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构造第三版上下册+汽车理论第5版+汽车设计第四版 一套4本 汽车维修汽车学

汽车构造第三版上下册+汽车理论第5版+汽车设计第四版 一套4本 汽车维修汽车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望予 著
图书标签:
  • 汽车构造
  • 汽车理论
  • 汽车设计
  • 汽车维修
  • 汽车学
  • 机械工程
  • 高等教育
  • 教材
  • 汽车技术
  • 工程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华心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020769
商品编码:26666949882
开本:16

具体描述




汽车理论(第5版)
             定价 36.00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版次 1
出版时间 2009年03月
开本 16开
作者 余志生
装帧 平装
页数 279
字数 457000
ISBN编码 9787111020769

汽车设计(第4版)
             定价 39.80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版次 4
出版时间 2004年08月
开本 16
作者 王望予
装帧 平装
页数 287
字数 448000
ISBN编码 9787111076131


汽车构造(上册)第3版
             定价 48.00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版次 3
出版时间 2015年11月
开本 16开
作者 陈家瑞
装帧 平装
页数 355
字数 558000
ISBN编码 9787111079279
汽车构造(下)(第3版)
             定价 57.00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版次 1
出版时间 2013年01月
开本 16开
作者 陈家瑞
装帧 平装
页数 418
字数 666000
ISBN编码 9787111156178




《普通高等教育“十五” 规划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汽车理论(第5版)》为全国高等学校机电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汽车与拖拉机专业小组制订的规划教材,并于“九五”期间被教育部立项为“普通高等教育‘九五’部级重点教材”和“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于“十五”期间被教育部立项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 规划教材”。

《普通高等教育“十五” 规划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汽车理论(第5版)》根据作用于汽车上的外力特性,分析了与汽车动力学有关的汽车各主要使用性能:动力性、燃油经济性、制动性、操纵稳定性、行驶平顺性及通过性。各章分别介绍了各使用性能的评价指标与评价方法,建立了有关的动力学方程,分析了汽车及其部件的结构形式与结构参数对各使用性能的影响,阐述了进行性能预测的基本计算方法。各章还对性能试验方法作了简要介绍。另外,还介绍了近年来高效节能汽车技术方面的新发展。本书为学生提供了进行汽车设计、试验及使用所 需的专业基础知识。

《普通高等教育“十五” 规划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汽车理论(第5版)》是高等院校车辆工程专业本科教材,也可作为工厂、研究院所从事汽车设计、试验及使用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汽车设计(第4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五” 规划教材》系统地介绍了汽车设计理论与计算方法,包括整车及底盘各主要总成设计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其内容有汽车总体设计,离合器、变速器、万向传动轴、驱动桥、悬架、转向系和制动系等各总成设计应满足的要求、结构方案分类与分析、主要参数及零部件载荷的确定、强度计算方法、主要结构元件分析、 新设计方法及其在汽车设计中的应用。

《汽车设计(第4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五” 规划教材》还介绍了近年来在汽车设计中得到应用的 新技术成果。《汽车设计(第4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五” 规划教材》是高等院校车辆工程(原汽车)专业教材,也可作为汽车行业及相关行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汽车构造(上册)(第3版)》通过对活塞式内燃机汽车的各总成、部件的典型结构实例之分析,系统阐述了现代汽车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本书分上、下册,

包括五篇二十六章。上册为总论和dy篇汽车发动机;下册为其余四篇,介绍了汽车传动系统、行驶系统、转向系统、制动系统、车身、仪表、照明及附属装置等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本书还结合安全和排放法规的要求,编写了汽油直接喷射和进、排气系统及发动机有害排放物的控制,以及安全转向柱和防抱死制动装置等内容。

《汽车构造(上册)(第3版)》以双色形式来突出教材重点,并随书配备教学光盘。

《汽车构造(上册)(第3版)》为高等院校汽车工程类(车辆工程、汽车车身设计、汽车服务工程、汽车运用与维修等)专业教材,也可作为高职高专、职大、成教等汽车工程类专业教材,并可供汽车工业部门、汽车运输部门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还可供具有中等以上文化和科技理论基础的汽车修理工及驾驶员参考。


