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诞行为学(可预测的非理性)(精)

怪诞行为学(可预测的非理性)(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德亮夏蓓洁... 编
图书标签:
  • 行为经济学
  • 心理学
  • 决策学
  • 非理性
  • 怪诞行为
  • 影响力
  • 社会心理学
  • 预测
  • 人类行为
  • 精选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库网旗舰店
出版社: 中信
ISBN:9787508680965
商品编码:26899566034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7-12-1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怪诞行为学(可预测的非理性)(精)
  • 作者:(美)丹·艾瑞里|译者:赵德亮//夏蓓洁
  • 定价:48
  • 出版社:中信
  • ISBN号:9787508680965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7-12-11
  • 印刷时间:
  • 版次:
  • 印次:
  • 开本:32开
  • 包装:精装
  • 页数:325
  • 字数:272千字

编辑推荐语

丹·艾瑞里著的《怪诞行为学(可预测的非理性)(精)》由四大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黑天鹅》作者塔勒布、**经济学家梁小民联袂**! 长踞《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网站畅销书排行榜! 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为“行为经济学”做出突出贡献的理查德·塞勒,这本书正是对“行为经济学”*好的通俗解读,相信新版会让*多读者耳目一新,成为兼具市场价值和社会效益的畅销长销好书。

内容提要

我们为什么会浪费丰盛晚宴中的精致食物,却对一张打折优惠餐券念念不忘? 在做生活中的各种决策时,我们总是以为自己正在做出明智的、理性的选择。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在本书中,丹?艾瑞里带我们进入了行为经济学领域,通过一系列实验研究颠覆了人们曾经普遍认同的我们的行为是**理性的假设。无论是咖啡、减肥,买一辆车还是谈恋爱,我们的决策行为中总是带有各种非理性。 找出存在于不同领域行为和决策背后的各种力量,针对影响我们个人、企业,以及公共生活的普遍问题,找出解决方法,这正是行为经济学所要做的。 非理性是人类的本能,是主宰人类行为和决策的隐性力量。然而,这些非理性的行为既不是随机的,也不是毫无意义的。它们是有系统的、可预测的。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可预测的非理性。

作者简介

美国杜克大学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教授,同时也在该校经济学院、医学院等担任教职,获得过心理学博士及商学博士学位。他的文章经常发表在《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波士顿环球报》等知名媒体上。
  他写作了一系列畅销书,包括《怪诞行为学:可预测的非理性》《怪诞行为学2:非理性的积极力量》《怪诞行为学3:非理性的你》《怪诞行为学4:诚实的真相》等。

