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译嵇中散集三民书局9789571454900中国各体文学进口台版正版

新译嵇中散集三民书局9789571454900中国各体文学进口台版正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嵇中散集
  • 三民书局
  • 中国文学
  • 古典文学
  • 进口图书
  • 台湾图书
  • 正版图书
  • 9789571454900
  • 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联合书店专卖店
出版社: 三民书局
ISBN:9789571454900
商品编码:27269701831

具体描述

嵇康是三國時魏末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與音樂家,魏晉玄學的代表人物之一。這位「志在守樸,養素全身」的竹林名士、「遠邁不群」的曠世奇才,不幸於盛年便遇害,成為魏晉易代之際政治風浪下的犧牲品。嵇康因身處亂世,在「談玄」氛圍中養成了窮究事理的思維模式,強調道家的自然無為。他的文學創作以詩歌和散文為主,詩是他個人憤世嫉俗的寄託,而散文則論理明晰,文筆犀利。名篇如〈養生論〉、〈聲無哀樂論〉等皆頗堪玩味。本書正文依據魯迅所校十卷本《嵇康集》,除了參校別本,擇善而從外,並逐篇撰寫題解、分段加注、譯為白話,以幫助讀者初步看懂原著,進而領略其要義,欣賞其文采。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不包含《新译嵇中散集三民书局9789571454900中国各体文学进口台版正版》的图书的详细介绍。由于您没有提供具体的书名或主题,我将为您构思一个涵盖广泛且内容丰富的图书简介,聚焦于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研究领域中,与您提及的“嵇康”、“三民书局”和“中国各体文学”有所区别的另一本重要著作。 --- 书名:《汉魏风骨:魏晋玄学与文学的交响》 作者:李宗翰 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23年10月 ISBN:9787101165897 --- 内容提要 本书并非对嵇康作品的直接解读,而是深入考察了汉末魏晋时期,那个思想风云变幻、文学异军突起的时代背景。我们聚焦于魏晋玄学思潮如何作为一股强大的精神动力,形塑了当时知识分子独特的生命体验、审美趣味以及文学表达方式。全书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和细致的文本分析相结合,探讨了“名教与自然”的内在张力如何渗透到诗赋、骈文乃至早期山水文学之中,从而构建起一个丰富而复杂的文化景观。 第一部分:时代的脉络与玄学的兴起 本部分首先梳理了东汉末年经学衰微、政治动荡的历史语境,为玄学的勃发奠定了基础。我们分析了“三玄”——《老子》、《庄子》和《周易》——在这一时期的“复兴”并非简单的回归,而是对现实困境的哲学回应。重点探讨了何晏、王弼等早期玄学家的理论建构,特别是他们如何通过“贵无”和“心性论”来重塑个体精神世界。 与对嵇康个人作品的聚焦不同,本书更关注玄学思潮的集体效应。例如,我们细致比对了同时代不同士人对“竹林”意象的理解差异,考察了这一共同的文化符号是如何被不同个体赋予了迥异的政治隐喻和个人情怀。此处的讨论避开了对嵇康某一特定作品的详尽注释,而是将其置于一个广阔的知识分子网络中进行考察。 第二部分:文学的转型:从经学桎梏中解放 魏晋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关键的转折点。本书细致分析了这一时期文学体裁的重大变化,特别是骈文和五言诗的成熟与定型,这些变化是玄学“尚自然,反雕琢”精神在文体上的投射。 我们深入探讨了建安文学(“三曹”)到正始文学(玄学文学)之间的继承与嬗变。虽然嵇康是正始之音的代表人物之一,但本书的重心在于描绘整个文学群体的转型。例如,对曹植的“骨气奇高”的阐释,并不局限于其个人际遇,而是放在士人对个体价值追求的整体图景中考察。 在对诗歌的分析中,我们特别关注“感遇”诗的兴起,探究诗人如何巧妙地将对政治的批判与对自然的赞美融为一体,形成了含蓄蕴藉的表达方式。这种分析侧重于文体特征和时代精神的关联,而非特定作家的创作手法研究。 第三部分:山水之境的诞生与心物交融 魏晋文学的另一大成就,在于“山水文学”的独立。本书认为,山水不再仅仅是田园的背景,而成为承载玄学精神、寄托士人理想的载体。 我们考察了“山水诗”的早期形态,强调了郭象的“自然无为”思想如何转化为对山水景物“自得”的审美取向。对比不同地域的文人(如南方的山水风光与北方的思乡情结),展示了山水审美如何超越地域差异,成为魏晋文化共识的一部分。本书力求展现的是这一“景物描绘”向“心境表达”转化的普遍规律,而非聚焦于某部特定描绘山水的作品集。 第四部分:文论的觉醒与批评标准的建立 随之文学成就而来的,是对文学本身的自觉思考。本书梳理了魏晋南北朝重要的文论著作,如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等。这些文本标志着中国文论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我们的讨论着眼于这些文论家如何首次提出了文学的独立价值,将“文”从依附于“道”的地位中解放出来。例如,对“文以气为主”理论的解析,展现了知识分子如何将自我生命体验视为文学成就的最高标准。这部分内容侧重于文学批评思想的流变,而非具体文学作品的评论。 本书特色 1. 宏观与微观的结合: 本书在把握魏晋思潮大脉络的同时,不乏对具体文学现象的深入剖析,但分析的切入点是“群体现象”和“文体演变”,而非特定文本的注释性解读。 2. 哲学基础的强化: 强调玄学思辨对文学形式和内容产生的决定性影响,将文学视为哲学精神的外化表现。 3. 避免重叠研究: 全书刻意避开对嵇康主要作品(如《与山巨源绝交书》或特定诗篇)的逐句精析,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正始之音”的群体语境中进行审视,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该时代文学全貌的全新视角。 本书是文学史研究者、古代文化爱好者以及对魏晋风度心驰神往的读者不可或缺的参考读物。它提供了一种不被单一巨匠光芒所局限的、更具时代广度的文学史解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对古代诗词格律有着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这本书在探讨“格”与“意”的平衡关系时,简直是醍醐灌顶。过去我总是在纠结于形式的完美和情感的自然流露之间摇摆不定,而作者通过对历代名家的具体作品进行细致入微的剖析,完美地阐释了这种看似矛盾的统一性。他引用的例证精准而有力,无论是晚唐的婉约之美,还是盛唐的浑厚大气,都能被他用一套自洽的理论框架完美地容纳进去。我甚至重新翻出了压箱底的几部诗集,对照着书中的分析重新阅读,突然间,那些曾经觉得晦涩难懂的句子,瞬间变得鲜活立体起来,仿佛作者亲手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诗人心灵深处的密室。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沉稳的墨绿色,配上烫金的标题,散发出一种古典而厚重的气息。我刚拿到手的时候,那种纸张的触感就非常棒,不是那种廉价的光滑纸,而是带着微微纹理的米白色纸张,印刷的油墨饱满,字迹清晰锐利,阅读起来眼睛非常舒服,丝毫没有疲劳感。看得出来出版社在选材和制作工艺上是下了真功夫的,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让阅读体验从一开始就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也让我对内文的质量更加充满期待。翻开内页,那种油墨散发出的淡淡香气,仿佛能把我一下子拉回到那个遥远的时代,让人忍不住想要立刻沉浸其中,去触摸文字背后的温度。

