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地质构造与成矿

四川省地质构造与成矿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建东 著
图书标签:
  • 四川地质
  • 地质构造
  • 成矿作用
  • 四川省
  • 地质学
  • 矿产资源
  • 构造地质
  • 西南地质
  • 地质调查
  • 资源勘探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欣欣佳和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51606
商品编码:25978962231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5-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四川省地质构造与成矿

定价:98.0元

作者:张建东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7-01

ISBN:9787030451606

字数:388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四川省地质构造与成矿》可供地质学、矿产勘查、矿床学等领域的科研、教学工作者参考。

内容提要


《四川省地质构造与成矿》全面收集整理区域地质调查与研究资料,深入分析控制区域成矿的建造和构造要素(地质构造预测要素),系统解析和深入研究沉积岩区、火山岩区、侵入岩区、变质岩区地质构造特征,以及大型变形构造和综合地质构造特征。通过编制专题图件,对模型区与预测区进行成矿地质背景的区域关联,为建立区域成矿预测模型,实施矿产预测提供基础地质资料依据和工作底图。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绪言
“四川省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是“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所属的工作项目之一。该项目从2007年至2013年,历时7年,在四川全省开展重要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同时进行成矿地质背景、成矿规律、物探、化探、遥感、自然重砂、矿产预测、信息集成、煤炭等10个方面的研究,编写了上述各专业的成果报告。本书是在《四川省成矿地质背景研究报告》的基础上,补充有关资料,综合编写而成。
一、四川省地质矿产工作简史
1.主要地质矿产工作
四川省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历史悠久。三星堆出土的大量石器、青铜器、金器,说明古蜀国已开始利用矿产资源;先秦时期,四川已有煤、铁、丹砂及盐的发现和开发利用。
近代地质矿产工作始于19世纪,从1872年德国人李希霍芬由陕西入川开始,到20世纪中叶,外地质学家相继在四川开展过地质矿产调查,相对调查较多的矿产有煤、铁、天然气和盐类。1913年,四川矿业界成立了四川矿业总会;同年,我国地质学家丁文江对会理猫猫沟霞石正长岩进行了考察,1914年对会理铜矿进行了研究。此后,赵亚曾、黄汲清、谭锡畴、李春昱等先后对秦岭山及川康地区广大范围进行地质调查。
1932年,中国西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在重庆成立,该所常隆庆等对重庆—南川,以及雷波、马边、屏山、峨边进行了地质矿产调查。1934年4月,中国工程师学会组成四川考察团来川进行各项实业及资源方面的调查。1936年,全川地质矿产调查会议成立了四川省地质矿产调查委员会。1936~1938年,中国西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对盆地东部、南部和川中各县进行了调查,对雷波铅矿、叙永铜矿、冕宁铁矿、古蔺煤矿及昭化、广元、剑阁一带的煤矿、铁矿等进行了调查。
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后,不少地质学界前辈云集四川,在四川开展了大量的矿产、地质调查。1938年2月在重庆小龙坎成立由李舂昱、侯德封先后任所长的四川省地质调查所。1937~1945年,许多地质学家、各地质机构及有关大学地质系师生,在四川开展了大量的矿产、地质调查,此时是四川地质矿产调查及矿业工作较为正规、规模较大的发展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四川地质工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地矿、冶金、石油、煤炭、化工、核工、建材、盐业以及科研单位、地质院校等单位的地质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的工作,比较系统地开展了包括区域地质、区域地球物理、区域地球化学和遥感等基础地质调查,以及大量的地质普查找矿、矿产勘查和科学研究工作,基本查明了四川省的地质构造格架和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总体特征,发现和探明一大批矿床。
2.区域地质调查和基础地质研究
