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动力学:基础与临床》 周吕,柯美云, 科学出版社

《胃肠动力学:基础与临床》 周吕,柯美云, 科学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吕,柯美云 著
图书标签:
  • 胃肠动力学
  • 消化系统
  • 肠道
  • 胃肠道疾病
  • 临床医学
  • 基础医学
  • 消化生理学
  • 神经胃肠学
  • 功能性消化障碍
  • 医学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知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065933
商品编码:27028527784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1999-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胃肠动力学:基础与临床

定价:120.00元

作者:周吕,柯美云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9-01-01

ISBN:978703006593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胃肠动力学:基础与临床》是国内编写以胃肠动力为内容的大型专著,是一部胃肠学高级专业参考书。内容从基础到临床全面而系统地叙述胃肠动力学的生理、病理生理的基本理论、研究技术,介绍临床消化内科和普通外科各种胃肠动力疾病的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胃肠动力学基础与临床》分为五编:编胃肠运动功能总论;第二编胃肠运动的研究方法及临床检测技术;第三编正常胃肠运动功能及其调节;第四编胃肠动力紊乱和动力疾病;第五编药物和外科对胃肠运动的作用。
  《胃肠动力学基础与临床》由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基础医学研究所生理研究室周吕教授和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柯美云教授担任主编。为了提高《胃肠动力学基础与临床》的质量、性和吸引力,《胃肠动力学基础与临床》特邀请40余位国内、外胃肠学专家参加《胃肠动力学基础与临床》撰写,重点介绍当今国内外上述内容的*理论与临床成就,是一本既有丰富的基础理论内容,又具有临床实用价值的高级参考书。
  《胃肠动力学基础与临床》可供医学院校、农学院校、综合性大学师生及医院临床医生、博士、硕士研究生阅读参考。

