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2005中國藝術品拍賣十年菁華錄

1996-2005中國藝術品拍賣十年菁華錄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1996-2005中國藝術品拍賣十年菁華錄》編委會 編
圖書標籤:
  • 藝術品拍賣
  • 中國藝術
  • 藝術市場
  • 拍賣記錄
  • 收藏
  • 藝術史
  • 1996-2005
  • 十年迴顧
  • 估價
  • 投資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山西人民齣版社
ISBN:9787203055891
版次:1
商品編碼:10483061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06-06-01
用紙:銅版紙
頁數:555
字數:56000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1996—2005年中國藝術品拍賣菁華錄》,一個曆史性的書名,一部內容專一而內涵紛繁的圖錄,在2006年春拍序幕行將拉開的時節,蕆事在即,為霧裏看花的中國藝術品拍賣呈上一條長長的蜿蜒麯綫——當然,是幾韆幅精美的拍品圖片和翔實的拍賣記錄。
就目前圖書市場有關收藏類圖書的齣版現狀來看,琳琅滿目的圖書用“汗牛充棟”形容並不為過。一般可分為以下三類:
一是圖錄類,此類書的特點是以圖多取勝,有資料價值;二是辨僞類,此類書多是以真比假,講究辨僞方式和方法,有一定的低層次市場;三是文論類,此類書多為學者撰寫,研究性較強,由於市場定位的原因,印量少而定價高。
《1996-2005中國藝術品拍賣十年菁華錄》要給讀者的是:一件藏品在十年內的升值空間和一類拍品十年內的走勢,並且,由於《1996-2005中國藝術品拍賣十年菁華錄》的問世而給收藏者帶來的藏品價值取嚮、品級參照以及取捨依據。有瞭這幾點,就能給這部規模不小的著作以足夠的問世理由,也期待著上述理由的實現。

目錄

前言
書畫
書畫文章
圖版部分
古代書畫
近現代書畫
西畫
瓷器
瓷器文章
瓷器圖版
圓器
琢器
玉器
玉器文章
玉器圖版
人物
擺件
佩件
禮器
其它
雜項
雜項文章
雜項圖版
鼻煙壺
竹木牙角
佛像
唐卡
紫砂
傢具
銅器
古籍
文房
鍾錶
珠寶翡翠
漆器
後記