区域地质调查成果是地质构造研究重要的基础资料。四川省区域地质调查始于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完成全省1∶100万区域地质调查;80年代中期完成全省1∶20万区域地质调查;1996~2012年已完成18幅(包括贵州的毕节幅)1∶25万区域地质调查;从20世纪80年代初“六五”开始,在省内重要成矿带、基础地质重点区、造山带走廊、地质灾害多发区和一部分大中城市开展1∶5万区域地质调查。至2012年年底,全省已完成1∶5万区域地质调查319幅。
近几十年来,通过不同生产部门和科研院所长期、大量的基础地质研究,在四川地层古生物、构造-岩浆演化、造山带地质、区域地质成矿等方面获得了丰硕成果,基本查明了各时代地层的分布与层序,区域岩浆岩、变质岩和区域构造格架的展布,区域成矿系列,解决了一批四川省内以及跨省的重大基础地质问题。
基础地质研究主要成果有:《四川省区域地质志》(1991年)、《四川省岩石地层》(1992年)、《四川省地层总结》(1978年)、《西南地区地层总结》(1983年)等;涉及部分地区的专著有《四川西康地质志》(1959年)、《川西藏东地区地层与古生物》(1982年)、《扬子地块西缘地质构造演化》(1987年)、《攀西裂谷》(1988年)、《康滇地区的前震旦系》(1988年)、《四川二郎山地区志留纪地层古生物》(1989年)、《中国松潘-甘孜造山带的造山过程》(1992年)、《川西义敦岛弧的火山-沉积作用》(1992年)、《四川西部义敦岛弧碰撞造山带与主要成矿系列》(1994年)、《四川盆地陆相中生代地层古生物》(1994年)、《龙门山前陆盆地沉积及构造演化》(1994年)、《龙门山中段地质》(1996年)、《四川龙门山造山带造山模式研究》(1996年)、《龙门山-锦屏山陆内造山带》(1998年)、《攀枝花地质》(2001年)、《西南“三江”地区的构造单元划分及地史演化》(1991年)、《三江特提斯沉积地质与成矿》(1992年)、《东特提斯地质构造形成演化》(1997年)、《西南“三江”地区的碰撞造山过程》(2002年)、《西南“三江”多岛弧造山过程成矿系统评价与资源评价》(2003年)等;此外在多种刊物、汇编上尚有许多论文。
二、主要研究内容
本书依托四川省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项目和四川省成矿地质背景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开展了四川省地质构造与成矿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较全面地收集和充分利用了四川省已有地质调查和研究的工作成果与实际资料,特别是中、大比例尺的区调资料;以板块构造学说为指导,以研究大陆块体离散、汇聚、碰撞、造山的大陆动力学过程为主线,采用了大地构造相概念及分析方法,重新梳理四川省大地构造。
本书通过总结沉积作用(沉积岩建造及岩相与构造古地理)、火山作用(火山岩建造及火山岩相与火山构造)、侵入岩浆作用(侵入岩建造及侵入岩浆构造)、变质作用(变质岩建造及变质变形构造)、大型变形构造的基本特征,研究四川省内大陆地壳块体离散、会聚、碰撞、造山等过程的地质作用,并说明其时间和空间演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划分大地构造单元,进一步探讨地质作用与成矿的关系,分析矿产形成的成矿地质环境,研究总结成矿地质构造形成与演化规律。
本书运用板块构造理论,采用大地构造相方法,完成了四川省全省地质构造与成矿的研究,主要取得以下认识:参照潜力评价全国项目办推荐的“中国大陆大地构造分区表”,进一步划分了四川省Ⅰ~Ⅳ级大地构造单元,据此建立四川省全省大地构造的基本格架。
四川省西部习称的“松潘-甘孜造山带”是以晚古生代—中生代多岛弧盆系为特征的活动大陆边缘,经过多次弧后萎缩造山和增生拼接,并遭受新生代陆内转换造山作用改造而*终定型的复合造山带;东部构成上扬子陆块的主体部分,显示完整的前南华纪变质基底和稳定沉积盖层组成的双层结构特征。上部为海相→陆相地层组成的沉积盖层;下部基底可能存在未确证的新太古代陆核岩层,但主要为中新元古代弧-盆系造山的产物,推测其形成于8亿~10亿年罗迪尼亚超大陆的拼接聚合过程。
本书系统研究和归纳四川省内出露的沉积岩建造、岩浆岩建造、变质岩建造,以及大型变形构造的主要类型、特征,分析其大地构造属性与成矿的关系。扬子陆块的分合历史和三江弧盆系的兴衰过程为四川省大地构造演化的主线,本书按构造旋回、构造阶段和构造期对四川省大地构造的演化过程进行重建,共划分出3个构造旋回、4个构造阶段和7个构造期,概括性重建四川省地质演化历史全貌。
不同的矿产及其不同的矿产预测类型具有不同的成矿地质背景,换言之,的大地构造单元控制的矿床类型,例如弧间裂谷盆地中喷流-沉积型块状硫化物矿床(呷村、嘎衣穷多金属矿床),蛇绿混杂岩带中Au矿(梭罗沟、嘎拉金矿)和Cr矿(徐麦、洛绒等矿点),碳酸盐台地中层控型铅锌矿(黑区、大梁子、天宝山等),攀西陆内裂谷中岩浆型钒钛磁铁矿(攀枝花、红格、新街)。本书把成矿作用视为地质作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说明成矿地质构造的空间组合、历史、演化、物质成分及其相互关系,总结成矿地质构造形成演化规律。深入、系统、细致地研究大地构造是认识矿产资源形成的地质背景、成矿作用的基础。
**章沉积岩建造组合与构造古地理
**节地层分区和岩石地层格架
四川省地层分区是在原地层分区的基础上,按大地构造基本格架,进行了部分修订而成的。按照《四川省岩石地层》的划分方案,四川境内可以龙门后山断裂带(青川-茂汶断裂带)—小金河断裂带为界,划分为东部的扬子地层区和西部的巴颜喀拉地层区,西缘跨昌都-思茅地层区一角,北部与甘肃省交界的摩天岭一带原划分为南秦岭-大别山地层区,由于分布范围比较小,与巴颜喀拉地层区一并描述。各地层区(分区)如图1-1所示,岩石地层划分如表1-1、表1-2所示。本节原则上按地层区和分区分别总结岩石地层格架,局部地层变化复杂地区,分小区综述其特征。
图1-1四川省地层区划图(据1991年四川区域地质志修改)

