔下,组织全国各地的专家,对*词典做了精心的修订。第3版共收主词条24万条,新增新词新义1万5千条,总字数增加到1600万;并特别注重收集近年来社会生活中涌现出的新词新义,如“首席执行官”、“厄尔尼诺现象”、“疯牛病”、“猪流感”、“不折腾”、“躲猫猫”等。《汉英大词典》(第3版)的出版,将填补译文出版社大型综合性汉英词典编篡领域的空白;同时,可与陆谷孙先生主编的《英汉大词典》构成姊妹篇,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适用于外语工作者、翻译工作者、科技工作者、教师、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高级英语自学者、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人、外国留学生、外籍教师及海外海域学习者、汉学家等。是反映汉英科研成果的、语文性和科技性融为一体的综合性工具书。 《英汉大词典》曾荣获首届国家图书奖等多个奖项,是联合国编译人员使用的主要英汉工具书。 《英汉大词典》(第2版)由陆谷孙为首的专家们在版的基础上,倾五年之力,经大规模增补修订而成。 复旦大学教授陆谷孙主编并领衔修订。收录词条22万,覆盖面广,查得率高,释义力求精准。增补新词、新义约2万条,及时描记语言动态。例证近24万条,典型示范,举一反三,译文通达。承载大量语法、语用信息,兼顾学习型词典特征和百科信息。附录全面更新,图文并茂,兼具实用性和知识性。

 


