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书籍 领导人用典 第1+2辑 平装 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 累计发行近200万册 领导人用典 第1+2辑

正版书籍 领导人用典 第1+2辑 平装 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 累计发行近200万册 领导人用典 第1+2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人民日报评论部 编著 著作 编
图书标签:
  • 习近平用典
  • 政治
  • 文化
  • 时政
  • 用典
  • 人民日报出版社
  • 习近平
  • 书籍
  • 中共党史
  • 当代中国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翰林学府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ISBN:9787511530561
商品编码:28323042623
包装:平装
开本:16
套装数量:2

具体描述


一本定价  48元

第二本定价 49元

正版  北京发货,团购可以联系客服

领导人用典 
作者:人民日报评论部 编著 著作
ISBN:9787511530561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2月
开本:16开
定价:39.00元


《习 用典(第二辑)》

《习 用典(第二辑)》是《习 用典(第 辑)》的延续。《习 用典(第 辑)》出版以来,译成英、法、德、俄、西班牙语等十余种版本,累计发行近200万册,引发巨大社会反响。《习 用典(第二辑)》是对习 新近引用的148则典故的深刻解读,是学习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读本。

书 名 《习 用典(第二辑)》 
作 者 人民日报评论部
开 本 16
字 数 285千字
定 价 49.00元(平装)
书 号 平装:978-7-5115-5424-6 
CIP分类 D2-0
出版时间 2018-4


本书收入习2014年9月以后在重要讲话(文章)中引用的148则典故,分为敬民、笃行、廉政等11篇,按主题对典故的现实意义进行解读,对背景义理进行解释,以帮助广大读者追溯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源头活水,准确理解以习 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治国理念和执政方略。

杨振武,人民日报社社长,主持本书编写;
卢新宁,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带领评论部张铁、范正伟等撰写习 用典现实意义的解读文字;
杨立新,人民日报社总编室一读室主任,撰写典故释义文字。

党政机关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大学、中学、专科院校师生等,以及所有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人群。本书极其适合全民阅读活动。

【治理篇】:《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在中国共产党第 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等文中引用
1.习 引用原文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2.人民日报对此引用的解读
■ 解读
习 在很多场合,都曾引用《礼记》里的这句话,表达共产党人人民至上的初心追求和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他在党的 大报告中再次强调,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因为这个初心,共产党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坚持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也因为这个初心,共产党人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作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矢志为民族复兴不懈奋斗。
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习 也以“大道为公”,向国际社会宣示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彰显出中国共产党致力于打造共同繁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胸襟和视野。正如党的 大报告所指出的,中国发展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世界命运握在各国人民手中,人类前途系于各国人民的抉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愿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
3.此引用语句的原典
■ 原典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春秋至秦汉〕《礼记?礼运》 
4.原典释义
■ 释义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礼记》谓孔子理想的“大同”景象。大道:伟大的制度。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为天下人所共有,因而可实现“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guān,通“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世界”。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是习 使用频率很高的一则典故,多被用于阐述中国外交政策。他所讲的“大道”,是全人类共同追求的“公平正义”等价值观,而“天下”则指全世界。中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员。其蕴含的内容比原典中更深邃、更宽广。

敬民篇
3 /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 《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5 / 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
—— 《携手消除贫困 促进共同发展——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的主旨演讲》等文中引用
7 /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 《发挥亚太引 作用 应对世界经济挑战——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演讲》等文中引用

9-19……略

治理篇
23 /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 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等文中引用
25 /备豫不虞,为国常道。
—— 《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 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27 /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
—— 《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29-55……略

修身篇
59 /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 《携手追寻民族复兴之梦——在印度世界事务委员会的演讲》等文中引用
61 /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
—— 《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等文中引用
63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 《深化合作伙伴关系 共建亚洲美好家园——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演讲》等文中引用

