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称: 明亮的泥土-颜料发明史 |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8-03-01 |
| 作者:菲利普.鲍尔 | 译者:何本国 | 开本: 16开 |
| 定价: 88.00 | 页数: | 印次: 1 |
| ISBN号:9787544770880 | 商品类型:图书 | 版次: 1 |
揭示艺术、科学与文化协同演进历程的力作,美术史学家范景中作序推荐。 《明亮的泥土:颜料发明史》从化学角度切入西方艺术史,讲述了各种颜料的发明和改良过程,及其在艺术与更广范的社会生产中的运用。读者可以从中了解到化学工艺如何催生了西方绘画的颜料系统,重要艺术家、画派如何接受并使用新材料。作者菲利普·鲍尔是英国安万特科学图书大奖得主,他凭借驾驭和组织素材的非凡能力,以包罗万象之势写透主题,并将内容延展到科学、艺术、历史、语言等多个文化层面,例证、典故与轶事相互穿插,极大地增强了本书的可读性。《明亮的泥土:颜料发明史》英文版出版后进入2002年全美书评人协会奖决选名单,不断再版,成为常销作品,受到读者特别是艺术家的好评。中文版由美术史学家范景中作序推荐。 这部书用科学和艺术的精工去绘制金碧山水,从而创造一套色彩的语言,帮助眼睛重新观看色彩的绘画和色彩的世界。 ——范景中
艺术史的书写向来重技艺而轻材料,在《明亮的泥土:颜料发明史》中,英国作家菲利普·鲍尔却让调色板上的无名英雄列队登场,以外观、气味、质地和名称彰显了颜料迷人的物质属性。他搅动炼金术师的坩埚,聆听画家与画材商的争执,又拈起科学家的色卡和棱镜,细腻地谱写出梦想家与手艺人协力合作、发明新颜料的漫长故事:千百年来,艺术需求刺激了化学工艺的演进,绘画乃至整个社会生活的色彩谱系又因科学而扩张。名画背后的科技革新,给我们带来了审视西方艺术史的独特维度。
[英]菲利普·鲍尔(Philip Ball),英国科学与科普作家,《自然》期刊特约顾问编辑。他在牛津大学主修化学,后来又在布里斯托尔大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所著的社会物理学著作《预知社会——群体行为的内在法则》(2004)获英国安万特科学图书大奖,另外还著有《牛津通识读本:分子》(2003)、《为帝国服务:希特勒时期为物理学真谛而战》(2014)、《图案密码:大自然的艺术与科学》(2016)等多部作品。
图目 前言 **章 注视者的目光——画室里的科学家 第二章 撷取彩虹——关于颜色的物理学和化学 第三章 火神的熔炉——古代的颜料技术 第四章 秘方——炼金术的艺术遗产 第五章 光影大师——文艺复兴的荣光 第六章 古老的黄金——简朴调色板的复兴 第七章 多彩的金属——合成色料与颜色化学的黎明 第八章 光的统治——印象派的明亮效应 第九章 对紫色的激情——染料,以及颜料的工业化 第十章 午夜暗影——关于蓝色 第十一章 时间这个画家——不停变化的画布 第十二章 捕捉颜色——艺术如何在复制中显现 第十三章 心胜于物——在现代主义中作为形式的颜色 第十四章 纯粹的艺术——新的材料,新的视野 注释 参考书目 索引
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极具画面感——“明亮的泥土”,这暗示着一种从最原始、最粗粝的物质中提炼出光辉的炼金过程。我设想作者会花大量的篇幅来探讨“光”与“色”的物理本质,以及人类如何通过不同的媒介(油、蛋清、树脂)来“锁住”光线。这种探讨需要极高的化学和光学素养,但我更希望作者能以一种诗意的方式来呈现这些复杂的科学原理。例如,分析镉黄的饱和度为何比传统土黄更具穿透力,这种差异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对观众心理造成的影响。如果书中能配有高质量的色彩对比图例,展示同一色系在不同历史阶段颜料下的表现差异,那就太完美了。这不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对人类感知世界方式随技术进步而改变的一种深刻体悟。
评分我是一个对工艺流程极其着迷的人,所以这本书中关于颜料制作“秘方”的部分,对我有着致命的吸引力。我总是在想,那些失传的古老配方,究竟包含了多少经验的积累和偶然的发现?是哪位不经意的学徒,将错误的比例加入坩埚,却无意中创造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光线折射效果绝佳的绿色?我希望这本书能尽可能详尽地描绘这些“配方”的演变过程,即便是推测性的描述也无妨,只要是基于严谨的历史考证。现代的颜料工业化生产固然高效,但总觉得少了些许灵魂,少了那种“泥土”与“匠人”之间的对话感。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平衡工业革命带来的效率提升与传统手工技艺的消亡之间的张力,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关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深刻矛盾。
评分说实话,我拿到书后,首先被其文字的质感所吸引。它不像某些科普读物那样干巴巴地堆砌化学式或年代信息,而是充满了叙事的张力。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仿佛能将读者带入那个特定时代的手工作坊中,亲眼目睹工匠们冒着烟尘,小心翼翼地研磨着珍贵的群青石。我尤其对书中对不同文化背景下颜料特性的比较感兴趣。比如,东西方在处理“白色”上可能有着截然不同的哲学倾向,西方的铅白可能象征着某种纯粹与古典,而东方的珍珠母光泽则或许蕴含着内敛与空灵。如果书中能探讨颜料的稀有性如何影响其在艺术品中的地位和象征意义,那将是非常精彩的部分。例如,某些昂贵的矿物颜料往往只被帝王或教会的画师所用,这本身就是权力与财富的视觉宣言。我希望作者能跳出单纯的技术层面,去解读色彩背后的社会权力结构,这种跨学科的视角会让这本书的厚度倍增。
评分阅读历史类书籍时,我最欣赏那些能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微观的个体命运巧妙结合的作品。这本书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无疑是一部杰作。我想知道那些为颜料而生的工匠、颜料商甚至那些为争取稀有颜料使用权而争斗的艺术家们的故事。他们是历史的幕后英雄,他们的劳动成果决定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世界的色彩基调。例如,提香作品中那种深沉的红色是如何依赖于一种极其不易获取的原料,以及为了获取这种原料所涉及的贸易路线和潜在的风险。这本书如果能像侦探小说一样,追踪一条特定颜料——也许是凡·高的那抹标志性铬黄——的“生命轨迹”,从矿脉到画布,再到博物馆的恒温柜,那将是一部关于物质与艺术共生关系的绝佳传记。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艺术品,那种泥土与光线的碰撞感,让人立刻联想到色彩的诞生与演变。我一直对那些看似寻常的日常物品背后的历史故事充满好奇,而颜料,作为连接人类情感与视觉表达的桥梁,其发展史无疑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我期待这本书能深入挖掘那些不为人知的发明家和炼金术士们的故事,他们是如何将矿石、植物乃至昆虫的身体转化为能够永恒留存的色彩。想象一下,古埃及人如何从蓝铜矿中提炼出那种令人惊叹的埃及蓝,那种跨越千年依然鲜活的色彩,是科技的奇迹,更是人类对美的极致追求。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如何梳理出一条清晰的脉络,从原始的赭石涂鸦到文艺复兴时期精妙的油画颜料配方,再到现代化学合成的飞跃,每一次颜料的革新,都对应着艺术风格乃至社会思潮的重大转变。这本书不仅仅是化学史或艺术史的简单罗列,更应该是关于人类如何用色彩来记录时间、表达信仰和塑造世界的深度解读。这种对“物质与精神交织”的探寻,正是我阅读这类非虚构作品时最期待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