前言/序言


鑒往知今:中國藝術品市場發展巡禮(1990-2010) 本書聚焦於中國藝術品市場自1990年代初萌芽至2010年間,從體製變革、重要事件、關鍵人物、核心闆塊(書畫、瓷器、當代藝術)的演變曆程與深層邏輯,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宏觀而細緻的行業發展脈絡梳理。 第一部分:市場的拓荒與稚形(1990-1997) 本部分將深入探討中國藝術品市場在改革開放初期的獨特土壤。在國傢對藝術品流通政策逐步放開的大背景下,市場如何從傳統的文物商店、潘傢園等半官方或民間交易場所中孕育齣最初的商業模式。 體製轉軌與早期參與者: 分析國有文物商店的改製、文化部門對拍賣行的試點性放權,以及早期“倒爺”和收藏傢的角色。重點梳理1992年《關於加強文物市場管理的通知》等關鍵政策文件對市場邊界的界定。 地域格局的形成: 探討北京、上海、香港三地在初期市場中的不同定位。北京作為文化中心和政策高地,如何奠定學術基礎;上海如何憑藉其商業傳統,成為最早一批現代化拍賣實踐的試驗田。 早期核心闆塊的錶現: 分析清末民初書畫(如吳昌碩、齊白石早期作品)和清代官窯瓷器在此時期的市場價值體係。市場價格主要受資深藏傢群體(“老錢”)的審美趣味和既有學術研究支撐,市場波動性相對較小,但信息相對封閉。 第二部分:拍賣製度的建立與初步繁榮(1998-2005) 進入新世紀前夕,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開始建立起相對規範的運營體係,並吸引瞭第一批專業化機構和大量新進入者。 拍賣公司的專業化進程: 梳理中國嘉德、保利等本土領軍機構的崛起曆程,以及它們在引入國際標準(如傭金製度、圖錄規範、預展製度)方麵所做的努力。探討外資拍賣行(如蘇富比、佳士得)在特定領域(如香港市場)對本土機構的衝擊與促進作用。 當代藝術的“破壁”: 詳細剖析當代藝術闆塊如何從邊緣走嚮主流。探討1990年代末至2005年間,以艾未未、張曉剛、方力鈞等為代錶的“新生代”藝術傢作品,如何在海外畫廊和國內特定藏傢群體的推動下,價格體係開始建立。分析“當代語境”如何挑戰傳統市場對“藝術史地位”的評判標準。 市場對宏觀經濟的反饋: 考察2000年初互聯網泡沫破裂前後,藝術品市場如何作為一種“非主流”投資渠道開始受到關注。分析此時期“投資”屬性的萌芽,即藏傢不再僅僅是審美追求者,也開始關注藝術品的流通性和潛在迴報。 第三部分:關鍵闆塊的深度剖析(1990-2005) 本部分將拆解當時市場中三大支柱闆塊的動態變化。 中國書畫: 關注“近現代書畫”與“古代書畫”的分化。近現代大師(如傅抱石、李可染)的作品如何成為市場穩定器,價格穩步攀升;而古代山水畫和文人畫在學術權威性尚存的同時,如何受到圖錄、鑒定和流通性等多方麵因素的製約。特彆分析瞭“重點文物拍賣專場”對市場信心的提振作用。 中國瓷器與玉器: 探討在“撿漏”心態仍存的市場環境下,官窯精品(如康熙五彩、雍正粉彩)如何逐步確立其“硬通貨”地位。分析市場對“官款”的極度依賴性,以及由此引發的鑒定風險和早期市場泡沫的雛形。玉器市場在此時期的“復興”與“炒作”現象將被細緻考察。 當代藝術(1990-2005): 深入探討“北京798藝術區”的建立對當代藝術市場的影響。分析早期收藏傢群體(包括外籍人士、新興企業主)的收藏偏好,以及藝術評論傢在引導市場價格發現中的關鍵作用。重點梳理2003-2005年間,當代藝術價格首次齣現快速跳躍的結構性原因。 第四部分:市場規範與未來預判(2005年前後的轉嚮) 最後一部分將著眼於2005年前後,市場正在經曆的深刻變化,為後續的超級牛市埋下伏筆。 信托與資産化嘗試: 考察藝術品金融的早期探索,如信托産品、藝術基金的初步構想,以及監管層對藝術品作為財産權利的初步認可。 鑒定體係的重塑: 分析隨著市場體量的擴大,傳統依賴於個體專傢和私人圈子的鑒定模式所麵臨的挑戰,以及行業對更具公信力的鑒定機構的需求。 新一代藏傢的入場: 探討互聯網在信息傳播上的初步作用,以及富裕階層迅速崛起對市場需求的根本性改變——從“文化消費”嚮“財富配置”的戰略性轉移。 本書通過對這十五年間海量拍賣紀錄、行業報告、深度訪談的迴顧與交叉驗證,旨在勾勒齣一個生動、復雜且充滿活力的中國藝術品市場成長史,揭示其內在的權力結構、審美偏好和經濟驅動力。

用戶評價

評分

從學術研究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極為可靠的“時間錨點”。過去十年間的文獻和研究,往往依賴於零散的行業報告或媒體零星報道,缺乏一個橫跨十年周期的、高密度的數據支持。有瞭這本工具書,任何關於中國藝術品市場結構變遷、重要藏傢群體的形成、或是某一藝術門類價格規律的推演,都可以被有效地驗證和修正。我個人尤其關注其中關於“海外迴流”作品的統計部分,它清晰地勾勒齣在特定時間段內,哪些類型的珍貴文物是市場追逐的焦點,以及它們從國際市場迴流的路徑和估值邏輯。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使其遠超一般的拍賣圖錄集閤,它更像是一個為未來十年藝術史學傢準備的,最基礎、最紮實的第一手資料庫。相信未來數年,引用此書作為佐證的學術論文會大量齣現。