目录

目录
**序 // VII
作者序 // XI
引言 // XIX
第一章?相对论的真相:
为什么我们喜欢比较和攀比?
我们生活中的价格“诱饵” // 003
巴黎和罗马,你选择去哪里度蜜月? // 009
三个人中,你想跟哪一个约会? // 012
富人嫉妒比自己*富有的人 // 016
打破相对论的怪圈 // 020
第二章?供求关系的失衡:
为什么珍珠无价?
黑珍珠如何从无人问津变为稀世珍宝? // 025
“幼鹅效应”与“锚定” // 027
“羊群效应”与星巴克咖啡 // 037
“任意的一致”与消费习惯 // 040
自由市场与宏观调控 // 046
第三章?免费的代价:
为什么赠品反而让我们花费*多?
“零”的历史与传奇 // 051
免费的**不可抵挡 // 052
我们为什么疯抢根本不需要的东西? // 056
买书免运费与免费换机油 // 057
政府可以尝试推出免费的政策 // 062
是什么导致结果大相径庭? // 064
第四章?社会规范的成本:
为什么我们乐于做义工,干活儿赚钱时反而不高兴?
你需要向你的岳母支付晚餐费用吗? // 069
社会规范vs市场规范 // 070
不要向你的约会对象提钱 // 076
罚款对杜*迟到有效吗? // 077
极易被打破的微妙平衡 // 078
涨工资可以解决“血汗工厂”的痼疾吗? // 080
金钱买不来优质的教育 // 084
“火人节”:纯社会规范的回归 // 086
第五章?性兴奋的影响:
为什么“热烈”比我们想的还热?
两个“我”:杰基尔博士与海德先生 // 091
“你只需说不”vs“没问题” // 100
预防青少年发生驾驶事故的干预措施 // 101
了解情绪的两面性—冷静与** // 103
性兴奋实验的问题清单 // 104
第六章?拖沓的恶习与自我控制:
为什么我们信誓旦旦的事情却总是做不到?
过度消费是明智之举吗? // 109
设定自我控制的底线 // 111
让全身检查像买份麦当劳套餐一样简单 // 116
拥有“自我控制”功能的智能信用卡 // 120
第七章?所有权的个性:
为什么我们会依恋自己拥有的一切?
为什么卖主的估价总比买主高? // 127
人类本性中的三大非理性怪癖 // 132
宜家效应与虚拟所有权 // 134
如何治疗所有权依恋症? // 136
第八章?多种选择的困境:
为什么我们希望所有的门都开着?
留有余地的“傻瓜游戏” // 141
新欢与旧爱,应该选择哪一个? // 143
让每个人都疲于奔命的“三扇门” // 144
果断地关上该关的门 // 149
饿死在谷堆间的驴子 // 152
第九章?预期的效应:
为什么我们可以心想事成?
费城老鹰队vs纽约巨人队 // 157
添加香醋的百威啤酒 // 159
特制咖啡味道如何? // 161
赝品也可以卖出名画的价钱 // 163
美食不如美器,预期改变品位 // 166
你*喜欢百事可乐还是可口可乐? // 168
偏见与第三方 // 170
第十章?价格的魔力:
为什么我们喜欢买贵的东西?
神奇的安慰疗法 // 177
价格越贵的药越有效吗? // 183
安慰疗法的去与留 // 190
应该让烧伤病人穿紧身衣吗? // 193
第十一章?人性的弱点:
为什么我们不诚实?
考试中你会作弊吗? // 199
政府法令能杜*不诚实吗? // 205
道德准则和就职誓言的力量 // 208
各行各业中的“灰色地带” // 211
世界上哪个***诚实? // 214
第十二章?企业的特权:
为什么现金可以阻止我们作弊?
可乐不见了,现金还在 // 221
非现金引发的作弊现象 // 222
诚实与不诚实的临界点 // 226
“*终解释权”也是一种不诚实的表现吗? // 230
现金时代的终结与舞弊行为的泛滥 // 232
第十三章?啤酒与免费午餐:
什么是行为经济学,哪里有免费午餐?
个人需求与群体属性的矛盾 // 237
“免费午餐”是可以实现的 // 242
附录1 // 249
附录2 // 279
致谢 // 323


