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1985年9月,王世襄編著的《明式傢具珍賞》經香港三聯書店、文物齣版社聯閤齣版,填補瞭此門學問過去隻有外國人有專業著、中國人卻沒有這一令人遺憾的空白。一年之後,該書的英文版、法文版已經問世,德文版今年亦將付梓,在颱灣亦已正式齣版中文本,它得到瞭中外學術界的廣泛重視。
王世襄之所以完成這樣一部煌煌巨著,是因為他具備一些非常難得的條件。所謂難得的條件並不是說他有堅實的文史基礎和受過嚴格的科學訓練,因為這隻能算是研究我國古代文化必須具備的條件。難得的是他能實事求是,刻苦鑽研,百摺不撓,以驚人的毅力,紮紮實實的勞動,一點一滴,逐步積纍創造為撰寫此書所需要的各種條件。
內容簡介
《明式傢具研究》匯集瞭作者四十餘年的研究積纍和研究精華,創建瞭明式傢具研究體係,係統客觀地展示瞭明式傢具的成就,並從人文、曆史、藝術、工藝、結構、鑒賞等角度完成瞭對明式傢具的基礎研究。
硃傢溍先生贊譽《明式傢具研究》“是一部煌煌巨著”,“是一部劃時代的專著”。
《明式傢具研究》享譽海內外,被譽為明式傢具的“聖經”,中國古典傢具學術研究領域的一部裏程碑式的奠基之作。
作者簡介
王世襄,號暢安,祖籍福建,1914年5月25日在北京齣生。母親金章,是著名的魚藻畫傢。1938年,獲燕京大學文學院學士。1941年又獲該校文學碩士學位。1943年至1945年,在四川李莊任中國營造學社助理研究員。1945年10月至1946年10月,任南京教育部清理戰時文物損失委員會平津區助理代錶,在北京清理追還在戰時被劫奪的文物。1946年12月至1947年2月,被派赴日本任中國駐日代錶團第四組專員,交涉追還戰時被日本劫奪的善本書。1947年3月至1948年5月,在北京任故宮博物院古物館科長。1948年6月至1949年6月,由故宮博物院指派,接受洛剋菲勒基金會奬金,赴美國、加拿大參觀考察博物館一年。1949年8月至1953年6月,先後在故宮博物院任古物館科長及陳列部主任。1953年6月至1962年9月,在中國音樂研究所任副研究員。並於1961年,在中央工藝美術學院講授《中國傢具風格史》。1962年10月至1980年10月,任文物博物館研究所、文物保護科學技術研究所副研究員。1980年11月至今,任文化部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研究員。同時,亦為全國政治協商會議委員。主要著作《清代匠作則例匯編》(佛作·門神作)1963年自刊油印本,1969年香港中美圖書公司鉛印本。《竹刻藝術》1980年4月人民美術齣版社。《髹飾錄解說》1983年3月文物齣版社。《明式傢具珍賞》1985年9月三聯書店香港分店、文物齣版社聯閤齣版。《中國古代漆器》文物齣版社、外文齣版社閤作齣版。《明式傢具研究》三聯書店香港分店齣版。
目錄
王振鐸題簽
啓功題簽
硃啓玲題簽
袁荃猷七十小像、王世襄題詩二首
凡例
序
第一章 明式傢具的時代背景和製造地區
第二章 明式傢具的種類和形式
甲、椅凳類
壹·杌凳
貳·坐墩
叁·交杌
肆·長凳
伍·椅
陸·寶座
乙、桌案類
壹·炕桌
貳·炕幾、炕案
叁·香幾
肆·酒桌、半桌
伍·方桌
陸·條形桌案--條幾、條桌、條案、架幾案
柒·寬長桌案--畫桌、畫案、書桌、書案
捌·其他桌案
丙、床榻類(附:腳踏)
壹·榻
貳·羅漢床
叁·架子床
附:腳踏
丁、櫃架類
壹·架格
貳·亮格櫃
叁·圓角櫃
肆·方角櫃
戊、其他類
壹·屏風
貳·悶戶櫥(包括聯二櫥、聯三櫥)、櫃櫥
叁·箱
肆·提盒
伍·都承盤
陸·鏡架、鏡颱、官皮箱
柒·天平架
捌·衣架
玖·麵盆架
拾·火盆架
拾壹·燈颱
拾貳·枕凳
拾叁·滾凳
拾肆·甘蔗床
第三章 明式傢具的結構與造型規律
甲、基本接閤
乙、腿足與上部構件的結閤
丙、腿足與下部構件的結閤
丁、另加的榫銷
戊、試談明式傢具的
造型規律
第四章 明式傢具的裝飾
甲、選料
乙、綫腳
丙、攢鬥
丁、雕刻
戊、鑲嵌
己、附屬構件
第五章 明式傢具的用材
甲、木材
乙、附屬用材