《汽车构造(下)(第3版)》通过对活塞式内燃机汽车的各总成、部件的典型结构实例之分析,系统阐述了现代汽车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汽车构造(下)(第3版)》分上、下册,包括五篇二十六章。上册为总论和dy篇汽车发动机;下册为其余四篇,介绍,汽车传动系统、行驶系统、转向系统、制动系统、车身、仪表、照明及附属装置等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汽车构造(下)(第3版)》还结合安全和排放法规的要求,编写了汽油直接喷射和进、排气系统及发动机有害排放物的控制,以及安全转向柱和防抱死制动装置等内容。




余志生,教授,江西人,生于1925年,1951年清华大学机械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多年来一直从事汽车工程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曾任北京汽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全国高等学校汽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现任北京汽车行业协会顾问。主编了《汽车理论》dy 版一第4版,其第2版曾获第三届全国高等学校机电类专业优秀教材二等奖,第3版于2002年获上海汽车工业教育基金会优秀著作一等奖。


王望予,教授生于1935年11月,辽宁沈阳人,1960年毕业于吉林工业大学汽车专业;主讲“汽车设计”、“汽车系统动力学”、“汽车安全性”等课程;曾担任吉林工业大学汽车教研室副主任、系统动力学研究室主任;参编《汽车设计》dy 、2版(dy 版曾获guo家教育委员会优秀教材奖和机械工业委员会优秀教材一等奖),主编《汽车设计》第3、4版(第3版曾获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还参编了《机械工程手册》第2版、《汽车工程手册》(设计篇、基础篇);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科学论文20余篇。




《汽车构造(下)(第3版)》以双色形式来突出教材重点,并随书配备教学光盘。

《汽车构造(下)(第3版)》为高等院校汽车工程类(车辆工程、汽车车身设计、汽车服务工程、汽车运用与维修等)专业教材,也可作为高职高专、职大、

成教等汽车工程类专业教材,并可供汽车工业部门、汽车运输部门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还可供具有中等以上文化和科技理论基础的汽车修理工及驾驶员参考。