探索人类决策的盲区与潜能:一本关于经济学、心理学与日常行为的深度剖析 书名: 《非理性经济学:洞察消费、投资与社会互动的隐藏逻辑》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聚焦于已经被大众熟知的经典行为经济学模型,而是将视角投向了那些在传统理性人假设下难以解释的、潜藏在个体决策深处、并深刻影响社会宏观走向的“灰色地带”。它是一场跨越心理学、神经科学、社会学和新兴数据分析的宏大探索,旨在揭示人类行为背后的非逻辑驱动力,并提供一套更具现实指导意义的决策框架。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信息洪流和复杂选择的世界。从超市货架前的一瞥,到金融市场上的巨额投资,我们的日常行动看似由审慎的计算驱动,实则常常被情绪、认知捷径、环境暗示乃至生物本能所裹挟。《非理性经济学》 拒绝将人类视为冰冷的计算器,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充满偏见、易受框架影响,却又具备惊人适应性的复杂系统。 第一部分:认知偏见的三维透视——从微观神经到宏观市场 本书的首章深入探讨了人类心智在处理不确定性时的“硬件局限”。我们解析了“锚定效应”在商业谈判中的微妙应用,并将其与人类大脑处理早期刺激的固有倾向联系起来。不同于简单的概念介绍,我们引入了最新的神经经济学研究成果,展示了多巴胺系统、杏仁核活动与风险规避行为之间的实时关联。例如,在“损失厌恶”的研究中,我们不仅阐述了损失的痛苦权重如何超过同等收益的快乐,更对比了不同文化背景下,这种厌恶感在面对社会性损失(如声誉受损)时表现出的强度差异。 紧接着,本书对“可得性启发”进行了多角度的剖析。我们考察了媒体曝光如何系统性地扭曲公众对概率的认知,特别是在灾害、犯罪率或新兴技术的接受度评估上。通过对社交媒体传播模式的案例分析,我们展示了情感驱动的叙事如何迅速取代数据分析,成为影响群体判断的决定性因素。这部分内容强调:我们所感知的“现实”,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我们“容易回忆起来的”信息构建的。 第二部分:环境塑造的力量——无形的引导与选择架构 人类并非在真空中做决策。本部分的核心在于“助推”(Nudge)理论的深化与批判性反思。我们详细剖析了“默认设置”的强大魔力——从养老金计划的自动加入到电子产品预设的隐私选项,默认设置是如何在用户几乎不察觉的情况下,悄然决定了数十亿人的长期轨迹。 我们深入探讨了“框架效应”在公共政策设计中的实际应用,特别是如何通过改变陈述方式(例如,“90%的成功率”对比“10%的失败率”)来激发不同类型的社会行为,如环保参与或健康遵从。然而,本书也提出了对“助推”的伦理警示:当设计者拥有设计行为环境的权力时,如何区分“善意的引导”与“隐性的操纵”?这部分内容要求读者不仅要理解环境如何影响自己,更要审慎地评估那些试图影响自己的外部力量。 第三部分:社会比较与地位经济学——我们为“别人怎么看”付出的代价 本书将焦点从个体内部转向个体之间的互动。在高度互联的社会中,相对地位(Relative Standing)往往比绝对财富更能驱动行为。我们探讨了“凡勃伦效应”在数字时代的变异,研究了社交货币、点赞数和在线形象投资的经济价值。 一个核心章节聚焦于“地位竞争”的非理性循环。我们分析了为什么在面对收入停滞时,个体反而倾向于增加那些能彰显地位的可观察消费(如名车、豪宅),而非那些提升生活质量的隐性投资(如教育、健康维护)。我们运用博弈论模型,展示了这种军备竞赛式的消费升级是如何在社会群体中产生负外部性的,最终导致集体幸福感的下降,即使个体都在努力追求更高的相对地位。 第四部分:超越偏见——构建更具韧性的决策系统 本书的收官部分旨在提供建设性的解决方案,而非仅仅停留在诊断问题。我们探讨了如何利用“去偏见化”策略来提升决策质量。 这包括: 1. 预先承诺机制(Pre-commitment): 学习如何通过建立时间障碍和外部约束,来对抗未来冲动的自己,例如设立“冷却期”或使用“如果-那么”的执行意图。 2. 多元视角整合: 如何系统性地引入“魔鬼代言人”和“反对派思维”,强制性地从不同角度审视既有观点,以对抗确认偏误。 3. 概率思维的量化训练: 介绍如何将模糊的直觉判断转化为可量化的概率陈述,从而更好地评估不确定性,特别是在投资决策和重大人生规划中。 结语: 《非理性经济学》为希望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读者提供了一张详尽的地图。它揭示了人类决策中那些看似荒谬却又根深蒂固的模式,并引导我们认识到,真正的智慧不在于消除所有非理性(这既不可能也不可取),而在于理解它的运作机制,从而有意识地设计出更优越的思考环境和行动框架。这本书将挑战你对“理性”的固有认知,并邀请你踏入一个更真实、更复杂的决策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吸引人,一种复古又带点神秘感的风格,配合“怪诞行为学”这个书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些不寻常的、甚至是有点离奇的科学发现。我一直对人类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很感兴趣,特别是那些看似不合逻辑,但又普遍存在的行为模式。我曾读过一些关于行为经济学的科普读物,它们往往能用生动有趣的案例,将复杂的心理学原理变得通俗易懂。这本书的名字让我期待它能提供更多类似的“哇塞”时刻,能够解释那些我们自己都说不清为什么会那样做的瞬间。比如,为什么我们有时候会冲动消费?为什么我们会对某些促销活动毫无抵抗力?为什么我们总是对“免费”这个词那么着迷?这些都是我生活中常常遇到的困惑,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提供一些全新的视角和深刻的见解,让我能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同时,我对“精装版”这个细节也颇为关注,这意味着在装帧和纸质上应该会有不错的品质,也更适合作为一本值得珍藏的书籍。

