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黄埔军校生活史(1924-1927) |
| 作者 | 邢照华 |
| 定价 | 48.00元 |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 ISBN | 9787100096812 |
| 出版日期 | 2014-08-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黄埔军校被誉为国民革命运动的奇葩,久为学术界萤视,而生活是的内涵尤其丰富多彩。在生活史的视窗中,黄埔军人群体可以得到更加完整的聚焦和审视。 |
| 作者简介 | |
| 邢照华,男,1970年生,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副所长。1998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获硕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暨南大学历史系,获博士学位。专著有《中西交流下的广州社会变迁》,合著有《辛亥黄花岗起义势》、《同盟会与广州三二九起义》等。 |
| 目录 | |
| 序言一序言二绪论章 黄埔军校校园生活 节 革命熔炉 第二节 军事素质教育 第三节 生活技艺 第四节 校园勤务 第五节 学子情第二章 黄埔军校战地生活 节 战地“主义”宣传 第二节 战地食宿与后勤补给 第三节 战地伤俘处置与哀祭 第四节 战地军民关系 第五节 战地勤务与民情调查第三章 黄埔军校参与的公众生活 节 “血花剧社”及社会动员活动 第二节 革命游艺会的集众效应 第三节 “六·二三”运动的爱国平台 第四节 青年军人联合会开启的团体阵线分合 第五节 黄埔学生对名校名人的回应第四章 黄埔军校的民国风尚 节 革命青年入学黄埔潮 第二节 女界从军之风 第三节 “主义”治军风尚 第四节 军校各地开花后记黄埔军校研究文献分类参考文献 |
| 编辑推荐 | |
| 扬州新华书店正版书籍现货 |
| 文摘 | |
| 扬州新华书店正版书籍现货 |
| 序言 | |
| 扬州新华书店正版书籍现货 |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本书对于“精神塑造”这一核心主题的探讨。黄埔军校的意义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军事人才培养机构,它承载着一代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刻思考与责任担当。作者花费了大量的篇幅来剖析这种精神是如何在日常的军事训练、政治教育和集体生活中被潜移默化地注入到学员心中的。我尤其关注了书中对于“忠诚”与“理想”的辩证分析,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如何区分真正的信仰和盲目的服从,这对当时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考验。书中没有简单地给出答案,而是呈现了各种思潮的碰撞和个体挣扎的过程。这种对精神内核的追问,让这本书的价值提升到了哲学层面,它不仅是在记录历史,更是在探讨“何以为人,何以为军人”的永恒命题。
评分从发行和制作的角度来看,这个版本的装帧质量非常可靠,看得出出版社在选材和印刷上是下了功夫的。商务印书馆的出品,质量本身就是一种保障,纸张的厚实度适中,油墨的清晰度很高,即便反复翻阅也不会轻易留下折痕或污损。对于这种厚重的历史著作而言,良好的阅读体验至关重要,这本书的字体排版舒适,行距适宜,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体现了出版方对历史文献的尊重。此外,作为一本研究特定时期的作品,它的索引和注释做得十分详尽,这对于需要交叉参考资料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能够拿到这样一本实体书,而不是电子版,本身就是一种对知识的珍视,实体书的沉甸甸的分量,也更衬托出其中所承载历史的厚重感。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和装帧实在太有年代感了,那种泛黄的纸张质感和朴实的字体,一下子就把我拉回了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我记得第一次翻开它的时候,就被那种扑面而来的历史气息给震撼了。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像是一扇通往过去的窗口,让我得以窥见那些被时光打磨的细节。比如,书中对当时学员们日常作息的描绘,清晨的号角声、紧张的队列训练,以及深夜油灯下啃书本的场景,都刻画得入木三分。我仿佛能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的汗水味和火药味,那种青春的热血与理想的纯粹交织在一起,令人动容。作者似乎对那个时期的生活有着极其敏锐的观察力,他没有过多地渲染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将笔墨聚焦于个体的经历和感受,这使得整本书读起来非常接地气,充满了人情味。尤其是那些关于伙食的描述,虽然简单,却能侧面反映出那个时代物资的匮乏和军校生活的艰苦,让人在敬佩之余,也不免心生感慨。这种细腻入微的笔触,是很多同类题材书籍所不具备的。
评分语言风格上,这本书展现出一种既严谨又富有文采的特质,这大概是资深学者作品的标志吧。它的学术性毋庸置疑,每一个论断的提出都有据可查,逻辑链条清晰得像是精密的手术刀,切割着历史的迷雾。然而,这种严谨并没有让阅读过程变得枯燥乏味。相反,作者在关键节点处会使用一些充满画面感的文学性表达,使得那些严肃的历史事件也充满了张力。比如,描述一次重要的户外拉练,文字中就仿佛能听到皮靴踏过尘土的声音和粗重的喘息声。这种“学术的深度”与“阅读的愉悦”的完美平衡,是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之一。它既能满足专业研究者的需求,也能让普通历史爱好者沉浸其中,不会因为术语过多而望而却步。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与一位学识渊博却又平易近人的老者进行深入的交谈,受益匪浅。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结构处理得相当高明,它没有采用传统的编年史式的流水账记录,而是巧妙地将不同侧面的生活片段穿插在一起,形成一种立体化的历史图景。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史料时的那种审慎和克制,大量的原始材料被引用和梳理,但绝不是简单地堆砌,而是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和逻辑关系。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作者是如何从这些零散的档案、回忆录中构建起一个完整而可信的“生活史”的。书中对不同派系学生之间的微妙关系、教官们的教学风格差异,以及他们对未来命运的迷茫与憧憬,都进行了深入的挖掘。这种多维度的展现,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黄埔军校的认知,它不再是一个遥远的概念,而是由无数鲜活的生命共同铸就的熔炉。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那个时期中国社会底层精英的成长路径有了一种全新的、更加具象化的理解,那些光环背后的艰辛与抉择,才更值得我们铭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