探寻人类文明的深度与广度:经典著作精选导读 浩瀚的书海中,总有一些作品以其独特的思想光芒和不朽的艺术魅力,穿越时空的界限,成为指引我们理解世界、认识自我的灯塔。以下精选的几部著作,涵盖了哲学、历史、文学和科学等多个领域,它们不仅代表了各自领域的巅峰成就,更能为读者提供深入洞察复杂现实的锐利视角。 一、 哲学沉思:对存在与意义的永恒叩问 《理想国》(柏拉图 著) 这部古希腊哲学的基石之作,以对话体的形式,探讨了正义(Dikaiosyne)的本质、理想城邦(Kallipolis)的构建,以及灵魂的结构与命运。柏拉图通过苏格拉底之口,构建了一个由哲人王统治的理性国度,深入阐述了“洞穴寓言”,揭示了理念世界与感性世界之间的张力。 阅读《理想国》,不仅是对西方政治哲学源头的追溯,更是对人类理性能力极限的挑战。它引导我们思考:什么是真正的知识?什么是超越表象的“善”?城邦的秩序是否能映射出个体灵魂的和谐状态?全书洋溢着对绝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其影响渗透至后世几乎所有的西方思想流派,是理解西方文明精神内核的必读之书。其结构之宏大、论证之精微,至今仍是哲学思辨的典范。 《形而上学》(亚里士多德 著) 亚里士多德的这部遗稿(由其学生整理,意为“在物理学之后”)标志着西方对“存在之存在”进行系统研究的开端。他摒弃了其老师柏拉图的理念论,转而专注于对现实世界中具体事物的考察,提出了著名的“四因说”(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用以解释事物变化的内在逻辑和外在驱动力。 《形而上学》的核心在于探究“不动的第一因”——纯粹的“现实性”(Actuality),即上帝或神,它是万物运动的最终动力,自身却不被他物所驱动。此书奠定了西方形而上学与本体论的基础,深刻影响了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和近代科学对因果关系的理解。理解亚里士多德对“实体”、“潜能”与“实现”的区分,是把握古典科学世界观的关键。 二、 历史回响:文明兴衰的深刻洞察 《罗马帝国衰亡史》(爱德华·吉本 著) 吉本的鸿篇巨制,以其冷静、博学和无可匹敌的叙事魅力,详尽描绘了从公元180年马可·奥勒留皇帝之死到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近一千三百年的历史。吉本的叙事风格深受古典修辞学熏陶,文字庄重而富有讽刺意味。 这部巨著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其对军事、政治、法律细节的精确把握,更在于他对衰亡深层原因的哲学探讨。吉本着重分析了罗马帝国晚期因过度安逸、腐败滋生,特别是基督教的兴起如何改变了公民的忠诚焦点,从而削弱了帝国的世俗力量。吉本对“野蛮人的入侵”与“体制的内部瓦解”的并重分析,为后世研究大帝国如何走向终结提供了经典的分析框架。阅读此书,如同置身于历史长廊之中,观察一个伟大文明如何从内部开始枯萎。 《史记》(司马迁 著) 作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司马迁的《史记》不仅是历史学的里程碑,也是中国文学的巅峰之作。它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己任,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三千多年的历史。 《史记》的结构精妙,分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这种体例的创新性影响了后世所有正史的编撰。更重要的是,司马迁通过对人物命运的细致刻画,展现了复杂的人性与历史的必然性。他笔下的项羽、刘邦、刺客、游侠,个个形象鲜明,充满了人性的光辉与挣扎。阅读《史记》,不仅是学习历史事件,更是体验一种深沉的、饱含悲悯的“史家之绝唱”。 三、 文学之境:语言与人类经验的边界拓展 《百年孤独》(加布里埃尔·加西亚·马尔克斯 著) 这部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以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兴衰史为线索,描绘了虚构小镇马孔多的诞生、繁荣、衰落直至最终的湮灭。马尔克斯将拉丁美洲的残酷历史与瑰丽的民间传说融为一炉,创造出一种“将不可能视为理所当然”的叙事风格。 小说中充斥着飞翔的地毯、下雨的日历、预言般的死亡,这些奇特的元素并非简单的幻想,而是对殖民历史的痛苦、孤独的宿命感以及拉美人民不屈精神的象征性表达。孤独是贯穿始终的主题,它以家族遗传的方式,使得每一次爱情都无法逃脱宿命的阴影。这部作品以其澎湃的想象力、宏大的史诗结构和对时间循环往复的深刻洞察,彻底改变了当代小说的面貌。 《追忆似水年华》(马塞尔·普鲁斯特 著) 这部由七卷构成的鸿篇巨著,被誉为20世纪文学的百科全书。它以第一人称的视角,通过对“非自主记忆”(如著名的玛德琳蛋糕引发的回忆)的细致剖析,探索了时间、艺术、爱情、嫉妒与记忆的本质。 普鲁斯特的写作风格极其复杂,句子冗长而充满分支,他致力于捕捉意识流动的最细微之处,力图将短暂的瞬间凝固成永恒的艺术形式。小说核心在于探寻“真正的自我”是否能通过艺术创作得以保存,抵抗时间的侵蚀。它不再关注外部事件的推动,而是深入到内心世界的迷宫,揭示了现代人主体性的破碎与重塑。 四、 科学思维:理解自然与宇宙的秩序 《物种起源》(查尔斯·达尔文 著) 这部1859年出版的著作,无疑是现代生物学和人类思想史上最具颠覆性的作品之一。达尔文系统地阐述了“自然选择”(Natural Selection)机制,解释了物种的变异、遗传和适应性如何导致生物的演化,从而推翻了物种固定不变的传统观点。 《物种起源》的严谨性在于其对大量观察事实的积累和逻辑推理的步步为营。它向世界宣告,生命的历史是一部漫长、无目的(从神创论角度看)的斗争史,只有最适应环境的个体才能将性状传递下去。该书的影响力远远超出了生物学领域,它重塑了人类在自然界中的自我定位,引发了关于宗教、道德和科学界限的深刻辩论。 《相对论》(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著/理论概述性质的普及读物) 虽然爱因斯坦的原著多为高度专业化的论文,但针对公众的理论阐述性著作,旨在解释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的核心概念,对于理解现代物理学的基础至关重要。相对论彻底颠覆了牛顿体系中绝对时空的概念,提出了时间膨胀、长度收缩以及质量与能量的等价性(E=mc²)。 这些理论不仅是关于宇宙运行规律的描述,更是人类认知工具的一次巨大飞跃。它们迫使我们承认,观察者的状态会影响对物理事件的测量,时间和空间不再是分离的背景,而是交织在一起的“时空连续体”。理解相对论,就是理解现代宇宙学和粒子物理学的基石。 --- 以上六部作品,各有其独特之处,从哲学的思辨到历史的沧桑,从文学的想象到科学的揭示,它们共同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知识图景,激励着每一位读者去深入思考人类的处境与文明的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印刷质量简直让人眼前一亮,纸张的手感温润而厚实,完全不像有些廉价的盗版书那样薄如蝉翼,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透着一股子踏实劲儿。装帧设计也相当考究,封面色彩搭配沉稳大气,字体排版清晰易读,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明显的疲劳。我特别留意了一下内页的油墨,印制得非常均匀,字迹边缘锐利,完全没有出现模糊不清或者洇墨的现象,这对于查阅细节丰富的词条来说至关重要。装订处的工艺也看得出是下过功夫的,书脊平整,翻页时非常顺畅,完全没有那种新书特有的僵硬感,让人爱不释手,感觉像是收藏了一件艺术品而非仅仅是一本工具书。这种对实体质量的坚持,无疑是对使用者尊重,也体现了出版社对知识载体的重视程度。