评分

作为一名对人类行为研究充满好奇的读者,我一直非常喜欢那些能够深入剖析人性,揭示我们内心深处驱动力的书籍。这次看到《怪诞行为学》这个书名,立刻就激起了我的阅读兴趣。我脑海中闪过许多与“怪诞”和“行为”相关的场景,比如人们在群体压力下做出的不合理决策,或者是在面对诱惑时表现出的冲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全新的、甚至是颠覆性的视角,来解释这些我们习以为常,但仔细想来却又有些难以理解的行为。我曾读过一些关于认知偏差和行为经济学的书籍,它们总是能用严谨的科学方法,结合大量的实验数据,来揭示人类思维的“漏洞”。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在这方面有所突破,能够用更生动、更有趣的方式,将那些复杂的心理学理论呈现出来,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理解我身边的人,甚至理解整个社会。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怪诞行为学》让我联想到许多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不合逻辑,但却又反复出现的行为模式。我一直对人类的决策过程和心理动机非常感兴趣,尤其是在面对各种选择时,我们是如何做出决定的,以及是什么因素影响了我们的判断。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人类“非理性”行为的深刻见解,能够帮助我理解为什么人们会做出一些事后看来非常愚蠢的决定,或者为什么我们会对某些事物有着难以抑制的冲动。例如,为什么我们会陷入“安慰剂效应”,明明没有实际效果,却依然能感受到改善?为什么我们在谈判时,会因为对方的某个小动作而改变自己的策略?这类书籍往往能通过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案例,将抽象的心理学理论具象化,让我恍然大悟。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新的窗户,让我能更清晰地看到隐藏在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

评分

我一直对“非理性”这个概念抱有浓厚的兴趣,因为在我看来,人类的理性似乎是有限的,很多时候我们的决策和行为都充满了感性的色彩,甚至会做出一些事后看来非常不合理的选择。这类书籍往往能揭示隐藏在这些“非理性”行为背后的心理驱动力,比如我们对风险的厌恶、对损失的敏感、以及我们如何被社会规范所影响等等。读过几本类似的科普书籍,它们都通过大量的实验数据和案例分析,将这些抽象的心理学理论具象化,让我恍然大悟,原来我经常犯的那些“错误”是有普遍性的,并且有其深刻的心理根源。这次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感觉它可能在探讨一些更加“怪诞”的行为,也就是那些我们自己可能都无法预料到,但又切实发生在身边的事情。我对书中是否会包含一些关于成瘾行为、从众心理、或者决策偏差的讨论充满期待,希望能从中学习到如何识别和避免这些认知陷阱,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决策,在生活和工作中都能更加游刃有余。

评分

我一直是个对社会现象和社会心理学非常着迷的读者,尤其是那些能够解释我们日常生活中各种令人费解行为的理论。这本书的书名《怪诞行为学》立刻抓住了我的眼球,它暗示着这本书将要揭示的,是那些我们可能从未意识到,或者从未深入思考过的,但又真实存在的、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行为模式。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那些看似“非理性”的决策背后,所隐藏的心理学原理。例如,为什么人们在面对选择时,往往会偏向于选择风险更低但收益也更少的那一项?为什么我们会更容易记住负面信息,而忽略积极的反馈?这些都是我生活中常常观察到的现象,却苦于没有专业的理论来解释。如果这本书能够通过生动有趣的案例,像一位睿智的向导一样,带我探索人类心智的奇妙角落,揭示那些影响我们决策的潜规则,那将是一次非常宝贵的阅读体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