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草根英雄,南征北战,打遍天下无敌手,本书真实记录百万将中取敌酋的战斗传奇。
作者简介
陈冠任,中国现代史、民国史学者,著名畅销书作家,著有《国殇(5)——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纪实》、《国民党十大***军》、《建国录——毛泽东别传》《战将》《猛将》《中国人民解放军传奇将领纪实》《荣氏父子》《四代父子五代人的光荣与梦想》等作品。
目录
章铁胆头炮军-39军
01.“窑家军”闹黄陂
02.吹牛皮引出的故事
03.艰苦转战,红9军一变再变,汇人红25军
04.传神的奇兵
o5.第九次负伤,因祸得福换得一个老婆
06.毛泽东向红15军团借钱
07.“老虎”阴沟翻船,缺了两颗门牙
08.二战平型关
09.黄克诚改帽箍
10.第六次唱反调
11.“黄瞎子”的“远视”
12.“好战分子”钟伟和“三猛”5师
13.一只猛虎
14.“洋司令”
15.云出血战
16.副军长吴国璋牺牲
17.代师长王扶之被活埋39个小时后被救出
第二章铁血雄狮军-13军
01. 72好汉上木兰山
02.许世友闹革命
03.王树声“俘虏”堂弟,“俘虏”后来成了军长
04.两位师长牺牲
05.青龙观一战,2营为全团每人“挣”了一套新衣服
06.剑门关之战
07.胜利会师后的苦难历程
08.三次设伏七亘村
09.刘伯承的伏击战总离不开陈赓和772团
10.王近山自作主张设伏,“战地观战团”被歼
11.活捉军长,逼死总指挥
12.歼灭“天下旅”
13.虎将楚大明
14.飞渡黄河天险的中原大战
15.14军参谋长20天内两次被10旅所擒
16.巧用“蒋干盗书”的反间计
17.“小诸葛”白崇禧使出绝招回马枪
第三章 江南之杰——20军
第四章 后起旋风军——42军
第五章 智勇霸王军——54军
精彩书摘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9军,是1948年11月,由东北人民解放军第2纵队改编而成的。39军的前身,是黄麻起义前后徐海东领导的游击队,后为红7军第3大队。
1937年,由红15军团在陕北三原县桥底镇改编为八路军115师344旅,旅长徐海东,副旅长黄克诚。1940年2月,改编为八路军第2纵队,司令员左权(后为杨得志),政委黄克诚。6月底,第2纵队一部与新四军第6支队在淮北地区会师,整编为八路军第4纵队,司令员彭雪枫,政委黄克诚,7月,又与地方支队合编为八路军第5纵队。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改编为新四军3师,辖7、8、9旅。9月,9旅调归4师,10旅调归3师。1945年10月,新四军3师奉命挺进东北,归东北人民自治军建制。1946年1月改称东北民主联军第3师,辖7、8、10旅以及独立旅,师长兼政委黄克诚。9月,师主力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2纵队,刘震任司令员,吴法宪任政委兼政治部主任,8、10旅依次改编为第4、5师;独立旅改为6师。7旅改编为16师编入6纵。2纵先参加锦州作战,后于辽西围歼廖耀湘兵团,并乘胜直捣沈阳。
1948年11月,2纵改编为39军,隶属第四野战军第14兵团建制。刘震任军长,吴信泉任政委,谭友林、孙子仁任副军长,王良太任参谋长,李雪三任政治部主任。下辖4个师,115师,王良太任师长,李世安任政委;116师,吴国璋任师长,石瑛任政委;117师,张竭诚任师长,李少元任政委;东北人民解放军独立第7师调归该军建制,改称152师,罗华生任师长,邱子明任政委。随后,39军参加平津战役。4月底,向华中、华南进军。7月初,进至湖北宜昌、沙市、江陵地区,后进军湘西,参加了衡宝战役,然后直下柳州,解放南宁,于12月11日解放镇南(友谊)关。同时,第152师改为南宁军分区,脱离第39军建制。
1950年7月,39军奉命北上,开赴东北,到辽阳、海城地区驻防。10月,开赴朝鲜参战。先后参加一至四次战役。
