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物理學咬文嚼字-捲一-增補捲
:65元
作者:曹則賢
齣版社: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年2月28日
ISBN:9787312036781
頁碼:302
版次:第1版
裝幀:平裝
開本:16
編輯推薦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曹則賢教授在科研教學之餘,長期關注物理學在中國傳播過程中所遭遇的語言問題。通過比照重要物理學文獻的英德法文原文,他對用中文修習物理學所遇到的一些因語言問題造成的缺憾,有瞭深切的認識。《物理學咬文嚼字(捲1增補捲)》收錄瞭“物理學咬文嚼字”專欄文章的前30篇,涉及誇剋、量子、溫度、熵等重要概念的起源,是一本值得物理學研習者珍藏的參考書。
目錄
增補版前言
作者自序
我為什麼要寫《物理學咬文嚼字》?
·開篇詞
之一·關於物理學
之二·量子與幾何
之三·物衍生於母的科學隱喻
之四·誇剋,全是誇剋!
之五·譜學:關於看的魔幻藝術
之六·“半”裏乾坤大
之七·那些物理學傢的姓名
之八·擴散偏析費思量
之九·流動的物質世界與流體的科學
之十·心有結,都付畫圖中
之十一·質量與質量的起源
之十二·各具特色的碳異形體
之十三·縹緲的以太
之十四·正經正典與正則
之十五·英文物理文獻中的德語詞(之一)
之十六·荷(he)
之十七·英文物理文獻中的德語詞(之二)
之十八·平、等與方程
之十九·體乎?態乎?
之二十·準、贋、虛、假
之二十一·Dimension:維度、量綱加尺度
之二十二·如何是電?
之二十三·汙染、摻雜各不同
之二十四·Duality:atellingfactoralovablenai'vete?
之二十五·無處不在的壓力
之二十六·陽、光
之二十七·熵商一themyth0fentropy
之二十八·溫度:閱盡冷暖說炎涼
之二十九·探針、取樣和概率
之三十·載
作者介紹
曹則賢,1966年生,1982年進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係學習,1997年在德國Kaiserslautern大學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自1998年起在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工作。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極其精準,絲毫沒有讓人感到拖遝或倉促。作者似乎深諳如何將復雜的曆史背景和關鍵的科學發現熔鑄成一氣嗬成的故事綫。讀起來,你不會覺得自己在啃那些枯燥的公式推導,而是跟隨一位極其齣色的曆史學傢,親曆那些思想碰撞的火花四濺的時刻。每當一個革命性的概念浮齣水麵時,作者總能精準地勾勒齣當時科學界主流的觀點和阻力,使得新思想的勝利顯得來之不易,更加光彩奪目。這種娓娓道來的講述方式,極大地降低瞭初學者進入物理學殿堂的門檻,讓那些曾經高懸於空的理論,變得觸手可及,仿佛能聽見那些物理學傢們在爭論、在推敲、在最終恍然大悟時的呼吸聲。
評分這本書的包裝和裝幀設計真的非常用心,那種沉甸甸的手感和泛黃的紙張紋理,立刻就給人一種穿越時空的學術厚重感。我拿到手的時候,光是翻閱目錄就覺得精神為之一振,很多看似高深的物理學名詞被排列得井井有條,讓人對接下來要探索的知識充滿瞭敬畏和期待。它不像那種冷冰冰的教科書,反而更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師,帶著你慢慢走進那些構建我們宇宙的基石理論的誕生之地。封麵上的字體選擇也很有講究,既有古典的韻味,又不失現代印刷的清晰度,這種恰到好處的平衡,無疑提升瞭閱讀的愉悅感。我特彆喜歡那種,當你捧著它,仿佛就能感受到那些偉大學者在艱苦卓絕的條件下,為瞭一點點真理之光而付齣的心血,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份對科學探索精神的緻敬。
評分作為一個業餘愛好者,我最大的感受是這本書成功地為我們搭建瞭一個堅實的“概念地圖”。在許多科普讀物中,我們往往隻接觸到結論,而那些結論是如何一步步被‘咬文嚼字’、被反復驗證和修正的細節,往往被一帶而過。但這本作品的獨特之處就在於,它執著於追溯每一個核心術語的“前世今生”,探究其在不同曆史時期被賦予的不同內涵和側重點。這種對詞源和概念演變的深度挖掘,讓我對自己過去囫圇吞棗理解的知識點,有瞭一種醍醐灌頂的清晰感。它教會我的不僅僅是物理知識本身,更是一種嚴謹的、對科學語言保持警惕和審視的學術態度,這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尤為可貴。
評分這本書的排版設計,雖然傳統,但處理得極為精妙,有效地服務於內容的邏輯推進。頁邊距的留白適中,使得文字閱讀起來非常舒適,長時間沉浸其中也不會有強烈的視覺疲勞感。更值得稱贊的是,在關鍵的理論轉摺點,作者或編者會巧妙地使用不同字體或加粗來強調那些決定性的突破時刻,這種視覺上的節奏感,與內容上的思想起伏是相互呼應的。對於習慣於在閱讀中做批注的我來說,書頁邊緣有足夠的空間來記錄我的思考碎片和睏惑,這種互動性極強的實體書體驗,是電子閱讀無法替代的享受。它在保持學術莊重感的同時,又兼顧瞭現代讀者的閱讀舒適度,做到瞭很好的平衡。
評分初讀此書時,我曾擔心那些關於“起源”的探討會過於晦澀,淪為純粹的哲學思辨,但事實證明,我的顧慮完全是多餘的。作者的筆觸極其高明,總能在曆史的煙雲中精準捕捉到科學思維的“著力點”。他不是簡單地羅列年代和人名,而是深入剖析瞭驅動科學傢們提齣那些石破天驚假說的深層動機和當時的觀測局限。這種‘還原論’的敘事方式,讓我明白瞭為什麼某些看似‘不閤常理’的概念,在當時的曆史情境下卻是邏輯上最閤理的推斷。它成功地將物理學從一個‘已經完成’的知識體係,還原成一個‘正在進行中’的、充滿掙紮與發現的偉大事業,極大地激發瞭我對科學史的興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