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中正人著的《惊呆了哲学这么好》讲述了从公 元前六百年的古希腊到二十一世纪西方哲学**** 的七十二位哲学家的思想,以及与之相对应的二百一 十个重要的哲学概念,并通过五百多幅插图来生动呈 现,让哲学变得一目了然。在哲学家介绍页面,可以 了解每位哲学家的生平、名言、著作等;在哲学概念 解说页面,通过一连串的可爱图画,可以轻松理解哲 人的大智慧。通过阅读本书,就会惊喜地发现,原来 哲学那么有趣、好玩、易懂。
田中正人,1970年出生。毕业于伦敦艺术大学伦敦传媒学院。于MORNING GARDEN公司从事平面设计,并担任图书策划及制作。
本书的使用方法
古希腊
年表
古希腊的哲学家
人物介绍
米利都的泰勒斯|毕达哥拉斯
赫拉克利特|巴门尼德
普罗泰戈拉|高尔吉亚
苏格拉底|德谟克利特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季蒂昂的芝诺|伊壁鸠鲁
概念解说
神话 泰勒斯等
逻各斯 泰勒斯等
自然哲学 泰勒斯等
本原 泰勒斯等
万物流转 赫拉克利特
存在者存在,不存在者不存在 巴门尼德
原子论 德谟克利特
人是万物的尺度 普罗泰戈拉
诡辩家 高尔吉亚等
无知之知 苏格拉底
知德合一 苏格拉底
对话法 苏格拉底
关照灵魂 苏格拉底
德性 苏格拉底
追求好的生活远过于生活 苏格拉底
意见 柏拉图
真知 柏拉图
理型 柏拉图
理型世界|现象世界 柏拉图
回忆说 柏拉图
爱洛斯 柏拉图
洞穴之喻 柏拉图
灵魂三分说 柏拉图
四主德 柏拉图
哲人王 柏拉图
理想国 柏拉图
形式|质料 亚里士多德
潜能|现实 亚里士多德
四因说 亚里士多德
形而上学 亚里士多德
静观 亚里士多德
理智德性|伦理德性 亚里士多德
中道 亚里士多德
友爱 亚里士多德
正义 亚里士多德
斯多葛学派 芝诺
伊壁鸠鲁学派 伊壁鸠鲁
中世纪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一个刚学会用显微镜观察世界的孩子,看什么都充满了新奇和强烈的探究欲。它的行文风格极其跳跃和富有个性,不像教科书那样板着脸孔,反而更像是一位知识渊博但又充满幽默感的朋友在深夜里跟你促膝长谈。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经典难题时的那种“不妥协”精神,他不会轻易给你一个圆滑的结论,而是将矛盾和悖论清晰地展示在你面前,逼着你去直面那些我们通常习惯性回避的灰色地带。比如,在讨论自由意志与决定论时,他没有简单地站队,而是精妙地构建了一个对话场景,让两种看似对立的观点互相诘问、互相补充,最终的结果是让读者自己去感受那种张力。这种叙述方式非常考验读者的专注力,你不能走神,一旦走神,可能就会错过某个微妙的转折点。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提供了什么确定的知识体系,而在于它彻底打乱了我原有的认知框架,让我开始质疑那些我深信不疑的“常识”。那种思维被重塑的感觉,用“震撼”来形容都不够贴切。
评分我必须承认,一开始我对书名中的“惊呆了”三个字持保留态度,觉得可能是一种哗众取宠的营销手段。然而,在读到关于语言哲学的那部分时,我不得不承认,自己真的发出了类似“惊叹”的声音。作者对“意义是如何产生的”这一问题的探讨,完全颠覆了我对日常交流的理解。他没有停留在索绪尔的符号学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了语言背后的权力结构和社会建构性。他用极其精妙的比喻,把抽象的语言学概念具象化了,比如他将“约定俗成”比喻成一座不断被使用却从未被真正建造完成的城市。更让我震撼的是,他巧妙地将这些分析引向了对当下信息茧房和社交媒体传播的批判,使这本书立刻具备了极强的现实穿透力。它让你意识到,我们每天使用的词汇,并不是中立的工具,而是被编码的意识形态载体。这种既有历史厚度又有时代锐度的写作风格,实属罕见,让人读后对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产生了全新的敬畏感。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知识的输入,不如说是一场持续性的智力冒险。作者的文笔有一种独特的韵律感,仿佛在引导你进行一场心灵的冥想。我最欣赏的是他处理伦理学部分的方式——他从不提供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而是将伦理困境的各个维度,比如义务论、结果主义、德性伦理,像剥洋葱一样层层剥开,让读者清晰地看到每种路径的内在逻辑和其无法回避的缺陷。这种处理方式极其尊重读者的独立思考能力。读完后,我发现自己看待一些社会新闻或个人抉择时,多了一份审慎和包容,不再轻易下判断。书中探讨的那些关于“正义”和“善”的思辨,对我个人价值观的重塑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它没有那种强迫你接受的语气,而是温柔地邀请你加入到这场永恒的思考之中,让人有一种找到了精神同类的感觉,那种沉静而有力的充实感,远超一般畅销书所能给予的短暂快感。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布局简直是大师级的编排。它不是按照哲学史的线性时间来推进的,而是构建了一个巨大的、互相连接的概念网络。每一章看似独立,实则都像一个齿轮,驱动着整体的思考链条向前。我尤其喜欢作者在章节末尾设置的“思想实验”环节,它们不是那种故作高深的假设,而是非常贴合现代生活情境的场景模拟。比如,那个关于“记忆与身份”的实验,如果你的所有记忆都被数字化并植入到另一个人身上,那么“你”到底还剩下多少?这些思考实验迫使我跳出自身的局限,用一个完全客观、甚至可以说是冷酷的角度来审视“自我”这个概念。整本书读下来,就像经历了一场漫长的精神攀登,每当你觉得喘不过气时,作者总会用一小段极具启发性的历史典故或当代案例来为你注入新的氧气。语言的密度非常高,但庆幸的是,作者的注释和引用的处理得当,让深层的背景知识得以保留,同时不影响阅读的主线流畅度。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并在不同人生阶段重读的著作。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简直让人难以置信,它仿佛是一把钥匙,为我开启了一扇通往全新思维世界的门。起初,我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翻开的,毕竟“哲学”这个词听起来总是有些高高在上和枯燥,但作者的叙事方式,那种娓娓道来的亲切感,立刻就抓住了我。他没有直接抛出那些晦涩难懂的术语,而是从我们日常生活中最细微的困惑入手,比如“我为什么会感到不快乐?”或者“我们对‘真实’的理解到底有多可靠?”。我记得有一次读到关于现象学的那一章,作者描述了一个场景:我们是如何感知一个苹果的,不是简单的红色的圆形物体,而是包含了它的重量、气味、被摘下的历史,以及我们与它产生的互动。这种层层剥茧的分析,让我猛然意识到,我们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经验”,其实充满了复杂而迷人的结构。这本书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把那些原本只存在于学院派讨论中的深刻命题,用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表达了出来,让我这个哲学门外汉也能跟上节奏,并且体会到那种茅塞顿开的喜悦。它不是在教你标准答案,而是在训练你提出更好问题的能力,这才是真正的智慧所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