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 | 当代中国政府过程-D1三版 |
| 定价 | 48.00 |
| ISBN | 9787201026305 |
| 出版社 | 天津人民出版社 |
| 作者 | 朱光磊 |
| 编号 | 10421418 |
| 出版日期 | 2008-10-01 |
| 印刷日期 | 2008-08-01 |
| 版次 | 无 |
| 字数 | 400000 |
| 页数 | 无 |
| 原版序言 二版序言 三版序言 引论政府过程:学说与方法及其在中国的适用性和特殊性问题 D1一节“政府过程”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一、政府过程思想和方法的萌芽阶段 二、“政府过程”概念的提出和政府过程学说的形成及发展阶段 三、政府过程理论的稳定发展和普及阶段 D1二节“政府过程”的方法论特征与核心概念 一、“政府过程”中的政府是“大政府” 二、“政府过程”中的政府是“现实的政府” 三、“政府过程”中的“过程”是指政府的实际运作活动 四、“政府过程”实际上就是“政治过程” 五、“政府过程”的核心概念 六、小结 D1三节中国政府过程的特殊性与研究中国政府过程的意义 一、中国政府过程的特殊性 二、中国政府过程研究中的学习与发展 三、研究中国政府过程的意义 D1一编国j1a政治权力结构与党政关系 D1一章国j1a政治权力结构 D1一节“党”的方面 一、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组织状况 二、中央委员会 三、中央顾问委员会 四、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D1二节“政”的方面 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 三、国务院 四、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D1三节“军”的方面——中央军委 一、中央军委的性质和组成 二、中央军委的地位 D1四节“法”的方面 一、*高人民法院 二、*高人民检察院 三、广义司法机关与党的政法委员会 D1五节中国政治权力结构的地方组织状况 一、中央和地方政治权力结构的一体性 二、地方政治权力结构的构成 D1二章党政关系 D1一节中国共产党在国j1a生活中的领导地位 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 二、党的领导地位在其与国j1a政权关系中的体现 D1二节“党政关系”:中国*基本的政治关系 一、“党政关系”的概念及其在中国诸种政治关系中的特殊地位 二、“党政不分”——正在改革中的模式 三、逐步建立规范化的“党政关系” 四、一个值得注意的视角——“党政关系”与政府过程 五、加强“党内民主”与“党政关系规范化”的相互作用 D1二编政府过程的开端:意见表达和意见综合 D1三章主要社会利益群体 D1一节基本社会利益群体 一、工人群体 二、知识分子群体 三、官员群体 四、农业劳动者群体 五、军人群体 D1二节新兴的社会利益群体 …… D1四章意见表达的主体和方式 D1五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意见综合过程 D1三编决策与决策的施行 D1六章决策过程 D1七章政府决策的施行过程 D1四编政府过程的保障机制:信息传输与监督 D1八章信息传输过程 D1九章政府过程中的监督体系 D1五编政府过程与经济、社会生活 D1十章企业、社会中介组织与政府过程 D1十一章政府过程中“D1二财政” D1十二章单位的政府职能及分解 D1六编中央-地方政府过程 D1十三章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一 D1十四章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二 D1十五章农村政府过程 D1十六章城市政府过程 D1十七章关于中国政府过程的总体分析 主要参考文献 |
| 朱光磊 南开大学教务长 政府管理学院政治学系教授;中央“马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政治学组主要成员 全国高校政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天津市政治学学会会长。主要从事中国政府与政治、中国阶级阶层问题、现代政府理论等的理论和政策研究工作。代表作有'以权力制约权力'、'政治学概要'、'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当代中国政府过程'、'中国的贫富差距与政府控制'、'中国政府与政治-繁体字本'、'现代政府理论'等 有多篇论文破'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转载或摘要。1993年起享受政府特贴 1999年入xuan教育部“跨世纪很好人才培养计划” 1999年获宝钢全国很好教师奖 2002年获全国高校很好青年教师奖 2003年获全国首届高校百名“教学名师”奖 2004年主讲的“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课程被评为“重量精品课程”。 |
| 政治理论研究人员、党政工作者 |
| 任何实际运行中的政府 都不仅是一种体制 而且是一个过程。因此 关于政府问题的研究 必然要在方法论上突破传统的体制研究的范围 而走向一个重要的领域——过程研究。 “政府过程”是现代正常治、行政学的一个重要概念 是分析政府问题的一个重要角度。其特征是对政治特别是政府活动的行为、运转、程序以及各构成要素 特别是各社会利益群体之间以及它们与政府之间的交互关系 进行实证性的分析、研究和阐述。这种过程研究对于传统的体制研究、要素分析和法理说明 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补充和丰富。 本书运用“政府过程”这一概念 对*国的政治权力结构、“党政关系”和社会结构 对意见表达、意见综合、决策和施政四个基本环节 对政务信息传输和监督两个保障性环节 作了比较系统的阐释和介绍。同时也分析了“单位”现象、政府经济行为、央地关系和地方政府过程 并对下一步的政府过程调整问题作了展望。 |
