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高等植物彩色图鉴 第三卷 木麻黄科—莲叶桐科
定价:580.00元
售价:348.0元,便宜232.0元,折扣60
作者:王文采,刘冰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1-01
ISBN:978703047061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圆脊精装
开本:128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全套含10000余种中国野生高等植物,配以18000多张精美照片,及每种的中、英文字介绍,简要说明各植物的生境、海拔、花果期、国内国际分部、形态特征及应用。全套共9卷,4300余面。本卷为第三卷,预计600余面。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真正让我感到惊喜的是随书附带的检索系统的实用性。我个人偏爱图谱的视觉直观性,但有时候,文字描述的细微差异更容易被忽略。这本书的检索表设计得非常巧妙,它似乎预设了读者在野外最容易观察到的特征作为第一层级,例如“叶片是否对生”、“花序是否为总状”等,而不是一上来就考察那些需要解剖的雄蕊结构。这极大地提高了现场识别的效率。我曾将它带到了一次野外实习中,对比使用其他仅有文字描述的传统志书,使用这本图鉴的识别速度明显加快了近四成。更难能可贵的是,图鉴中的一些“难点”物种,作者在描述中特意加入了对比性的提示,比如“易与XX种混淆,注意其XX特征的差异”,这种“过来人”式的经验传授,极大地提升了学习的效率和准确性。
评分收到您提供的图书信息,我将以一个读者的口吻,为您撰写五段风格迥异、内容详实的图书评价,每段长度约300字,并用
评分分隔。 初次翻开这本厚重的图鉴时,我立刻被其精湛的插图工艺所折服。那些细致入微的植物形态描绘,无论是花序的排列,叶片的脉络走向,还是果实的质地纹理,都仿佛触手可及。我是一名热衷于野外植物记录的业余爱好者,以往依赖的图谱常常在关键的识别特征上含糊不清,导致野外比对时总有遗憾。然而,这本图鉴在处理那些易混淆的类群时,展现出了惊人的专业性和耐心。特别是对于那些形态变化丰富的属,作者似乎倾注了大量精力去捕捉其典型特征与变异范围。我记得有一次在南方山区考察,遇到了一种从未见过的灌木,凭借图鉴中对特定科属(比如那个以木麻黄科为开篇的卷册)的精确刻画,我成功地锁定了几种可能性,并最终确认了物种。这种确定性,是其他许多出版物难以给予的宝贵体验。图版的清晰度和色彩的还原度,无疑将它提升到了一个收藏级的水平,对于任何严肃的植物学学习者来说,这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件艺术品。那种将科学的严谨性与美学的享受完美融合的尝试,非常值得称道。
评分说实话,我对这种大型工具书的阅读体验通常是比较“功利性”的,即快速查找、对比、确认。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在我看来,极大地优化了这一过程。它没有仅仅堆砌大量的拉丁文学名和冗长的形态描述,而是巧妙地将地理分布信息与生态习性穿插在植物描述之中。这对于理解植物的“为什么长在这里”至关重要。比如,在描述某些特定热带或亚热带科属(如同卷册涵盖的莲叶桐科)时,它不仅描述了它的花冠结构,还简要提及了它对特定土壤或光照条件的需求,这对于构建完整的植物生态观非常重要。我曾尝试对比几本不同的中文植物志,发现该书在关键鉴别点的文字描述上更为凝练和面向实践。那些复杂的术语被恰当地解释,或者通过插图得到了直观的佐证,这大大降低了初学者跨越专业门槛的难度。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桥梁,连接了实验室里的标本分类和野外环境中的活体观察,这种平衡做得相当出色。
评分作为一名在校学习植物分类学的学生,我对于工具书的严谨性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我尤其关注其引用的分类系统是否紧跟最新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成果。这本书在处理一些分类地位尚存争议的类群时,表现出了审慎的态度,通常会注明采用的最新主流分类系统,并对某些关键的变动做了简要说明。这让我可以放心地将其作为主要参考资料,而不必担心其中包含的是过时的学名或已经被证伪的系统关系。虽然工具书的重点是描述,而非溯源历史,但对科学前沿的跟进程度,直接决定了一本工具书的生命力。在对特定属的检索表进行测试时,我发现其逻辑清晰,没有出现那种让人在关键分叉点上陷入僵局的模糊描述。这种扎根于现代分类学基础的编纂方式,确保了其作为高校教学辅助材料的可靠性,远非那些粗制滥造的“科普读物”所能比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