第5版前言

第4版前言

第3版前言

第2版前言

dy 版前言

常用符号表

dy章 汽车的动力性

dy节 汽车的动力性指标。

第二节 汽车的驱动力与行驶阻力

一、汽车的驱动力

二、汽车的行驶阻力

三、汽车行驶方程式

第三节 汽车的驱动力,行驶阻力平衡图与动力特性图

一、驱动力一行驶阻力平衡图

二、动力特性图

第四节 汽车行驶的附着条件与汽车的附着率

一、汽车行驶的附着条件

二、汽车的附着力与地面法向反作用力

三、作用在驱动轮上的地面切向反作用力

四、附着率

第五节 汽车的功率平衡

第六节 装有液力变矩器汽车的动力性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汽车的燃油经济性

dy节 汽车燃油经济性的评价指标

第二节 汽车燃油经济性的计算

第三节 影响汽车燃油经济性的因素

一、使用方面

二、汽车结构方面

第四节 装有液力变矩器汽车的燃油经济性计算

第五节 电动汽车的研究

一、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特点

二、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结构

三、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节油原理

四、能量管理策略

五、实例分析一一丰田混合动力电动汽车Prius

六、电动汽车的动力性计算

第六节 汽车动力性、燃油经济性试验

一、路上试验

二、室内试验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汽车动力装置参数的选定

dy节 发动机功率的选择

第二节 小传动比的选择

第三节 大传动比的选择

第四节 传动系挡数与各挡传动比的选择

第五节 利用燃油经济性-加速时间曲线确定动力装置参数

一、主减速器传动比的确定

二、变速器与主减速器传动比的确定

三、发动机、变速器与主减速器传动比的确定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汽车的制动性

dy节 制动性的评价指标

第二节 制动时车轮的受力

一、地面制动力

二、制动器制动力

三、地面制动力、制动器制动力与附着力之间的关系

四、硬路面上的附着系数

第三节 汽车的制动效能及其恒定性

一、制动距离与制动减速度

二、制动距离的分析

三、制动效能的恒定性

第四节 制动时汽车的方向稳定性

一、汽车的制动跑偏

二、制动时后轴侧滑与前轴转向能力的丧失

第五节 前、后制动器制动力的比例关系

一、地面对前、后车轮的法向反作用力

二、理想的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分配曲线

三、具有固定比值的前、后制动器制动力与同步附着系数

四、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具有固定比值的汽车在各种路面上制动过程的分析

五、利用附着系数与制动效率

六、对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分配的要求

七、辅助制动器和发动机制动对制动力分配和制动效能的影响

八、制动防抱装置

第六节 汽车制动性的试验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汽车的操纵稳定性

dy节 概述

一、汽车操纵稳定性包含的内容

二、车辆坐标系与转向盘角阶跃输入下的时域响应

三、人一汽车闭路系统

四、汽车试验的两种评价方法

第二节 轮胎的侧偏特性

一、轮胎的坐标系

二、轮胎的侧偏现象和侧偏力-侧偏角曲线

三、轮胎的结构、工作条件对侧偏特性的影响

四、回正力矩一一绕OZ轴的力矩

五、有外倾角肘轮胎的滚动

第三节 线性二自由度汽车模型对前轮角输入的响应

一、线性二自由度汽车模型的运动微分方程

二、前轮角阶跃输入下进入的汽车稳态响应一一等速圆周行驶

三、前轮角阶跃输入下的瞬态响应

四、横摆角速度频率响应特性

第四节 汽车操纵稳定性与悬架的关系

一、汽车的侧倾

二、侧倾时垂直载荷在左、右侧车轮上的重新分配及其对稳态响应的影响

三、侧倾外倾一一侧倾时车轮外倾角的变化

四、侧倾转向

五、变形转向一一悬架导向装置变形引起的车轮转向角

六、变形外倾一一悬架导向装置变形引起的外倾角的变化

第五节 汽车操纵稳定性与转向系的关系

一、转向系的功能与转向盘力特性

二、不同工况下对操纵稳定性的要求

三、评价高速公路行驶操纵稳定性的试验一一转向盘中间位置操纵稳定性试验

四、转向系与汽车横摆角速度稳态响应的关系

第六节 汽车操纵稳定性与传动系的关系

一、地面切向反作用力与“不足-过多转向特性”的关系

二、地面切向反作用力控制转向特性的基本概念简介

第七节 提高操纵稳定性的电子控制系统

一、极限工况下前轴侧滑与后轴侧滑的特点

二、横摆力偶矩及制动力的控制效果

三、各个车轮制动力控制的效果

四、四个车轮主动制动的控制效果

五、VSC系统的构成

六、装有VSC系统汽车的试验结果

第八节 汽车的侧翻

一、刚性汽车的准静态侧翻

二、带悬架汽车的准静态侧翻

三、汽车的瞬态侧翻

第九节 汽车操纵稳定性的路上试验

一、低速行驶转向轻便性试验

二、稳态转向特性试验

三、瞬态横摆响应试验

四、汽车回正能力试验

五、转向盘角脉冲试验

六、转向盘中间位置操纵稳定性试验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汽车的平顺性

dy节 人体对振动的反应和平顺性的评价

一、人体对振动的反应

二、平顺性的评价方法

第二节 路面不平度的统计特性

一、路面不平度的功率谱密度

二、空间频率功率谱密度Cq(n)化为时间频率功率谱密度Cq(f)