65-91……略

笃行篇
95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 《在 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97 /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
—— 《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等文中引用
99 /行百里者半九十。
——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 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等文中引用

101-123……略

劝学篇
127 /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
—— 《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129 / 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
——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131 /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 《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133-147……略

天下篇
151 /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 《共同开创中阿关系的美好未来——在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的演讲》等文中引用
153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
—— 《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等文中引用
155 / 国虽大,好战必亡。
—— 《共创中韩合作未来 同襄亚洲振兴繁荣——在韩国国立首尔大学的演讲》等文中引用

157-181……略

廉政篇
185 / 锄一害而众苗成,刑一恶而万民悦。
—— 《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187 / 治事必需通观全局,不可执一而论。
—— 《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189 / 纪纲一废,何事不生?
—— 《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会议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191-209……略

法治篇
213 /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 《在 届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215 /法者,治之端也。
—— 《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等文中引用
217 / 法之不行,自于贵戚。
——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219-229……略

辩证篇
233 / 变化者,乃天地之自然。
—— 《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235 /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
——《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237 /甘瓜抱苦蒂,美枣生荆棘。
—— 《共担时代责任 共促全球发展——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等文中引用

239-259……略

历史篇
263 / 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
—— 《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265 /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
—— 《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267 / 昭昭前事,惕惕后人。永矢弗谖,祈愿和平。
—— 《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269-281……略

文学篇
285 /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
—— 《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287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 《在二〇一七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289 / 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
—— 《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291-317……略