丙、木材及附屬用材文獻資料
第六章 明式傢具的年代鑒定及改製問題
甲、關於年代鑒定問題
乙、關於傢具的改製問題
附錄
一、名詞術語簡釋
二、明式傢具的"品"與"病"
三、《魯班經匠傢鏡》傢具條款初釋
四、明式傢具實例增補
五、美國中國古典傢具博物館
六、山西民間傢具三種
七、明鐵力翹頭長供桌
八、求知有途徑無奈老難行
圖版檢索
插圖目錄
後記
再版後記
作者簡曆
《明式傢具研究》
再版的意義
對我來說,這本書的價值,更多體現在它為“鑒賞”領域構建瞭一個清晰的參照係。在很多關於老傢具的討論中,總有些模糊不清的界限和流於錶麵的贊美,但王先生的研究,提供瞭一套近乎科學的鑒彆標準。他對於不同時期、不同地域風格的辨析,其精準度令人嘆服。這種體係化的構建,極大地提升瞭普通愛好者進入收藏領域的門檻,讓“欣賞”不再是玄學,而是基於對形製、比例、材性的理性認知。每當看到一件看似相似的器物,心中總會不自覺地進行對照和檢驗,書中的標準已經內化為一種篩選和判斷的本能。這種知識的“內化”過程,是任何浮光掠影的介紹所無法比擬的,它真正賦予瞭讀者“慧眼”。
評分從藝術史的宏觀角度來看,這本書的意義是奠基性的。它成功地將“傢具”這一常常被置於工藝美術邊緣的領域,提升到瞭與書畫、陶瓷並駕齊驅的藝術品地位。王先生的研究,不僅關注瞭造型美學,更深入挖掘瞭其背後的社會結構、文人趣味乃至生産技術的演變。它為後來的研究者提供瞭一個堅實的理論高地,使得後來的所有相關討論,都無法繞開他所建立的框架。這不僅僅是一部傢具誌,更是一部關於明代生活方式與審美趣味變遷的綜閤性斷代史,其深度和廣度,至今仍是學界難以逾越的高峰,展現瞭中國傳統文化研究的典範力量。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一種寜靜而緩慢的“在場感”。它不是那種需要快速翻閱以獲取信息的情景小說,而更像是與一位博學的前輩,在清冷的黃昏時分,圍爐夜話,細細品鑒一件傳世之作。每一次翻閱,都會有新的發現,就像對著一件復雜的雕刻作品,目光總會在不經意間,被某個巧妙的轉角或者不顯眼的細節所吸引。這種緩慢的節奏,恰恰是欣賞古典藝術所需要的。它教會我們停下來,去感受那些被時間打磨過的物件所承載的沉靜力量,去體會古人“一器一物皆有法度”的匠心,從而對抗現代生活中的浮躁與速成。
評分閱讀王世襄先生的文字,最大的享受在於其深厚的學養和近乎苛刻的實物觀察。他的筆觸,不是那種故作高深的學術術語堆砌,而是帶著一種匠人對工具的理解,對材料個性的洞察。字裏行間流淌著的是他對每一件傢具背後故事的追索,從榫卯的結構到木料的紋理,無不被他看得透徹而細膩。比如他描述一件條案的結構時,那種邏輯推演的嚴密性,讓人仿佛親眼目睹瞭木匠當年的精妙構思過程,理性中蘊含著極高的審美趣味。這種研究方法,將“技藝”提升到瞭“哲學”的高度,它不再是簡單的分類和描述,而是對中國傳統生活美學的深度挖掘,讓人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也完成瞭一次對傳統文人生活方式的深刻體悟。
評分這部書的裝幀簡直是一件藝術品。三聯書店的精裝本,手感溫潤,捧在手裏就有一種沉甸甸的曆史感和厚重感。書頁的材質挑選得極好,那種略帶米黃的紙張,在燈光下散發齣一種寜靜的古典美,翻頁時發齣的沙沙聲,仿佛能帶你穿越迴那個明代文人雅士的靜謐空間。細節之處彰顯瞭齣版者的誠意與對傳統的尊重,無論是書脊的燙金工藝,還是封麵設計上那種簡潔而不失韻味的布局,都透露齣一種“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審美境界。它不僅僅是一本研究傢具的書,更像是一件可以摩挲、可以珍藏的工藝品,放在書架上,本身就是一道雅緻的風景綫,讓人在閱讀之前,就已經沉浸在對那個時代工藝精神的敬畏之中。這種對物料和工藝的極緻追求,本身就是對“明式”精神的一種呼應和傳承,讓人心生歡喜,覺得物有所值。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