三、路面对四轮汽车的输入功率谱密度

第三节 汽车振动系统的简化,单质量系统的振动

一、汽车振动系统的简化

二、单质量系统的自由振动

三、单质量系统的频率响应特性

四、单质量系统对路面随机输入的响应

第四节 车身与车轮双质量系统的振动

一、运动方程与振型分析

二、双质量系统的传递特性

三、车身加速度、悬架弹簧动挠度和车轮相对动载的幅频特性

四、在路面随机输入下系统振动响应均方根值的计算

五、系统参数对振动响应均方根值的影响

六、主动与半主动悬架

第五节 双轴汽车的振动

一、振型分析

二、使Wm小于Wz,减小俯仰角加速度

三、计算前、后轮双输入系统振动响应时的单轮输入折算幅频特性

四、轴距中心处垂直位移Z和车身俯仰角位移Q对前轴上方车身位移Z的幅频特性

五、车身上任一点P的垂直位移Z对前轴上方车身位移z的幅频特性

六、Z2p及Q功率谱密度和均方根值的计算

第六节 “人体一座椅”系统的振动

一、“人体一座椅”系统的传递特性

二、“人体一座椅”系统的参数选择

第七节 汽车平顺性试验和数据处理

一、平顺性试验的主要内容

二、平顺性试验数据的采集和处理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汽车的通过性

dy节 汽车通过性评价指标及几何参数

一、汽车支承通过性评价指标

二、汽车通过性几何参数

第二节 松软地面的物理性质

一、土壤切应力与剪切变形的关系

二、土壤法向负荷与沉陷的关系

三、半流体泥浆及雪的密度对通过性的影响

第三节 车辆的挂钩牵引力

一、车辆在松软地面上的土壤阻力

二、松软地面给车辆的土壤推力

三、挂钩牵引力

第四节 牵引通过性计算

第五节 间隙失效的障碍条件

一、顶起失效的障碍条件

二、触头失效的障碍条件

第六节 汽车越过台阶、壕沟的能力

......