319 / 主要参考文献
329 / 后记


人民日报 2018.4.23


思想之泉,智慧之光——《习近平用典》深度解读 卷帙浩繁的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沉淀,无数先贤的智慧凝结成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历史的长河。在当代中国,这些古老而深刻的思想,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深刻影响着国家发展的航向,引领着时代的进步。人民日报出版社隆重推出的《习近平用典》(第一辑与第二辑)便是这样一座连接古今、融汇中西的思想宝库,它以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和治国理政的生动实践为依托,系统梳理、深入挖掘了其中蕴含的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特别是那些源自经典、闪耀智慧的典故。本书不仅是一部关于理论的著作,更是一部理解中国道路、中国智慧的钥匙,它以平实的语言,将宏大的思想体系,通过一个个鲜活的典故,变得触手可及,引人入胜。 一、 典故的温度:古老智慧在当代的温度与回响 《习近平用典》最大的魅力在于,它并非生硬的理论说教,而是将深邃的治国理政思想,巧妙地融入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血脉之中。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引用的典故,如同陈年的美酒,历久弥新,散发着隽永的智慧光芒。这些典故,有的来自《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强调仁爱、德治、民本;有的源自《道德经》、《庄子》等道家著作,倡导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有的则出自《孙子兵法》、《韩非子》等法家思想,揭示权谋、法治的精髓。 第一辑 深入浅出地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如何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他引用“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强调人民群众是国家的力量之源;他提及“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告诫领导者要广开言路,虚心纳谏;他阐释“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激励全党保持革命的激情与使命感。这些典故,在习近平总书记的语境下,不再是尘封的古籍碎片,而是具有鲜活生命力的行动指南,它们以一种温润而坚定的力量,传递着对人民的深切关怀、对国家发展的长远考量以及对历史文化传承的尊重。 第二辑 进一步拓展了典故的广度和深度,它不仅涵盖了更多样的思想流派,也更深入地挖掘了典故背后的深刻内涵。比如,引用“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不断自我革新、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引用“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强调了从小事做起、从基础抓起的战略思想;引用“为政者,不为则空,空则亡”,警示了执政者必须担当作为,否则将面临失败的危险。这些典故,犹如一颗颗璀璨的珍珠,被串联起来,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思想画卷,展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如何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创造性地转化为推动国家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二、 思想的深度:用典中的治国理政智慧 《习近平用典》的核心价值在于,它清晰地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治国理政的内在联系。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之所以能够引起广泛的共鸣,之所以能够凝聚起强大的民族力量,很大程度上在于他能够将古老的智慧与现实的挑战有机地结合起来。 从“民本思想”到“人民至上”: 历代圣贤都强调“民惟邦本”。习近平总书记将这一思想发扬光大,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国梦的宏大叙事中,始终把人民放在首位。他强调“治国必治党,治党务必从严”,这与古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逻辑一脉相承,都指向了内在的德行与自我约束是实现宏大目标的基础。从“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的战略视野,到“道不可须臾离也,离则非道”的坚持原则,再到“立身不忘本,心术勿失道”的道德操守,无不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领导者品德、修养的极致要求,也正是在这些古老智慧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才得以不断发展壮大,并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中保持清醒与坚定。 从“大国方略”到“全球视野”: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中,也常常闪烁着对国家治理和国际关系的深刻洞见。他引用“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展现了中国开放包容的胸怀;他提及“协和万邦”,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的理念不谋而合。这种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提炼出来的“大国方略”,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为处理国际关系提供了独特的东方智慧,也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提供了中国方案。 从“改革创新”到“自我革命”: 面对日新月异的世界,改革创新是必然选择。《习近平用典》中,关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者,日进也;不日新者,日退也”等典故的运用,有力地证明了创新是中国共产党永恒的驱动力。而“刀刃向内”、“刮骨疗毒”等词汇,则形象地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勇于自我革命的坚定决心,这与历史上许多王朝因循守旧而走向衰败的教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强大的生命力。 三、 文化的传承:铸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根基 《习近平用典》的出版,不仅仅是理论的传播,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它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发展并非是简单的西方模式的照搬,而是根植于自身深厚的文化土壤,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与发展的过程。 凝聚民族认同,增强文化自信: 通过挖掘和阐释这些蕴含丰富智慧的典故,本书有效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当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舞台上引用这些古老的智慧时,不仅是中国力量的展现,更是中华文明独特魅力的体现。这有助于在全球范围内树立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也激励着中国人民更加珍视和传承自己的文化遗产。 启迪思想,指引方向: 对于广大党员干部和普通民众而言,《习近平用典》是一本极好的学习材料。它帮助人们更深入地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掌握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和方法论。通过学习这些典故,读者能够更好地领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理解“大道至简”的治理智慧,汲取“知行合一”的实践力量。 连接古今,面向未来: 毫无疑问,《习近平用典》在连接古今、沟通中西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它证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非是过去的遗迹,而是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宝贵财富。这些古老的智慧,在新的时代语境下,被赋予了新的生命,成为指引中国走向未来的思想灯塔。 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习近平用典》(第一辑与第二辑),以其精美的装帧、严谨的考证、深刻的解读,赢得了广泛的赞誉,累计发行量近200万册,这足以证明其强大的生命力和深远的影响力。它不仅是一部重要的政治理论读物,更是一部集思想性、文化性、实践性于一体的优秀出版物。通过阅读本书,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脉络,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汲取古老智慧的滋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习近平用典》的第一辑和第二辑,我买了有一段时间了,但直到最近才开始真正静下心来阅读。说实话,一开始接触这类书籍,我心里是有些忐忑的,总觉得可能过于严肃或者理论性太强,不太适合我这种日常工作之余想放松一下的普通读者。然而,翻开第一页后,这种顾虑就烟消云散了。这本书的编排非常巧妙,它不是简单地罗列语录,而是将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引用的古代经典、历史典故,进行精细的梳理和解读。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那些看似遥远的历史典故,在作者的梳理下,竟然能和我们当下社会面临的挑战、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产生一种奇妙的、令人信服的共鸣。比如,在谈到治理国家要注重长远时,书中引用了《韩非子》中的某个观点,那种跨越千年的智慧碰撞,让人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洞察力。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去回味那一句典故背后的深意,然后对照着当前的政策文件来看,顿时觉得很多宏大的叙事变得具体可感,也更容易理解了。这不仅仅是一本学习的书,更像是一本帮助我们理解中国式思维和治理智慧的“钥匙”,非常耐人寻味。