……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透露出一种严肃性,拿到手里就感觉分量十足。我最欣赏的一点是,作者似乎在极力避免简单的脸谱化叙事,笔下的英雄人物有血有肉,有他们的光荣,也有他们的彷徨与挣扎。读到一些关键的转折点时,我能清晰地感受到那种“人在历史洪流中身不由己”的悲壮感。它不仅仅是一部军事史录,更是一部关于信念、纪律与牺牲的哲学探讨。作者巧妙地穿插了一些当事人的口述片段或信件摘录,这些一手资料像是幽暗隧道中的微光,瞬间点亮了冰冷的史料,让那些逝去的生命鲜活了起来。我甚至感觉自己可以透过文字,触摸到他们粗糙的衣衫和坚毅的目光。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不仅仅是按照时间顺序推进,更像是一个多声部的交响乐。不同的战役、不同时期面对的不同对手,被赋予了不同的“主题旋律”,但最终都汇集成一股强大的、不可阻挡的历史洪流。阅读的体验是沉浸式的,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够让你在阅读时产生强烈的“代入感”和“在场感”。这种感觉非常难得,很多历史著作虽然内容详实,但总让人感觉隔着一层玻璃。而这本书的文字,却有着穿透力,它让你不仅仅是“知道”历史发生了什么,更是“感受”到历史是如何发生的。它让我对那一代军人的坚韧和信仰,有了更深层次的敬意和理解,这绝对是一部值得收藏和反复研读的重量级作品。
评分这是一本关于战争历史的力作,文字的厚重感透过书页都能感受到。作者似乎花费了极大的心血去搜集和整理那些尘封的档案,笔触细腻却又不失磅礴的气势,将那个特定年代的宏大叙事与个体的命运纠葛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真的走进了那硝烟弥漫的战场,耳边是炮火的轰鸣和战友的呐喊。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在描绘战术部署和战场细节时,那种近乎于军事分析的严谨,让人不得不佩服其专业素养。它不仅仅是在讲述“谁赢了谁输了”,更深层次地探讨了战争背后的决策逻辑、人性的挣扎以及最终胜利的代价。全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好,时而如疾风骤雨般紧凑,时而又放缓下来,让读者有时间去沉思那些牺牲与荣耀。我尤其喜欢那种在极度残酷的描写中,依然能捕捉到人性光辉的笔法,那才是真正的史诗。
评分我习惯于从更宏观的角度去理解历史事件,但这本书成功地做到了“见微知著”。它没有将焦点仅仅停留在高层战略的博弈上,反而将镜头聚焦到了那些构成军队主体的普通士兵身上。通过对具体战斗场景的细致刻画,我们得以一窥那个特殊兵种在极端环境下是如何思考、如何行动、如何相互扶持的。作者对于装备、口令和战术术语的运用非常精准,既保证了军事历史的专业性,又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对比,让非军事背景的读者也能理解其精髓。这种平衡把握得非常到位,使得这本书既能满足军事迷的深度需求,也能吸引对历史和人物命运感兴趣的广大读者。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理解浮现,这本书的层次感实在太丰富了,值得反复品读。
评分说实话,我本来对手册式的历史书有点望而却步,总觉得会是枯燥的年代记。但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的固有印象。它读起来更像是一部情节跌宕起伏的长篇小说,只不过里面的每一个情节都有真实的史料支撑。作者的文笔有一种独特的韵律感,像是一位经验老到的老兵在深夜的炉火边,向你娓娓道来那些惊心动魄的往事。书中对不同战斗阶段的氛围渲染极其到位,无论是黎明前的潜行,还是高地争夺的白热化,那种压迫感和紧张感都能瞬间将你拽入情境。更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没有回避战争的残酷性,那些关于伤痛、恐惧和失去的描写,真实得令人心悸。读完某几个章节后,我需要停下来,默默地消化许久,才能继续翻开下一页。这绝不是一本可以轻松消遣的书,它要求读者投入全部的注意力与情感,去和书中的人物一同经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