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山脉的呼吸:全球构造动力学新视野》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力求自然流畅。 山脉的呼吸:全球构造动力学新视野 导言:地球的“骨骼”与“脉动” 地球,这颗蓝色星球,其表面并非静止的岩石板,而是一个由巨大的、相互作用的板块构成的动态系统。山脉,作为地球表面最显著的地貌特征,不仅是地理的界碑,更是地球内部深层动力学过程向地表最宏伟的表达。它们是数百万年来地壳挤压、拉伸、俯冲和碰撞的“活化石”。 《山脉的呼吸:全球构造动力学新视野》深入探索了这一宏大叙事的驱动力——板块构造理论的最新进展、地幔对流的复杂性,以及这些深层力量如何塑造出我们今天所见的喜马拉雅、安第斯、落基山脉乃至非洲大裂谷等标志性地貌。本书旨在超越传统的板块运动描述,聚焦于驱动这些构造事件的物质循环、能量传递和时间尺度上的非线性演化。 第一部分:深部驱动:地幔的熔炉与物质循环 本书的第一部分将读者的目光引向地表之下数千公里的深处,探究构造运动的终极能源——地幔。 第一章:热力学驱动:地幔对流的复杂性 板块运动的引擎是地幔对流,但这一过程远非简单的“热锅沸水”。我们详细剖析了多尺度对流模式,包括地幔柱(Plumes)的起源与作用、岩石圈底部的拆沉(Delamination)机制,以及俯冲板块如何影响地幔楔(Mantle Wedge)的物质混合。重点探讨了放射性元素衰变热、地核-地幔边界的物质交换对驱动力变化的长期影响,以及这些热力学梯度如何间接调控地壳的应力状态。 第二章:流变学前沿:岩石的“时间”与“粘滞度” 构造过程的时间尺度极为漫长,地壳和地幔物质的响应能力取决于其流变学特性。本章引入了高压高温下的岩石流变实验数据,分析了橄榄石等主要地幔矿物在不同应力状态下的塑性变形机制。讨论了流变学不均匀性(如剪切带的形成与演化)如何局部弱化岩石圈,从而指导下一阶段的断裂和俯冲方向,解释了为什么某些大洋板块的俯冲角度会随时间发生显著变化。 第二部分:地壳的重塑:造山带的形成与演化 山脉的形成是地壳物质经历复杂缩短、增厚和剥蚀的综合结果。本部分聚焦于全球主要造山带的结构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特征。 第三章:收缩性造山带的解剖学 针对典型的大陆碰撞带(如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系统),本书采用了多源地球物理成像技术(如宽频带地震学和大地电磁法)的最新成果。我们详细重建了地壳深处的碰撞带根部结构,探讨了双向(Bivergent)增厚模式与单向(Univergent)俯冲模式的地球动力学判据。