目录



前言
编 胃肠运动功能总论
 第1章 胃肠动力学的发展历史——早期对胃肠动力学发展起推动作用的生理学家周吕
 第2章 胃肠道平滑肌周吕
 第3章 中枢神经系统对胃肠运动的调控
 第4章 中枢神经系统脑肠肽对胃肠运动的调控周佳音
 第5章 自主神经系统与胃肠运动刘博林坤伟
 第6章 肠神经系统周吕
 第7章 肽能神经系统与胃肠运动林坤伟胡维扬
 第8章 5-羟色胺能神经系统和5-羟色胺与胃肠运动许澍淮
 第9章 恶心和哎吐的生理与病理曲瑞瑶
 第10章 胃肠激素对胃肠运动的作用瞿颂义
 第11章 脑肠肽对胃肠平滑肌细胞动力调节的作用周吕
 第12章 胃肠运动的电生理学基础刘人杰
 第13章 直肠运动的电活动孙伟鸣孙伟鸣
 第14章 胃肠道平滑肌细胞的电活动杨文修金正根
 第15章 胃肠道平滑肌细胞活动的信息传道通路郑广华
 第16章 一氧化氮对胃肠运动的抑制性调节余贤恩
 第17章 前列腺素E在胃肠运动中的作用钱家鸣
 第18章 胃肠分泌与胃肠运动的功能联系徐光尧
 第19章 胃肠免疫系统与胃肠运动胡维扬
 第20章 胃肠运动与吸收李在琉
第二编 胃肠运动的研究方法及临床检测技术
 第21章 胃肠道运动和电活动的记录方法周吕
 第22章 离体胃电的记录金永丸李在琉
 第23章 离体胃肠肌条动力测定瞿颂义
 第24章 血管灌流离体全胃运动记录及激素与胃酸测定方法田瑞周吕
 第25章 胃肠道平滑肌细胞电活动的记录方法金正根杨文修
 第26章 离体胃肠道单个平滑肌细胞的制备及其运动记录方法周吕
 第27章 膜片箝方法(patch clamp technique)——胃肠平滑有胞膜离子单通道记录刘人杰
 第28章 胃电图的原理及临床胃电图检测技术陈建德
 第29章 食管、胃、小肠和结肠测压技术柯美云谷成明方秀才
 第30章 胃近端顺应性检测技术及临床应用谷成明柯美云
 第31章 放射性核素法测定食管、胃、肠道运动功能徐竞英朱朝晖张少华
 第32章 胃排空的超声波检查技术段丽萍
 第33章 13CO2呼吸试验胃排空检测技术段丽萍
 第34章 胃肠道通过时间的不透X线标志物法检查技术柯美云张秀兰
 第35章 胃肠运动的氢呼气试验贝濂
 第36章 胃、食管pH监测和肠胃反流的研究方法蓝宇柯美云赵景涛马进玉
 第37章 胆囊和胆管运动研究方法许国铭邹多武
 第38章 肛门、直肠运动功能研究方法罗金燕
 第39章 计算机在胃肠运动分析中的作用林治钺刘建民陈建德
第三编 正常胃肠运动功能及其调节
 第40章 食管运动赵景涛
 第41章 胃运动的功能周吕
 第42章 胆囊和胆道运动徐光尧
 第43章 小肠运动周吕
 第44章 结肠动力孙伟鸣
 第45章 肛门直肠动力孙伟鸣
 第46章 胃肠道括约肌功能李在琉
第四编 胃扬动力紊乱和动力疾病
 第47章 胃肠动力紊乱症状的运动病理生理侯晓华
 第48章 环咽部运动障碍赵景涛
 第49章 弥漫性食管罗金燕
 第50章 胡桃夹食管罗金燕
 第51章 非特异性食管运动障碍罗金燕
 第52章 贲门失弛缓症柯美云
 第53章 胃食管反流病柯美云
 第54章 系统性疾病伴食管动力紊乱赵景涛
 第55章 功能性消化不良易粹琼
 第56章 胃轻瘫本道夫
 第57章 系统性疾病伴胃动力紊乱王振华
 第58章 肠道肌肉神经病变和假性肠梗阻柯美云
 第59章 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柯美云战淑慧
 第60章 机械性肠梗阻和麻痹性肠梗阻张思源
 第61章 系统性疾病伴小肠动力紊乱贝濂
 第62章 胆囊和胆道运动障许国铭邹多武
 第63章 肠易激综合征桂先勇潘国宗
 第64章 先天性巨结肠许国铭
 第65章 盆底功能障碍柯美云
 第66章 系统性疾病伴结肠动力紊乱方秀才
第五编 药物和外科对胃肠运动的作用
 第67章 药物对胃肠道运动的药理作用郑广华
 第68章 胃肠运动紊乱及促动力药的治疗作用孙伟鸣
 第69章 胃手术对胃运动和排空的影响秦新裕
 第70章 小肠手术对肠运动的作用秦新裕
索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探索消化系统的精密机器:从分子到整体的奥秘 食物的旅程,从口腔的咀嚼到营养的吸收,再到废物的排出,是一场复杂而精妙的生理舞蹈。在这场舞蹈中,消化道的肌肉、神经、激素以及与之协同工作的器官,共同谱写着维持生命必需的能量供给与物质代谢的乐章。而这场舞蹈的核心驱动力,便是我们称之为“胃肠动力学”的生理过程。它不仅仅是食物在消化道内的机械性蠕动,更涵盖了从细胞层面的信号传递,到整体器官间的协调配合,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 本书将带领读者深入探索胃肠动力学的广阔天地,从最基础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到临床上常见的动力学障碍及其诊疗策略。我们将以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最新的研究进展,为您呈现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胃肠动力学图景。 