现代汽车技术精粹:从原理到实践的深度解析 本书系由国内顶尖汽车工程专家团队倾力打造,集汽车构造、汽车理论、汽车设计与汽车维修等核心知识于一体,旨在为读者构建一套系统、全面、深入的现代汽车技术知识体系。全书分为上、下两册,涵盖了汽车学科的方方面面,是汽车工程领域从业者、研究人员、高校学生以及广大汽车爱好者不可或缺的参考读物。 第一部分:汽车构造(第三版 上、下册) 上册:驾驭钢铁巨兽的基础 本册系统阐述了汽车各总成及主要零部件的构造、原理、性能和选用。 发动机篇: 活塞式内燃机: 深入剖析了汽油机和柴油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包括四冲程和二冲程循环,详细介绍了气缸、活塞、连杆、曲轴、飞轮等关键部件的结构特点、材料选择、加工工艺及受力分析。 配气机构: 详述了各种配气机构(如顶置气门、侧置气门、OHC、DOHC)的组成、运动规律、工作过程以及调整方法,并探讨了不同配气相位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燃油供给系统: 全面解析了汽油机的化油器和电控燃油喷射系统(EFI),包括燃油泵、燃油滤清器、喷油嘴、节气门体、燃油管路等部件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对于柴油机的压燃式燃油供给系统,则详细介绍了高压油泵、喷油器、输油管路等关键组件。 点火系统: 深入讲解了火花塞、点火线圈、分电器、点火开关等部件的构造与功能,并详细阐述了电感式、电容式点火以及现代电子点火系统的发展演变。 润滑系统: 阐释了发动机润滑的必要性,详细介绍了机油泵、机油滤清器、油底壳、油道等组成部分,并分析了不同润滑方式(压力润滑、飞溅润滑)的优缺点。 冷却系统: 详细讲解了发动机过热的危害,全面介绍了水冷系统(水泵、散热器、风扇、节温器、水套)和风冷系统的结构与工作原理,以及其散热效果的计算和优化。 排气与增压系统: 介绍了排气管、消声器、三元催化转化器等部件的结构和功能,并深入分析了涡轮增压和机械增压的工作原理及其对发动机性能的提升作用。 底盘篇: 传动系统: 离合器: 详述了离合器的类型(摩擦式、液力传动式)、工作原理、组成部件(压盘、从动盘、分离轴承)以及故障诊断与维修。 变速器: 全面解析了手动变速器(MT)和自动变速器(AT)的结构与工作原理。对于MT,详细介绍了齿轮副、换挡机构、同步器等;对于AT,则重点阐述了液力变矩器、行星齿轮组、液压控制系统等。还对CVT、DCT等新型变速器进行了介绍。 驱动桥: 详细讲解了驱动桥的组成(主减速器、差速器、半轴)及其功能,分析了不同类型驱动桥(后桥、前桥、全时四驱)的结构特点。 万向传动装置: 介绍了万向节、传动轴的结构和作用,以及其在传递转矩过程中如何适应车架与车桥之间的角度变化。 行驶系统: 车架: 介绍了整体式车架、承载式车身、非承载式车身等不同类型车架的结构特点、材料选择和承载能力。 车桥: 详细阐述了转向桥、驱动桥、从动桥的结构组成和功能,以及其与车架之间的连接方式。 车轮与轮胎: 介绍了车轮的类型(钢轮、合金轮)和尺寸参数,以及轮胎的结构、花纹、规格和接地压力的计算,并分析了不同轮胎对车辆性能的影响。 悬架系统: 深入讲解了独立悬架(麦弗逊、双叉臂、多连杆)和非独立悬架(整体桥)的结构、工作原理、性能特点,以及弹簧、减震器、稳定杆等关键部件的作用。 转向系统: 转向机: 详细介绍了机械转向机、动力转向机(液压助力、电动助力)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以及其对转向轻便性和操纵性的影响。 转向传动机构: 阐述了转向拉杆、转向臂等部件的连接方式,以及其如何将转向机的转动转化为车轮的转动。 制动系统: 制动器: 全面解析了鼓式制动器和盘式制动器的结构、工作原理、性能特点,以及制动蹄片/制动片、制动鼓/制动盘等部件的作用。 制动操纵机构: 详细介绍了制动踏板、制动总泵、制动管路、制动分泵等组成部分,以及液压制动、气压制动的工作过程。 制动助力系统: 阐述了真空助力器、液压助力器等如何减小制动踏板力。 防抱死制动系统(ABS)与电子稳定控制系统(ESC): 深入讲解了ABS和ESC的组成、工作原理、控制逻辑以及对行车安全性的提升作用。 车身与驾驶室篇: 车身结构: 介绍了乘用车、商用车车身的分类,以及承载式车身、非承载式车身的结构特点。 车身附件: 详细讲解了车门、座椅、仪表板、车窗、车灯、雨刮器等部件的结构和功能。 空调与舒适性设备: 介绍了汽车空调的组成、工作原理,以及座椅加热、通风等舒适性配置。 安全性设计: 深入分析了碰撞吸能区、安全带、安全气囊、车身结构对乘员安全的保护作用。 下册:现代汽车的脉动与演进 本册在掌握了汽车基本构造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讨现代汽车的关键技术和发展趋势。 汽车电气设备与电子技术: 电源系统: 详细介绍了蓄电池的类型、容量、充电原理,以及交流发电机(发电机)的结构、工作原理和充电调节。 起动系统: 阐述了起动机的结构、工作原理,以及其如何带动发动机启动。 照明系统: 介绍了前照灯、尾灯、转向灯等各类车灯的类型、结构和电气连接。 信号系统: 讲解了喇叭、警报器、组合仪表等信号装置的组成和功能。 汽车电子控制系统(ECU): 详细介绍了发动机控制单元(ECU)、车身控制单元(BCU)等,以及微处理器、传感器、执行器在汽车电子系统中的作用。 车载网络(CAN总线等): 深入讲解了CAN总线、LIN总线等汽车内部通信协议的工作原理和在汽车电子系统集成中的重要性。 导航与信息娱乐系统: 介绍了GPS导航、多媒体播放、蓝牙连接等车载信息娱乐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新能源汽车技术: 混合动力汽车(HEV): 详细介绍了串联式、并联式、混联式混合动力系统的结构、工作原理、能量管理策略,以及电动马达、电池组、功率分配器等关键部件。 纯电动汽车(EV): 深入阐述了纯电动汽车的组成,包括电机、电池组(锂离子电池、镍氢电池等)、电控系统、充电系统,并分析了续航里程、充电速度等关键指标。 燃料电池汽车(FCV): 介绍了燃料电池的基本原理、类型,以及燃料电池汽车的动力系统构成。 其他新能源技术: 简要介绍了太阳能汽车、氢内燃机汽车等前沿技术。 