评分

说实话,我不是那种科班出身的政治理论学习者,平时接触的都是一些商业管理和技术类书籍。所以,当我拿起这套《习近平用典》的时候,原本的预期是,我要费很大的力气去“啃”下来。但出乎意料的是,它的阅读体验相当流畅。我想这主要归功于人民日报出版社在装帧和文字处理上的用心。平装本拿在手里,分量适中,便于携带,即使在通勤路上也能随时翻阅几页。更重要的是,它对每一个引用的典故,都做了清晰的注释和背景介绍,不会让人因为知识储备的不足而感到困惑。我特别喜欢其中对“家风家训”那部分内容的解读,那几段引用了许多古代圣贤对修身、齐家的论述,文笔典雅而不晦涩,读起来有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力量。它不是那种生硬的灌输,而是通过历史的沉淀,让人自然而然地体会到传统文化中那些关于责任、担当和道德操守的重量。读完后,感觉不仅仅是学到了新知识,更像是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礼”,对于如何平衡个人发展与社会责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评分

这套《习近平用典》平装版的设计,细节之处也体现了出版社对读者的尊重。书本的字号大小适中,间距合理,长时间阅读眼睛不易疲劳,这对于像我这样需要仔细揣摩文字的人来说非常重要。而且,两辑内容的划分也显得很科学,好像是按照不同的主题侧重来编排的,使得阅读的节奏感很好。我个人尤其欣赏它对“为政以德”这一主题的展开。书中引用的那几段关于“君子之德风”的论述,结合当下对干部队伍的要求进行阐发,显得既有历史厚重感,又具有强烈的现实指导意义。它不只是告诉我们“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引导我们思考“为什么会是这样”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去做”。总的来说,这是一套需要慢慢品味的工具书,它不仅是领导干部学习的参考,对于任何一个希望深入了解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和传统文化精髓的普通人来说,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佳作,值得放在书架上时常翻阅,每一次都会有新的感悟。

评分

这套书之所以能累计发行近二百万册,绝对不是偶然的。在我看来,它的成功在于构建了一个非常扎实的“古今对话”的桥梁。作为一个对历史和文化有一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是碎片化的,只停留在“名言警句”的层面。但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展示了“用典”的逻辑和体系。它不是孤立地拿出某个典故,而是放在特定的语境下进行阐释,比如谈到如何处理国际关系时,引用了《周易》中的辩证思想;谈到人才培养时,则搬出了古代选拔贤能的故事。这种结构,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如何内化为现代国家治理理念的DNA的。每一辑的内容都不是随便堆砌的,而是有着内在的脉络和逻辑线索,像一部精心绘制的中国智慧地图。每次读完一个专题,我都感觉自己对“中国之道”的理解又深入了一层,这种阅读的满足感是其他很多时髦读物无法比拟的。

评分

我身边有不少朋友在读完这套书后,都出现了类似我的变化——对“典故”的敏感度大大提高了。以前看新闻或者听报告,听到一些看似普通的引语,可能就过去了。但现在,我总会下意识地去琢磨:“这句话是不是出自哪位古人之口?它在历史上的语境是什么?”这种思维习惯的转变,才是这本书最宝贵的价值所在。它像一把刻刀,雕琢了我们接收和理解信息的方式。平心而论,对于初次接触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一点耐心去适应这种引经据典的表达方式,但一旦跨过最初的门槛,你会发现里面蕴含的能量是惊人的。它提供了一种超越时空的视角,让我们能够更自信地去面对现代化的挑战,因为我们知道,很多核心的治理难题,古人其实也思考过,并且留下了宝贵的经验。这种穿越历史的对话感,是阅读体验中最为迷人和令人沉思的部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