評分

閱讀這本書時,我産生瞭一種強烈的代入感,仿佛親曆瞭那個激情燃燒的拍賣十年。書中那些令人瞠目結舌的成交價格,在當時無疑是爆炸性的新聞,但在今天的視角下迴看,卻又顯得那麼“理所當然”,這恰恰反映瞭中國藝術品市場驚人的加速度。我注意到,對於一些重量級拍品的描述,作者似乎采用瞭近乎新聞報道般的筆法,充滿瞭現場的緊張感和競價的戲劇性。比如對於某件被視為“國寶級”迴流作品的爭奪,文字中描述的電話競投的焦灼、舉槌瞬間的靜默,都讓人屏息凝神。這種敘事手法,使得冰冷的數據擁有瞭溫度和故事性,讓初涉藝術品投資領域的新手,也能迅速抓住那個十年市場情緒的脈搏。它不僅僅是記錄瞭“多少錢賣瞭”,更重要的是記錄瞭“市場為什麼願意齣這個價錢”,這背後是文化自信的重建和財富積纍的集中爆發。

評分

我花瞭整整一個下午來瀏覽這本書的目錄結構,其編排邏輯之清晰嚴密,簡直稱得上是一部教科書級彆的範本。它似乎並未簡單地按照時間順序或拍賣行來羅列,而是根據藝術品的門類進行瞭精心的劃分,從近現代書畫的“穩健型投資”到當代藝術的“異軍突起”,再到瓷器玉器的“傳統支撐”,脈絡分明。尤其值得稱贊的是,它在每個章節的開頭,都加入瞭一段對該領域在特定年份市場狀態的定性分析,這種宏觀敘事與微觀數據的結閤,為理解當時的行業生態提供瞭絕佳的切入點。我試著查找瞭某件我記憶中在2003年引起市場波動的作品,發現相關記錄不僅詳細列齣瞭成交價和買傢信息(在不涉及隱私的前提下),還附帶瞭當時的媒體報道摘要,這極大地增強瞭資料的立體感和可信度。這種深度的挖掘和整閤,絕非一般資料匯編所能企及,它真正做到瞭“菁華錄”這三個字的含義——去蕪存菁,精選提煉。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從觸感上來說,那種略帶粗糲卻又溫潤的紙張質地,與書名所承載的厚重曆史感形成瞭奇妙的和諧。封麵設計沒有采用那種炫目的大紅大綠,而是選擇瞭沉穩的墨黑打底,配以燙金的書名——“1996-2005中國藝術品拍賣十年菁華錄”。這種剋製的處理方式,恰恰體現瞭它內容的高級感。我特彆留意瞭扉頁和版權頁的印刷質量,字體的排布清晰、規範,即便是在細節之處,也能感受到齣版方對學術性和收藏價值的尊重。很多記錄類圖書往往在裝幀上敷衍瞭事,但這本書顯然是下瞭功夫的。我翻閱時,那種油墨散發齣的特有氣味,帶著一種老舊檔案的莊嚴感,讓我仿佛穿越迴瞭那個中國藝術品市場正在萌芽和迅猛發展的十年。它不僅僅是一本工具書,更像是一個時代留下的實體見證。對於我這種熱衷於收藏早期藝術品拍賣資料的“老饕”來說,光是捧著它,就已經是一種享受瞭。這種實體書的質感,是任何電子版都無法替代的,它承載的重量,是數據流無法給予的儀式感。

評分

這本書的細節處理,體現瞭編纂者對“十年”這個概念的深刻理解。它並未止步於2005年,而是通過對前後市場趨勢的對比分析,隱晦地預示瞭接下來的市場走嚮。我注意到在每一年的數據呈現之後,都會有一個簡短的“市場觀察”欄目,這個欄目如同一個經驗豐富的老行傢在耳邊低語,點齣當年市場異動背後的深層原因,比如政策導嚮、重要收藏傢的介入,或是國際經濟環境的波動。這種穿透錶象直達本質的分析,是這本書最令人稱道之處。它讓你在迴顧曆史的同時,也得以審視當下的睏境與機遇。它不是一本單純的“過去式”記錄,而是帶著一種審慎的、前瞻性的目光在迴顧那段波瀾壯闊的歲月,幫助讀者建立起一個更具曆史厚度和邏輯深度的藝術品投資觀。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