汽车新技术与发展趋势: 智能化驾驶: 探讨了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历程、不同级别的自动驾驶系统,以及激光雷达、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等传感器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网联化汽车: 介绍了车联网(V2X)技术,包括车对车(V2V)、车对基础设施(V2I)等通信模式,以及其在提升交通效率和安全方面的潜力。 轻量化技术: 介绍了高强度钢、铝合金、碳纤维等轻量化材料在汽车制造中的应用,以及其对燃油经济性和操控性的影响。 环保技术: 介绍了更严格的排放法规,以及催化转化器、颗粒物过滤器(GPF)等尾气净化技术的发展。 第二部分:汽车理论(第5版) 本版汽车理论在继承前版本优秀内容的基础上,对汽车的动力学、空气动力学、轮胎力学、制动性、行驶平顺性、操纵稳定性等关键理论进行了更加精细化的分析和更新,并融入了近年来汽车技术发展的新成果。 汽车动力学: 详细分析了汽车的行驶阻力(空气阻力、滚动阻力、坡道阻力、加速阻力)的计算与影响因素;深入研究了汽车的驱动力与行驶阻力之间的平衡,以及汽车的最高车速、加速性能、爬坡能力等性能指标的计算。 汽车空气动力学: 探讨了汽车在高速行驶时受到的空气阻力、升力、侧向力等空气动力学效应,以及车身造型、扰流板等对空气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轮胎力学: 深入分析了轮胎与路面之间的力学特性,包括附着系数、制动力、转向力等,以及轮胎性能对汽车制动性、操纵稳定性的影响。 汽车制动性: 详细研究了汽车制动过程中的制动力分配、制动距离、制动稳定性等,并分析了ABS、EBD等电子制动辅助系统的工作原理。 汽车行驶平顺性: 探讨了汽车在不同路面行驶时产生的振动与冲击,以及悬架系统、减震器等对提高行驶平顺性的作用。 汽车操纵稳定性: 深入研究了汽车在转向、变道等操纵过程中的侧向动力学响应,包括转向过度、转向不足、甩尾等现象,以及车身结构、悬架设计、轮胎性能对操纵稳定性的影响。 汽车的经济性: 分析了影响汽车燃油消耗的各种因素,并介绍了提高汽车燃油经济性的技术手段。 第三部分:汽车设计(第四版) 本版汽车设计在理论性和实践性之间取得了良好的平衡,注重引导读者理解汽车设计的核心理念与方法。 汽车设计概述: 介绍汽车设计的原则、流程、设计变量以及人机工程学在汽车设计中的重要性。 汽车总体设计: 探讨了汽车的总体布置、车身结构选择、尺寸设计、质量分配等,以及不同类型汽车(轿车、SUV、卡车)的总体设计特点。 汽车零部件设计: 结合汽车构造与理论,详细阐述了发动机、底盘、车身等主要总成及其关键零部件的结构设计、强度校核、材料选择与制造工艺。 汽车造型设计: 介绍了汽车外形设计的趋势、美学原则,以及CAD/CAE等现代设计工具的应用。 汽车安全性设计: 强调了被动安全(碰撞吸能、乘员保护)和主动安全(ABS、ESC、ADAS)的设计理念和实现方法。 汽车环保与节能设计: 关注汽车排放、噪音、燃油消耗等环保指标,以及新能源汽车的设计要求。 汽车人机工程学设计: 深入研究了驾驶员的生理与心理需求,以及座椅、仪表、操作机构等的设计,以提升驾驶舒适性和操作便利性。 汽车设计流程与方法: 介绍现代汽车设计中常用的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工程(CAE)、计算机辅助制造(CAM)技术,以及虚拟现实(VR)在设计验证中的应用。 第四部分:汽车维修(未单独列册,但作为核心内容贯穿全书) 本书将汽车维修的知识点有机地融入到各章节的构造与理论讲解中,使读者在学习汽车原理的同时,掌握基本的故障诊断与维修方法。 故障诊断: 强调了根据故障现象分析原因的重要性,介绍了使用故障诊断仪、读取故障码、检查电路、测量参数等诊断步骤。 维修工艺: 详细讲解了发动机、变速器、底盘、电气系统的拆卸、清洗、检测、修理、装配等工艺流程,以及常用维修工具的使用。 常见故障分析与排除: 针对汽车各总成及主要零部件,列举了常见的故障现象,并提供了详细的分析方法和排除步骤。例如,发动机怠速不稳、加速无力、异响等故障的诊断与维修;变速器换挡困难、漏油等故障的处理。 汽车保养: 介绍了汽车定期保养的内容、项目和周期,以及机油、滤清器、火花塞等易损件的更换。 新能源汽车维修: 针对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的特点,介绍了其高压系统、电池组、电机等部件的特殊维修注意事项和安全要求。 诊断与维修案例: 穿插了大量的实际维修案例,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维修理论,提升实际操作能力。 本书特色: 系统性强: 从汽车的宏观构造到微观原理,再到设计理念和维修实践,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链条。 全面性广: 涵盖了传统燃油车和新能源汽车的最新技术,满足不同读者的学习需求。 理论与实践结合: 不仅讲解了深厚的理论知识,还注重实际应用,提供了丰富的维修案例。 图文并茂: 大量精美的插图、示意图和照片,直观地展示了汽车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与时俱进: 第三版、第五版、第四版的更新,确保了内容的先进性和前沿性,反映了汽车工业的最新发展动态。 无论您是汽车专业的学生,还是渴望深入了解汽车的爱好者,抑或是汽车行业的从业者,本书都将是您提升专业知识、拓展技术视野的得力助手。它将助您驾驭现代汽车科技,理解其精妙之处,并为汽车行业的未来发展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汽车维修”和“汽车学”这两个词,在我拿到这套书之前,更多的是一种遥远的概念,甚至是略带畏惧的。但当我对《汽车构造》和《汽车理论》有了初步的认识后,我发现自己对“维修”的恐惧感大大降低了。这套书里的“汽车学”部分,就像是为我搭建了一个学习维修的坚实平台。它不仅仅列举了常见的故障现象,更重要的是,它会引导你去分析故障产生的原因,并给出相应的诊断思路和维修步骤。我不再是那种“哪里坏了修哪里”的盲目状态,而是开始尝试理解“为什么会坏”,以及“如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本书就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师傅,用他的智慧和经验,一步步地教我如何与汽车的“病情”斗智斗勇。