评分

从一个长期使用各类词典的“老读者”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更新迭代体现了极强的时代敏感度。很多老版本的词典在面对科技发展带来的语言爆炸时显得力不从心,但这一版明显进行了大规模的修订和补充,涵盖了大量信息技术、金融、生物科学等领域的最新术语。我尤其欣赏它对那些“活词”的处理态度——对于一些意义正在发生微妙变化的词汇,它并未给出僵硬的单一解释,而是用多个小段落清晰地梳理了其历史演变轨迹和当前的主流用法,甚至区分了英式和美式的细微差别。这种与时俱进的严谨态度,保证了使用者所获取的知识是鲜活且具有时效性的,确保了我的输出不会因为使用了过时的表达而显得滞后或不专业。

评分

作为一名业余的语言爱好者,我最看重的是工具书的“可使用性”和“导航效率”。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极其出色,它的版式设计简直就是为快速检索量身定制的。无论是主词条的字体大小、加粗处理,还是辅助信息如词性、音标的排布,都遵循了人体工程学和视觉习惯,一眼扫过去就能精准定位所需信息。尤其是它的索引部分,结构组织得逻辑性极强,即使你只记得一个词语的大概意思或者某个固定搭配,也能通过巧妙的交叉引用,迅速找到目标。我曾经遇到一个非常晦涩的短语,其他词典束手无策,但在这本里,通过它的同义词群和相关表达的跳转,最终成功破解了谜团。这种流畅的查找体验,大大提升了学习和工作的效率,简直是时间管理的大师级助手。

评分

我必须提到这本书在文化和背景信息补充上的独到之处,这使得它超越了普通工具书的范畴,具备了文化传递的功能。在解释一些具有浓厚英美文化色彩的习语、典故或特定名词时,它没有简单地给出直译,而是提供了简明扼要的文化背景注解。比如,某个俚语的起源或者某个历史事件的代称,这些信息在提升语言理解深度的同时,也拓宽了我的国际视野。这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编辑理念,对于那些希望深入了解英语思维模式和西方社会文化脉络的学习者来说,价值无可估量。它仿佛是一位耐心的私人导师,在提供工具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引导你走进另一种文明的内部结构。

评分

这本书的收录范围和深度着实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词汇堆砌,更像是一部微型的语言百科全书。我惊喜地发现,许多当下非常前沿的、新近出现的专业术语和网络热词,竟然也被悉心纳入其中,这对于我日常工作中跟进国际最新动态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更难得的是,它对那些含义相近但使用场景和语境截然不同的词汇,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辨析,每一个释义后面都附带了多组极具代表性的例句,这些例句的选取非常贴近真实语境,绝非生硬的教科书式翻译,让人在理解词义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掌握了如何恰当地使用它们。这种深度的挖掘和精妙的区分,让我在翻译时再也不用反复在多个工具间来回切换比对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