一、 胃肠动力的基础——精密的生理调控网络 胃肠动力并非单一的物理运动,而是由一个高度整合的、多层次的调控网络所驱动。理解这个网络,是把握胃肠动力学本质的关键。 平滑肌收缩的分子机制: 胃肠道壁内的平滑肌是动力的直接执行者。它们的收缩和舒张,依赖于精密的肌细胞内部信号通路。钙离子(Ca²⁺)浓度的变化是触发平滑肌收缩的“扳机”。胞内钙离子的 influx(流入)与 release(释放)机制,以及钙调蛋白(calmodulin)等钙结合蛋白的激活,最终导致肌球蛋白(myosin)和肌动蛋白(actin)之间形成横桥,产生收缩力。而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激素(如胃泌素、胆囊收缩素)、局部介质(如一氧化氮、前列腺素)等,通过与平滑肌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调控着细胞内钙离子的动态变化,从而影响肌张力和收缩模式。本书将详细阐述这些分子层面的信号转导通路,解析平滑肌收缩的精细调控原理。 神经系统——消化道的“第二大脑”: 胃肠道拥有一套独立的、复杂的神经系统,即肠神经系统(enteric nervous system, ENS),它被形象地称为消化道的“第二大脑”。ENS包含数亿个神经元,分布在胃肠壁的粘膜下层和肌间层,能够独立整合和处理信息,并对胃肠道的运动、分泌、血流以及免疫功能进行精确调控。ENS的神经元分为感觉神经元、中间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它们之间通过突触传递信号,形成复杂的神经网络。此外,ENS还与中枢神经系统(CNS)通过自主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进行双向信息交流,形成脑-肠轴(gut-brain axis)的复杂互动。我们将深入剖析ENS的结构与功能,探讨其在介导胃肠动力中的关键作用,以及脑-肠轴在整体生理调控中的意义。 激素与局部介质——化学信使的指挥: 胃肠道内的激素和局部介质,如胃泌素、胆囊收缩素(CCK)、血管活性肠肽(VIP)、生长抑素、瘦素、胃动素等,在调节胃肠动力方面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这些化学信使通过体液循环或局部自分泌/旁分泌作用,影响平滑肌的兴奋性、协调不同消化器官的功能。例如,CCK不仅刺激胆囊收缩和胰酶分泌,还能减缓胃排空;胃动素则在空腹期诱导规律性的收缩波,起到“清扫”作用。本书将梳理这些关键的化学信使,阐述它们的作用靶点、信号通路以及对胃肠动力的具体影响。 胃肠道的电生理特性: 胃肠道平滑肌细胞具有特殊的电生理活动,包括静息电位、去极化棘波(slow wave)和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去极化棘波由间充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 ICCs)产生,它们是胃肠道的“起搏器”,以固定的频率在胃肠道内传播,控制着平滑肌的节律性收缩。当棘波幅度达到一定阈值时,会触发动作电位,导致平滑肌的快速收缩。我们将探讨ICCs的功能、棘波的传播机制,以及动作电位如何与棘波相互作用,共同产生有效的蠕动和分节运动。 二、 胃肠动力的生理过程——从消化到吸收的序列行动 胃肠动力是一个高度有序的序列过程,涉及咀嚼、吞咽、胃的排空、小肠的蠕动和分节运动、大肠的运动以及排便,每一个阶段都协同工作,确保食物的顺利消化吸收。 咀嚼与吞咽: 食物进入口腔后,通过咀嚼被机械性粉碎,与唾液混合,为下一步消化做好准备。吞咽则是一个复杂的反射过程,将食物从口腔推向咽部,再进入食管。食管的蠕动波会将食物快速输送到胃。 胃的排空: 胃不仅仅是食物的储存库,更是将食物规律性地排空进入十二指肠的关键。胃的排空受到食物成分(如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的比例)、胃液容量、胃壁的扩张程度以及来自十二指肠的信号(如CCK、抑胃肽GIP)的共同影响。我们将详细分析影响胃排空的各种因素,以及胃壁肌肉如何通过复杂的收缩模式来调节排空速率。 小肠的运动: 小肠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其运动主要包括蠕动(propulsion)和分节运动(segmentation)。蠕动将食物沿消化道推进,而分节运动则使食物与消化酶充分混合,并增加其与粘膜接触面积,促进吸收。我们将探讨蠕动和分节运动的神经和体液调控机制,以及它们在消化吸收过程中的协同作用。 大肠的运动与排便: 食物残渣进入大肠后,水分被吸收,形成粪便。大肠的运动包括混合运动、推进运动和排便反射。推进运动主要以集团运动(mass movement)的形式出现,将粪便推向直肠。