特别关注了高角度逆冲断层的几何形态与运动学序列,以及在碰撞过程中,地壳物质的浅部堆叠与深部逃逸如何共同作用于地表的隆升。 第四章:裂谷与伸展构造:从拉张到洋中脊 构造活动并非总是挤压。本书对伸展构造和大陆裂谷系统(如东非大裂谷)的演化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分析。讨论了地幔物质上涌诱发的岩石圈减薄,以及岩石圈破裂前的“拉伸窗口期”。运用断层滑动模型,解释了从正断层丛到半地堑,最终形成洋中脊扩张中心的连续过程,强调了地幔拖曳力在驱动新生大洋扩张中的作用。 第五章:走滑系统的动态平衡与“滞后效应” 大型走滑断层系统(如圣安德烈斯断层)代表了板块边界的另一种极端形式。本章探讨了侧向剪切作用对邻近地块的影响,引入了“走滑变形区”的概念,而非单一的平面断层。分析了走滑带内部的走滑-拉张/走滑-挤压结构(如花状构造、侧向闭锁盆地)的形成机制,并讨论了构造应力在断层两侧岩石圈厚度不均时产生的应力传递滞后效应,这对于地震危险性评估至关重要。 第三部分:外部耦合:气候、水与构造的反馈 构造运动不仅受内部驱动,也与地球表层的气候和水圈存在深刻的双向反馈机制。 第六章:剥蚀与等静均衡:山脉的“平衡艺术” 山脉的隆升速度往往受到其自身侵蚀速率的制约。本书详述了剥蚀引起的岩石圈岩石圈负荷减轻,继而触发的“岩石圈反弹”(Isostatic Rebound)过程。通过分析河流纵剖面的形态和沉积物通量数据,我们量化了不同气候带(如湿润的热带与干旱的内陆)下,构造隆升与剥蚀作用的耦合系数,揭示了山脉并非无限制地升高,而是在一个动态平衡中维持其形态。 第七章:水圈与构造的润滑剂角色 水,作为地球上最普遍的物质之一,对构造活动的力学性质具有决定性影响。本章集中讨论了俯冲带中水的迁移(脱水作用)如何改变上覆地幔楔和俯冲板片本身的流变性。探讨了孔隙水压力在浅部地壳断层带的增高,如何显著降低有效正应力,从而促进浅源地震的发生,解释了为什么某些俯冲带的地震活动带会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和深度迁移。 结语:未来展望——构造地球科学的未解之谜 本书最后一部分展望了构造地球科学的前沿挑战。从星际撞击对古老克拉通稳定性的长期影响,到地表下超临界流体的潜在动力学作用,我们指出当前模型在预测极端构造事件(如特大地震和大规模岩浆喷发)时的局限性。未来的研究将更加依赖于高分辨率的实时地球物理监测和更精细的岩石圈-地幔耦合模拟,以期真正理解地球的“呼吸”是如何维持其生命力的。 面向读者: 本书面向地质学、地球物理学、资源勘查及相关工程科学领域的专业人士、高年级本科生及研究生。它要求读者具备基础的固体地球物理学和构造地质学知识,旨在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高度专业化的全球构造动力学视野。