评分

《汽车设计》第四版,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汽车的“灵魂”所在。它不仅仅是关于美学,更是关于如何在功能性和艺术性之间找到平衡。我以前只是觉得有些车好看,有些车不那么好看,现在我明白了,每一个线条、每一个曲面,都蕴含着设计师的巧思和对用户体验的考量。从车身结构的安全设计,到内部空间的布局优化,再到人机工程学的应用,这本书都进行了非常全面的阐述。我开始留意到车辆的A柱、C柱设计对视野的影响,以及座椅的支撑性对长途驾驶的重要性。它还介绍了不同时代、不同流派的设计风格,让我对汽车的历史和发展趋势有了更宏观的认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一辆车的诞生,是技术、艺术和用户需求的完美结合。

评分

总的来说,这套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一场探索汽车奥秘的奇妙旅程。从《汽车构造》的精巧设计,到《汽车理论》的科学原理,再到《汽车设计》的人文关怀,最后到《汽车学》的实践指导,它像一条清晰的脉络,指引我一步步深入理解汽车的世界。我不再满足于仅仅是“开”车,而是渴望“懂”车,甚至“修”车。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领域,让我对未来可能的职业发展也产生了新的憧憬。它让我明白,学习是一辈子的事,而汽车,就是我想要一直探索下去的那个迷人世界。

评分

这套书简直就是我汽车小白到准技师的启蒙之旅!我一直对汽车充满了好奇,但又苦于无从下手。市面上的科普读物虽然有趣,但总感觉不够深入,而专业书籍又过于晦涩难懂。直到我发现了这套书,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 《汽车构造》第三版上下册,我从第一页开始,就感觉被深深吸引住了。它不像那种枯燥的教科书,而是用非常清晰、条理分明的语言,把我带进了汽车的内心世界。从最基础的发动机、变速箱,到复杂的底盘、悬挂,再到精密的电子系统,它都讲解得无比透彻。我最喜欢它里面大量的图解,那些细节的绘制真是太到位了,让我这个完全不懂的人也能一目了然。特别是当我想弄明白某个零件到底是怎么工作的,翻到对应的章节,图文并茂的讲解立刻就解开了我的疑惑。这本书让我明白了汽车不是一个冷冰冰的机器,而是由无数精巧部件协同工作的艺术品。我甚至开始动手拆卸家里的旧设备,尝试理解里面的机械原理,这种学习的乐趣是前所未有的。

评分

《汽车理论》第五版,这本书把我从“看到”汽车,提升到了“理解”汽车。它不再仅仅是描述构造,而是深入到汽车工作的“为什么”。我过去觉得汽车跑起来很神奇,现在才明白,原来是这些精妙的物理和化学原理在背后支撑。它详细地讲解了燃烧过程、动力传输的效率、空气动力学对车辆性能的影响,还有那些让我头疼但又不得不学的热力学和流体力学基础。虽然有些公式我需要反复琢磨,但每次理解了一个新的概念,都感觉像是解锁了一个新技能。尤其是在理解燃油经济性和排放控制方面,这本书提供的理论基础让我对现代汽车技术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对环保出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甚至开始关注一些汽车的参数,不再是单纯的数字,而是能明白它们背后代表的意义,比如马力、扭矩、风阻系数等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