直肠的扩张会触发排便反射,最终将粪便排出体外。我们将解析大肠运动的特点,以及排便反射的神经通路。 三、 胃肠动力学障碍——疾病的隐匿根源 当胃肠动力的精密机器出现故障,便会引发一系列临床症状,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胃肠动力学障碍是许多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之一。 食管动力学障碍: 贲门失弛缓症(achalasia)、食管痉挛、食管裂孔疝等,都与食管肌肉收缩或舒张异常有关。这些障碍会导致吞咽困难、胸痛、反流等症状。 胃动力学障碍: 胃轻瘫(gastroparesis)是最常见的胃动力学障碍,表现为胃排空延迟,常伴有恶心、呕吐、早饱、腹胀等。其病因广泛,包括糖尿病、手术、病毒感染、特发性等。 小肠动力学障碍: 小肠假性梗阻(intestinal pseudo-obstruction)是指缺乏机械性梗阻但出现肠梗阻症状,常与小肠运动异常有关。肠易激综合征(IBS)也常常伴有小肠动力学异常,表现为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 大肠动力学障碍: 便秘和腹泻是常见的症状,可能由大肠运动过缓(便秘)或过速(腹泻)引起。巨结肠症(Hirschsprung's disease)是先天性大肠动力学障碍,由于神经节细胞缺失导致远端结肠功能失调。 胃食管反流病(GERD): 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与食管下括约肌功能不全、胃排空延迟等胃肠动力学因素密切相关。 四、 胃肠动力学障碍的诊断与治疗——多学科协作的策略 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胃肠动力学障碍,需要整合多种诊断技术和治疗手段。 诊断技术: 胃肠道内镜检查: 可排除机械性梗阻,并评估粘膜情况。 食管测压(Esophageal manometry): 评估食管的压力、蠕动和括约肌功能,是诊断贲门失弛缓症等的重要手段。 胃排空显像(Gastric emptying scintigraphy): 测量放射性核素标记的食物在胃内停留的时间,是诊断胃轻瘫的金标准。 呼气试验(Breath tests): 用于评估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和某些胃排空障碍。 放射性核素小肠通过时间测定(Radionuclide small bowel transit time): 评估食物通过小肠的时间。 无创性影像学检查: 如消化道造影、CT、MRI等,可用于排除梗阻,评估肠壁结构。 结肠传输试验(Colonic transit studies): 评估食物通过结肠的时间,用于诊断便秘。 治疗策略: 生活方式调整: 饮食调整(如少量多餐、避免刺激性食物)、戒烟限酒、规律作息等。 药物治疗: 促动力药物: 如多巴胺受体拮抗剂(如多潘立酮)、5-HT4受体激动剂(如莫沙必利)、胃动素激动剂等,用于促进胃肠蠕动。 抗胆碱能药物: 用于缓解肠痉挛。 止吐药、止泻药、止痛药: 对症治疗。 特定疾病药物: 如质子泵抑制剂(PPIs)用于治疗GERD。 手术治疗: 对于某些严重的、药物治疗无效的动力学障碍,如贲门失弛缓症,可考虑行内镜下肌层切开术(POEM)或腹腔镜下贲门切开术。 肠外营养: 对于严重胃肠道功能衰竭的患者,可能需要肠外营养支持。 结语 胃肠动力学是维系人体健康的关键生理过程。对这一领域的深入理解,不仅能帮助我们揭示消化系统的奥秘,更能为诊断和治疗各类消化系统疾病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本书致力于为您呈现一个生动、全面且富有洞察力的胃肠动力学世界,希望能成为您探索消化系统精密运作的宝贵指南。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基层医院的消化科医生,平时接触的胃肠动力性疾病患者很多,但由于信息不对称和技术限制,我们在诊断和治疗上常常感到力不从心。所以,当得知《胃肠动力学:基础与临床》这本书即将出版时,我感到非常高兴。我希望这本书的内容能够通俗易懂,避免过于复杂的专业术语,并且能够提供一些基层医生能够理解和掌握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例如,对于腹泻、便秘等常见症状,如何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胃肠动力学的问题?在基层医院,有哪些经济实惠、简单易行的检查手段可以帮助我们进行辅助诊断?对于确诊的胃肠动力性疾病,在药物选择上,有哪些推荐?副作用如何?如何进行个体化用药?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实用的“工具箱”,能够帮助我们基层医生更好地为患者服务,提高患者的就医体验和治疗效果。