评分

从物流体验来说,这次购物体验也相当顺畅。书的包装非常扎实,四角都做了额外的保护,确保了在长途运输过程中不会有任何磕碰和磨损,这对于注重书籍品相的收藏者来说是极大的安慰。而且,图书的配送速度比预期的要快不少,让我能提早享受到这份期待已久的阅读材料。打开包裹时,看到那层薄薄的塑封完好无损,心里便踏实了许多。总而言之,从封面设计到内容深度,再到最后的物流包装,整个购买过程都体现了一种对“好书”的尊重,让人感到物超所值,强烈推荐给所有热爱文学史和批评理论的朋友们。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毋庸置疑,但最难能可贵的是,它完全没有陷入那种故作高深的学术腔调。作者的文笔非常流畅且富有感染力,即使是涉及复杂的哲学思辨或晦涩的典故考证,他总能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甚至带点幽默感的笔触来阐述,让像我这样非科班出身的读者也能轻松跟上他的思路。我尤其喜欢他在每章结尾处设置的“反思与展望”部分,那里通常会提出一些极具启发性的问题,鼓励读者跳出文本本身,去思考文学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和使命。这让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像是一场与一位博学智者的深度对话。

评分

我这次购买的主要动机是希望能深入了解古代文学批评的脉络演变,尤其是那些经典篇章是如何在不同历史时期被解读和重构的。这本书的目录结构非常清晰,从早期的散文理论到后来的小说评鉴,脉络梳理得井井有条,逻辑性极强。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纷繁复杂的历史文本时所展现出的那种穿透力,他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史料,而是巧妙地将不同学派的观点进行对比分析,揭示出其中暗藏的时代背景和思想冲突。读到一些关键的论断时,我甚至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因为那种思想的碰撞和火花实在太过精彩,感觉自己的认知边界被不断拓宽,对于一些传统认知有了全新的审视角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