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名称:《向马克思学习》
作者: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书号:978-7-5035-6349-2
出版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定价:48
内容介绍
2018年5月4日,领导人 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创始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缔造者和国际共产主义的开创者,是近代以来 伟大的思想家”。 “马克思主义极大推进了人类文明进程,至今依然是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思想体系和话语体系,马克思至今依然被公认为‘千年第1思想家 ’”。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历久不衰,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马克思本人所具有的伟大品格是分不开的。领导人 指出,马克思的一生,是胸怀崇高理想、为人类解放不懈奋斗的一生;马克思的一生,是不畏艰难险阻、为追求真理而勇攀思想高峰的一生;马克思的一生,是为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而不息战斗的一生。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不能仅仅停留在对马克思主义著作的研读上,还要了解马克思的生平、经历和事迹,了解马克思著作的成书背景和过程。本书由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专家学者撰写。主要内容包括:共产主义思想、伟大人格、为人类而工作的初心、世界眼光、人本情怀、做学问的精神、盗真理之火、改造旧哲学、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四十年磨一剑、自然科学兴趣、数学爱好、友谊观、科学的预言。从不同侧面对马克思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给读者呈现出一个真实立体的马克思的形象,对广大读者深入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传承马克思的事业和精神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也可作为党员干部培训的参考教材。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排版风格,很明显地透露出一种严谨、不事张扬的学院派气质。纸张质量不错,字体清晰,但内容本身带来的震撼远超外在形式。我注意到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德文或俄文原著的注释,这表明了作者们在进行研究时,对一手资料的尊重和扎实的基础功。这给了我一个强烈的印象:这不是简单的二手资料整理,而是基于深厚文献功底的再创造。对于那些只满足于听“二手解读”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可能会显得有些门槛过高,但对于求知欲强的学习者来说,这就是一座宝库。 我个人比较感兴趣的是,这本书里是否对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论述进行了现代性的重新阐释。在人工智能和自动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劳动异化的形式似乎正在发生微妙的转变。如果这本书能从哲学的高度,探讨技术进步背景下,如何保障和实现人的主体性与自由发展,那将是对马克思思想的一次非常及时的致敬和发展。我希望看到的是一种充满生命力的理论,而不是僵化的教条。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可真够长的,感觉像是在介绍一本非常严肃的学术著作,充满了官方色彩和历史厚重感。我当初买它,主要还是冲着“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这个由头去的。毕竟,马克思的思想体系影响了现代世界这么久,总想看看咱们国内顶尖的党校学者们,在这样一个特殊的节点,会用怎样的新视角和新阐释来解读他的学说。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既有理论深度,又紧密结合当下中国社会发展实际的分析。 我特别关注的是,这本书里会不会有不少关于“当代资本主义困境”的深刻剖析。毕竟,马克思在《资本论》里预言的许多矛盾,在今天的全球化背景下似乎又以新的形式浮现出来。我希望这本书不只是停留在对经典文本的重复解读,而是能拿出一些新鲜的论据和案例,比如通过分析金融化、数字经济对劳动关系的重塑,来证明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工具依然锋利。如果能有扎实的实证研究支撑,那就更好了,纯粹的哲学思辨有时候会让人觉得有些飘。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在“阅读一本畅销书”,不如说是在“参与一场高规格的学术研讨会”。它要求读者保持高度的专注力和批判性思维。我发现,每当我感觉似乎要被复杂的理论绕晕时,作者总能在接下来的段落中,用一个清晰的逻辑转折或一个精妙的引文,将我重新拉回主线。这种行文的节奏感,虽然慢,但非常稳定和可靠。 更让我期待的是,这本书在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国情结合这一“世纪难题”时的态度。我希望能看到一种自信而又不盲从的姿态——既不贬低经典理论的普适性,也不神化中国实践的独特性,而是寻求一种动态的、辩证的统一。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个成熟的理论框架,解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如何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成功规避了某些西方理论所预设的历史宿命,那这本书的价值将是不可估量的。它承载的,是理论自信的重量。
评分坦白说,当我翻开这本书时,第一感觉是它的文字密度非常高,学术气息扑面而来。它不像市面上那些通俗解读的读物,每句话背后似乎都藏着大量的理论铺垫和历史典故。对于一个渴望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核心逻辑的人来说,这种深度是令人欣慰的。但同时,我也必须承认,阅读过程并不轻松,需要反复咀嚼和查阅辅助资料,才能真正领会作者们对某些概念的精准界定。这更像是一部供研究者和高阶学习者参考的案头工具书,而不是那种能让人一口气读完的“爽文”。 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历史唯物主义”在考察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得到创新性运用的论述。毕竟,将经典的理论框架应用于一个如此庞大且独特的非西方国家实践,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理论挑战。这本书似乎试图在这方面提供一种“中国经验”视角的理论回应,探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阶级结构、生产关系等要素是如何发生演变的。这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尝试,是体现其学术价值的关键所在。
评分初读之下,我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学派归属感。这本书汇集了国内顶尖机构的集体智慧,其论证的严密性和逻辑的连贯性,是个人学者难以企及的。它提供了一个非常权威和系统化的视角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谱系。尽管它侧重于理论的阐释与巩固,但我依然试图从中捕捉一些关于未来社会形态构建的启示。毕竟,理论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并预见未来的方向。 特别是其中关于“异化劳动”在消费主义社会中的新表现的分析,令我印象深刻。作者们似乎并不回避当代社会中出现的消费驱动型和符号价值主导型的新型剥削关系。这种敢于直面时代新问题的勇气,使得整本书显得尤为宝贵。它不是历史的“复古”,而是面向未来的“前瞻”,即如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穿透当下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抓住本质的矛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