评分

我是一名对消化系统充满好奇的研究生,目前的研究方向也与胃肠动力相关。一直以来,我都希望能找到一本能够系统梳理胃肠动力学知识,并且能引领我进入前沿研究领域的书籍。《胃肠动力学:基础与临床》的出现,无疑是令人振奋的。我特别想知道书中对于胃肠动力学研究方法学的介绍。例如,对于胃肠道运动的测量,有哪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这些技术在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断中分别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这些方法的原理、优缺点以及应用场景,最好能结合一些经典的研究案例进行说明。此外,我也对肠道菌群在胃肠动力调节中的作用非常感兴趣。近年来,关于肠道菌群的研究层出不穷,但如何将这些研究成果有效地转化到胃肠动力学的研究和临床应用中,仍然是一个挑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对此进行深入的探讨,并提供一些新的研究思路和方向,为我的科研工作提供宝贵的参考。

评分

作为一个消化内科的资深专家,我始终认为胃肠动力学是消化内科的基石学科,但同时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学科之一。许多临床医生在面对复杂的消化道症状时,往往会优先考虑其他因素,而忽略了胃肠动力的重要性。因此,一本高质量的胃肠动力学教材的出现,对于提升整个消化内科的诊疗水平具有深远的意义。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全面、系统、权威的胃肠动力学知识体系。我希望书中能够对胃肠动力学的研究历史、发展现状以及未来趋势进行梳理,并能够深入探讨胃肠动力的生理、病理生理机制。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够涵盖各种胃肠动力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包括但不限于食管动力障碍、胃排空障碍、小肠运动异常、结肠传输障碍以及盆底功能障碍等。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复杂病例的分析和讨论,帮助临床医生提高鉴别诊断和处理疑难杂症的能力。

评分

作为一名在消化科工作多年的主治医师,我深知胃肠动力学的重要性。许多看似普通的消化不良、腹胀、腹泻、便秘等症状,背后往往隐藏着复杂的胃肠动力学问题。然而,很多时候,我们在临床上诊断和处理这些疾病时,往往会遇到瓶颈。这本书的出版,给了我很大的希望。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于功能性胃肠病的最新进展的介绍。这类疾病的发病机制复杂,诊断和治疗都充满挑战。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阐述功能性胃肠病在分子、细胞、器官以及整体水平上的发病机制,并且能够结合最新的影像学、内镜学以及功能学检查技术,提供一套系统性的诊断流程。更重要的是,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不同类型的功能性胃肠病的个体化治疗策略,包括药物治疗、心理干预、生活方式调整以及新兴的治疗方法,例如微生态疗法、针灸疗法等,并能提供一些循证医学证据支持。我想看看书中是如何将这些理论知识融会贯通,最终落脚到临床实践的,能否为我们提供一些切实可行、能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方案。

评分

终于等到这本书的出版,真是让人期待已久!我是一名消化内科的临床医生,平时工作中接触胃肠动力障碍的患者非常多,但总觉得在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之间,似乎总隔着一层纱。市面上关于胃肠动力的书籍不少,但很多要么过于偏重基础研究,理论晦涩难懂,难以直接指导临床;要么过于浅显,内容不够深入,无法解决复杂的临床难题。这本《胃肠动力学:基础与临床》的出现,就像及时雨一般,填补了我一直以来寻找的那份“鸿沟”。从书名就能看出,它试图将基础研究的精髓与临床应用的实践紧密结合,这正是我们临床医生最迫切需要的。我非常好奇,这本书将如何巧妙地将那些复杂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神经内分泌调控等基础知识,转化为易于理解、便于应用到患者诊疗中的临床思路。例如,关于胃肠道神经系统(肠神经系统)的研究,一直是胃肠动力学研究的热点,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关于其结构、功能以及与疾病发生发展之间相互关系的详细阐述,并且能够进一步了解最新的研究进展,比如肠道菌群与肠神经系统之间的互动,以及这些如何影响胃肠动力。我也期待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诊断和治疗新方法的探讨,尤其是在一些疑难杂症的诊治方面,希望能获得一些启发和指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