| 引论政府过程: 学说与方法及其在中国的适用性和特殊性问题 任何实际运行中的政府 都不仅是一种体制、一个体系 而且还是一个过程。因此 关于政府问题的研究 必然要在方法论上突破传统的体制研究和要素分析的范围 而走向一个重要的领域——过程研究。 “政府过程” 即英文中的governmentalprocess或processofgovernment 是现代政府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现代政治科学中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功能和行为研究方法 ——长期发展的产物 其特征是对政治活动特别是政府活动的行为、运转、程序以及各构成要素 特别是各政治利益团体-群体之间 以及它们与政府之间的交互关系进行实证性的分析、研究和阐述。这种过程研究 对于传统的体制研究、要素分析和法理说明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补充和丰富 把人们对于政治、政府问题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从此 国j1a与政府理论研究摆脱了“纯理论”和抽象设计的地位 进入了“学以致用” 更直接地参与政府决策、政府实践的学科大发展时期。 本书在这里提出和开始运用“政府过程”这一概念 是为了引进和利用与这一概念相联系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 从一个新的角度 全面、系统、客观、具体地研究当代世界很宏大、很复杂 也很富于变化的政府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当局或者说广义上的中国政府 并将这一研究的结果以一种新的表述和阐释方式——过程研究的方式 介绍给靠前外一切希望了解中国政府实际运转状况的人们 以尽可能告诉他们一个十分重要而且是饶有兴趣的问题:当代中国是如何治理的? 靠前节“政府过程”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如果从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算起 人类研究国j1a及其组织机构——政府的历史 已经有两千年以上的时间了。'政治学'这本书亚里士多德自称为“关于政体研究的专著”。“政体”并非能够简单地等同于政府 但毕竟与政府有着直接的关系。 …… |
坦白讲,我过去对中国政府的理解大多来源于媒体的碎片化信息,总觉得隔着一层纱布看不真切。但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一把锋利的解剖刀,帮助我拨开了许多迷雾。作者的笔触极为精准,尤其是在处理涉及到不同层级政府间关系——中央与地方,以及地方内部不同部门之间的权责划分与协调机制时,展现出了极高的专业素养。他没有回避那些体制内固有的张力,比如事权和财权的错配问题,而是将其作为理解政策实施差异的关键变量来审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的中立性,它似乎不急于给出褒贬的结论,而是致力于呈现“事情是如何发生的”,让读者自己去判断和思考。这种克制的学术态度,反而增强了其说服力。每当我读到一个关键转折点,总会忍不住停下来,琢磨一下,如果是我来设计这个体系,是否能找到更好的平衡点,而这正是好书带给读者的最大馈赠。
评分这本关于当代中国政治的著作,初读时给我一种扑面而来的扎实感,仿佛直接被拽进了那些纷繁复杂的政策制定现场。作者的叙事逻辑非常清晰,他没有停留在对宏观概念的空泛阐述,而是将笔触深入到具体部门的运作细节中去,这一点非常难得。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分析“过程”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动态视角,他让我们看到,即便是看似固化的制度,在实际运行中是如何被各种力量博弈、协商甚至妥协所塑造的。比如,书中对特定时期重大改革决策是如何从基层调研、部门建议汇集到高层拍板的全链条梳理,就极具启发性。通过这些细致的剖析,我开始理解中国式治理的独特性——它不是简单套用西方理论模型就能解释的,而是植根于其独特的历史背景、文化心理和社会结构之中的复杂产物。书中对权力制衡与效率之间的张力探讨尤其深刻,展现了决策者在追求稳定与推动发展之间的艰难抉择。这本书对于任何想深入理解中国政治运作肌理而非停留在表面新闻报道的人来说,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案头工具书,它提供了一个观察和思考的全新维度。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教科书级别,它不像一本简单的政治史,更像是一份详尽的“操作手册”,只不过这本书解说的对象是国家机器的运行手册。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不同章节之间建立的清晰的层次递进关系,从宏观的宪制框架到微观的行政执行,层层深入,逻辑链条严密得让人难以反驳。特别是关于法律法规制定和执行的章节,作者展示了从立法意图到实际落地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信息衰减”和“目标漂移”现象,这为理解为什么有些政策在纸面上看起来完美无瑕,但在基层执行时却走了样,提供了绝佳的解释模型。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的“过程化”视角,它迫使读者把目光从静态的组织图谱中抽离出来,关注权力是如何流动、资源是如何分配、不同利益集团是如何进行博弈的。这种动态的、面向过程的分析方法,让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政治介绍,成为了一部深刻的“治理研究”的入门经典。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底蕴是毋庸置疑的,但更让我惊喜的是它的可读性,它成功地将高度专业的政治学理论包装在易于理解的叙事框架中。作者在描述关键历史节点上政府行为的演变时,那种对历史细节的把握,让人感受到一种深厚的积累。它不像很多学术著作那样晦涩难懂,而是如同一个经验丰富的向导,带着你穿梭于复杂的政治迷宫之中,时不时地指明一条清晰的路径。我尤其欣赏作者对“适应性”的强调,即中国政府在面对快速的社会经济变革时,是如何不断调整其治理工具和策略的。这种对持续演进和自我修正能力的关注,提供了理解当前中国社会稳定性和发展动力的重要钥匙。对于想要系统性地、非情绪化地构建自己关于中国政治知识体系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是搭建框架的首选材料,它构建了一个坚实且富有弹性的认知基础。
评分读完后,感觉作者对中国政府体系的描摹是相当克制而又充满洞察力的,这不像某些流行的政治读物那样追求耸人听闻的戏剧性,而是以一种近乎学术的冷静,去解构一个庞大机器的内部运作。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精英流动”与“政策偏好”之间关联性的分析,这部分内容让人能清晰地看到,身处不同层级和专业背景的官员,他们的知识结构和职业经历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最终的政策导向。这种对“人”在制度中能动性的关注,避免了将政府完全视为一台冰冷的机器。书中引用的案例和数据支撑了作者的论点,使得原本抽象的理论变得鲜活可感。我感觉作者是真正深入一线观察过的,否则很难捕捉到那些微妙的潜规则和非正式的沟通渠道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对于希望理解当代中国治理模式的复杂性,特别是其韧性和适应性来源的读者,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坚实的基础框架,引导我们去关注那些真正驱动变革的底层逻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