用户评价

评分

第四段: 我对这本书的图件质量抱有很高的期望,因为对于地质构造和成矿分布这类空间信息密集型的学科而言,图比字有效得多。我希望看到的是,那些区域地质图、构造剖面图,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地层、断层和褶皱的分布,而是能够清晰地展示出空间上的相互关系和演化顺序。比如,一个精细的区域重力异常图或者磁法异常图,如果能叠加到相应的地质平面图上,并进行合理的解释,就能直观地揭示出深部基底的构造形态,这对于理解浅层沉积盆地的构造背景至关重要。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三维地质建模的呈现方式,如果能提供一些三维可视化图件或者剖面图,展示不同地质单元在空间上的相互切割关系和侵位关系,那将大大提高学习效率。遗憾的是,部分图件的比例尺标注模糊,有些箭头指示不清,再加上图例的解释不够详尽,导致在解读一些复杂的断裂带的上下盘关系和运动性质时,不得不反复核对文本描述,降低了整体阅读的流畅性和直观性,使得图件的辅助功能未能完全发挥出来。

评分

第二段: 作为一个常年跑野外的地质工作者,我对区域成矿规律的总结总抱有一种近乎挑剔的眼光。这本书的价值,在我看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对四川盆地周缘复杂成矿带的梳理深度。特别是对金、铜、钼等优势矿种的赋存规律,如果能详细阐述它们与特定的岩浆活动期、特定的断裂带(比如著名的龙门山断裂带及其伴生地质构造)的耦合关系,那将是极具应用价值的。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于“热液成矿作用”的论述,具体到流体来源(是深部地幔来源还是地壳熔融?),交代温度压力条件,以及流体迁移通道的控制因素。如果书里能提供几处关键矿床的详细剖面图和物化探异常的叠加分析,甚至给出一些潜在的找矿靶区预测的思路,那就不仅仅是教科书式的总结了,而是真正的“找矿指南”。目前来看,书中的矿床实例介绍略显分散,缺乏一个贯穿始终的、能够体现“构造控制成矿”主线的逻辑框架,让我在试图构建四川省整体成矿模型的过程中,感到信息点有些零散,需要花费额外的精力去重新整合这些散落的矿床信息。

评分

第五段: 这本书如果定位是面向省内地质勘查单位的业务参考手册,那么它在数据引用和方法论的更新速度上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关注的是,书中对近年来新发现或新论证的矿床类型,特别是非常规能源(如页岩气、地热资源)与特定地质构造的关联性描述是否跟得上最新的科研进展。例如,对于川中地区中新生代地层的应力场演化,如果能引入更多的钻井资料和裂缝密度分析数据来佐证其对油气储层渗透率的影响,那无疑会增加其实用价值。此外,成矿预测往往需要结合地球化学异常数据,书中对区域背景值和异常值判定的标准是否有明确的界定?如果能有一章专门讨论四川特有地质背景下,如何选取最优的地球化学采样密度和分析方法,对一线工作者会是极大的帮助。总而言之,这本书在系统性地总结既有成果方面做得不错,但在前沿技术的应用深度和对实践工作的直接指导性上,似乎还有提升空间,显得更像是一部权威的“历史总结”,而非一本面向未来的“行动指南”。

评分

第三段: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是典型的学术论著范式,行文严谨,术语使用精准,给人一种不怒自威的学术气场。我喜欢那种严密的逻辑推导,比如如何通过放射性同位素定年技术来确定某个关键岩体的侵位年龄,进而反推其对区域构造格局的改造时间。对于非地质专业的读者来说,这可能意味着一个陡峭的学习曲线,因为其中大量的专业术语和模型概念需要查阅其他参考资料来辅助理解。我尝试理解其中关于“岩石圈减薄”与“沉积厚度”之间关系的讨论,这涉及到地球深部过程如何影响地表沉积,是一个非常宏大的命题。理论上,作者应该清晰地勾勒出四川盆地在不同地质历史阶段的岩石圈厚度变化曲线,并将其与沉积物源、物源区抬升速度关联起来。然而,阅读体验中,我感觉某些关键的理论环节跳跃性略大,仿佛作者默认读者已经对这些前沿的地幔动力学模型了如指掌,使得初次接触该领域的读者可能会在关键的“为什么”上感到困惑,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寻找支撑这些论断的更基础的地球物理证据。

评分

书名: 四川省地质构造与成矿 第一段: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倒是挺考究的,封面那种略带磨砂质感的纸张,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让人感觉内容一定非常扎实。我本来是冲着它标题里那个“构造”二字去的,毕竟我对地质学的基础理论,特别是板块运动对区域地貌的影响特别感兴趣。我期望能看到一些详细的区域构造单元划分,比如川西褶皱带和川东断拗带之间那些错综复杂的界线是如何通过地质填图和地球物理勘探来确定的。书里对于地质历史时期的应力场演变,如果能结合具体的构造图件来解释,那就太好了,比如晚古生代以来的走滑断裂活动如何控制了后期的沉积盆地形态。我特别期待那些能将宏观构造运动与微观岩石学证据结合起来的章节,比如角砾岩中变形结构的分析,或者变质岩带中矿物组合随压力温度变化的梯度图。可惜的是,我翻阅了几页后发现,尽管书里涉及了大量的地质名词,但对于这些构造现象背后的力学机制探讨似乎略显保守,更多是描述性的陈述,缺少一些大胆的、基于现代动力学模型的假说验证,这让我这个偏爱理论推导的读者稍微有点意难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